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高角型深覆的临床应用

    作者:殷飞云;张漫

    目的:观察微种植体支抗在矫治成人高角型深覆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12例安氏Ⅱ类高角型深覆患者均拔出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排齐牙列后在上颌侧切牙与尖牙间唇侧牙槽骨植入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弹力牵引压低上前牙打开咬合后关闭拔牙间隙,矫治前后拍摄曲面断层及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经过18~24个月的治疗,12例患者前牙覆覆盖正常,磨牙为完全远中关系。 U1-PP距, OB减小,(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U6-PP距, U6-SN距增加不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种植体支抗的运用能有效地压低上前牙而后牙不升高解除深覆,适合用于成人高角型深覆的治疗。

  • 微种植体支抗临床应用疗效分析

    作者:蔡留意;张月兰;解邦杰;鲁素文;王梅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矫正Angle Ⅰ类双颌前突和Angle Ⅱ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例Angle 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和10例Angle Ⅱ错(牙合)上颌前突患者,前者拔除上下颌第一双尖牙,后者拔出上颌第一双尖牙.采用微型种植体从颊部牙槽嵴分别植入上下颌骨,以此作为支抗矫正错(牙合)畸形.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比较治疗前后的覆(牙合)、覆盖、磨牙关系和前牙内收程度.结果:除1名患者因2枚种植体松动再次手术植入,2名患者因4枚种植体脱落拒绝再次植入而改用传统支抗外,其他病例均获得了磨牙强支抗;建立了正常的前牙复(牙合)、覆盖关系,患者面型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在错(牙合)畸形矫治过程中位置稳定,减少了口内矫治器附件,易于患者接受,疗效肯定,是某些严重错(牙合)畸形治疗中的理想选择.

  • 一种有助于微种植钉手术定点的三维定位器

    作者:戴嵘;李长涛

    微种植体支抗以其独有的优势正在应用于口腔正畸临床中,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微种植体植入点和植入方向的不准确常会导致手术的失败.本文介绍了一种可以帮助临床医师确定微种植体植入点和植入方向的定位器.

  • 拔牙创愈合对邻近微种植体骨界面生长因子影响的研究

    作者:孙吉成;胡赟;郑雷蕾;赵志河;唐甜;徐小淋;谢兵伍

    目的 通过检测模型犬邻近拔牙创微种植体骨界面与骨重建密切相关的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钙素(OC)和核心结合因子基因(Cbfa1)等的表达,探讨拔牙创愈合对邻近微种植体骨界面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 12只18月龄健康雄性比格犬,采取自身对照,建立邻近拔牙创植入微种植体实验动物模型(实验组),以非拔牙处植入微种植体为对照(对照组),分别于第1、3、8、12周依次处死,获得各带微种植体的组织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法,检测TGF-β、TNF-α、OC蛋白和Cbfa1基因表达,并对其表达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实验组TGF-β、TNF-α蛋白以及Cbfa1基因表达在各检测时段均强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1周时TNF-α的表达,3周时TGF-β、TNF-α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Cbfa1基因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C蛋白的表达两组均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表达增强,术后8周达高峰,术后3周时实验组表达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牙创邻近微种植体植入后早期炎症反应较重,但持续时间不长.骨界面骨改建进程随着愈合时间的增加持续活跃,过长的愈合时间会使骨形成相关因子表达削弱,在整个过程中种植体能保持稳定.

  • 成年和青少年Beagle犬下颌骨植入微型支抗种植体的组织学比较研究

    作者:王永;贾荧;张军梅;王智强;王羽;杨璞;唐甜;武秀萍;郑蕾蕾;赵志河

    目的 探讨成年和青少年Beagle犬下颌骨植入的微种植体不同愈合时间的组织学差异,为青少年患者应用微植体支抗提供指导.方法 6只成年Beagle犬和6只青少年Beagle犬,选择下颌第四前磨牙(P4)和第一磨牙(M1)牙根间间隙,M1近远中牙根间间隙为植人部位,共植入48颗微种植体.愈合3周和12周后,对含微种植体的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并进行骨整合率计算.结果 微种植体在观察期无松动、脱落.微种植体与周围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周围骨组织中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功能活跃,骨整合率随着愈合时间的延长而增高.青少年Beagle犬微种植体-骨整合率术后3周低于成年Beagle犬的微种植体-骨整合率;但术后12周却高于成年Beagle犬的微种植体-骨整合率.结论 青少年Beagle犬的骨质量低,但生长发育快,经过12周愈合,能弥补青少年Beagle犬早期骨结合率的不足.

  • 微种植支抗用于骨性开牙合的头影测量研究

    作者:彭菊香;郑之峻;罗倩云;李棋;由慧珠;梁颖;王青云;母红

    骨性开牙合是临床治疗有难度的错牙合畸形,正确的诊断和设计及恰当的矫治实施十分关键。当由于上、下颌骨发育的差异及矢状向及垂直向不调达到一定程度,骨性开合需要正颌手术的介入,随着种植体支抗在正畸领域研究的不断进展,它具有避免了全麻下手术给患者带来的风险,术式简单,植入和取出种植体都是微创等优点。本研究利用微种植体的这些优势,用于骨性开牙合的治疗,通过实现磨牙的压低而使得下颌平面前上旋转,颏部前上再定位,软组织侧貌显著改善[1]。

  • 微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高娟;罗倩云

    稳定的支抗在固定矫正技术中十分重要.微种植体支抗作为一种口内植入支抗技术,具有植入术式相对简单,植入部位灵活,异物感小,创伤小,支抗稳定性好,支抗效果保证,和依从性要求低等优点,在国内外正畸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就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 两种不同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矫治上颌前突临床研究

    作者:邱伟芳;江飞宇;何学君

    目的:临床使用自锁托槽和直丝弓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32例上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患者,分别使用自锁托槽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实验组,16例)和传统直丝弓托槽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支抗(对照组,16例).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排齐、关闭间隙和总的治疗时间;测量两组患者尖牙牙根长度和牙槽骨高度,以及头影测量项目,并对治疗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总疗程平均(19.6±5.39)个月,短于对照组的(25.7±5.7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尖牙牙根长度和牙槽骨高度治疗前后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改善,实验组治疗后U1-SN角、U1-X(mm)、U1-Y(mm)、A-Y(mm)、UL-Y(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锁托槽矫治器结合微种植体支抗矫治上颌前突拔牙患者,能显著缩短拔牙间隙关闭的时间,缩短总疗程,前牙覆牙合覆盖的变化显著,侧貌改善明显,且尖牙牙根和牙槽骨无明显吸收.

  • 利用微种植钉支抗远移上颌全牙列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鸣;高振;吴光宇;刘翔;胡文芸;彭韵文

    目的:探讨利用微种植钉支抗远移上颌全牙列治疗安氏II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笔者科室确诊收治的上颌轻中度前突的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非拔牙矫治,用微种植钉作为支抗体植入上颌颧牙槽嵴区,利用镍钛拉簧施加牵引力拉上颌全牙列整体向远中移动.对患者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及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8例患者均获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磨牙关系变为中性关系,前牙达到正常覆牙合覆盖,患者侧貌得以改善;18例患者共计植入36颗微型种植钉,其中有2颗发生松动,其余34颗保持稳定而无松动,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治疗后,经过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患者上颌双侧第一磨牙牙冠和牙根分别平均远中移动了3.17mm、2.77mm.上颌切牙牙冠和牙根分别平均远中移动了3.29mm、0.73mm,以上数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硬组织测量项目中MP-SN平均增大了1.22°,OP-SN平均增大了1.52°,两者数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的SNA、SNB、ANB、PP-SN、A-FHP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微种植钉支抗远移上颌全牙列而矫治上颌轻中度前突的II类患者过程中,上牙列通过整体远移获得了有效的远中移动量,前牙覆牙合覆盖、后牙咬合关系恢复正常,患者侧貌有了明显的改善,收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但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 微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的临床研究

    作者:姚峰;陈建明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在压低磨牙中的疗效.方法:选择7例需要压低磨牙的患者(包括5例开(牙合)患者和2例因对(牙合)牙缺失而致磨牙伸长的修复前正畸患者),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并比较磨牙在矫治前后的压低量.结果:矫治结束后开(牙合)患者前牙达到正常的覆(牙合)、覆盖,修复前正畸患者矫治至缺牙区能进行常规修复.磨牙压低范围2~4mm.结论:应用微种植体支抗能有效地压低磨牙,为磨牙伸长的修复前正畸和开(牙合)畸形的矫治提供了思路.

  • 微不锈钢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研究

    作者:李永峰;肖选队;何站峰;王朝彦;孙晓爱

    目的:分析不同施力时间对微不锈钢种植支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男10例,女10例),年龄16~18岁,分别将种植钉被植入每位患者上颌两侧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区作为种植钉支抗内收前牙,共植入40颗不锈钢种植钉.男女患者按加载时间不同被随机平分为两组,实验组1:种植钉植入后便采用镍钛拉簧即刻加力,实验组2:4周后在进行加力,分别通过头颅侧位片测量种植钉加载前后半年的位移变化.然后对两个实验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1:种植钉在矢状向上平均移动了1.31mm,垂直向上平均移动了1.53mm.实验组2:种植钉在矢状向和垂直向的平均位移是0.83mm和1.03mm.结论:不锈钢种植钉能够为内收前牙提供稳定和可靠的支抗,植入4周后再施力更有助于种植钉的稳定.

  • 微种植体植入角度对微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代泉;陈江浩;周洪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分析微种植体植入角度对微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为微种植体支抗的临床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建立不同植入角度的微种植体-上颌全牙弓有限元模型,对各模型施加2.5N内收前牙的作用力,对微种植体所受等效应力进行比较.结果:微种植体与牙槽骨表面的夹角增加,微种植体所受等效应力明显减小.结论:微种植体植入角度的增加,有利于微种植体的稳定.

  • 不同年龄腭部软硬组织厚度的CBCT研究

    作者:李淑华;张晓敏;陈银妹;胡露露;王元银

    目的:研究腭部软硬组织厚度,并初步探讨年龄因素对腭部组织厚度的影响,为腭部植入微种植体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青少年、青年、中年患者各30例,共90例患者的CBCT资料,测量腭中缝处及腭中缝旁各区域的骨质厚度、皮质骨厚度和黏膜厚度,将各组的测量值进行比较,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腭部骨质厚度测量结果显示:青年组与中年组均值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青少年组均值较其他两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的大值均在腭中缝旁3mm处,腭中缝旁6mm处小;腭部皮质骨厚度测量结果显示:青年组与中年组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少年组均值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三组的所有测量点皮质骨厚度均大于1mm;腭部黏膜厚度测量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腭黏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布情况均为从前向后逐渐减小,从腭中缝处向颊侧逐渐增大,在腭中缝处小.结论:青少年患者的微种植体安全植入区是切牙孔后4mm,腭中缝旁3mm、9mm处;对于成年患者,腭中缝处植入微种植体亦可获得良好的固位和稳定.

  • 微种植体支抗在双颌前突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意义

    作者:张金龙

    目的:微种植体与非微种植体支抗在双颌前突正畸治疗中的疗效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00例双颌前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非微种植体支抗),观察组50例(微种植体支抗),对照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下颌切牙切缘内收、磨牙前移水平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下颌切牙切缘内收、磨牙前移水平比较(t=4.67、4.66、4.68,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x2=4.66、4.78.4.55,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微种植体支抗在双颌前突正畸治疗中具有效果确切疗效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 自锁托槽联合微种植体和J钩矫治安氏 Ⅱ1错牙合的比较研究

    作者:谭宇;赖文莉

    目的:比较自锁托槽联合微种植体支抗和头帽J钩矫治安氏II 1错支抗磨牙及上颌切牙位置变化的差异.方法:纳入40例成人安氏II 1错患者,分为微种植体组和J钩组(n=20),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后使用自锁托槽矫治并且增强支抗,微种植体组联合微种植体支抗,J钩组联合头帽J钩,比较2组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的变化.结果:矫治后,两组SNA°、SNB°、ANB°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SN-OP°都增大(P<0.01),但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微种植体组比J钩组上颌磨牙前移更少(1.38 vs 2.37)mm,伸长更少(0.51 vs 2.48)mm,上颌切牙内收更多(8.16 vs 5.23)mm(组间比较,P<0.01).J钩组上颌磨牙伸长,上颌切牙压低,SN-MP°平均增加1.51°(P<0.01).结论:自锁托槽联合微种植体矫治安氏II 1错与头帽J钩相比获得了更好的矢状向控制,临床上还应考虑生长型、 平面倾斜度、覆覆盖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垂直向控制.

  • 不同矢状骨面型后牙微种植体植入安全区研究

    作者:王巧静;黄振贤;潘颖丹;肖立伟

    目的:CBCT探究不同矢状骨面型后牙区植入微种植体的安全区域特征.方法:纳入骨性Ⅰ、Ⅱ、Ⅲ类患者各20名的CBCT数据,运用InVivo 5.0软件重建,选择上下颌第一前磨牙远中至第二磨牙近中区域,分别测量距牙槽嵴顶2、4、6、8、10mm处的近远中向宽度,采用SPSS 19.0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距牙槽嵴高度4~8mm,下颌距牙槽嵴高度超过4 mm根尖间隔区域是安全适宜的微种植体植入部位.上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根间骨量在骨性Ⅰ、Ⅱ类组>骨性Ⅲ类组(P<0.05),其它测量部位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下颌后牙区各根间骨量多数表现为骨性Ⅲ类组>骨性Ⅰ、Ⅱ类组(P<0.05).结论:上颌距牙槽嵴高度4~8 mm的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下颌距牙槽嵴高度超过4 mm的第一和第二磨牙间的根尖间隔区域是相对安全的植入部位,不同骨面型存在一定差异.

  • 种植支抗前牵引矫治儿童骨性Ⅲ类错牙合后硬软组织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亢静;彭明慧

    目的:分析微种植支抗前牵引矫治儿童恒牙列早期骨性 Ⅲ类错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侧貌美学相关性.方法:纳入11~13 岁骨性Ⅲ类前牙反患儿20 例(男12 例,女8 例),采用微种植支抗前牵引矫治8~10 个月,治疗前后拍摄曲面断层片和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软硬组织相关指数,对治疗前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矫治后患者的软组织侧貌有显著改善,美学测量指标与颌骨的改建以及软组织的厚度有较明显的变化,观察1 年后矫治效果稳定.结论:微种植支抗前牵引矫治能够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改善骨性Ⅲ类错患者的软组织侧貌,使前牙建立正常的覆覆盖关系.

  • 青少年腭部骨质厚度的 CBCT 研究

    作者:陈建明;苏小元

    目的:研究青少年腭部骨质厚度分布,为腭部植入微种植体提供参考。方法:用 NNT Viewer 软件将20例青少年正畸患者的头颅锥形束 CT 扫描数据的腭部情况进行分析,以切牙孔为原点,间隔2 mm,矢状方向分为1~10共10个点,横向分为 A ~F 共6个点,测量统计60个点位的骨厚度,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2、B3、C2、C3、D3、E3、E4、F4、F5各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 F3点与 B2、B3、C2、C3、D3、E3、E4、F4、F5各点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D3与 D4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适于微种植体植入的部位在腭中缝左右2~4 mm、离切牙孔4~6 mm 区域,而距腭中缝8~10 mm、离切牙孔6~8 mm 区域较为安全,同时可获得厚度为6 mm 左右的骨组织支持。

  • 增龄因素对微种植体周围组织骨保护素及配体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谭宇;刘健;王洁丽;潘虹海;杨四维

    目的:分析正畸力作用下局部骨重建差异,探讨增龄因素对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3月龄和6月龄雄性新西兰兔20只为实验动物,每组10只,在兔双侧上颌骨各植入微种植体1枚,共40枚.愈合3周后右侧加载,加载3周后处死,RT-PCR法检测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骨保护素(OPG)及其配体(RANKL)mRNA的表达,比较幼年兔和成年兔微种植体支抗周围骨组织中表达的差异.结果:未加载的微种植体周围骨中OPG、RANKL mRNA表达3月龄组高于6月龄组.加载3周后的微种植体周围骨组织OPG mRNA表达均降低,3月龄组加载压力侧降低明显;RANKL mRNA表达均升高,3月龄组加载压力侧升高明显.加载后RANKL/OPG比值均升高,3月龄组压力侧升高多.结论:3月龄组骨转换活跃,加载后微种植体周围尤其是压力侧骨吸收显著增强,可能导致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下降.6月龄组微种植体支抗周围骨重建相对平缓,有利于种植体的稳定.

  • 不同加载时机对微种植体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学研究

    作者:亢静;周洪;安晓莉

    目的:研究不同加载时间对种植体骨结合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国产纯钛微螺钉种植体36 枚,家兔18 只(2 枚/只).采用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技术制作含有种植体的组织学切片,甲苯胺兰染色,在光镜下观察不同加载时机的种植体与周围骨组织结合状况,同时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骨结合界面的超微结构. 结果:组织学切片观察,不加载组种植体周围可见新生的环行骨小梁结构分布均匀,但厚度较2 周加载组小;即刻加载组种植体周围新生骨小梁结构不规则且分布不均,环形层状骨较其他2 组薄;2 周后加载组种植体周围层状骨环行排列,该组新生的环行排列的层状骨的厚度较宽,骨小梁比较粗壮,界限清晰.结论:2 周后加载微种植体稳定性较好,即刻加载稳定性较差,不加力组稳定性介于2 组之间.

170 条记录 8/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