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红外热像技术在老年骨科患者褥疮防护中的应用

    作者:杨柳

    目的:研究和探讨红外热像技术在老年骨科患者褥疮防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0月 ~2017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160例老年骨科患者,并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介入红外热像技术,并对两组患者的防护褥疮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与进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相比,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介入红外热像技术的观察组所花费的为预防褥疮进行按摩的时间和发生新生褥疮的概率明显较少,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外热像技术的介入可有效降低老年骨科患者的按摩部位和按摩时间.

  • 基于小波变换的皮肤温度和血流振荡的相关性研究——一种可用于经络穴位研究的新技术

    作者:СподтаевС.В.;МмороэовМ.К;ФрикП.Г.;张文彭;张寅;陈玥舟

    研究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经络、穴位的客观检测与针灸的作用机理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经穴的低阻抗特性,针刺时的肌电、局部血流图、红外热象轨迹、同位素示踪等循经变化特点,经穴部位神经与血管分布特征等研究,使人们对经络、穴位的认识不断深入.近40年来,从温度计测温、液晶显像、红外热像技术,随着医学科学技术进步,先后用于经络、穴位温度的测量观察.已有的研究表明,人体正常状态下与生理、病理状态变化时,均可能出现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与非经络处不同或更为明显的改变,针刺穴位可引起相应经络循行部位与经穴的温度变化,为经穴的相对特异性、效应性及其用于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依据.然而,对于经穴温度变化的机理、调节途径等认识很少.

  • 红外热像技术在不典型带状疱疹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欧阳颀;魏智钧;李自立

    典型带状疱疹根据簇集性水疱、带状排列、单侧分布及伴有神经痛等特点,易于诊断。但不典型带状疱疹仅以局部神经痛为首发症状而易被误诊误治。同时,如何早期对不典型带状疱疹实施疗效确切的刺血疗法仍感棘手。鉴于红外热像技术可检测皮肤和皮下组织病变,而带状疱疹患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皮肤、皮下组织和皮神经炎性改变,因此红外热像技术早期检测皮肤、皮神经的热像图改变可能为不典型带状疱疹的早期诊断和刺血治疗架起一座联通“桥梁”,提供功能学依据。

  • 勇于攀登,喜结硕果——红外热像技术对中药保健品效果评估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作者:李子孺

    广东省中医药局于2010年2月2日上午在华南师范大学,组织并主持了由华南师范大学与湖北省鄂州市生物医药研究所合作完成的"红外热像技术在中药保健品对人体影响及效果评估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的科技成果鉴定.

  • 内脏病变(心包炎)体表循经温度反应的红外热像图显示

    作者:张栋;王淑友;马惠敏;叶燕燕;朱元根

    "九五"期间本实验室应用胆囊炎病理模型的方法,首次报道了在该动物模型上记录到的躯干上循胆经走行的高温线现象[1].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其他内脏病变诱发相应经脉上循经高温线的特征和规律,寻找和发现在心脏病变时相关的经脉、穴位上的温度变化,本文对实验性心包炎动物模型的体表温度进行了红外热像方法的观察和显示,结果报道于下.

  • 循经高温线下深部温度的测定

    作者:张栋;王淑友;王援朝;付卫星;马惠敏

    目的:了解循经高温线下深部组织温度,探讨循经高温线形成的机理.方法: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和插入式测温方法,对家兔体表在艾灸后产生的循经高温线下(皮下、表皮下5、10mm)的组织温度进行测定.结果,(1)艾灸前经线上的平均温度为32.7℃±0.53℃,经外的体表温度为32.5±0.5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2)艾灸后经脉上的表面温度升高0.7℃,经脉外升高0.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深度的增加,经线内外两组的温差逐渐减小,皮下的温差值为0.4℃,表皮下5mm为0.2℃,表皮下10mm为0.1℃,并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后形成的循经高温线的升温似只出现在体表和皮肤层.

  • 体表不同温度区下深部温度的测定

    作者:张栋;王淑友;王援朝;付卫星;马惠敏

    目的了解体表高低温区下深部组织温度,探讨体表温度形成的机理.方法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和插入式测温方法,本文对家兔自然状态下体表不同温度区下(皮下、表皮下8、15、25mm)的组织温度进行测定.结果(1)自然状态下体表温度是不均匀的,体表与皮下温度无显著性差异;(2)随测温深度的增加,温度有逐渐增高的趋势;(3)体表温度较高的部位,其深部温度亦较高.结论自然状态下体表温度的高低由深部温度所决定.

  • 红外热像监测和评价运动训练效果的观察

    作者:张栋;王淑友;马惠敏;李顺月;屈箫箫

    目的:应用红外热像图方法显示运动训练前后肌肉(肌群)温度分布及其变化,探讨红外热像方法用于运动训练效果评价的可能性和价值.方法:应用红外热像仪对健康志愿受试者的上、下肢和躯干运动,以及不同负重量运动前后的相应肌群进行观察,显示肌肉的红外热像图及其变化,分析和比较肌肉运动前后温度变化以及与运动时间和负重的关系.结果:①做屈腕、屈肘、展臂、下蹲站起、俯卧撑等运动后,运动的肌肉(肌群)温度大幅升高,而相邻未运动肌肉温度的升高有限,热像图对该反应显示清晰.②俯卧撑25次后胸大肌和斜方肌温度升高0.35℃和0.28℃,俯卧撑50次升温为1.21℃和0.32℃.③负蕈1kg屈腕100次后前臂肌群升温1.32℃,负重2.5kg升温1.85℃.结论:具有定性、定位和动态优势的红外热像技术对运动后肌肉的升温反应可以记录和显示,而肌肉升温的高低与训练时间的长短、负重量的大小直接相关,红外热像法可用于运动员训练和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的评价.

  • 红外热像图与疼痛临床

    作者:傅志俭;王珺楠;谢珺田

    临床红外热像学是利用红外线辐射成像原理观察人体表面温度变化、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医学结合的产物.红外热像技术在国外临床应用已近40年,近10余年来我国临床应用与研究也有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疼痛临床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 红外热像技术对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及临床疗效评估

    作者:郭艳萍;赵金荣;贺文超;任召义

    目的:研究红外热像技术对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及临床疗效评估,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所有病人治疗前、后均作红外热像仪检查,选取肱二头肌腱长头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为观察目标,根据治疗前后热成像温度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前肱二头肌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色码温值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肱二头肌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体表温值升高,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后肱二头肌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色码温值比较,t=3.268,t0.05=2.284,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医用红外热像技术在肩关节周围炎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红外热像图能直观反应肩关节周围炎患者治疗前后的温度变化,可作为评定疗效的功能指标。

  •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肠病及肺”的可视化研究

    作者:倪金霞;高思华

    目的 开展肠病及肺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比观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能量分布规律,从生物物理学角度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新的证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学调查,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及热态自动分析系统,检测并分析健康人和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相对温度.结果 部分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伴有肺系症状,以伴有咳嗽者为高,占29%;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温度排列规律为肺高,其次为降结肠、升结肠,而其他脏腑的温度偏低;与正常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组大肠湿热证降结肠、升结肠的温度均明显增高,同时肺的温度也随之特异性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肠病及肺的现象在临床是客观存在的,红外热像技术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肠病及肺在肺与大肠能量分布关系上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佐证.相表里脏腑之间疾病传变的特点为临床“治未病”和“既病防变”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健康人脏腑功能的可视化研究

    作者:倪金霞;高思华;田甜;马诗蕾;莫芳芳;王柳青

    目的 确定健康人各脏腑的温度范围和能量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 将167例受试者分别分为男性组(A组)、女性组(B组)、≤45岁组(C组)、46 ~ 60岁组(D组)、≥61岁组(E组).采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及热态自动分析系统,检测并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健康人各脏腑的相对温度.结果 健康受试者各脏腑的温度由高到低排列规律为:肺>降结肠>升结肠>肝>胃>肾>小肠,该排列规律与性别、年龄无关;在不同年龄段,肺与降结肠的温度具有明显的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 红外热像技术可全面、客观地测量各脏腑的温度,使脏腑功能状态变得可视化;生理状态下,人体各脏腑的温度呈现出一定的排列规律;人体脏腑的温度与年龄因素相关,其中以肺和降结肠为典型.

  • 红外热像技术在观察艾滋病患者热态变化趋势中的应用

    作者:郭会鹃;李洪娟;许俊琴;厚磊

    红外热像技术在医学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功能性诊断方法.其原理是:人体表面的热态结构是内在脏腑功能代谢等多元信息的反射,对这些红外信号进行一系列的信息处理,将其转化为可视的和可测量的红外热图,可以推断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代谢状态.

  • 穴位埋入纳米银丝线与羊肠线在红外热像中的差异研究

    作者:任晓艳;周双琳;李洪娟

    穴位埋线疗法是将人体可吸收的线体埋入人体穴位后,利用线体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而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它是针灸治疗模式的重大改进.传统埋线疗法埋入的是普通羊肠线,它是用羊的小肠黏膜下层制成.其优点是可被吸收,不存异物.但人体组织对羊肠线的吸收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使用过多、过粗的肠线时,局部炎性反应重,患者疼痛反应明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纳米银丝线替代羊肠线进行治疗(项目批准文号:卫通[2005]14号).纳米银丝线是用PDO材料作基础线,

  • 医用红外热像技术诊断肾上腺肿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杰翔;李利

    目的探讨应用医用红外热像技术诊断肾上腺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7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红外热像图进行分析,部分病例结合B超及CT检查进行分析.结果57例肾上腺肿瘤患者的红外热像图均有明显的显示,患者腰部皮温增高,高于正常皮温0.5℃~2.7℃,平均1.1℃±0.5℃.结论医用红外热像技术对于诊断肾上腺肿瘤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远红外热像仪采集硬膜外麻醉热像图变化的研究

    作者:马啸;陈宁;吕少文

    目的:应用红外热像技术监测硬膜外麻醉前、后热图变化.方法:选择下腹部手术患者,在(T12~L1)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采集硬膜外单次注药后红外热像图.结果:硬膜外阻滞后5 min温度色码较麻醉前上移,红外热图色码平均温度较阻滞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神经平面(T12~L1)、(L4~L5、S1)区域温度色码在阻滞后5 min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硬膜外阻滞后尤其L4~L5、S1所支配的神经平面色码变化非常显著,为以往的研究结果提供了更为直观的科学依据.

  • 应用红外热像技术监测硬膜外阻滞平面

    作者:马啸;陈宁;吕少文

    [目的]应用红外热像技术监测硬膜外麻醉后热图变化,同针刺法测定的痛觉阻滞平面进行比较.[方法]选择下腹部手术患者,在T12~L1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监测硬膜外单次注药后痛觉阻滞平面,采集红外热像图.[结果]硬膜外阻滞后5min温度色码较麻醉前上移,红外热图色码平均温度较阻滞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神经平面(T12~L1、L4~L5、S1区域温度色码在阻滞后5 min发生明显变化.[结论]硬膜外阻滞后红外热像的高温度平面高于痛觉阻滞平面,可以间接通过红外热像技术估计痛觉阻滞平面,红外热图色码温区在L4~L5、S1所支配的神经平面色码变化非常显著,可以依据足部的颜色变化来作为判断硬膜外阻滞是否成功的标准.

  • 红外热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华芬

    红外热像是一项探测红外辐射的仪器,早在60-80年代用于军事探测,进入90年代才研究应用于医学领域,可将人眼看不见的携带人体自身大量信息的红外热场,经过量化后以图像形式生动地显示出来,不同色彩标志不同程度.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生物发热体,体表各处温度不等,当人体某处发生病变时,则该处温度必然因血流和代谢变化而出现高于或低于正常温度的偏离.从目前临床应用结果看,红外热像技术以无损、无创、灵敏、快速等独特的优点,给医患双方带来了希望.

  • 医用红外热像技术诊断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杰翔;李利

    目的:探讨应用医用红外热像技术诊断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27例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患者的红外热像图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验室检查指标、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 结果:27例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患者的红外热像图均有明显的显示,患者腰部皮温增高,高于正常皮温0.4℃~2.5℃,平均1.1℃±0.7℃. 结论:医用红外热像技术对于诊断无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 温经汤治疗厥阴病阳虚血瘀证患者经络红外热像成像变化及机理探讨

    作者:周晓玲;谢胜;张丹璇;杨薇;梁谊深;陈峭;李灿;覃婧;韦金秀

    目的 采用温经汤治疗厥阴病阳虚血瘀证患者60例,并结合红外热像成像仪进行疗效分析.方法 收集60例正常人红外皮温数据并采用Excel 2003分析得出正常人群各经皮温的平均值;收集60例厥阴血瘀证患者,予温经汤治疗一个疗程,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督脉、肝经、心包经、太冲穴、大陵穴的温度,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厥阴阳虚血瘀患者的督脉、肝经、心包经及其原穴的平均温度均低于正常人群,经过温经汤治疗后,上述经络及穴位的温度均有所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得到改善.且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后,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红外热像成像技术能有效记录患者前后经络温度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起到重要指导意义;且再一次证实使用经方-温经汤治疗厥阴阳虚血瘀证的临床有效率非常之高,对中药汤剂治疗厥阴阳虚血瘀证这一理论实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