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甲状旁腺腺瘤的高频彩超诊断价值

    作者:颜艳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甲状旁腺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二维超声(2DU)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误诊为甲状腺腺瘤1例,甲状旁腺癌1例,漏诊1例。结论:高频彩超对甲状旁腺腺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 北京市1995-2015年艾滋病病例诊断后生存时间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洋;王娟;贺淑芳;陈婧;卢红艳

    目的 分析1995-2015年北京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HIV/AIDS)诊断后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995-2015年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报告的12874例HIV/AIDS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12874例HIV/AIDS中,303例(2.4%)死于艾滋病及相关疾病,接受抗病毒治疗9346例(72.6%).平均生存时间为226.5个月(95%CI:223.0~230.1),1、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96.4%、93.2%、91.9%.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死亡风险较高的因素包括诊断时为艾滋病患者(比HIV感染者,HR=1.439,95%CI:1.041~1.989);异性传播(比同性传播,HR=1.646,95%CI:1.184~2.289);现有或曾有配偶(比未婚,HR=2.186,95%CI:1.510~3.164);诊断时年龄≥60岁(比≤30岁,HR=6.608,95%CI:3.546~12.316);诊断后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350个/μl(比≥350个/μl,HR=8.711,95%CI:5.757~13.181);未抗病毒治疗(比抗病毒治疗,HR=18.223,95%CI:13.317~24.937).结论 1995-2015年北京市HIV/AIDS诊断后的平均生存时间为226.5个月.诊断为HIV感染、同性传播、未婚、≤30岁、首次CD4≥350个/μl、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生存时间较长.相反,诊断为AIDS、异性传播、现有或曾有配偶、年龄≥60岁、CD4<350个/μl、未抗病毒治疗的死亡风险较高.

  • 2003年-2010年珠海市原发性肺癌住院病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陈玲;郑正涛;王丽莉;柳青

    目的 分析珠海市原发性肺癌发病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原发性肺癌住院病历资料,在Microsoft Excel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比较其临床特征.结果 共有1865例珠海市户籍原发性肺癌病例,发病人数逐年上升.男女病例数比例为1.94∶1,比例有逐年缩小的趋势;病灶多发于右肺;腺癌多;66.6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淋巴转移;856例患者有不同部位的远处转移,其中以骨转移多;Ⅳ期患者例数多,占45.90%.结论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肺癌防治知识,树立定期体检意识,提高早期肺癌诊断率,以期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 6445例原发性肺癌住院病例统计分析

    作者:梁雪平

    目的 分析6445例原发性肺癌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原发性肺癌住院病历资料,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4年-2013年肺癌病例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在当年恶性肿瘤中的占比也呈上升趋势.男女病例数比例为1.83∶1,比例有逐年缩小的趋势;患者年龄以60岁-69岁年龄段多,病理类型以腺癌多.结论 结合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加强健康教育,普及肺癌防治知识,针对高危多发人群树立定期体检意识,提高早期肺癌诊断率,以期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 用圆形分布法分析肺结核发病的季节性

    作者:梁月香;邓斌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其是否具有一定规律的季节性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用圆形分布法对我市1993年~2002年期间登记的肺结核病资料进行季节性分析,以进一步探讨肺结核的流行规律及加强肺结核防治工作.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 临朐县1980至2002年恶性肿瘤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马峻岭;刘卫东;张联;冯国双;赵洪军;游伟程

    目的 分析临朐县1980到2002年恶性肿瘤的变化趋势,以掌握其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 在我国北方胃癌高发区山东省临朐县分别进行1980-1982年、1990-1992年及2000-2002年3个时期的死亡回顾调查.结果 临朐县恶性肿瘤死因顺位从1980-1982年的第3位上升到2000-2002年的第2位,仅次于循环系统疾病.3个时期恶性肿瘤死亡率(及标化率)分别为108.97/10万(111.48/10万)、132.38/10万(127.94/10万)和148.48/10万(105.53/10万),死亡率呈上升趋势(Z=13.42,P<0.0001).去恶性肿瘤后增加的期望寿命在3个时期男性分别为:2.46岁、3.29岁和3.76岁(F=13.99,P<0.0001),女性分别为:1.67岁,2.30岁和2.33岁(F=13.61,P<0.0001).胃癌标化死亡率(及占恶性肿瘤的构成比)在3个时期分别为44.93/10万(40.29%)、41.37/10万(32.34%)和27.73/10万(26.90%),胃癌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Z=6.35,P<0.01).结论 20多年来,临朐县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渐上升,标化死亡率则无此趋势.胃癌一直是恶性肿瘤的首位死因,但其死亡构成比和标化死亡率不断下降.

  • 2008-2013年浙江省多胎发生情况及其围生期结局分析

    作者:吴巍巍;胡连鑫;邱丽倩;邱灵;胡崇高

    目的 探讨2008-2013年浙江省多胎发生情况及其围生期结局.方法 数据来源于以医院为基础的浙江省围产儿死亡监测系统.监测网包括浙江省30个监测县(区)的所有医院.在监测医院于2008-2013年分娩的孕满28周的围产儿为研究对象,观察至产后7d.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地区多胎发生率的差异,并采用趋势x2检验分析多胎发生率及其主要死因所致围产儿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8-2013年,浙江省监测地区多胎发生率分别为2.32% (5 551/239 636)、2.49%(6 053/243 452)、2.61%(6 549/250 594)、2.82% (7 758/275 105)、2.91%(8 803/302 447)和3.06%(9 051/295 709),多胎发生率逐年增加.2008-2013年,监测地区多胎的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4.32% (240/5 551)、3.45%(209/6 053)、3.76%(246/6 549)、2.86% (222/7 758)、2.77%(244/8 803)和2.11% (191/9 051),多胎的围产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66.52,P<0.00l);多胎围产儿死亡率3.09%(1 352/43 765)明显高于单胎的围产儿死亡率0.87%(13 640/1 563 178)(OR=3.62,95%CI:3.42 ~ 3.83).2008-2013年,监测地区多胎围产儿死亡的前三位死因为出生缺陷、早产和/或低出生体重和双胎输血综合征.结论 2008-2013年浙江省多胎妊娠发生率不断上升,其围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

  • 1978-2010年我国40个县剖宫产率及相关因素

    作者:田晓波;吴久玲;李伯华;覃民;齐嘉楠

    目的 了解我国育龄妇女剖宫产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2010年10月,在我国内地30个省份(除西藏自治区)40个县采用与规模成正比的容量比例抽样方法获得调查对象,对8 420名在1978-2010年间有孕产史的育龄妇女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育龄妇女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妊娠及分娩史,分析剖宫产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8 420名调查对象共分娩11 440例活产,其中有1 725例剖宫产.随时间推移,调查地区总剖宫产率呈增高趋势,由1978-1985年的2.0%(14/701)上升到2006-2010年的36.6% (813/2 224),且在2001-2010年期间升高迅速.2006-2010年中部地区剖宫产率高,为42.3%(257/608).产妇或家属主动要求剖宫产的比例也逐年增加,由1978-1985年的14.3% (2/14)上升至2006-2010年的43.7%(255/813).分娩年龄25岁以上(21.4%,960/44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4.5%,568/2 317)、从事非农业体力脑力劳动(22.4%,663/2 956)、居住在东部省份(18.6%,757/4074)、胎位不正(45.4%,247/544)、新生儿体重4 000 g以上(36.5%,175/479)、产前做过B超检查(18.8%,1 633/8 687)、孕期出现过血压升高(28.0%,172/614)、抽搐(24.8%,131/528)等因素的产妇更有可能采用剖宫产.结论 我国育龄妇女中剖宫产率明显偏高,并与社会人口特征(分娩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居住地区)和某些医学因素(新生儿体重、产前B超检查和孕期出现胎位不正、血压升高、抽搐等症状)相关.

  • 1990-2015年中国跌倒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叶鹏鹏;耳玉亮;金叶;段蕾蕾

    目的 分析1990—2015年中国不同性别、年龄段和省份人群的跌倒死亡率状况和变化趋势,并确定各亚组的发展轨迹.方法 利用2015年全球疾病负担中国跌倒标化死亡率数据(数据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含台湾省)描述2015年中国不同性别、年龄段和省份人群的跌倒死亡率状况,计算1990—2015年跌倒死亡率相对变化幅度,采用对数线性回归模型计算跌倒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采用轨迹分析模型对不同省份跌倒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进行分组,根据不同阶数自变量的系数P值、贝叶斯信息标准、贝叶斯因子对数值和平均后验分组概率等四个指标确定佳分组数量,并描述各组跌倒死亡率发展轨迹.结果 2015年中国跌倒标化死亡率为8.38/10万(95 %UI:5.54/10万~9.30/10万),男性(10.81/10万,95%UI:6.58/10万~12.14/10万)高于女性(5.84/10万,95%UI:3.41/10万~6.62/10万),70岁以上人群死亡率(60.50/10万,95%UI:38.36/10万~67.75/10万)高于其他年龄人群.1990—2015年中国全人群、男性和女性跌倒标化死亡率未有明显变化,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0.37(95% UI:-0.08~0.83)、0.45(95% UI:0.05~0.84)和0.31(95% UI:-0.26~0.87),5岁以下儿童的跌倒死亡率明显下降,年度变化百分比为-4.07(95%UI:-5.62~-2.51),70岁及以上人群跌倒死亡率明显上升,年度变化百分比为1.89(95%UI:1.42~2.37).各省份跌倒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存在4种不同发展轨迹,其中第1组跌倒死亡率水平低,且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第2组和第3组跌倒标化死亡率相对接近,但变化趋势有所不同,第2组朝着跌倒死亡下降的方向发展,第3组则存在反复可能性,第4组跌倒标化死亡率高,且波动幅度明显.结论 1990—2015年中国跌倒标化死亡率未有明显变化,但不同年龄人群变化幅度差异明显,不同省份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 2008-2013年河南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对HIV的抑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杨文杰;樊盼英;梁妍;李洁;马彦民;李宁;孙定勇;朱谦;王哲

    目的 了解不同基线免疫学水平的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HIV完全抑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河南省2008-2013年加入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基本信息和随访信息,按照基线免疫学水平将艾滋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和早期治疗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51~500个/μl),计算其治疗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后的HIV完全抑制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开始治疗6个月后HIV未被抑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16 103例艾滋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常规治疗组14 522例,早期治疗组1 581例.男性9 428例,女性6 675例,性别比为1.41∶1,年龄为(47.2±11.7)岁,已婚或同居者占71.6%(11 522/16 103),感染途径多为血液传播,占57.2%(9 214/16 103).所在治疗机构多为乡级或村级,占81.3%(13 086/16 103),初始治疗方案以司坦夫定(D4T)或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或依非韦伦(EFV)为主,占77.1%(12 426/16 103).开始抗病毒治疗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后,常规治疗组的HIV抑制率分别为72.6%(3 008/4 144)、73.9% (4 758/6 443)、74.1%(3 641/4 915)、74.9%(2 819/3 766)、76.1%(1 729/2 272)和78.2%(492/629),早期治疗组HIV抑制率分别为65.5%(315/481)、65.4% (448/685)、68.8% (223/324)、66.0% (155/235)、71.4%(110/154)和61%(30/49),除治疗4年时,其余时间点两组HIV抑制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常规治疗组,研究对象男性(OR=1.23,95%CI:1.07~ 1.42)、确认阳性到开始治疗的时间越长(OR=1.26,95% CI:1.16 ~ 1.36)、初始治疗方案为D4T/AZT+去羟肌苷(DDI)+NVP/EFV(OR=3.00,95%CI:2.26 ~ 3.98)和治疗6个月时近7d漏服药物(OR=1.97,95% CI:1.22~3.18)HIV抑制率低,研究对象同性性传播感染途径(OR=0.57,95% CI:0.35 ~0.90)、在县级及以上治疗机构治疗(OR =0.61,95%CI:0.50 ~ 0.75)HIV抑制率高;在早期治疗组,研究对象在县级及以上治疗机构治疗(OR=0.43,95% CI:0.23 ~0.80) HIV抑制率高,确认阳性到开始治疗的时间越长(OR=1.43,95%CI:1.09 ~ 1.88)HIV抑制率低.结论 河南省不同基线免疫学水平的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效果均较好,在县级及以上治疗机构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病毒抑制效果较好,而确认阳性到开始治疗时间越长的艾滋病患者病毒抑制效果较差.

  • 我国530例既往不安全有偿供血感染艾滋病病毒者生存分析

    作者:豆智慧;于兰;赵红心;马烨;彭国平;陆立星;李志和;傅继华;张福杰

    目的 探讨既往不安全有偿供血感染艾滋病病毒(HIV)者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从山西、山东、湖北、吉林4个省以典型抽样方式选取8个县(区),选择所有2006年1月24日前发现并确认既往不安全有偿采血(浆)者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病例,收集其感染、发病、死亡等信息及影响因素.结果 530例病例中,HIV感染者196例(37.0%);AIDS患者334例(63.0%),其中168例(50.3%)抗病毒治疗;152例(29.0%)死亡.在530例患者从感染到观察终点平均观察(10.1±1.8)年中.166例未治疗AIDS患者平均生存时间9.1年(95%CI:9.1~9.4),8年生存率52.0%;而168例已治疗AIDS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2.1年(95%CI:11.9~12.3),12年生存率80.0%;在抗病毒治疗3年中,治疗者平均生存时间比未治疗者延长而死亡风险降低12.2倍.AIDS患者平均生存时间在性别、年龄、地区、是否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治疗前基线CD4+ T淋巴细胞水平上存在差异,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是AIDS患者生存首要保护因素(HR=13.3,P=0.00),治疗前基线CD4+T淋巴细胞<50个/μl的AIDS患者治疗中死亡风险高(HR=10.9,P=0.00).结论 AIDS患者生存时间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但是HAART干预是延长AIDS患者生存时间和降低AIDS患者死亡风险的首要保护措施.

  • 1996-2013年中国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崔浩;何春花;缪蕾;朱军;王艳萍;李琪;李小洪;沈丽琴

    目的 分析1996-2013年中国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IMRPL)的变化趋势.方法 资料来源于以人群为基础的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系统.白2007年起,监测网由中国原116个县(区)调整为336个.将监测地区所有本地户口或非本地户口居住1年以上的0~4岁儿童均纳入监测.采用趋势x2检验和Poisson回归分析IMRPL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并探究其在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随时间的变化差异.结果 监测数据显示,在1996年监测地区104 170例活产儿中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死亡656例,而在2013年监测地区421 026例活产儿中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死亡904例.中国IMRPL由1996年的629.9/10万下降至2013年的214.6/10万,年平均下降率为6.14%,但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儿死亡在婴儿死亡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增幅为1.52%,到2013年该比例上升为22.6%.1996-2013年农村和城市IMRPL随时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18年间分别下降了28.1%和66.6%,但城乡IMRPL差距仍明显.同期,中部地区的年平均IMRPL是东部地区的1.40倍(95% CI:1.31 ~ 1.49),而西部地区的年平均IMRPL是东部地区的2.25倍(95% CI:2.12 ~ 2.40),区域间IMRPL差异明显.同期研究显示,男性婴儿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而死亡的可能性是女性婴儿的1.09倍(95%CI:1.05~1.14).结论 1996-2013年中国IMRPL呈总体下降趋势,农村地区IMRPL降幅较城市大,城乡和区域间IMRPL差异明显,且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已成为威胁中国儿童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 1973-2005年中国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趋势

    作者:黄正京;王丽敏;李晓燕;胡楠;王志会;姜勇

    目的 分析1973-2005年我国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率、死亡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使用3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是:1973-1975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调查人年数为2 513 949 310;1990-1992年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调查人年数为335 213 493;2004-2005年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调查人年数为142 660 482,分为0~、15~、60~岁3个年龄段.根据调查收集的人口资料和死亡个案数据计算年龄别、性别、疾病别粗死亡率,使用2000年我国人口普查的人口计算标化死亡率.结果 1973-1975年、1990-1992年和2004-2005年调查中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数分别为4 913 521、284 811和47 161例,粗死亡率分别为195.45/10万、84.96/10万和33.06/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58.71/10万、70.76/10万和27.98/10万.2004-2005年调查中城市、农村居民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数分别为11 752、35 409例,粗死亡率分别为24.69/10万、37.35/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9.62/10万和32.12/10万;男、女性死亡数分别为26 176、20 985例,粗死亡率分别为35.87/10万、30.11/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5.23/10万和26.65/10万;东、中、西部地区的死亡数分别为13 286、13 922和19 953例,粗死亡率分别为25.28/10万、27.97/10万和49.48/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21.33/10万、28.10/10万和45.98/10万;死亡排位前3位的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为肺炎、结核病、病毒性肝炎,其死亡数分别为14 265、8537和5771例,粗死亡率分别为10.00/10万、5.98/10万和4.05/10万,标化死亡率分别为8.88/10万,5.46/10万和3.74/10万.2004-2005年调查中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死亡数占全部死亡数(868 484例)的5.43%.较1973-1975年的27.87%(4 913 521/17 629 350)下降了80.52%.结论 我国传染病、母婴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死亡率总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农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西部地区高于东、中部地区.

  • 免费抗病毒治疗降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病死率回顾性队列研究

    作者:豆智慧;赵燕;何云;何文生;计国平;徐臣;马烨;赵德才;于兰;张福杰

    目的 探讨我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免费抗病毒治疗策略在控制AIDS患者病死率方面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法,在我国免费抗病毒治疗开展较早地区以典型整群抽样法抽取河南省驻马店市和安徽省阜阳市,选取2008年8月30日前确诊的MDS患者为调查对象,收集整理其发病、死亡等相关信息,采用Cox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AIDS患者10 394例,平均年龄(41.7±9.3)岁,男性占50.3%(5233/10 394),在婚者占85.0%(8808/10 394),农民占95.1%(9880/10 394),既往不安全有偿采供血(浆)感染者占81.2%(8438/10 394).调查对象中免费抗病毒治疗比例从2002年的5.2%上升到2008年的66.5%.AIDS患者总病死率从2002年的35.4/100人年降到2008年的5.9/100人年.Cox回归分析显示AIDS患者主要死亡风险是没有抗病毒治疗(HR=4.3,95%CI:4.0~4.7),治疗者基线CD_4~+淋巴细胞<50个/μl、50~199个/μL者死亡风险均高于≥200个/μl者(风险比HR分别为7.9、2.8),治疗基线合并机会性感染症状数多者死亡风险高(HR=2.1),其他不可变死亡风险为男性、年龄≥50岁、既往不安全有偿采供血(浆)以外其他感染途径或途径不详者(HR分别为1.4,1.6,1.8).结论 我国农村免费抗病毒治疗显著降低并且稳定遏制了MDS患者病死率,提示扩大治疗覆盖率可进一步降低AIDS患者病死率.

  • 四川省凉山州1995-2012年艾滋病患者生存分析

    作者:龚煜汉;王启兴;廖强;余刚;尹碧波;南磊;边绍勇;王科;王菊

    目的 分析四川省凉山州1995-2012年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1995-2012年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报告的凉山州5 263例艾滋病患者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应用寿命表法计算研究对象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研究对象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5 263例研究对象中,819例(15.6%)死于艾滋病及相关疾病,接受抗病毒治疗2 782例(52.9%).平均生存时间为126.7(117.1 ~136.2)个月,1、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95.4%、78.8%、54.2%、3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民族、感染途径、诊断时的病程、近1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是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诊断时年龄在50岁以下(与< 15岁者相比:HR=0.141,95%CI:0.036~0.551;与15~49岁者相比:HR=0.343,95%CI:0.241 ~0.489)、诊断时病程为HIV感染阶段(HR=0.554,95%CI:0.432 ~0.709)、近1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350个/μl(HR=0.347,95%CI:0.274 ~0.439)可以降低艾滋病患者因艾滋病死亡的风险;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因艾滋病死亡的风险(HR=3.478,95% CI:2.943 ~4.112)高于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结论 诊断时的年龄、所处的病程、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影响艾滋病患者的生存时间;艾滋病患者应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时间.

  •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郝连正;朱晓艳;王国永;林彬;钱跃升;陶小润;胡军;杨兴光;康殿民

    目的 探析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3年7月至2012年12月间山东省接受过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死亡患者信息,采用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估算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感染途径、WHO临床分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开始治疗距确认HIV感染的时间间隔组生存时间的差异,采用寿命表法和生存曲线描述其生存分布,采用Cox危险比例回归模型筛选艾滋病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收集142例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死亡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艾滋病相关死亡125例(88.03%),艾滋病非相关死亡17例(11.97%);研究对象治疗中位生存时间为3.100(95% CI:2.279~3.921)个月,接受治疗后的前3个月、3~6个月、6~12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2±4)%、(33±4)%、(26±4)%.已婚或同居组治疗中位生存时间为2.670(95% CI:1.470 ~3.870)个月,单身(未婚、离异、分居或丧偶)组为5.870 (95% CI:2.617 ~9.123)个月;WHO临床分期Ⅰ期或Ⅱ期组治疗中位生存时间为5.870(95% CI:3.989 ~7.751)个月,Ⅲ期或Ⅳ期为1.700(95% CI:0.885 ~2.515)个月;基线CD4+T淋巴细胞≤50个/μl组治疗中位生存时间为1.670(95%CI:0.759 ~2.581)个月,51 ~ 199个/μl组为4.400(95% CI:2.735 ~6.065)个月,≥200个/μl组为7.100(95%CI:0.000~14.542)个月;不同婚姻状况、WHO临床分期、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组间生存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身(未婚、离异、分居或丧偶)组死亡风险是已婚或同居组的0.641倍,WHO临床分期Ⅲ期或Ⅳ期患者的死亡风险是Ⅰ期或Ⅱ期患者的1.856倍,基线CD4+T淋巴细胞为51 ~199个/μl组、≥200个/μl组患者的死亡风险分别是≤50个/μl组的0.582倍和0.551倍.结论 研究对象治疗后生存时间较短,死亡集中发生于开始治疗后的前6个月,随着时间延长,死亡速度减缓;已婚或同居、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WHO临床分期Ⅲ期或Ⅳ期是抗病毒治疗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 2003-2013年山东省男性同性传播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

    作者:杨兴光;张娜;郝连正;张科;王国永;陶小润;康殿民;钱跃升

    艾滋病是由HIV引起的一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传染病.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是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高危人群和高发人群.在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MSM占60% ~ 70%,在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地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中MSM约占30%[1].据估计,中国MSM可能达成年男性人口的2% ~ 4%[2].近年来,我国MSM人群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比率快速上升,2005年时仅占0.3%,到2012年已经达到21.1%[3].2003年山东省首次在MSM中发现HIV感染者.近年来,山东省男性同性传播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人数增加明显,构成比由2003年的0.9%上升到2013年的56.9%.本研究对山东省2003年以来男性同性传播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为制定有效的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 河南省1922例艾滋病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中HIV耐药基因突变情况分析

    作者:刘佳;闫江舟;杨文杰;薛秀娟;孙国清;刘春华;田随安;孙定勇;朱谦

    目的 分析河南省艾滋病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中HIV耐药基因突变发生情况.方法 利用中国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子平台——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1年河南省9个地级市中接受一线艾滋病抗病毒治疗>1年,病毒载量>1 000拷贝/ml的患者的基本信息.删除基本信息缺失(40例)、病例以及耐药检测结果不完整(212例)者,共计1 922例艾滋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并对其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含HIV耐药毒株的艾滋病患者发生基因突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1 922例发生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的艾滋病患者中,男性1 039例,女性833例,年龄为(45.7±12.1)岁,已婚者占82.73%(1 590例),感染途径多为血液传播,占87.93%(1 690例).64.20%(1 234例)的患者存在有效的耐药基因突变,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I)类药物耐药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分别为62.59%(1 203例),49.74%(956例)和0.94%(18例),同时发生NRTI和NNRTI耐药突变的患者占42.09%(809例).≥1TAM是发生率较高的NRTI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占41.94%(806例),TAM-1和TAM-2的发生率分别是8.48%(163例)和4.24%(81例).存在K65R/N和Q151M耐药突变复合体患者分别为23和4例.K103N/S是发生率较高的NNRTI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占34.32%(659例).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母婴传播(OR=9.05,95%CI:1.14~72.12)、临床分期为Ⅳ期(OR=1.70,95%CI:1.09~2.66)和治疗5年(OR=1.59,95%CI:1.03~2.47)的患者耐药发生率高;治疗1年(OR=0.19,95%CI:0.13~0.27)的患者耐药发生率低.结论 河南省一线抗病毒治疗失败患者的耐药突变多样,模式较复杂,母婴传播、临床分期为Ⅳ期及治疗5年的患者发生耐药基因突变的风险高.

  • 1993-2007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获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情况及效果分析

    作者:李艺影

    目的 对1993-2007年问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获得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资助人员情况及所取得的效果,探讨科技新星计划在神经外科人才培养和项目扶持方面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获科技新星计划资助的18位神经外科专业医师在获资助后的项目完成、科研产出情况,个人的培养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结果18位科技新星平均人选年龄33岁.18人中,1人已担当院级领导、8人承担科研科室及临床科室主任、13人已完成新星计划课题;有21人次获得科研成果奖励,其中12人获得部市级以上成果;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5篇;有7人作为负责人继续承担国家支撑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人获其他级别项目资助.结论科技新星计划作为"第一桶金"在对神经外科人才个人能力提高、创建优势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科技新星计划管理有助于调动青年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重点学科的人才优势,促进了学科发展和人才队伍的成长和壮大.

  • 倾向评分匹配法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的应用及SPSS实操

    作者:常红;陈淑良;张策

    目的 探讨倾向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在医学科研工作中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示统计分析软件SPSS详细操作过程.方法 回顾性数据是医学科研中已经发生的事实数据,具有组间混杂因素不易控制的流行病学特征,导致统计过程中组间基线不均衡,终不能得出有效的试验结论,而倾向评分匹配法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和探讨PSM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一个实例,逐步介绍该方法的SPSS软件操作过程.结果 通过SPSS软件的PSM操作,能够有效控制回顾性研究中组间混杂因素.结论 PSM是实现回顾性研究中混杂因素控制的一个有效工具,可以为临床资料的数据挖掘提供帮助.

3945 条记录 4/198 页 « 12345678...19719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