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社交网络和运动相关行为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

    作者:高仙;王惠君;张伋;秦京宁;王志颖

    目的 研究社交网络和运动相关行为对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影响,为有效开展肥胖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上海、南京和西安4个调查点,抽取198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获取学生基本情况、社交网络行为和运动相关行为.结果 肥胖检出率为11.9%,男生(15.5%)高于女生(8.2%),小学生(13.2%)高于初中生(10.2%).与朋友看屏幕娱乐频次、吃东西频次、运动频次、发送短信/微信/QQ条数P50(P25~P75)分别为1.00 (0~2.00)次/周、1.00 (0~5.00)次/周、3.00 (1.00~5.00)次/周、2.00 (0~10.00)条/d;与父亲运动时间、与母亲运动时间、个人看屏幕娱乐时间P50(P25 ~ P75)分别为20.00 (0~ 45.00) min/d、20.00(0~50.00)min/d、3.00 (1.00~6.00)h/周.结论 减少青少年静态行为,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运动兴趣爱好,尤其是鼓励小学生父母的共同参与,初中生建议更多采用同伴教育.

  •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对情绪、抑郁、自尊的影响

    作者:王晨羽;徐骞;陈紫薇;林育芳

    目的:探究社交网络的使用及各种因素对大学生情绪情感、抑郁、自尊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情感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自尊量表对大学生情绪情感、抑郁、自尊进行评定,并行统计描述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①512名被测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0.50±1.49)岁,平均使用社交网络(7.16±2.67)年,每日登入(14.31±15.96)次,每日使用(2.81±2.04)小时,单次使用社交网络的长时间为(2.98±2.76)小时;②积极情绪的logistic回归显示,“工科”对“文科”的OR值为0.53(P=0.079);③消极情绪的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使用年数”、“每日使用时间”的OR值分别为1.14(P=0.063)、0.90(P=0.008)、1.09(P=0.080)。“停止使用一个月感觉受不了”组相对于“感觉更轻松”组的OR值为2.41(P=0.003);④CES-D的logistic回归显示,使用年数的OR值为0.89(P=0.007)。“大三”、“大四”相对于“大一”的OR值分别为1.69(P=0.086)、2.74(P=0.002)。“停止使用一个月感觉受不了”组、“无所谓”组相对于“感觉更轻松”组的OR值分别为2.62(P=0.002)、1.87(P=0.023);⑤SES的logistic回归显示,“每日登入次数”的OR值为1.01(P=0.056)。“理科”、“工科”相对于“文科”的OR值分别为0.56(P=0.046)、0.49(P=0.028)。“城市”相对于“村镇”的OR值为1.27(P=0.032)。结论:①大学生的专业对其积极情绪有影响,年龄、使用年数、每日使用时间、使用主观感受对其消极情绪有影响;②年级、社交网络的使用年数和使用主观感受对大学生的抑郁出现频度有影响;③专业、生源地、每日登入社交网络的次数对大学生的自尊程度有影响。

  • 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社交网络和应对技能的关系

    作者:唐芳;覃萍

    目的:探讨大学生近期自杀意念与社交网络、应对技能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5972名大学生,借助自杀意念问卷、社交网络问卷及应对技能量表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流行病学特征,并通过构建偏小二乘通径模型探讨社交网络、应对技能与大学生近期自杀意念之间的调控关系及影响通径.结果:大学生过去一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为7.27% (434/5972),社交网络贫乏(如,没有稳定的恋爱关系,β =0.305,P=0.013),缺乏成熟的应对技能(如,应对技能分量表中“逻辑分析”T≥55时,β=0.393,P=0.041)是大学生近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偏小二乘通径模型结果显示,社交网络、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潜变量对自杀意念有直接效应,同时也通过心理症状潜变量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效应.结论:应对技能不成熟,社交网络贫乏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因此在干预策略上,通过构建健全的社交网络、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应对技能等措施可能会避免或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可能性.

  • 微信平台在护理实习生压力调适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钟美浓;练荣丽;黄师菊;李晓玲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对护理实习生进行压力调适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12月在我院外科实习的134名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2017年7月-8月在外科轮转的53名护理实习生为对照组,采用集中授课和日常沟通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2017年9月-12月在外科轮转的81名护理实习生为试验组,通过微信了解实习生的压力源,然后根据实习各时间段的压力特征,通过微信推送相应的资料、与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交流,缓解学生压力.结果 试验组通过微信平台提出心理相关问题有59个,对照组仅提出2个问题.干预后,试验组学生的抑郁和焦虑评分低于干预前,并且均低于对照组评分(P<0.05).结论 通过微信能及时发现护理实习生的心理压力并挖掘压力源,能通过推送资料和交流缓解学生实习期间的心理压力,改善学生心理状态.

  • 2010-2015年基于社交网络的医学SCI论文主题词聚类分析

    作者:张志常;娄岩

    目的:检索基于电子病历的SCI论文,分析当前该主题的相关研究方向。方法:对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发表的基于电子病历SCI论文进行分析,下载文献主题词并统计其出现的频次,截取频次大于24次的主题词作为高频关键词。统计高频主题词在同一文献中的出现频率,并生成共现矩阵,使用SPSS对矩阵进行聚类分析,通过对各类文献内容的分析获得该主题的研究热点。结果:检出2010年至今的医学SCI论文670篇,出现频次大于25次的主题词12个,通过对这12个高频关键词聚类得到六个主要研究热点。结论:近年来基于社交网络的医学SCI论文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交网络为医疗卫生提供的信息支持研究;医疗健康社交网络应用研究;社交网络与医疗保健护理教育研究;与儿童有关的社交网络医学研究;社交网络在医疗健康领域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医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风险研究。

  • 基于移动终端的医疗信息社交网络设计

    作者:王晔;刘红;雷长海;王琳

    目的:设计一个开放的、专门用于单个医院(或多家医院联合)医生和患者医疗信息交流、共享和分析的医疗信息社交网络平台.方法:以分布式数据库和存储作为后台数据框架,采用移动开源系统Elgg Mobile,开发设计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社交网络平台系统.结果:实现了智能手机终端上的医疗信息社交网络平台,并提供了医疗信息数据分析和挖掘的接口.结论:整体平台具有覆盖面广、通信及时方便、相同或相似主题/兴趣聚合度高的特征,同时保证了效率和可靠性.

  • 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病友网设计与开发

    作者:何德福;耿劲松;王杰;娄帅;董建成

    目的 搭建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病友网络,帮助患者获取证据,促进患者参与循证实践,增进患者间的沟通互动.方法 综合分析各类主流的循证网络资源Best Practice、DynaMed Plus、UpToDate、Trip Database、Cochrane Library、NICE、NGC,探讨其证据呈递形式.结合患者认知能力和信息需求,设计病友网络的证据查询和患者在线社区等功能模块.基于当前成熟的Web系统开发技术实现网络.结果 本研究提出了将循证医学理念应用于病友网络的构想,设计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证据呈递形式和患者沟通工具,开发了由循证医学、医疗查证、病友社区和健康管理4个功能模块组成的病友网络系统.结论 基于循证医学理念的病友网络有利于拓展患者的循证知识,帮助患者快速获取高质量的干预措施证据,社交功能有助于增进人文关怀,患者健康数据的收集为开展患者报告结局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 中国部分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现状调查分析

    作者:朱鹤;石凡超;安澜;殷晓莎;付梅花;王昱丹;周艺林;杨芳;姚燕

    目的:探讨我国部分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为新时代下提高学生健康网络行为、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5年1月15日-3月5日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以有效调查问卷781份作为样本.社交网络使用情况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信息、社交网络使用情况、网络欺凌行为和心理学量表.根据网络欺凌行为参与及实施情况,将样本分为网络欺凌行为仅受害者组、仅施害者组和受害-施害者组.采用x2检验分析各组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析不同年龄分段、登陆社交网络频率、在社交网络上的活动时间、熟人所占的比例及朋友人数等级资料各组网络欺凌发生率.结果:研究对象781人中,306人(39.18%)参与过网络欺凌,其中53人(17.32%)实施过网络欺凌行为,111人(36.27%)受到过网络欺凌,142人(46.41%)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416人(53.27%)存在自我同一性危机,419人(53.65%)对生活不满意.男性、来自西部地区、社交网络登陆频率≥2次、自我同一性危机和生活满意度是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5,95%CI:1.97~3,83;OR=3.09, 95%CI:1.88~5.07;OR=3.22,95%CI:1.14~9.08;OR=1.55,95%CI:1.11~2.16;OR=1.47,95%CI:1.05~2.06).结论:我国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加强大学生网络使用管理,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对减少网络欺凌行为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基于社交网络的PBL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张义德;施辉

    目的:评估基于社交网络软件的PBL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14在我院实习的48位本科随机分成两组,选择一组作为观察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将观察组24位学生平均分为3小组,在业余时间利用腾讯软件平台视频完成PBL教学尝试,每周1次,每次3个小组,六个月后组织学生进行DxR软件考试,比较成绩;结果:观察组学生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社交网络软件的PBL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高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 社交团队管理群组模式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实践

    作者:洪丁燕;陈红娟;方良妹

    目的:通过在骨科护理带教中创建团队管理群组模式,提高护理带教质量.方法:2011年7月-2012年6月,骨科实习的护生6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30名)和实验组(30名).实验组采用线上和线下形式组建团队管理群组,线上采用社交网络(SNS),师生共同组建社交群组;线下定期集中交流,建立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同时老师作现场业务指导,对线上交流的专业知识、读书报告、网络分享、文献进行阶段性小结,同时将操作技能作现场团队集中示范和实习护士间的互相检测.结果:参与团队管理群组模式的护生,在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骨科护理带教中创建团队管理群组模式,提高团队精神和基础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

  • 大学生大五人格与社交网络主页信息的关系研究

    作者:熊朋迪;张维晨;王淑娟;张婍;辛玖岭;祝卓宏

    目的 测查大学生人格和社交网络主页信息的关系.方法 以438名大学生为被试,使用60题大五人格量表(NEO-FFI),并对被试人人网主页信息编码.结果 ①高外倾个体和低外倾个体的好友数量[(2.47±0.29)个,(2.34±0.27)个,F=17.861,P=0.000]、分享数量[(2.51±0.56)个,(2.32±0.57)个,F=8.617,P=0.004]、相片数量[(2.30 ±0.51)张,(2.14 ±0.56)张,F=5.523,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神经质和日志数量(0.66 ±0.71)、相片数量(1.92 ±0.83)呈U型相关(t=2.258,P=0.024;t=2.115,P=0.035);③宜人性高低两组的好友数量[(2.38±0.31)个,(2.39±0.27)个,F=0.149,P=0.700]、收到礼物数量[(1.30±0.52)个,(1.26±0.45)个,F=0.257,P=0.613]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④高开放性个体和低开放性个体的使用分享功能的数量[(2.46 ±0.57)个,(2.29±0.58)个,F=5.248,P=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高责任心个体和低责任心个体的日志数量[(1.08±0.49)篇,(0.96±0.48)篇,F=3.064,P=0.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边缘).结论 不同人格特点的大学生的社交网主页信息差异明显.

  • 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与大五人格的相关研究

    作者:张维晨;张婍;王淑娟;熊朋迪;辛玖岭;祝卓宏

    目的 探讨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 通过网络招募被试,于2011年8月采用自制人人网使用行为问卷收集509名大学生的社交网络行为,采用60题简版大五人格量表(NEO-FFI)评估被试的人格特征.结果 (1)高外倾个体和低外倾个体在留言频率[(2.26±0.51)次,(2.10±0.40)次,t=3.163,P=0.002]、更换状态频率[(2.58±0.71)次,(2.33±0.62)次,t=3.268,P=0.001]、更换头像频率[(2.05±0.88)次,(1.81±0.72)次,t=2.628,P=0.009]、上传照片频率[(2.17±0.49)次,(1.96±0.33)次,t=4.409,P<0.0005]有显著差异;(2)高开放性个体和低开放性个体使用“送礼物”频率有显著差异[(2.01±0.49)次,(1.83±0.59)次,t=2.870,P=0.005];(3)愿意使用“黑名单”、“悄悄话”的被试宜人性得分和不使用“黑名单”、“悄悄话”的有显著差异[(41.93±4.41)分,(43.07±4.72)分,t=2.207,P=0.028]、[(42.23±4.79)分,(43.27±4.55)分,t=2.476,P=0.014];(4)按照对留言在意程度分为高、中、低组,三组被试责任心得分有显著差异[(41.59±6.33)分,(40.72±5.67)分,(37.56±8.33)分,F=7.170,P=0.001];(5)高神经质个体和低神经质个体对人人网的依赖程度有显著差异[(2.91±1.01)分,(2.48±1.02)分,t=3.815,P<0.01];状态内容以情绪抒发为主的被试和以社会事件、生活记录为主的神经质得分差异显著[(33.10±6.78)分,(32.19±6.16)分,(31.36±5.77)分,,=3.594,P=0.010];结论 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与人格特征显著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其人格特征.

  • 现代医患关系的困境与发展趋势

    作者:徐志杰;王经杰;戚麟

    现代医患关系正呈现出激化之态,日益普及的社交网络在推动医患关系和谐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医患纠纷及暴力事件的发生情况,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分析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提出现代医患关系的内涵较之传统概念更加完善,同时阐明该变化的意义与实现途径;后分析国内新兴的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对现代医患关系发展趋势的重要影响,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简要提出应对策略.

  • 论如何利用社交网络为医药电商引流

    作者:陈玉文;靳晋

    目的:为医药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探讨利用互动式社交网络为医药电商提供精准的流量来源的可能性,并尝试利用QQ群矩阵作为引流渠道,探讨矩阵的建立、维护和转化的方法。结果与结论 QQ群矩阵作为一个引流渠道,可廉价地获取精准客户,提升医药电商访问量。

  • 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抑郁高危人群特征调查研究

    作者:陈捷;卓玛

    目的:探索大学生抑郁高危人群在社交网络(SNS)中呈现的特征信息,追踪抑郁高危人群,为大学生管理部门提供识别抑郁高危人群的检索点,进而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支持或心理救助的机会。方法(1)选择SNS,确定目标人群;(2)选择具有抑郁特征的初筛关键词(PSK);(3)使用PSK进行一次性检索,记录检索结果,检出率高的10个词汇为终使用的检索词(FSK);(4)正式检索,对非转载且有具体内容的“状态”栏中的文本逐一使用FSK进行连续7 d的检索;(5)建立文本数据库,包括姓名、性别、学校以及“状态”栏所涵盖的文本;(6)定位抑郁特征信息词,根据连续7 d检索过程中FSK的检出率进行排序,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使用的抑郁特征词(DCK)。结果 DCK均与抑郁相关, FSK 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为自杀(3.80%)、抑郁(1.80%)、逃避(1.80%)、不想动(1.71%)、睡不着(1.50%)、我没用(1.22%)、痛苦(1.00%)、想哭(1.00%)、绝望(0.83%)、孤单(0.60%),整体的DCK检出率为1.35%。结论 SNS中存在大学生抑郁特征信息,通过DCK的检索能够识别大学生抑郁高危人群,使提供心理支持或救助成为可能。

  • 社交网络环境下医患关系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医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作者:邓朝华;任聪

    目的:了解社交网络中医患交互现状及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方法: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针对医学生和普通大学生(非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关注度、社交网络的使用情况以及社交网络对医患关系的影响等进行调查,并运用SPSS17.O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当前医患关系较为紧张;媒体报道、医患交流以及医学知识普及会影响医患关系.结论:社交网络是医患交流病情、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

  • 医学生社交网络使用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刘真;刘源瀛;许婷婷;徐玉梅

    目的 了解医学生社交网络使用现状,分析医学生社交网络的特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对策.方法 选取山东省高等医学院校70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学生普遍使用社交网络工具,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和了解信息的渠道,但是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性使用社交网络工具,如使用时间过长而导致依赖、不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安全等,从而对个人成长与自身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结论 应该加强医学生网络社交法制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加强医学生网络社交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伦理思辨能力;加强医学生网络社交心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医学生网络社交的资源建设,提高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 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

    作者:姚琦;马华维;阎欢;陈琦

    以社交网络的典型代表Facebook为例,以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为着眼点,从个体使用社交网络的动机、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和结果变量四个方面,梳理国外心理学领域有关社交网络的新研究成果.今后研究可以在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的测量、样本代表性、线上和线下社交网络的交互作用、具体人格特质变量的预测作用以及对社交网络功能的动态考察等方面推进已有研究.

  • 基于社交网络监测药品不良反应

    作者:蔡永铭;谷凌雁

    分别介绍药品不良反应和社交网络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利用社交网络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可行性,提出基于社交网络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的模型,包括数据集的组织及预处理、确定服药病人及其发布信息、病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分类等.

  • 医学高校图书馆自主开发社交网络信息服务模式探索

    作者:杨梦菲

    分析医学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交网络信息服务的必要性,提出这种信息服务模式的策略,包括模式架构、安装管理和具体应用、用户权限管理、各服务功能模块的建设和应用等.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