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醒脾解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作者:王椿野;郭蓉娟;朱晓晨

    目的 探讨醒脾解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行为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舍曲林组、中药组,采用21天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建立大鼠抑郁模型,以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比较血清、海马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糖水偏爱率明显下降,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血清、海马IL-1β、IL-6、TNF-α含量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在改善空间学习记忆方面,舍曲林组未见明显作用(P>0.05),中药组则表现出显著的改善作用(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对血清及海马IL-1β、IL-6、TNF-α均有显著逆转作用(P<0.05),舍曲林组对血清、海马IL-6、TNF-α和海马IL-1β有显著改善作用(P<0.05),而对血清IL-1β无明显降低作用(P>0.05).结论 醒脾解郁方对改善抑郁大鼠学习记忆的作用优于舍曲林,可能与其降低抑郁模型大鼠血清、海马IL-1β、IL-6、TNF-α炎性因子的作用有关.

  • 醒脾解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抑郁行为和血清5-羟色胺、皮质酮的影响

    作者:王椿野;郭蓉娟

    目的:初步探索醒脾解郁方对抑郁模型大鼠的抗抑郁行为和血清激素、神经递质变化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将 SD 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舍曲林对照组、中药(石菖蒲、西洋参、郁金、熟地黄)组,采用21 d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建立抑郁大鼠模型,以糖水偏爱和旷野试验移动距离评价各组大鼠抑郁行为,用 ELISA 法测定大鼠血清5-羟色胺、皮质酮含量,并比较醒脾解郁方对其影响的作用。结果:21 d 慢性应激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重降低明显(P <0.01),糖水偏爱率、旷场试验移动距离显著下降(P <0.01),同时模型组血清皮质酮含量显著增加(P <0.01)、5-HT 明显降低(P <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舍曲林组均能显著改善大鼠抑郁行为(P <0.05),并且醒脾解郁方和舍曲林均对抑郁大鼠血清皮质酮、5-HT 均有显著逆转作用(P <0.05)。结论:醒脾解郁方具有抗抑郁作用,并与舍曲林效果相当,并能逆转抑郁模型大鼠血清皮质酮、5-HT 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改善抑郁的作用机制。

  • 皮质酮与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诱导的两种抑郁症模型比较

    作者:黄巧玲;吴华丽;蔡旻煊;夏振江;尚靖

    目的 从行为学及分子水平比较皮质酮(CORT)与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诱导的抑郁症模型的异同,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及抗抑郁药物的筛选与评价模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将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trl)、慢性不可预见应激组(CUMS)和皮质酮注射应激组(CORT)组,制作应激模型21d,期间每3d对小鼠进行称重.21d模型制作结束后,对小鼠进行行为学测试,并于第22天,通过眼眶取血收集动物血清,并用ELISA法测定血清皮质酮含量.眼眶取血后脱颈椎处死动物,取出动物的胸腺和脾脏进行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出脑组织,置于液氮罐保存,尼氏(Nissl)染色法观察小鼠大脑海马区神经元损伤情况;采用Westernblotting、RT-PCR方法测定抑郁症相关蛋白及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两种抑郁症模型组开场实验中的行为学指标均改变,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的累积不动时间显著升高.两个模型组的胸腺指数无明显变化,而CORT组的脾脏指数较对照组下降.CUMS和CORT组小鼠血清皮质酮含量高于对照组,CORT组与CUMS组相比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CUMS和CORT两种模型均使海马CA1、CA3和DG区神经元密度降低,CORT模型变化更明显.两模型组的促肾上腺素释放激素(CRH)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性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磷酸化转录因子环磷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蛋白表达水平均呈现明显地抑制,但CUMS和CORT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ORT模型和CUMS模型均能成功构建抑郁症模型,且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紊乱有关,两种模型在小鼠海马结构改变及大脑BDNF-p-CREB和ERK信号通路激活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提示,CORT模型可用于抑郁症机制的研究及抗抑郁药的筛选与评价,尤其可用于以HPA轴功能紊乱所引起的抑郁症分子机制探讨.

  • 抑郁症小鼠模型的神经免疫改变

    作者:万仁玲;潘绮;安晓虹;乔彩丽;吴华丽;尚靖

    目的 建立慢性束缚应激(CRS) 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 模型,观察C57BL/6小鼠行为学指标,海马区及脾脏结构及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不同慢性应激造模手段对小鼠神经免疫系统的影响,为抑郁症发病机制及抗抑郁药初筛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6周的对照组、CRS及CUMS小鼠模型共45只,通过行为学评价测定小鼠行为学指标;运用HE染色观察小鼠大脑海马区及脾脏组织形态;运用尼氏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受损情况;Real-time PCR检测海马区抑郁相关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五羟色胺转运体(5-HTT) ,吲哚胺2,3加双氧酶1(IDO1) 及脾脏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的表达情况.结果 慢性应激6周后, CRS组小鼠的水平穿格数及直立数无显著变化而CUMS组极显著下降;CRS组与CUMS组小鼠悬尾及强迫游泳试验累计不动时间均显著增加(P<0.05);同时两种应激均能引起海马和脾脏结构的损伤,但CUMS组海马区的神经元损伤更严重;仅有CUMS组海马区相关基因显著改变;CUMS组脾脏IL-1β, IL-6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而CRS组IL-6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 应激6周后,CRS和CUMS均可不同程度地引起抑郁样症状;从神经免疫学角度观察,CUMS模型的抑郁样症状明显.提示,与CRS模型相比,CUMS模型更能反映机体的抑郁症状.

  •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大鼠神经递质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影响

    作者:杨亦龙;姚晓泉;王雅丽;王海征;欧阳俊;刘思思;王蕾;张秋霞;赵晖

    目的: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 )对大鼠神经递质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的影响。方法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给予慢性不可预见性的应激,检测其体质量增长量;通过蔗糖偏嗜实验观察大鼠行为学的改变;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定海马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高效液相-荧光法测定谷氨酸(glutamic acid,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γ-GABA);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及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皮质酮(corticosterone,COR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量显著降低,糖水消耗量明显下降,DA、γ-GABA显著降低,5-HT、Glu有升高的趋势,ACTH显著降低, CORT质量浓度明显增高。结论 CUS会导致大鼠行为学的改变,HPA轴的紊乱。

  •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后大鼠行为及微管相关蛋白tau磷酸化的改变

    作者:杨灿;王高华;王惠玲;刘忠纯;朱志先

    目的 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所致的动物行为学改变及微管相关蛋白tau磷酸化的改变.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抑郁(CUMS)组和对照组,对模型组大鼠进行连续21d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进行行为学观察,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总tau,tau磷酸化(Ser356,Thr231)水平的改变.结果 CUMS组大鼠慢性应激后糖水偏好及自主活动显著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UMS组大鼠慢性应激后海马tau磷酸化表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应激后微管相关蛋白tau磷酸化水平升高,神经可塑性受损,提示了新的抑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联系的生化机制.

  •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后大鼠行为及海马细胞支架的改变

    作者:杨灿;王高华;王惠玲;刘忠纯;王晓萍

    结论 慢性应激后微管动态性减低,神经可塑性受损.

  • 不同年龄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不同脑区内乙酰胆碱酯酶的表达

    作者:荣玮

    目的 观察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CUMS)对不同年龄组大鼠不同脑区内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老年、中年和青年大鼠额叶皮质、海马、下丘脑内乙酰胆碱酯酶在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21天后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不同脑区AchE的表达比对照组有呈著差异(P<0.05).结论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导致不同年龄组大鼠不同脑区AchE的表达增高.

  •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形态及其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动态观察

    作者:孙美芳;李月峰;王冬青;殷瑞根;赵天;陈芸

    目的:观察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所致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形态和神经元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的表达变化。方法:用 CUMS 法刺激大鼠建立抑郁模型。取CUMS后2周,4周,6周大鼠海马组织,以未经刺激的大鼠海马组织为对照组,利用免疫荧光技术以及RT-PCR方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GR表达的分布和GR mRNA的表达;采用MRI和HE染色观察海马形态结构。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对照组可见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区细胞GR表达丰富,荧光强度较高,表达GR的细胞排列紧密有序,形态饱满。与对照组比较,随着应激时间的增加,模型组大鼠海马各区GR的荧光表达强度依次减弱,GR阳性细胞数量减少,形态趋向紊乱。GR免疫反应细胞计数显示模型组海马GR阳性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RT-PCR显示模型组海马组织GR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形态发生显著变化,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2周,4周,6周模型组大鼠海马细胞排列逐渐紊乱,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形态不规则。结论:CUMS抑郁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元内GR表达明显减少,此可能为大鼠海马神经元受损的机制之一。

  • 激活中枢5-HT2A受体抑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中缝背核5-羟色胺的分泌

    作者:夏兆俊;陈洁;吴军同;王宾;巩万坤;王峰;黄宏平;汪萌芽

    目的:5-HT2A受体在应激反应中调节5-羟色胺(5-HT)系统的功能.本研究试图揭示大鼠5-HT2A受体在中缝背核到前边缘皮质通路释放5-HT的调节作用.方法: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建立抑郁样行为大鼠模型,根据旷场实验评分和糖水偏爱百分比等行为学指标判断大鼠是否造模成功.电刺激麻醉大鼠的中缝背核,用碳纤维电极恒流安培法检测大鼠前边缘皮质部位5-HT的释放.结果:大鼠腹腔注射5-HT2A受体拮抗剂ketanserin(i.p.2 mg/kg)增强前边缘皮质5-HT的释放(P<0.05).另外,脑室注射5-HT2A/2C受体激动剂DOI(i.c.v.20 μg)减少5-HT的释放(P<0.01).结论:电刺激大鼠中缝背核,在前边缘皮质检测到的5-HT的释放受中枢5-HT2A受体的调节,激活5-HT2A受体抑制前边缘皮质部位5-HT的释放.

  • 氟西汀抑制慢性应激诱导的小鼠海马胃泌素释放肽受体表达增高

    作者:陈建新;陈悦;姚丽华;王高华;王晓萍;刘忠纯

    目的 研究氟西汀对慢性应激小鼠海马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RPR)表达的影响,探讨氟西汀抗抑郁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 C57BL/6小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US)模型组和氟西汀处理组.小鼠经CUS应激处理后,给予氟西汀或生理盐水,进行糖水偏好和旷场行为学测试;蛋白印迹分析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小鼠海马GRPR蛋白和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CUS模型组小鼠糖水偏好、总行程、平均移动速度及直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氟西汀组行为学指标均高于CUS模型组(P<0.01).蛋白印迹与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US组小鼠海马GRPR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1);经氟西汀处理后,GRPR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慢性应激后,小鼠海马GRPR表达水平升高,而氟西汀处理可以逆转GRPR表达水平的升高,抑制GRPR可能是氟西汀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 氟西汀对慢性应激大鼠前额叶谷氨酸转运体GLT-1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建新;姚丽华;王惠玲;刘忠纯;王晓萍;肖玲;王高华

    目的:研究氟西汀对慢性应激大鼠前额叶谷氨酸转运体1(GLT-1)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氟西汀抗抑郁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正常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 CUS)组和氟西汀组。对CUS组和氟西汀组大鼠进行CUS应激后,氟西汀组给予氟西汀治疗,对照组和CUS组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进行糖水偏好和旷场行为测试,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印迹分析检测大鼠前额叶GLT-1的表达水平。结果(1)行为学测试结果显示,CUS组大鼠糖水偏好、总行程、平均移动速度及直立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氟西汀组上述指标均高于CUS组(P<0.01)。(2)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显示,CUS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前额叶GLT-1表达下降( P<0.01);经氟西汀治疗后,大鼠前额叶GLT-1表达比CUS组明显升高( P<0.01)。(3)蛋白印迹分析显示,CUS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前额叶GLT-1表达下降( P<0.01);经氟西汀治疗后,大鼠前额叶GLT-1表达比CUS明显升高( P<0.01)。结论慢性应激下调大鼠前额叶 GLT-1表达水平,而氟西汀上调GLT-1表达水平,GLT-1表达增加可能是氟西汀抗抑郁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 抑郁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作者:王术玲;高晓玲;刘树强;曾元儿

    目的 探讨建立抑郁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的实验方法并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方法 给大鼠喂食高脂饲料,利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造成抑郁表现,观察动物摄食量的变化,用旷场试验测定动物行为,检测血清学生化指标,HE染色观察腹主动脉和肝组织病变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食物消耗量明显减少(P<0.01);旷场实验中垂直得分、水平得分、总得分均明显降低(P<0.01);肝、脾、胸腺的脏器系数明显减少(P<0.01);血清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碱性磷酸酶(ALP)、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明显降低(P<0.0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P<0.05);主动脉内膜-中膜明显增厚、内膜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与聚集增多,内膜表层可见脂纹脂斑病变.结论 高脂饲料饲养叠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可造成大鼠兼具动脉粥样硬化和抑郁两方面的症状,与伴有抑郁症的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临床表现有较好的相似性,是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 育亨宾对应激大鼠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释放的影响

    作者:王宾;巩万坤;王峰;黄宏平;汪萌芽

    目的 在体电刺激蓝斑核,探讨抑郁样行为模型大鼠下丘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NE)释放调控机制.方法 应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结合孤养建立抑郁样行为大鼠模型,通过行为学检测观察造模是否成功.在体电刺激两组大鼠蓝斑核,应用碳纤维电极测量技术记录下丘脑内NE的释放量,分析两组大鼠NE释放信号的峰值、达峰时间和半衰期三个指标.结果 行为学检测表明模型组大鼠的体质量[(263.9±16.4)g]、旷场实验得分[(19.4±7.9)分]和糖水偏爱百分比[(44.3±10.8)%]低于对照组[(314.3±24.3)g,(53.3±19.0)分,(60.6±13.3)%](P<0.01).电刺激蓝斑核,在下丘脑通过微碳纤电极检测NE释放,模型组大鼠NE释放的峰值[(176.9±50.4) pA]比对照组大鼠减少[(361.6±88.6) pA] (P<0.01),达峰时间缩短(P<0.05);在腹腔注射α2受体拮抗剂育亨宾(3 mg/kg)后,模型组大鼠NE释放的峰值和达峰时间均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大鼠用育亨宾(3 mg/kg)后NE信号的峰值和达峰时间虽然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导致的抑郁样行为模型大鼠的蓝斑核投射到下丘脑的神经末梢释放的NE减少;育亨宾可以通过抑制突触前α2受体增加模型组大鼠蓝斑核投射至下丘脑NE的释放.结果提示蓝斑投射到下丘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通路可能参与到抑郁症的发生.

  •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易感性差异的5-羟色胺转运体和5-羟色胺受体机制研究

    作者:刘杰;王瑛;贾梅志;王晓慧;张尚荣;尚士渲

    目的 探讨大鼠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易感性差异的中脑边缘系统5-羟色胺转运体(5-HTT)和5-羟色胺1A受体(5-HT1AR)机制.方法 15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12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建立CUS模型,根据旷场试验(Open Field Test,OFT)和强迫游泳试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测评指标将大鼠分为高、中、低易感组.在应激模型建立后分别处死高、低偏爱组和对照组大鼠各8只,原位杂交检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和伏隔核(NAc)区5-HTT和5-HT1AR的表达.结果 高易感组三个脑区5-HTT的灰度值高于低易感组,3组脑区灰度值分别为:mPFC区169.20±8.23,143.53±5.31、Nac区177.41±5.68,158.65±5.24、VTA区174.16±5.61,158.65±4.8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易感组三个脑区5-HT1AR的灰度值低于低易感组,3组脑区灰度值分别为:mPFC区113.98±7.46,125.90 ±3.30、Nac区112.11 ±5.50,125.06±3.97、VTA区103.11±6.05,115.57 ±3.1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脑边缘系统VTA-NAc-mPFC环路中5-HT1AR高表达状态和5-HTT低表达状态与大鼠CUS高易感性有关.

  • 抑郁模型大鼠再应激后海马细胞支架蛋白的改变

    作者:杨灿;王高华;王惠玲;刘忠纯;王晓萍;朱志先

    目的 研究抑郁模型大鼠接受再次急性和慢性应激后细胞支架微管系统的动态性改变,并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对照组(空白对照+生理盐水),CUMS组(CUMS+生理盐水),氟西汀组(CUMS+氟西汀),急性再应激组(CUMS+氟西汀+药物清洗期+急性游泳应激),CUMS再应激组(CUMS+氟西汀+药物清洗期+CUMS).实验结束后进行行为学观察,并使用免疫印迹法( 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海马乙酰化微管蛋白(Acet-Tub),酪氨酸化微管蛋白(Tyr-Tub),微管结合蛋白2(MAP-2)及磷酸化微管结合蛋白2(phospho-MAP-2).结果 (1)CUMS再应激组糖水偏好[ (43.38±7.84)%],总行程[(859.21±653.62)cm],运动平均速度[(2.05±0.60)cm/s]及直立次数[(0.12±0.30)次]均减少,与对照组及CUMS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再应激组行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氟西汀组糖水偏好和旷场实验相关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与CUMS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2) CUMS再应激组Acet-Tub表达升高[(244.24±8.90)%],Tyr-Tub表达降低[ (30.92±11.00)%],与对照组及CUMS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MAP-2的表达与对照组及CUM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hospho-M AP-2的表达减少[(24.75±8.83)%],与对照组及CUMS组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急性再应激组各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氟西汀组各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CUM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动物再次暴露于CUMS后,其行为和微管动态性损害更严重,同时伴随微管相关蛋白磷酸化的变化,提示临床抑郁症的发生以及复发的町能机制.

  •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主动回避行为与脑电图的相关性

    作者:朱庆春;黄宏平;王峰;王邦安;张环环;汪萌芽

    目的 观察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大鼠认知功能和脑电生理活动的影响是否存在相关性及可能的神经电生理机制.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10).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模型组大鼠,用主动回避行为实验检测两组大鼠脑功能,用脑电图检测大鼠脑电活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主动回避行为测试的学习阶段学会躲避电击前的失败率明显减少[(42±36)%,982±30)%,P<0.05],且脑电图频谱分析显示δ波(0.5~3Hz)的功率值增加[(47.09±22.86)μv2,(22.55±11.57) μv3,P<0.05].模型组大鼠的主动回避行为学习阶段学会前的失败率与脑电δ波功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717,P<0.05);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导致大鼠的主动回避行为增强,同时脑电图δ波的功率值增加,脑认知功能与脑电活动之间存在正相关.

  • 母鼠孕前慢性应激对成年雄性子代行为学和脑区单胺递质的影响

    作者:李海红;张磊;方泽漫;吴彩茹;朱琴;黄庆军

    目的 研究母鼠孕前慢性应激对成年雄性子代行为学和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 16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组(CUS),CUS组大鼠每天接受一种应激,共21d,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应激.应激结束后10 d,2组大鼠均与同种SD雄性大鼠合笼,以成年2月龄雄性子代作为研究对象.用糖水消耗实验测量快感缺失,Morris水迷宫检测空间记忆能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海马、下丘脑和前额皮质单胺递质的含量.结果 糖水消耗实验示正常对照组子代的糖水消耗量和糖水消耗百分比均显著高于CUS组子代[糖水消耗量:(10.23±4.12)g,(6.48±3.19)g;糖水消耗百分比:(85.43±20.15)%,(60.98±24.65)%](P<0.05).Morris水迷宫检测示2组的逃避潜伏期无差异,但空间探索测试中正常对照组子代[(4.17±2.29)次]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多CUS组子代[(1.64±1.69)次](P<0.05).CUS组子代[(500.17±80.94)ng/g脑组织]下丘脑5-羟色胺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子代[(569.63±50.91)ng/g脑组织](P<0.05),而CUS组子代[(2315.01±1397.12)ng/g脑组织]海马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却要高于正常对照组子代[(907.56±207.27)ng/g脑组织](P<0.05).结论 母鼠孕前慢性应激或抑郁会造成成年雄性子代的快感缺失和空间记忆力下降,以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异常.

  •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MAPKs信号蛋白的差异表达

    作者:李海红;张磊;李思友;方泽漫;吴彩茹;黄庆军

    目的 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的认知功能,以及不同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蛋白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海马的差异表达.方法 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组(CUS),CUS组大鼠每天接受一种应激,共21d,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应激.应激结束后, Morris水迷宫检测空间忆功功能,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MAPKs通路信号蛋白在海马的表达.结果 前5次的定位航行试验,CUS组大鼠找到站台所用的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大鼠(F=5.258~10.225,P<0.05),后3次2组大鼠间差异无显著性(F=4.458~4.590,P>0.05);CUS组大鼠在空间探索试中,穿越站台的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大鼠[(1.8±0.5)次,(7.0±3.9)次,t=3.741,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示CUS组大鼠齿状回pCREB标记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Western blot示CREB、ERK1、P-ERK1、ERK2、P-ERK2、P38、P-P38和 JNK信号蛋白水平在2组大鼠海马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但CUS组大鼠的P-CREB水平[(13.6±8.3)%,(36.0±14.5)%,t=3.792,P<0.05]和P-JNK水平[(30.8±7.8)%,(113.8±55.3),t=4.204,P<0.05]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JNK-CREB信号通路异常在21 d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中起着重要作用.CUS大鼠空间记忆功能是降低的,但通过锻炼,空间忆功功能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 L-酪氨酸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行为学的影响及机制

    作者:李仲铭;李静华;朱广瑾;陈英杰

    目的 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小鼠行为学的损害及L-酪氨酸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结合的方法 建立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发运动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对小鼠行为学进行测试,测定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含量进一步评价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及药物干预效果.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应激组小鼠对新环境的探究行为和行走路程从第3周开始明显减少,至第4周[(1.36±0.43)m]与正常对照组[(2.01±0.31)m]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补充L-酪氨酸后自发运动成绩[(1.93±0.37)ml明显提高(P<0.01);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 显示:正常对照组逃避潜伏期[(31.5±17.6)s]逐渐缩短,而应激组[(62.4±25)s]则与之相反并且差异显著(P<0.05);L-酪氨酸组小鼠逃避潜伏期[(32.3±21)s]亦逐渐缩短且与应激组差异明显(P<0.05),应激组皮层、海马和下丘脑的D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应激组皮层、下丘脑NE含量也显著降低(均P<0.01).补充L-酪氨酸后小鼠大脑皮层、海马和下丘脑组织中的DA、NE含量均升高.结论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小鼠出现体力下降、抑郁情绪倾向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等行为学改变,应激小鼠脑组织DA、NE含量明显减少.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