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TEN蛋白表达与中国妇女子宫内膜癌关系的Meta分析

    作者:王桂芳;赵丹

    目的综合分析中国妇女子宫内膜癌与PTEN蛋白质表达的关系,为子宫内膜癌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病因研究提供证据. 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有关中国人群子宫内膜癌与PTEN蛋白表达研究的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和分析. 结果 8篇入选同类文献联合分析发现,子宫内膜癌组织、非典型性增生内膜组织中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典型性增生子宫内膜的蛋白表达缺失率与子宫内膜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蛋白表达缺失率与肌层浸润与否有关,有肌层浸润的患者子宫内膜癌组织PTEN蛋白表达缺失率显著高于无肌层浸润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蛋白表达缺失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有显著关联(P>0.05).结论PTEN蛋白表达缺失可能与中国妇女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

  • 子宫内膜癌腹腔镜切除术围术期血清 BSA、TSGF、PKM2及 PLGF 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建玲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腹腔镜切除术围术期血清白蛋白(BSA)、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丙酮酸激酶2(PKM2)及胎盘生长因子(PLG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拟于本院行腹腔镜切除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62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查体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实验组均采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并计划随访3年。采用 ELISA 法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术前(T0)和术后1 d (T1)、3 d(T2)、5 d(T3)、7 d(T4)和10 d(T5)的血清 BSA、TSGF、PKM2和 PLGF 水平。统计实验组3年复发情况和3年生存率并分析子宫内膜癌腹腔镜切除术围术期血清 BSA、TSGF、PKM2和 PLGF 水平与其预后情况的关系。结果实验组 T0血清 BSA 水平为(25.28±2.78)g/L,低于对照组的(42.65±5.59)g/L;实验组 T0血清 PLGF、TSGF、PKM2水平则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 T0比较,实验组 T3、T4和 T5的血清 BSA 水平升高,同期血清 PLGF、TSGF、PKM2水平则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3年复发率和3年存活率分别为41.9%和74.2%,且3年内复发或死亡患者血清 BSA 水平低于无复发或存活患者,血清 BLGF、TSGF、PKM2水平则高于无复发或存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子宫内膜癌腹腔镜切除术围术期血清 BSA 水平与其3年复发率呈负相关(r =-0.874,P <0.05),与其3年生存率则呈正相关(r =0.894,P <0.05);子宫内膜癌腹腔镜切除术围术期血清 PLGF、TSGF、PKM2水平与其3年复发率均呈正相关(r =0.843、0.855、0.873,P <0.05),与其3年生存率则均呈负相关(r =-0.882、-0.832、-0.818,P <0.05)。结论子宫内膜癌腹腔镜切除术围术期血清 BSA 水平偏低而血清 PLGF、TSGF、PKM2水平则较高且均与患者术后复发、生存等预后情况相关,这可能与子宫内膜癌患者蛋白质分解增加和 PLGF、TSGF、PKM2促进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相关,子宫内膜癌腹腔镜切除术围术期血清 BSA、PLGF、TSGF、PKM2水平可能作为其患者预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 骨桥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二者相关性

    作者:戴宇;金平;彭艳

    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5例子宫内膜癌和18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 OPN 和 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OPN 和 MMP-9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OPN 和 MMP-9的表达与手术病理分期和肌层浸润有关,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和是否淋巴转移无关。二者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 =0.70,P <0.05)。结论 OPN 和 MMP-9表达升高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分化、进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OPN 和 MMP-9有可能成为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靶点。

  • 前哨淋巴结检测对预测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旺香;张晋

    目的 探讨亚甲蓝示踪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SLN)对预测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38例,术前2h于宫颈3、6、9、12点处注射亚甲蓝,术中将亚甲蓝注射于子宫前壁、底部及后壁中点浆膜下,识别先蓝染的淋巴结,即为前哨淋巴结.术后常规病理检测所有切除的淋巴结. 结果 38例患者均首先出现子宫浆膜面蓝染,然后双侧卵巢悬韧带内的淋巴管着色,其中33例盆腔内淋巴管同时着色,32例检出SLN,共计98枚,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84.2%,4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均SLN转移. 结论 采用亚甲蓝示踪子宫内膜癌SLN对预测早期子宫内膜淋巴结转移具有可行性及有效性,以SLN替代传统的盆腔淋巴结清扫避免过度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甚至还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命.

  • 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12例临床观察

    作者:杨爱萍;刘金艳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有上升趋势,仅次于子宫颈癌.而5年生存率却逐年下降[1].

  • 子宫内膜细胞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评价

    作者:赵欣;周强;顾明洁;郭玉娜;徐迅;虞蕴佳

    目的 评价利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ESDC)行宫腔细胞学检查的方法在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分析419例有异常子宫出血或阴道超声提示宫内异常需行内膜检查的病人,分别使用ESDC采集子宫内膜细胞行细胞学检查与诊断性刮宫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以后者的诊断结果为标准进行对比,观察细胞学检查方法对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诊断的评价指标.结果 细胞学检查取材满意率82.8%(347/419),诊断性刮宫取材满意率87.1%(365/419),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C取材时基本不用扩张宫颈,而诊刮术时有90.9%(381/419)的患者需扩张宫颈.EDSC诊断子宫内膜癌和内膜癌早期病变的灵敏度为87.5%(7/8)和87.2%(34/39),特异度为100%(334/334)和91.9%(271/295),假阳性率为0和8.1%(24/295),假阴性率为12.5%(1/8)和12.8%(5/39),阳性预测值为100%(7/7)和58.6%(34/58);阴性预测值为99.7%(334/335)和98.2%(271/276).结论 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应用于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检查准确性较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可适用于症状人群及高危人群的筛查及门诊随访.

  • 宫腔刷直接取材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李蓉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其预后取决于发现和治疗的及时程度.为了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普查预警尤为重要,苏州市母子医疗保健中心与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合作,采用宫腔刷直接取材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方法,对妇女病普查以及妇科门诊的93名妇女进行筛查,为广泛深入推广这项工作提供技术经验.

  • 阴道B超与宫腔细胞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

    作者:赵温;张凇文

    目的 探讨阴道B超、宫腔吸片细胞学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对同一人群进行为期2年的两轮随访检查,对有子宫内膜病变可疑症状的人群进行阴道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厚者进行官腔吸片细胞学检查,异常者进行诊断性刮宫.结果 第1次检查发现子宫内膜癌和不典型增生各1例,复杂增生3例,2年后的第2次筛查发现复杂增生1例.结论 阴道B超、宫腔吸片细胞学联合检查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 子宫内膜细胞学涂片筛查子宫内膜癌

    作者:李蓉;王晓蓉;李辉;何民富;李竹

    目的 探讨利用子宫内膜细胞采集器采集官腔细胞进行细胞学涂片筛查子宫内膜癌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以2005年9月至2006年2月在苏州市母子医疗保健中心进行妇女病普查以及同期妇科、计划生育科就诊妇女445例为筛查对象,采用宫腔刷直接取材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涂片方法筛查子宫内膜癌,将重度非典型增生和可疑内膜癌作为阳性结果,分段诊刮后送病理检查确诊;分析阳性结果与患者年龄、孕产史、绝经与否、绝经后宫腔是否有出血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使用细胞采集器取材满意率为91.7%(408/445),筛查结果阳性率为1.5%(6/408),阳性结果中66.7%(4/6)经诊断性刮宫确诊为子宫内膜癌;妇女年龄50岁以上、绝经、绝经后宫腔出血、阴道排液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结论 官腔细胞学方法筛查子宫内膜癌具有操作方便、取材成功率高、病人痛苦小、准确性较高等优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诊治现状

    作者:张坤;郭红燕

    子宫内膜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预后与肿瘤类型、疾病期别、治疗方法等密切相关.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明确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确定肿瘤临床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的选择.本文根据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情况,整理文献资料并进行了综述.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江煜焓;肖巍;李亚娟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其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及凋亡关系密切.由此看来,干扰HMGB1基因表达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这有望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文将对近年来HMGB1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预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膜联蛋白A2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现状

    作者:李亚娟;肖巍;江煜焓

    膜连蛋白A2是膜联蛋白A亚家族中的重要一员,由Ca2+介导、具有细胞膜内带负电荷的磷脂结合特性的蛋白质.参与钙离子介导的多种生物功能,与恶性肿瘤关系紧密,参与部分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迁移及耐药过程.现对膜连蛋白A2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女性生殖器官疾病

    作者:查树伟;吴玉璘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可引发尖锐湿疣和宫颈炎等女性生殖器官疾病,特别是高危型HPV的持续性感染是引起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基本原因.HPV病毒蛋白可通过调节细胞基因组的稳定性、转录活性、泛素化途径和细胞代谢等机制诱发癌症.本文对HPV感染引发的疾病、HPV致癌机制的研究和宫颈病变检测的比较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男女HPV感染的相互影响.

  • 晚期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学进展

    作者:李炜;王少为

    子宫内膜癌是比较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中绝大部分是早期癌(Ⅰ和Ⅱ期,约占85%~90%).晚期癌(Ⅲ和Ⅳ期)仅占10%~15%,但占内膜癌死亡的一半以上(约55%).因此,改善晚期内膜癌的治疗是提高子宫内膜癌5年存活率(overal survival,OS)的关键.

  • 三苯氧胺对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调节作用

    作者:李霞;孔为民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率逐渐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保留生育功能成为这些年轻患者的迫切需求,目前保守治疗常用的药物为孕激素类药物.长期大剂量使用孕激素类药物可导致子宫内膜癌患者对孕激素耐药,子宫内膜癌对孕激素耐药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临床资料显示三苯氧胺可提高子宫内膜癌细胞腺体及间质细胞内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三苯氧胺与大剂量孕激素联合治疗子宫内膜癌,能增加子宫内膜癌患者保守治疗的成功率.本文检索相关文献,就三苯氧胺对大剂量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不同示踪剂识别子宫内膜癌中前哨淋巴结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立娜;梁义娟

    淋巴结是否转移直接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而盆腔淋巴结是早期子宫内膜癌中宫外肿瘤扩散的常见部位,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在统计学中虽显著改善了手术分期,但却并没有改善无病或总体生存.随着医学的发展,前哨淋巴结(SLN)绘图技术是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中越来越受欢迎的选择.使用此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癌细胞先转移的淋巴结(SLN),从而确定所需的手术范围,以减少手术并发症以及与广泛淋巴结清扫造成的长期副作用.因此,子宫内膜癌中前哨淋巴结的识别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不同的示踪剂对子宫内膜癌中前哨淋巴结识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miRNA-15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曹双双;解丹;梁义娟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研究表明,某些微小RNA(miRNA)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相关性.目前有研究报道,miRNA-152的表达与一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该因子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相关性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对miRNA-15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 孕激素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毛晓丽;朱艳

    目的通过观察孕激素对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产生的影响,探讨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hec-1b),在实验组中加入含孕激素(1×10-8mol/L)的培养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空白培养液,培养48 h后,应用Western-blot和RT-PCR检测2组hec-1b中uPA及其mPNA的表达;将含不同浓度孕激素的培养液加入体外培养的各组hec-1b细胞中,对照组加入等量空白培养液48 h后,应用Hoechst染色,观察不同浓度下,hec-1b的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在含孕激素血清培养的hec-1b细胞中uPA及其mPNA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激素血清培养的hec-1b细胞;当孕激素浓度升至1×10-8~1×10-5mol/L时,hec-1b细胞的增殖被明显抑制,细胞凋亡增加,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孕激素能够抑制与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相关的uPA的表达;高浓度的孕激素能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机制之一.

  • 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系统

    作者:赵健

    子宫内膜细胞诊断学研究目的主要是对子宫恶性肿瘤的早期及癌前期,特别是对临床无症状的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提供细胞学诊断依据,并为研究子宫内膜病变以及绝经前、后妇女接受性激素替代性治疗的管理进行细胞学随诊.为配合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子宫内膜癌防治推广项目"的顺利进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结合子宫颈和阴道细胞学诊断的TBS(the bethesda system)系统,初步建立了"子宫内膜癌细胞学诊断系统",为宫腔细胞学检查标准的制定提供一个基础.

  • 尚永丰教授应邀发表子宫内膜癌综述

    作者:心文

    近,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尚永丰教授,应英国著名科技期刊《Nature》(自然)出版集团邀请,在《Nature Review 》上发表综述文章,题为《Molecular machanisms of oestrogen and SERMs in endomerrial carcingendis》.

4706 条记录 6/236 页 « 12345678...23523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