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

    作者:陈王芬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在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54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划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7例.对照组运用内科标准疗法实施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运用恩替卡韦实施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全面对比.结果:实验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能使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大幅度上升,具有良好的生活质量,从而此种方法可以成为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的首选方法,应获得临床医学人员的广泛推广.

  • GLO和AFP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的影响

    作者:吕振梁;赵有为;赖清谊

    目的:回顾性分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球蛋白(GLO)和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HBV-ACLF患者104例,生存组48例,病死组56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GLO、AFP和血清总蛋白(STP)水平,并分析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生存组患者血清GLO水平为(18.36±2.97)g/L,低于病死组的(32.08±3.0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9.42,P=0.04);生存组患者血清AFP水平为(324.96±27.84)μg/L,高于病死组的(168.23±25.70)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2.38,P =0.01)。两组患者ST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3.17,P =0.08),血清GLO≥30g/L和AFP<200μg/L的患者中,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及病死率均高于血清GLO<30 g/L和AFP≥200μg/L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ACLF病死患者血清AFP水平降低,GLO水平上升,且出现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电解质紊乱、肝肾综合征及病死等预后与血清GLO和AFP水平相关。检测GLO和AFP水平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并发症及预后的评估。

  •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肾上腺功能不全的临床观察

    作者:许彪;张莹;陈婧;牟劲松;王永刚;李克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中肾上腺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及肾上腺功能不全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为单中心的观察性研究,纳入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的慢性乙型肝炎ACLF患者,排除合并感染及半年内应用皮质激素的患者。根据晨起皮质醇水平将患者分为肾上腺功能不全慢性乙型肝炎ACLF组(皮质醇<276 nmol/L)和肾上腺功能正常慢性乙型肝炎ACLF组(皮质醇≥276 nmol/L),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SBP、ΔSBP、DBP、ΔDBP、HR和UO)、肝肾功能(ALT、AST、ALB、CHE、Scr和BUN)、凝血功能(PTA和INR)、MELD评分及预后。结果共纳入54例慢性乙型肝炎ACLF患者,其中肾上腺功能不全者27例(50%)。ACLF早期、中期和晚期肾上腺功能不全者分别为11例(55%)、13例(52%)和3例(33.3%),各期患者肾上腺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1,P =0.666)。肾上腺功能不全慢性乙型肝炎ACLF组与肾上腺功能正常慢性乙型肝炎ACLF组相比,血流动力学指标(SBP、ΔSBP、DBP、ΔDBP、HR和UO)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生物化学指标中,肾上腺功能不全慢性乙型肝炎ACLF组较肾上腺功能正常慢性乙型肝炎ACLF组的TBil [(314.5±146.0)μmol/Lvs (405.3±123.1)μmol/L]和ALB [(28.2±2.8)g/Lvs(30.3±3.1)g/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1、0.017),其他指标(ALT、AST、CHE、PTA、INR、Scr、BUN)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MELD评分[(26.1±6.0)分vs(27.7±5.0)分)及预后风险方面(OR =0.862,95%CI:0.295~2.513)也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288和1.000)。结论慢性乙型肝炎ACLF患者中肾上腺功能不全的发病率为50%,但肾上腺功能不全与血流动力学、肝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无显著相关性。因此,以肾上腺功能不全作为慢性乙型肝炎ACLF的预后指标以及对肾上腺功能不全患者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纠正肾上腺功能不全从而达到改善肝脏功能及预后的设想仍需商榷。

  • 低三碘甲腺原氨酸综合征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丁蕊;赵红;王琦;范颖;王艳斌;闫杰;张婷;刘丽改;程澄;王京京;谢雯

    目的 探究低三碘甲腺原氨酸综合征(low triiodothyronine syndrome,LT3S)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90 d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不合并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75例,根据90 d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生物化学指标(ALT、AST、TBil、白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氢酶、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碱酯酶、总胆汁酸、总胆固醇、C-反应蛋白、血肌酐、血钠)、凝血指标(国际标准化比值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是否合并LT3S、血小板、MELD评分及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和肝性脑病等),分析LT3S与ACLF患者90 d预后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白蛋白、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CRP、PTA和MELD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合并LT3S、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元回归表明,PTA(HR=0.345,95%CI:0.159~0.751)、CRP(HR=1.028,95%CI:1.013~1.043)、LT3S(HR=1.113,95%CI:1.045~1.186)、MELD评分(HR=1.103,95%CI:1.039~1.170)及肝肾综合征(HR=1.008,95%CI:1.003~1.013)为ACLF患者90 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PTA为保护性因素(P=0.007),CRP、MELD评分、合并LT3S及肝肾综合征为危险因素(P=0.001).结论 低三碘甲腺原氨酸综合征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病死的重要预测因素.

  •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免疫状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作者:唐玉珍;陈竹;王丽;朱丽;吴蓓;李守娟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的免疫状态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72例HBV-ACFL患者为观察组(HBV-ACLF组),并按照预后分为好转组(38例)和恶化组(34例),同期选取72例重度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作为对照组(CHB组),分析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补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AST、TBil和Fibroscan弹性值更高,抗病毒治疗者更少(χ2=4.50, P =0.03)。观察组IgG和IgA分别为(19.96±6.13)g/L和(3.19±1.27)g/L,显著高于对照组(F =12.13、12.85,P均=0.001),而C3、C4、CD3+和CD4+T细胞计数分别为(0.38±0.26)g/L、(0.07±0.06)g/L、(908.72±376.33)细胞/μl和(428.97±1183.36)细胞/μl,显著低于对照组(F =46.33、24.62、16.27、3.60,P均<0.05)。恶化组与好转组相比,男性患者更多(χ2=8.05,P=0.005),均未进行抗病毒治疗,多伴有并发症(χ2=3.99,P =0.046),ALT和AST水平更高(F =4.69、5.43,P =0.04、0.03),C3水平更低[(0.24±0.07)g/Lvs(0.51±0.34)g/L](F =12.14,P =0.001),其余免疫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Logistic分析发现C3水平下降与HBV-ACLF患者的病情恶化相关,其余免疫指标与预后无关。结论 HBV-ACLF患者存在免疫球蛋白升高、补体下降及T细胞损耗等免疫紊乱情况,C3水平下降与病情恶化有一定相关性。

  • MELD评分联合降钙素原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作者:农桂东;陈月桥;梁潇月;凌春萍

    目的:观察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MELD评分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和降钙素原(proprocalcitonin,PCT)的变化,评价MELD评分联合PCT对判断ACLF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治疗中心及广西田东县中医院肝病科ACLF住院患者83例,分为生存组43例和死亡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TBil、Cr、INR、MELD评分和PCT等的变化。结果①治疗12周结束时,全部83例ACLF患者中共病死40例,总病死率49.43%。②治疗前比较2组TBil、Cr、INR、MELD评分和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4、0.644、0.215、1.326、0.053;P=0.554、0.522、0.830、0.188、0.958);治疗第2周后两组间比较,TBil、I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994、1.160,P =0.324、0.250),Cr、PCT、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779、18.400、4.948,P=0.007、0.000、0.000)。治疗第4周后两组间比较,TBil、Cr、INR、PCT、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46、3.951、3.571、15.995、8.085,P =0.000)。③MELD评分联合PCT判断ACLF 12周内病死的AUC为0.751,高于单纯MELD评分的AUC 0.722和PCT的AUC 0.684。结论MELD评分联合降钙素原对ACLF患者近期预后预测效果良好。

  • 中西医结合成功抢救重度慢加急性酒精性肝衰竭患者1例

    作者:贺琴;雷飞飞;雷旭;李刚;胡波;谭华炳

    慢加急性酒精性肝衰竭病情重,病死率极高。本文报告1例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仅6.5%,血小板(blood platelet, PLT)仅4×109/L的危重型慢加急性酒精性肝衰竭同时伴上消化道出血(UDTH)和严重感染的患者,通过以人工肝为主的支持对症治疗联合中药肝康Ⅱ号辨证治疗而治愈。

  • 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浆滤过吸附术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

    作者:冼永超;程书权;杨景毅;倪辉;黄成军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浆滤过吸附术(PE + DPMAS)和单纯血浆置换治疗(PE)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的疗效,并探寻节省血浆的方法。方法98例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均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组纳入研究,其中治疗组(PE + DPMAS组)患者51例应用血浆置换(PE)联合DPMAS;对照组(PE组)患者47例,行单纯PE治疗,5~7 d进行1次,平均每例应用2~3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的改善。结果治疗后PE + DPMAS组和单纯PE组患者TBil、ALT、AST、GGT、ALP、GLB和PT等主要生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组患者血清K+、Cl-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t =4.015、4.186,P均<0.001);PE + DPMAS组患者血清Na+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4.715、P =0.000);两组患者血清Ca2+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E + DPMAS组:t =4.306、P =0.000,PE组患者:t =16.528、P =0.000)。98例患者总治疗有效率66.3%,其中PE + DPMAS组患者为70.6%,PE组患者为61.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5、P =0.352)。与PE组比较,PE + DPMAS组患者可节省50%~60%的血浆,且皮肤瘙痒、荨麻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由80.8%降至17.6%,口周麻木的发生率由91.4%降至74.5%。结论 PE联合DPMAS和单纯PE治疗均可有效改善ACLF患者的肝脏功能,PE + DPMAS治疗可更好地降低电解质离子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且安全性更佳,从而提高患者近期的生存率。

  • 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判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蔡晓娟;沈毅;朱晓红;汪徐林;朱勇根;庄勋;秦刚

    目的 探讨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iMELD)评分系统对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近期与远期预后的判断价值,及其对人工肝治疗选择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32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队列的临床资料,其中生存组83例,死亡组149例.根据基线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和并发症等,计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integrated MELD(iMELD)、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改良Child评分(mCTP)5种模型评分;随访两组患者90 d的生存率.分别从鉴别力、校准度和整体性能3个方面评价5种评分系统预后预测的准确性;探讨单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和此5种模型在文献报道的临界值指导下对患者选择人工肝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方法计算各个模型及"全治疗"策略的净获益,评价模型对预测疗效的临床意义.结果 MELD、MELD-Na、iMELD、CTP、mCTP 5种评分系统均能较好利用数据信息,且与ACLF患者预后有显著相关性;在判断患者90 d预后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64、0.68、0.62和0.64;iMELD均优于其他评分系统(t=8.318、P<0.001);iMELD评分的佳临界值具有好的病死风险判断力;Nagelkerke's R2和Brier评分结果提示iMELD整体判断能力优.以55为界值,iMELD短期预后判断能力的敏感度为86.8%,特异度为49.5%,AUC=0.68;iMELD预测能力优于PTA单指标(t=5.866、P<0.001)以及其他模型;阈值概率(Pt)为23%~65%时,基于iMELD评分决定是否应用人工肝治疗,净获益高于"全治疗"策略,相当于每100例患者中可减少不必要的人工肝治疗多达20例,提示使用iMELD模型指导可节约20%的人工肝资源,同时亦不增加漏掉需要人工肝治疗患者的几率.结论 iMELD模型在判断ACLF患者近期与远期预后方面的价值较高,对临床选择合适病例进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抗病毒治疗118例临床观察

    作者:陈至明;杨文龙;熊墨龙;涂鸣汉;杨玲玲;易山水;谢能文;吴敏;何金秋

    目的:讨抗病毒治疗对不同分期的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18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其中早期患者64例、中期患者42例、晚期患者12例,各期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和人工肝支持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比较各期患者临床特征、生存率及抗病毒治疗12周疗效差异。结果观察3个月,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不同(P <0.01)。随着病情的加重,生存率明显下降。不同分期分析,晚期患者对照组及试验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 >0.05),而早中期患者试验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早中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而对于晚期患者抗病毒治疗对生存率无影响。

  • 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慢加急肝衰竭20例疗效观察

    作者:马大鹏;梁恩富;袁德胜

    目的 探讨人工肝辅助装置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病毒性肝炎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20例病毒性肝炎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应用上述人工肝方法进行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肾功能、凝血指标、血乳酸、BP、CVP、MAP、TNF及IL-6等指标判断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及患者耐受情况.结果 治疗后近期有效率达70%,未发生大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PE联合CVVH可显著改善病毒性肝炎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提高近期存活率,且安全可行,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

  •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作者:过建春;荀运浩;段传荣;李春青;肖丽娜;石伟珍;施军平;喻剑华;王宇芳;俞秀丽;吴晓瑛

    目的:探讨浙江地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SHB)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为建立规范的中医证候标准进行前期探索.方法:临床收集2009年5月-2010年1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住院CSHB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及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制定的辨证分型方案进行辨证,分析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总计99例CSHB纳入研究,其中慢加患(亚急)性肝衰竭80例(80.08%);年龄15-72岁,平均(44.48±12.26)岁,男性74(74.75%)例;(2)中医证型以瘀热发黄27例(27.27%)、气虚瘀黄26例(26.26%)和湿热发黄21例(21.21%)3型较为常见,其次为阴虚瘀黄型16例(16.16%)、阳虚瘀黄型9例(9.09%);(3)各证型间性别和年龄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4)80例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中,不同临床分期的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早期以气虚瘀黄型(43.6%)为主,中期以瘀热发黄型(27.3%)和温热发黄型(22.7%)为主,晚期以阴虚瘀黄型(27.8%)为主;(5)实验室指标中,仅阴虚瘀黄型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明显高于气虚瘀黄型(P<0.05);血清生化学指标胆红素、白蛋白等均与中医证型无关(P>0.05).结论:瘀热发黄、气虚瘀黄和湿热发黄型是浙江地区CSHB的主要证型;在构成CSHB的主要人群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中,早期以气虚瘀黄型为主,中期多以瘀热发黄、湿热发黄型为主,晚期以阴虚瘀黄型多见;阴虚瘀黄型患者的凝血功能明显较气虚瘀黄型差,但不能从临床常规实验室指标对证型进行明确区分.

  • CLIF-COFs在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患者中鉴别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

    作者:周惠娟;汤伟亮;陆小波;胡沛;姜绍文;徐玉敏;曹竹君;赖荣陶;王晖;蔡伟;谢青;余敏杰

    目的 探究欧洲肝病学会提出的适用于以酒精为病因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CLIF Consortium Organ Failure score,CLIF-C OF)是否适用于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方法 筛选并纳入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上海瑞金医院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患者854例,按CLIF-C OF标准分为ACLF组和非ACLF组.分析ACLF组和非ACLF组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病情严重程度和短期病死率.结果 ACLF组262例和非ACLF组592例.ACLF组较非ACLF组年龄大,肝、肾、脑、凝血、循环、呼吸功能衰竭情况均显著高于入院非ACLF组(P<0.01),28 d和90 d病死率均显著升高(27.1%比3.1%、39.6%比4.9%,P<0.01),提示病情更重.结论 欧洲肝病学会所提出的评分标准可从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合并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筛选出一组病情更为危重、病死率更高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群体.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确实存在一群疾病程度更严重的ACLF群体,CLIF-C OF标准可将ACLF患者从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并发急性失代偿患者中区分出来,以指导临床医生治疗决策.

  • 糖皮质激素联合生长激素治疗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临床观察

    作者:刘波;董静;杨家宏;刘克万;徐宁;郭顺明;陈从新

    目的 观察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生长激素治疗早、中期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 53例早、中期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8例)、糖皮质激素治疗组(14例)和糖皮质激素联合生长激素治疗组(11例).结果 53.6%(15/28)常规治疗组患者死亡,而21.4%(3/14)糖皮质激素治疗和18.2%(2/11)糖皮质激素联合生长激素治疗患者死亡(P<0.05);糖皮质激素联合生长激素治疗组患者感染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明显减少,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结论 在基础治疗的支持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早、中期慢加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町取得一定的效果,而加用生长激素后可明显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

  • 慢加急性肝衰竭研究新进展

    作者:李小鹏;张伦理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危重肝病证候群,是临床诊治的难点,也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国内常见的肝衰竭类型,其临床表现复杂,病死率极高,给社会、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本文简要综述近年来ACLF定义、发病机制及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220例临床特点分析及临床分型探讨

    作者:时红;林国莉;庞艳娇;崇雨田

    目的 比较不同发病基础上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在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提出科学实用的临床分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根据发病基础分为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对两组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慢性肝炎组ALT、AST水平高于肝硬化组(P<0.001),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慢性肝炎组高于肝硬化组(P<0.001),两组间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肝炎组出现腹腔积液、自发性腹膜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低于肝硬化组(56.8% vs 89.2%,P<0.001;22.9% vs 37.2%,P=0.020;38.9% vs 52.9%,P=0.038),两组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感染(肺或血液)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肝炎组28 d死亡率高于肝硬化组,但临床转归好转治愈率高于肝硬化组(x2=5.418,P=0.020;x2=5.157,P=0.023).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基础上出现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存在差异,依此进行分型,有临床实用性,并有利于治疗实施和预后的评估.

  • 集落刺激因子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阚延婷;黄小平;杨永峰

    集落刺激因子1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1,CSF1)是由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合成的细胞因子,可以趋化巨噬细胞募集,而巨噬细胞可以分泌表皮生长因子等,促进细胞生长[1-2].研究显示,急性肝细胞损伤后3d,CSF1表达水平增高,并且对于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患者,生存者的CSF1水平高于死亡者,提示CSF1水平对于预后的价值[3].那么,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failure,ACLF)患者血清中CSFI的表达水平怎样,并且其对预后是否也同样有预测价值呢?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

  • 核苷(酸)类药物应用与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近期预后分析

    作者:熊陶;胡爱荣;蒋素文;应豪;邓勤智;周文红

    HBV感染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目前仍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1].对于ACLF患者,尤其是HBV DNA活跃复制的患者,尽早使用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降低病死率[1-2].但由于影响ACLF预后的因素较多,在判断NAs对ACLF预后的影响时需考虑到其他因素的作用;加之目前缺乏大样本量的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3].为此,本研究纳入976例ACLF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哑变量比较分析法,探讨NAs治疗ACLF的近期疗效,分析影响ACLF近期预后的因素,并比较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以及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的近期疗效的差异.

  • 肝再生增强因子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时红林;时红波;张瑞;任锋;孙海青;娄金丽;段钟平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脏功能失代偿[1].虽然目前的临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ACLF病情危重、发展迅速、病死率高(高达60%~ 80%)的现状[2].因此,良好的预后评估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近期生存和远期生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 吲哚菁绿清除试验联合终末期肝病评分对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评估

    作者:唐宽银;单静;田方圆;曹武奎

    目的 探讨吲哚菁绿清除试验(ICG)联合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短期预后的评估.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HBV相关性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确诊为肝衰竭24h内吲哚菁绿15分钟滞留率(ICGR15),同时记录24h内各项检查指标,并计算Child-Turcotte-Pugh分级(CTP分级)、MELD评分、MELD联合血清钠(MELD-Na)评分以及伦敦国王学院医院(KCH)标准值.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各种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准确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衡量,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患者病死率为45.71% (48/105),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年龄、胆红素、白蛋白、胆碱酯酶、肌酐、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相关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研究分析显示:MELD评分与ICGR15存在正相关性(r=0.205,P<0.05),将MELD评分与ICGR15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MELD-ICGR15模型:Logit(P) =0.193×MELD+0.130×ICGR15-11.256,该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80,其佳临界值为-0.706,相应的灵敏度为89.6%,特异度为75.4%,与ICGR15(AUC:0.820)、MELD评分(AUC:0.779)、MELD-Na评分(AUC:0.761)、KCH标准(AUC:0.680)及CTP分级(AUC:0.631)比较,MELD-ICGR15模型预后评估价值更大(P<0.05或P< 0.01).结论 ICGR15,MELD评分和MELD-Na评分能够较准确地预测HBV相关性ACLF的短期预后,且优于CTP分级和KCH标准.而MELD-ICGR15对于HBV相关性ACLF短期预后的评估优于任何单一的模型.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