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登革热102例皮疹特征分析及鉴别诊断

    作者:李水凤;卢斯汉;胡荣欣;杜健群;李英;王军雄

    目的 分析2014年广州地区流行时间,登革热患者的皮疹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2014年8月1日-11月3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皮肤科诊治的102例出疹的登革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中,男47例,女55例,平均年龄(30.5±12.1)岁,平均病程(10.1±3.2)d.其中93.14%(95/102)的患者出现发热,T(38.9±0.6)℃.平均出疹时间在发热或不适后(4.9±1.3)d.88.24%(90/102)的患者皮疹主要表现为四肢、前胸、颜面密集分布的针尖大小的红斑或出血点,疹间可见正常皮肤,90.20%(92/102)的皮疹伴有明显瘙痒.皮疹平均消退时间为(3.9±1.4)d.结论 本病好发于夏秋季节,多见于中青年人群,皮疹主要为密集分布的针尖大红斑,围绕正常皮肤,并常伴瘙瘁,其是登革热皮疹的主要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关键词: 登革热
  • 广东省伊蚊密度与AVHRR卫星图像中植被指数的关系

    作者:易彬樘;徐德忠;张治英;张波;席云珍;傅建国;罗军;袁明辉;刘少群

    目的: 分析美国国家海洋与航空管理局-甚高分辨率辐射计(NOAA-AVHRR)遥感卫星图像中植被指数与伊蚊密度之间的关系,探索AVHRR遥感卫星图像在大范围伊蚊种群监测的应用可能性,为建立伊蚊分布遥感预测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广东省1995年度实地监测到的各地伊蚊密度,计算出各市县每月的平均伊蚊密度,并以各市县的中心点经纬度在ArcGIS8.1软件上制作伊蚊分布"vector"图层;利用ERDAS8.5软件空间模块中图层间信息添加功能,通过1995年度伊蚊密度分布"vector"图层,从AVHRR卫星图像中提取各伊蚊点植被指数. 以相关性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植被指数与伊蚊分布间的关系. 结果: 广东省流行季节与非流行季节的标准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存在明显差异,且流行季节的大标化植被指数(NDVIMax-e)、平均标化植被指数(NDVIMean-e)、小标化植被指数(NDVIMin-e)要大于非流行季节的大标化植被指数(NDVIMax-ne)、平均标化植被指数(NDVIMean-ne)、小标化植被指数(NDVIMean-ne)(P<0.01);相关分析表明,与伊蚊密度相关的植被指数有7, 8, 9, 10和12 mo的大NDVI,3, 7, 11和12 mo的平均NDVI和11 mo的小NDVI,(P<0.01);且有:BI=-14865+0.691XMax-Sep+0.325XMax-Aug+0.126XMean-Jul+0.054XMin-Nov (P<0.01, R2=0.801),其中表示各市县的伊蚊密度,XMax-Sep、XMax-Aug、XMean-Jul、XMin-Nov分别表示9 mo大NDVI, 8 mo大NDVI、7 mo平均NDVI和11 mo小NDVI. 结论: NOAA-AVHRR遥感卫星图像中植被指数与伊蚊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符合伊蚊孳生规律,回归方程有意义且决定系数较高,提示可以应用NOAA-AVHRR遥感卫星图像通过提取NDVI来监测、预测大范围内伊蚊密度分布,达到快速的、准确的效果.

  • 广东省登革热流行与气候因素变化的相关性

    作者:易彬樘;张治英;徐德忠;席云珍;付建国;罗军;袁明辉;刘少群;邝铿

    目的: 探索登革热发病与伊蚊种群动态变化和气候因素的关系,为登革热的防治和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东省1990/2001年的登革热发病资料,收集了潮州市的1995/2001年伊蚊媒介监测资料及同期的平均气温、低气温、高气温、日照时间、降雨量、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与媒介伊蚊密度有关的气象参数是:降雨量、日照时间、降雨天数、平均气温、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经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Y^BI=24.800+0.826 X1+0.020 X2-0.418 X3其中X1代表低平均气温、X2代表降雨量、X3代表相对湿度.登革热发病的Logistic回归方程:p(I)=1/[1+e(-7.850+0.39IB)].结论: 气侯因素对伊蚊媒介密度的影响是复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低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影响登革热发病的主要因素是伊蚊密度(BI).

    关键词: 登革热 伊蚊属 气候
  • 广东省登革热及媒介种群的空间分布

    作者:易彬樘;张治英;徐德忠;席云珍;付建国;罗军;袁明辉;刘少群;邝铿

    目的: 探索登革热(DF)流行和媒介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为DF的防治和监测提供宏观的决策依据. 方法: 收集广东省1995/2001各市县的DF发病资料、同期的伊蚊媒介监测资料及广东省县界数字化地图. 在ArcGIS8.1空间分析软件支持下进行空间局部插值分析,借助于分布图的四个交叉核验指标以及分布图选取的两个原则选择佳的DF发病和登革热媒介种群的分布图. 结果: 广东省7个年度的DF流行及种群媒介的两种空间分布呈现地域一致性,呈现相对稳定的高、低、近无的三类区域分布状况,并且存在较明显的稳定的分界线. 7个年度的交叉核验平均值分别为:DF发病的平均预测误差(ME)、估计的方差(RMSE)、平均标准误(ASE)、预测误差的变异程度(RMSSE)依次为0.0122,0.3625,0.4133和0.9192;种群媒介的ME, RMSE, ASE, RMSSE依次为0.0143,0.4155,0.1653和0.9398. 结论: Kriging方法描述DF空间分布特征,可为DF的宏观的监测、预测、控制及卫生行政决策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 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登革热的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余锋;刘南;陈静

    目的 评价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登革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入组登革热病例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平均热退时间、住院时间、病程、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指标比较,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与中药相关的不良反应.患者中约有一半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88例),仅次于血液系统损害,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比较,组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同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登革热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能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但改善肝功能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

  • 协同克立格和标化植被指数在广东省登革热分布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易彬樘;张治英;徐德忠;张波;席云珍;付建国;罗军;袁明辉;周干成;刘少群;邝铿

    目的探索用标化植被指数(NDVI)预测登革热(dengue fever, DF)流行和媒介种群的空间分布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广东省1995年各市县DF发病资料、同期的伊蚊媒介监测资料及广东省县界数字化地图.用ERDAS8.5软件从卫星图像中提取各监测点NDVI.用ArcGIS8.1空间分析软件进行协同克立格(Co-Kriging)分析.结果 DF流行、种群媒介及NDVI三者的空间分布呈现地域一致性;从Co-Kriging可见,用NDVI对DF发病和BI进行局部估计作图时,也呈现了一致性.用NDVI对DF发病、BI同时替代进行三者协同时也取得了一致性的效果.分布图的交叉核验时,DF发病、媒介和NDVI的平均预测误差(MPE)接近于0,估计的方差(RMSE)与平均标准误(ASE)都较小,且极为接近,预测误差的变异程度(RMSSE)接近于1.结论 Co-Kriging方法是描述DF空间分布特征的较好方法,NDVI可以用来作为DF发病和媒介的预测替代.

  • 景德镇市2015年登革热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黄建平

    目的分析景德镇市2015年登革热监测结果,为登革热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监测点的登革热疫情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5年景德镇市报告1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登革热媒介伊蚊孳生地幼蚊指数较高,尤其"布雷图指数(BI)"偏高,6~9月BI超过了安全范围。登革热媒介伊蚊成蚊密度6月开始上升,8月达到高峰为10只/人工小时。媒介伊蚊带毒调查,实验室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结论景德镇市媒介伊蚊幼虫布雷图指数和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均较高,故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引起疫情暴发的风险较大,应进一步加强登革热监测、卫生宣教和伊蚊孳生环境的整治工作。

    关键词: 登革热 伊蚊 监测
  • 登革热患者的心理评估及心理护理体会

    作者:陈书娟;周望梅

    目的:了解登革热患者与非登革热的发热患者心理评估的差异。方法通过HAMA表对登革热患者与非登革热的发热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对比两者的差异。结果登革热患者的焦虑评分明显高于非登革热的发热患者。结论登革热患者的心理焦虑较非登革热的发热患者明显,在护理上需加强心理护理。

    关键词: 发热 登革热 护理 焦虑
  • 登革热患者家属登革热认知现状调查

    作者:王芬;欧阳姗

    目的对登革热患者家属进行疾病相关认知调查,了解其对登革热的认知,提高他们对登革热患者后续照顾水平。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根据目的抽样,选取本病区登革热患者家属100例进行调查。结果患者家属对该疾病严重程度的平均分为8.96±0.98分,总体来说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较高。患者家属对登革热知晓平均分为7.16±2.08分,知晓度一般。结论需要家属对登革热的认识,树立其无陪护理念,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同时增加家属的防疫控制认识,为患者回家康复提供良好环境,减少患者及家属再次感染。

    关键词: 登革热 认知 调查
  • 319例登革热临床观察及护理

    作者:林晓岚;陈苑莉

    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急性起病,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血液白细胞、血小板减少[1]。近年来,由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登革热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肆虐流行,本病已成为仅次于疟疾的重要热带传染病,曾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流行,有近20亿人口受到感染的威胁[2]。2014年夏秋季节,广州地区暴发登革热疫情。我院于2014年5月~12月共收治登革热患者319例,现总结如下。

  • 西双版纳中、老、缅边境地区登革热的护理干预

    作者:董桂芬;胡丽红;马得宏;彭舒凤;杨健兰;单西云

    目的 对西双版纳中、老、缅边境地区634例登革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2013年西双版纳州6家登革热指定收治医院共收治634例登革热患者,其中重症患者70例.对普通登革热的发热、疼痛、腹痛、恶心、呕吐、皮疹、皮肤瘙痒及重症登革热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损害等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本组634例登革热患者经及早介入管理,及时医护沟通、协调,个体化护理,预后良好,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登革热患者经早期有效管理,积极医护干预,可改善预后.

    关键词: 登革热 重症 护理
  • 潮州市人民医院登革热患者年龄分布及临床检验分析

    作者:林萃才

    目的 探讨登革热患者发病年龄及临床检查血钾、血钠检验结果特征,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7月~11月在我院住院的314例登革热患者为研究组,根据年龄将研究组分为三组:0~13岁组7例,14~50岁组168例,≥51岁组139例.取同时间段内本院体检的300例健康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患者临床资料,临床血钾、血钠检验结果以及与病程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平均年龄(45.28±17.32)岁,对照组平均年龄(42.23±15.25)岁.对照组未出现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研究组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发病率分别为47.45%和63.69%,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14~50岁组低钾血症发生率为52.38%,≥51岁组低钠血症发生率为76.26%,分别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第2天出现低钾血症合并低钠血症患者检出率升高,与其他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登革热发病以14~50岁的中青年为主,年龄较以往报道偏大;登革热患者出现明显低钠低钾血症,为早期临床维持电解质平衡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发病第2天出现低钾血症合并低钠血症患者检出率明显升高,但目前生理病理机制尚不明确.

  • 登革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陈水平;秦鄂德

    登革病毒是一种危害较严重的病原体,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颇为频繁,然而目前仍设有安全有效的疫苗.近年来,人们对传统疫苗(灭活疫苗、减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及新型疫苗(cDNA疫苗、嵌合体疫苗和DNA疫苗)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 广州首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的调查分析

    作者:王大虎;董智强;陈纯;王玉林;李美霞

    广州网络报告的疑似"登革热"患者经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学分离培养等做出的诊断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又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疑似基孔肯雅热患者作进一步基孔肯雅病毒抗体和核酸等检测,并对扩增出的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核苷酸同源性比较显示,E2区(336nt)和NS1区(314nt)的核苷酸序列与意大利基孔肯雅病毒分离株ITA07-RA1及多株印度的基孔肯雅病毒分离株的序列高度同源(98%以上).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可以确认这例疑似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登革热实为基孔肯雅热病例,也是中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 驻陕某部官兵健康教育对登革热预防效果的观察

    作者:史锋庆;韩雪玲;张亚萍;胡淑芳;李莉莉;冯丹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白纹伊蚊为传播的一种虫媒传染疾病.人感染登革热后,其典型临床特点为突发高热,伴有头痛、全身肌肉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白细胞降低和血小板减少.目前世界上超过半数国家被认为是登革热疫区,根据新统计,每年有超过4亿人感染登革病毒,2万人因此病而死亡.我国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1].

  • 西安地区输入性登革热3例

    作者:王临旭;李羽;张岩;聂青和;白雪帆;贾战生;谢玉梅;康文臻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区域性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急起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乏力,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本病多见于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北方地区尚少见到发病报道.现将我院感染病科2005-09收治的3例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报告如下.

    关键词: 登革热 输入性 分析
  • 2013年珠海西区25例登革热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利霞;肖寒;刘尹正泽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5例确诊的登革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中发热占100%,头痛占80%,肌痛占72%,皮疹占68%.25例患者登革热IgM抗体均阳性,阳性率为100%,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分别占80%和68%,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占7%,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占93%,尿蛋白阳性28%.结论:本次珠海西区流行的登革热临床症状轻,部分合并肝、心、肾损害,临床转归好.

  • 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张海林;自登云;龚正达

    本文对以往云南省登革热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调查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从采自河口市的29批雌性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中分离到登革4型病毒1株.从采自西双版纳地区(景洪、勐腊、勐海)的72批2 726只雌性白纹伊蚊中分离到登革病毒4株,其中4型3株,3型1株.批阳性率5.6%,现场感染比为1:682.本省24个县、市人血清中登革CF抗体阳性率为10.91%(185/1696),15个县、市人血清中登革HI抗体阳性率为15.01%(299/1 992).抗体阳性率以西南边境热带地区的河口等地为高,中部和北部地区的阳性率较低或查不到登革抗体.经血清学试验证实,河口和西双版纳发热患者中存在有登革热病例.本省西南部动物血清中登革HI抗体阳性率:恒河猴为22.55%(46/204),猪为9.14%(18/197),棕果蝙蝠为3.92%(2/51),猎狗为15.45%(51/330),鸟类为5.51%(14/254).4型是当地人和动物中登革热主要抗体,与病毒分离结果相符.白纹伊蚊在云南主要分布于西南部边境热带地区,为优势蚊种.该蚊白天活动,并有多次吸血的特性.分析认为,云南存在登革热病毒的自然循环,并发生过本病散发和局部地区的流行.白纹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猴、鸟类和蝙蝠等野生动物可能是自然宿主.本病主要分布于北纬25°以南,临近国境沿线,海拔在1 000米以下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登革热监测系统概念数据模型构建

    作者:陈强;王松旺;李言飞;戚晓鹏

    介绍概念数据模型的内涵以及应用概念数据模型的优势,应用场景分析方法对我国登革热监测各项活动进行梳理,构建由实体类以及实体类关联关系组成的登革热监测概念数据模型,为疾病监测相关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业务概念.

  • 基于RNA扩增的登革热病毒快速检测

    作者:涂增;陈唯军;万永继

    登革热(DF)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为严重蚊虫传播的疾病,在我国南方如广东、海南等地区频繁发生.由于至今没有有效的疫苗可用于临床,而疾病的治疗大多依赖于早期医疗护理,所以实验室诊断显得尤其重要.登革热病毒基因组及编码蛋白的诊断在疾病早期检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核酸扩增技术的快速检测在病毒检测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核酸扩增的登革热病毒实验窜快速检测.

1230 条记录 60/62 页 « 12...54555657585960616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