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某企业职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作者:郑培红;王东霞

    为了解成年人大规模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某企业分别两次间隔两年,采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对同一批企业职工进行了大规模乙肝疫苗接种前后乙肝病毒标志HBsAg、抗-HBs阳性率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选择某企业职工为观察对象,每个研究对象采血3 ml.采用ELISA检测HBsAg和抗-HBs、HBeAg和抗-Hbe、抗-HBc(简称"二对半"),对全阴者按0、1、6方案给予维康酵母重组乙肝疫苗(5μg/0.5 m1)接种,仅抗-HBs阳性者注射1针乙肝疫苗;2年后对同一批企业职工再次采血进行了"二对半"检测.

  • 北京市密云县15岁以下儿童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张久东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在我国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首位,平均年发病率为100/10万左右.15岁以下儿童是病毒性肝炎的好发年龄,了解其乙肝疫苗、甲肝疫苗目前的免疫效果,可为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现调查北京市密云县农村地区15岁以下儿童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率及目前抗体有效保护率水平,为预测密云县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趋势奠定基础.

  • 世界肝炎日:加强我国肝炎防治工作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作者:

    2013年7月28日是第3个世界肝炎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肝炎早预防,健康更主动".我国政府历来关心、重视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卓有成效地控制了病毒性肝炎的严重流行.2002年,国务院决定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大力推行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策略.2007年,又将甲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对适龄儿童接种甲肝疫苗.2008年,为充分发挥艾滋病防控体系的资源优势,将丙肝防治工作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机整合,建立完善了丙肝监测系统,诊疗水平逐步提高,防治经验不断丰富.2009年,我国政府为进一步加速乙肝控制,又将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纳入深化医改重大公共卫生专项,在3年内接种了6800万人.2012年,率先研发出戊型肝炎疫苗,防治成效日趋显著.与此同时,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活动,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防治肝炎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防治肝炎的认知水平明显提升.

  • 试论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的合理用药

    作者:马淑彬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常见传染病,中国以乙型与甲型两种肝炎为主,而乙型肝炎发病多、更易传染、易发展为慢性肝炎,严重者出现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在临床中选择合理药物,正确治疗乙肝非常重要.只有正确掌握不同药物的特点、用药方法,真正落实合理用药,才能有效治疗病毒性肝炎.本文即据病毒性肝炎及其药物的特点、用药情况和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常用药的合理应用分析.

  • 病毒性肝炎的预防及其疫苗应用探析

    作者:赵久芳

    目的:本文将对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以及肝炎疫苗的应用进行探讨,提高临床预防病毒性肝炎疾病的有效率,降低其发病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到长阳县人民医院前来就诊的1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发病因素,并根据其发病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分析病毒性肝炎相关疫苗的应用情况,对上述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占比例多,为48.75%,其次是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所占比例为39.38%,因此乙型与甲型病毒性肝炎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病毒性肝炎疾病.结论:大力推广病毒性肝炎相关疫苗的接种率,能够有效预防病毒性肝炎疾病的发生,是目前较为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在日常生活中,除应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外,还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其他有效预防措施,才能更好的预防病毒性肝炎疾病的发生.

  • 慢性病毒性肝炎内毒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附322例报告)

    作者:柯凌霞;姚文军

    目的:探索内毒素检测在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我院32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内毒素定量检测的基本情况.结果:有重度内毒素血症21人,内毒素血症78人,处于临床观察期的51人,无明显内毒素血症141人.结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随着疾病的进展,内毒素会逐渐增高,检测内毒素含量对判断慢性肝病的进展有一定意义.

  • 河北省赵县某村单采血浆还输血细胞献血员慢性HBV和/或HCV感染与IL-10-1082和IL-10-592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作者:高秋菊;张世勇;吴丽红;贾敏;米裕;刘殿武

    目的 研究HBV和/或HCV感染者IL-10-1082和IL-10-592基因多态性(SNP),探讨其免疫遗传机制.方法 对河北赵县某村HBV和/或HCV感染者及对照共277人采集空腹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抗-HBV、抗-HCV生物标志物,筛出HBV重叠HCV感染79例、单纯HBV感染69例、HCV感染55例和对照74例.用RT-n PCR检测HCV RNA,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SSP-PCR和RFLP-PCR技术检测IL-10-1082和IL-10-592 SNP,分析IL-10-A1082G、IL-10-A592C与HBV和/或HCV感染、HCV病毒复制和ALT异常的关系.结果 ①HBV和/或HCV感染者IL-10-1082AA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IL-10-1082AG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3.05,P=0.04),携带IL-10-1082AA基因型者感染HBV、HCV和HBV重叠HCV感染的风险是IL-10-1082AG基因型者的2.29(1.10 ~4.78)、2.34(1.07 ~5.10)、2.56倍(1.25~5.21):IL-10-1082等位基因频率与不同感染类型间未见统计学关联(x2=4.65,P=0.20).IL-10-592位点SNP与不同感染类型间无明显统计学关联(x2=2.83,P=0.83;x2=1.10,P=0.78).②HCV复制组IL-10-1082AA基因型和IL-10-1082A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无病毒复制组,IL-10-1082AG基因型和IL-10-1082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无病毒复制组(x2=12.27,P=0.00;x2=5.36,P=0.02),OR =3.36(1.67 ~6.76)、1.67(1.08 ~2.57).IL-10-592位点SNP与体内HCV病毒复制无明显统计关联(x2=2.10,P=0.35;x2=1.88,P=0.17).③IL-10-1082位点SNP与ALT异常无统计学关联(x2=3.25,P=0.20;x2 =1.79,P=0.18).ALT≥80U/L组IL-10-592A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IL-10-592AA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肝功<80U/L组(x2 =6.32,P=0.04),OR=2.83倍(1.26 ~6.37),IL-10-592A/C等位基因与肝功异常无明显统计关联(x2=2.30,P=0.09).结论 IL-10-1082基因型与HBV和/或HCV感染类型、病毒复制有明显的统计学关联,IL-10-1082AA基因型能增加感染者慢性化风险,IL-10-1082AG基因型则降低其风险.IL-10-592位点多态性与HBV/HCV感染者的肝功损伤有一定联系,IL-10-592AC基因型能增加肝脏炎症性损伤的风险,IL-10-592AA则降低其风险.

  • 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肝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作者:焦立民;高颖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和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肝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30例为检测组,再选取病毒性肝炎患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其抗肝抗体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检测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GGT、AL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组ANA阳性率为93.33%;对照组阳性率为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MA、AMA、AMA-M2、LKM-Ⅰ、SLA/LP与LC-Ⅰ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肝抗体检测具有非常显著的使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作者:舒寒宇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在我院进行诊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治疗前、后肝功能.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ST、ALT、TBil、TB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能有效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 防肝癌,“肝炎”莫疏忽

    作者:王鲁

    王鲁主任忠告:肝癌的发病与病毒性肝炎、黄曲霉毒素、饮用水污染、过度饮酒等密切相关.王鲁主任建议:有乙肝、丙肝的患者应该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定期复查血AFP水平和肝脏B超,对肝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据调查表明,肝炎发病率高的地区,往往肝癌发病率同时也很高,而肝癌也是导致慢性肝炎患者死亡的“终极杀手”.

  • 甘草酸制剂治疗病毒性肝炎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作者:张惠

    目的:研究与分析甘草酸制剂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5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50例.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A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B组、采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C组.比较三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治疗前各肝功能指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治疗后三组肝功能指标两两之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有效率:A组为96.0%(48/50)、B组为80.0%(40/50)、C组为62.0%(31/50),其中A组显著高于B组,B组显著高于C组,组间差异对比P<0.05.结论:针对病毒性肝炎采用异甘草酸镁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即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 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作者:赵小云

    目的: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 6年11月到201 7年11月间我院通过尿素[13C]呼气试验检测的共计9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观察组)其HP结果,并以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结果:急性肝炎组中患者HP阳性率3.7%和对照组3.0%相比并无很大差异(P>0.05),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HP阳性率41.9%、46.4%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中HBV-DNA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其HP阳性率66.7%、26.3%差异对比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结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较易伴发HP感染,随着HBV-DNA阳性率的提高、HP感染率也会增加,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时要尽早清除HP.

  • 浅论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检验及意义分析

    作者:武小华;庞艳杰

    目前,确定为HGV感染的主要方法是采用RT-PCR法检测HGV RNA,抗HGV检测假阳性高,应用较少.对TTV感染的检测目前以PCR扩增TTV DNA为主要诊断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学者建议采用几种原则确定新病原,①假定的病原序列应出现在大多数所致疾病的病例中;②这种序列主要出现在患者的靶器官;③在健康人体或其器官中假定病原序列应无或几乎没有;④该序列在病变组织中经过原位杂交(+)和/或电镜下观察病毒颗粒;⑤以序列为基础的证据应在其他实验室得到重复;⑥随着疾病的恢复,该病毒拷贝数降至检验不到;⑦发病前能检测该序列的时间应为短暂的,和/或序列拷贝散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临床检验结果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是所有肝炎中发病率高,对人类健康危害大为严重的一种肝炎.HBV是一种脱氧核糖核酸病毒,完整的病毒颗粒称为Dane 颗粒,分为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是表面抗原(HBsAg),核心部分有(HBcAg),e抗原(HBeAg),基因组由部分双链环状DNA组成.主要经过血液、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和母婴垂直传播.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法(ELISA)、金标免疫层析法和放射免疫法.

  • 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传染科肝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穆春雯

    目的:为了验证传染科肝炎的药物治疗效果,提高我院的治疗水平,开展肝炎的治疗的实验研究.方法:选取肝炎病例166例患者作为实验的材料,将其分为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3例.其中治疗组乙型性肝炎43例、甲型肝炎20例、丙肝16例、其他肝炎4例;对比组乙肝45例、甲肝18例、丙肝15例、其他肝炎5例.经过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性极低,可作为实验样本.在治疗组的质量中采用中西结合的药品进行治疗;对比组仅采用西药治疗,经过一个疗程后验证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组中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痊愈患者62例、显效患者15例、有效患者5例、无效患者1例;对比组同样经过一个疗程过后痊愈患者41例、显效患者14例、有效患者20例,无效患者8例.结论:在传染科肝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要更好的优于只采用西药的成果.

  • 甘利欣与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疗效

    作者:马贞

    目的 分析甘利欣与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接受治疗的病毒性肝炎患者11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5例.对照组应用甘利欣进行治疗,试验组应用异甘草酸镁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血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效果较为理想.

  • 病毒性肝炎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临床意义

    作者:边红放

    方法:仪器选用日本东亚SF-30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结果:RDW在急性肝炎组为13.8±2.8,慢性轻型肝炎组为14.2±3.0,慢性中型肝炎组为17.0±5.7,慢性重型肝炎组为24.8±3.4,肝硬化组为20.3±3.6.分别与对照组13.9±2.7相比,除急性肝炎组、慢性轻型肝炎组P>0.05外,其他各组P组均小于0.01,RDW与血清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66).显升高提示红细胞大小不等或多形态性.在病毒性肝炎严重时红细胞体积可以发生变化,因此RDW出现异常.

  • 天津市河东区2014年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效果分析

    作者:吴菲;夏天;田玉静

    目的:探讨天津市河东区重点传染病的防控效果。方法对2014年天津市河东区医疗机构收治与调查的重点传染病疫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报告痢疾661例,均为细菌性痢疾;报告病毒性肝炎114例,猩红热180例,麻疹239例,百日咳16例,其他感染性腹泻病3471例,手足口病881例。结论天津市河东区2014年的重点传染病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的防控效果比较好,但是还需要积极加强防控改进工作。

  • 病毒性肝炎病人心理干预的探讨

    作者:段荣梅;池太善;吴丽春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影响;方法:将15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6例)除常规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给予心理治疗;对照组(72例)常规中西药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用SCL-90量表,健康信念调查表进行评估;结果:心理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心理障碍少(P<0.05),健康信念增强(P<0.01);结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以预防心理障碍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

  • 中医治疗12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优势分析

    作者:张景伟

    目的:采取病例对照的方法,评价中医治疗和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酵母)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 120 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还原型谷胱甘肽组40 例,实验组采用中医治疗治疗40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酵母)治疗40例.经过两个月的治疗疗程,观察疗效.通过X2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各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120例患者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组有效率 52.50%,中医治疗治疗组有效率 89.50%,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酵母)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0.00%.经X2检验两两比较,中医治疗治疗组的有效率均高于单独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酵母)以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组,P值分别为0.005和0.001;单独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酵母)治疗组的有效剂高于还原型谷胱甘肽组,两组X2检验,P值为0.009.在三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中医治疗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独外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a(酵母)的有效率.同时,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少.

  • 更昔洛韦联合培菲康治疗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疗效及抗病毒效果分析

    作者:罗锦涛;方争

    目的 :分析更昔洛韦联合培菲康对于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8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对照组患儿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更昔洛韦联合培菲康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尿CMV-DNA阴转率、不良反应及ALT降至正常用时的结果.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尿CMV-DNA阴转率高、ALT降至正常用时更少(P<0.05),不良反应2组相当(P>0.05).结论 :小儿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患儿应用更昔洛韦联合培菲康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

5303 条记录 5/266 页 « 12345678...26526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