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源CT大螺距扫描结合正弦图迭代重建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

    作者:赵宏亮;石明国;宦怡;李剑;郑敏文

    目的 探讨双源CT大螺距扫描结合正弦图迭代重建(SAFIRE)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低辐射剂量成像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96例心脏超声或临床拟诊复杂先心病患儿,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48例,2组均行双源CT大螺距并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A组管电压采用80 kV,管电流按体质量分别设置,采用滤波反投影(FBP)重建;B组管电压与A组相同,管电流根据体质量设置为A组的50%,采用SAFIRE.分别测量并记录两组图像中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主肺动脉及左心室的平均CT值及噪声(SD),并计算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由2名影像学医师以5分法主观评价图像质量.记录两组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值,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结果 两组患儿相同层面CT值、SD、SNR及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中位数评分均为4分(Z=1.02,P=0.31),图像质量评分评价者间一致性极好(Kappa=0.84,P<0.05).A组、B组ED分别为(0.18±0.05)mSv、(0.09±0.03)mSv(P<0.05),B组ED较A组降低约50%.结论 对先心病患儿采用双源CT大螺距扫描联合SAFIRE技术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且可降低扫描剂量.

  • 迭代重建技术在CT检查青年骶髂关节中的应用

    作者:庄勋慧;冯卫华;徐文坚;曹会志

    目的 探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技术对青年患者骶髂关节CT图像噪声和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宝石能谱CT(Discovery CT 750HD)对30例青年患者行骶髂关节CT螺旋扫描.分别采用传统滤过反投影法(FBP组)和ASIR算法对原始投影数据进行重建,后者以10%为间隔在10%~100%间重建10组图像(ASIR组).比较不同重建图像在同一层面的图像标准差(SD值)及平均CT值,并计算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Likert 5分制评估图像质量,通过Kappa方法评价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对FBP图像和10组ASIR图像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对图像噪声和ASIR取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客观分析:①10%~100%ASIR图像的SD值小于FBP组(P<0.05),对应图像的SD值分别降低5.79% 、11.44%、16.92% 、21.78%、26.85% 、32.12%、37.45%、40.320%、43.89%、47.27%而图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30%~100% ASIR各组图像SNR值高于FBP组(P均<0.05);③40%~100%ASIR各组图像CNR值高于FBP组(P均<0.05);④40% 、50% 、60% ASIR各组间SD值、SNR值及CN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图像噪声与ASIR百分比呈负相关(r=-0.613,P<0.05).主观分析:①图像评定结果的观察者间一致性中等(Kappa=0.483);②300%~70%ASIR图像评分值高于FBP组(P<0.05),其中40%、50%、60%ASIR图像评分较高.结论 与FBP相比,ASIR技术可降低青年骶髂关节CT噪声,有效改善图像质量;ASIR取值为40%~60%时可获得佳图像质量.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寰椎沟桥分型及其临床价值

    作者:万平华;高代平;王本星;廖余胜;林润芳;凌志勇;陈桂泉

    目的 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探讨寰椎沟桥的涵义、分型及其对椎动脉影响.方法 对头颈部MSCTA检查发现的92例沟桥原始数据采用VRT技术重建,观察沟桥的表现及其与椎动脉的关系.结果 本组92例沟桥(133侧)中,单侧51例,双侧41例;单纯沟桥112侧,复合桥21侧;单纯沟桥中,后桥(PP)、侧桥(PL)、边桥(PB)的检出率分别为68.75%(77/112)、19.64%(22/112)、11.61%(13/112),而半环型(HR)、断环型(DR)、全环型(WR)的检出率分别为51.79%(58/112)、25.89%(29/112)、22.32%(25/112).对椎动脉造成影响23侧,其中受压变形15侧、长期痉挛性狭窄8侧、受激惹痉挛4侧、椎动脉走行异常3侧,部分为多种影响同时发生.结论 应用MSCTA可观察沟桥形态及其对椎动脉的影响,有助于对沟桥的临床意义进行研究探讨.

  • 坐骨-股骨撞击相关MSCT影像分析

    作者:郭家川;刘英;蒲红;蒋瑾;谢坪;陈光文

    目的 探讨无症状人群坐骨-股骨间隙(IFS)宽度范围,并分析生理指标(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坐骨间距、偏心距、小转子高径等)对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无髋关节疼痛症状者的盆腔MSCT扫描资料,测量并记录髋关节的IFS宽度、坐骨间距、偏心距、小转子高径、头颈轴长、股骨颈角、坐骨角,并分析IFS宽度与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受检者的身高、体质量及IFS宽度、偏心距、小转子高径、头颈轴长均大于女性(P均<0.05),坐骨间距、坐骨角均小于女性(P均<0.001).IFS宽度与头颈轴长呈正相关(P<0.001),与年龄、坐骨间距、股骨颈角、坐骨角均呈负相关(P均<0.001),与身高、体质量、偏心距、小转子高径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MSCT可应用于坐骨-股骨撞击相关影像学测量与评估,女性骨盆结构与男性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女性更易罹患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原因.

  • 直接淋巴管造影后MSCT诊断乳糜胸

    作者:张春燕;陈孝柏;侯睿;王仁贵;孙莹;霍萌;温廷国;沈文彬

    目的 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后MSCT诊断乳糜胸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乳糜胸患者的DLG及DLG后MSCT成像资料,将MSCT与DLG影像相对照.结果 DLG后MSCT显示造影侧髂及腹膜后淋巴管扩张、纡曲30例(100%),与DLG相吻合;出现对侧髂腰部反流和腹膜后淋巴管扩张13例(43.33%),DLG显示9例(30.00%,P=0.13);出现腹腔反流4例(13.33%),DLG显示3例(10.00%,P=1.00);胸导管出口受阻20例(66.67%),DLG显示22例(73.33%,P=0.50);胸导管部分未显影9例(30.00%),DLG显示8例(26.67%,P=1.00);对比剂入血10例(33.33%),DLG显示4例(13.33%,P=0.07);对比剂漏出至胸腔8例(26.67%),DLG显示1例(3.33%,P=0.02).两种检查均显示1例(3.33%)肺内淋巴管扩张(P=1.00).结论 DLG后MSCT成像与DLG互为补充,可为乳糜胸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64排螺旋CT结肠成像评价结直肠癌术前TN分期

    作者:刘媛;周纯武;张红梅;蒋力明;姜军;王爽;马霄虹

    目的 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结肠成像(CTC)对结直肠癌术前TN分期的价值.方法 对168例疑诊结直肠病变者进行CT扫描,其中91例有手术病理、增强CT扫描等完整资料,将影像诊断TN分期结果 与手术病理TN分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分期总准确率为92.31%(84/91),评价肿瘤浆膜外侵犯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8.57%(69/70)和85.00%(17/2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3%(69/72)和94.44%(17/18).N分期总的准确率为82.42%(75/91),评价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7.80%(36/41)和96.00%(48/5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74%(36/38)和90.57%(48/53).结论 64排螺旋CTC对结直肠癌的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

  • CT淋巴管造影对乳糜尿的诊断价值

    作者:魏海亮;陈孝柏;宋建美;段永利;王仁贵

    目的 探讨CT淋巴管造影对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乳糜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乳糜尿患者的核素淋巴显像、直接淋巴管造影、CT淋巴管造影并经手术证实的所有资料.结果 11例乳糜尿患者中,核素淋巴显像发现胸导管扩张8例,腰干增宽5例,肾盂显影7例;直接淋巴管造影发现胸导管扩张10例,腰干淋巴管纡曲、扩张11例,对侧腰干、腹膜后淋巴管反流4例,向肾盂反流10例;CT淋巴管造影发现胸导管扩张9例,右淋巴管扩张1例,腰干、腹膜后、髂、盆腔淋巴管纡曲、扩张11例,对侧腰干、腹膜后淋巴管反流10例,肾盂、肾窦反流11例.结论 CT淋巴管造影可以发现更多病变淋巴管,并清晰显示其周围解剖关系,对核素淋巴显像和直接淋巴管造影的低空间分辨力起到补充作用.

  • MSCT直接淋巴管造影在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仁贵;陈孝柏;段永利;李琼阁;赵君;傅岩;温廷国;沈文彬

    目的 探讨MSCT淋巴管造影在弥漫性肺淋巴管瘤病(DPL)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DPL患者18例,由2名医师分别对其淋巴管造影表现及其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18例DPL患者的胸部表现包括:对比剂反流18例(100%)、淋巴管扩张18例(100%)、纵隔软组织肥厚18例(100%)、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增厚18例(100%)、小叶间隔增厚15例(83.33%)、叶间裂增厚15例(83.33%)、双肺磨玻璃影14例(77.78%),以及胸腔积液17例(94.44%)、胸膜增厚9例(50.00%)、胸膜外软组织增厚11例(61.11%)、心包积液和心包增厚16例(88.89%)、纵隔淋巴结肿大8例(44.44%)、胸腔和纵隔心包积气4例(22.22%)、胸廓塌陷3例(16.67%);胸外异常表现包括:腹膜后对比剂反流和淋巴管扩张4例(22.22%)、腹腔积液1例(5.56%)、腹膜后和脾脏囊性淋巴管瘤各1例(5.56%)、颈部淋巴管扩张8例(44.44%)、胸导管出口梗阻8例(44.44%)、颈部多发淋巴结10例(62.50%)、腋窝多发淋巴结16例(88.89%)、下肢淋巴水肿1例(5.56%)、颜面部水肿1例(5.56%)和骨骼异常3例(16.67%).结论 MSCT直接淋巴管造影能通过显示对比剂的异常分布和堆积明确判断有无淋巴液反流和淋巴管扩张及增多,为诊断和治疗DPL提供重要依据.

  • 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及增强CT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断价值

    作者:宋建美;陈孝柏;赵君;段永利;王仁贵;温廷国;沈文彬

    目的 探讨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小肠淋巴管扩张症(IL)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IL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后再接受腹盆部CT平扫,4例于淋巴管造影前接受腹部增强CT检查,5例淋巴管造影及CT平扫后接受腹部增强CT扫描.结果 患者中肠壁增厚、肠腔扩张15例,肠系膜水肿21例,胸、腹腔积液16例.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显示不同程度淋巴管异常:对比剂漏入肠腔或分布于肠壁7例,肠系膜淋巴管扩张10例、碘油分布于胃壁1例、对比剂反流至肝门、脾门、胰腺周围、对侧髂淋巴管及胸腔21例.9例增强扫描患者中,肠壁分层强化呈“晕轮征”3例,肠黏膜明显线状强化7例.结论 直接淋巴管造影后CT和增强CT对IL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观察胸、腹腔积液及脏器情况,并可用于复查.

  • 原发性淋巴管发育异常合并Gorham-Stout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霍萌;王仁贵;陈孝柏;张春燕;孙莹;孙磊;温廷国;岳云龙;金延方;童冠圣;沈文彬;崔力芳

    目的 探讨原发性淋巴管发育异常合并Gorham-Stout综合征(GSS)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原发性淋巴管发育异常合并GS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5例患者均接受直接淋巴管造影,造影后CT、核医学淋巴显像检查;其中5例接受MR检查.结果 直接淋巴管造影发现胸导管出口梗阻8例,下肢、下肢及阴囊、会阴、腹壁乳糜反流7例,锁骨下干、纵隔支气管干反流4例,腹膜后、髂窝淋巴管结构紊乱、纡曲、扩张7例.15例CT均发现多发溶骨性骨质破坏,累及椎体及椎体附件9例,髂骨5例,肋骨6例,肩胛骨1例,锁骨1例,肱骨1例,双侧股骨4例,跟骨、距骨1例;7例脾脏增大,可见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9例胸腔积液,6例腹腔积液,1例心包积液.核医学淋巴显像发现胸导管出口梗阻8例,下肢、下肢及阴囊、会阴、腹壁乳糜反流6例,锁骨下干、纵隔支气管干反流4例,腹膜后、髂窝淋巴管扩张6例,脾脏多发放射缺损2例.5例MR均发现骨质内多发长T1长T2异常信号,双髂骨3例,腰骶尾椎及椎体附件4例,双股骨2例,跟、距骨1例.结论 原发性淋巴管发育异常合并GSS是淋巴系统发育异常的复杂综合征,其影像学表现、尤其是直接淋巴管造影术后CT表现具有特异性,对早期诊断本病非常重要.

  • 64层螺旋CT分型诊断儿童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作者:王翠;何玲;冯川;戴小科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分型诊断儿童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经手术证实为原发性CTPV患儿的临床及CT资料,分别行MIP、VR、MPR重建,观察其特征性血管表现,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及部位对CTPV进行分型.结果 37例中,CTPV的侧支血管范围及程度均获显示.8例Ⅰ型CTPV,海绵样变性仅发生于肝内门静脉左和(或)右分支;18例Ⅱ型CTPV,表现为Ⅰ型合并门静脉主干狭窄或消失;11例Ⅲ型CTPV,海绵样性变在Ⅱ型病变基础上进一步累及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3例Ⅰ型CTPV患儿接受肝移植术;18例Ⅱ型CT-PV,15例接受门-体静脉分流术,3例辅以脾切除及贲门血管离断术;8例Ⅲ型CTPV接受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论 64层螺旋CT对于诊断儿童原发性CTPV具有重要应用价值;MSCT分型对选择手术治疗方式、预后判断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 口服小剂量利尿剂延迟18F-FDG PET/CT显像诊断泌尿生殖系统肿瘤

    作者:邹琼;焦举;杨婷;吕殷婷;江淑琴;曹素娥;张勇

    目的 评估口服小剂量利尿剂延迟18F-FDG PET/CT显像对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可疑泌尿生殖系统肿瘤的患者分为常规剂量利尿组(n=12)和小剂量利尿组(n=35),常规PET/CT全身显像后分别口服40 mg、20 mg呋塞米,充分水化后行延迟PET/CT显像.比较口服利尿剂前后尿液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灶/尿液SUVmax比值(T/U)的差异.计算小剂量利尿组的诊断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效能.结果 小剂量利尿组和常规剂量利尿组组内常规显像和延迟显像尿液SUVmax和T/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常规显像和延迟显像SUVmax和T/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剂量利尿组延迟及常规显像的灵敏度96.77% (30/31)、61.29%(19/31),特异度75.00%(3/4)、50.00%(2/4),阳性预测值96.77%(30/31)、90.48%(19/21),阴性预测值75.00%(3/4)、14.29%(2/14),准确率94.29%(33/35)、60.00%(21/35);灵敏度和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口服小剂量呋塞米利尿剂延迟PET/CT显像可达到与常规剂量利尿法相同的效果,有助于诊断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

  • 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前评价肾癌肾动脉解剖及肿瘤供血动脉

    作者:牟焕晨;杨絮;张武;刘健;徐鹏;许传斌

    目的采 用256层MSCTA观察肾癌患者肾动脉解剖及肿瘤供血动脉情况,为肾癌患者术前评估提供影像学信息.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肾癌患者(肾癌组)及300例非肾癌患者(对照组)肾动脉CTA资料,采用VR及MPR技术重建肾动脉图像,观察肿瘤供血动脉形态改变、肿瘤与肾动脉空间解剖关系及肿瘤肾外迷走供血动脉情况;比较肾癌组及对照组肾动脉解剖及变异差异.结果 肾癌组肿瘤位于左肾者31例、位于右肾者24例、双肾癌1例,肿瘤大径(5.86±2.48) cm;肾动脉主干及分支、肾盂、肾静脉呈各种受压、受侵改变;患侧肾动脉直径分别为左侧(7.14±0.72)mm、右侧(7.04±0.70)mm,较对照组[左侧:(5.98±0.58)mm,右侧:(5.92±0.54)]明显增粗(P<0.05);共发现肿瘤肾外迷走供血动脉27支,分别来自脾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膈下动脉、肾包膜动脉、肝动脉、腰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肾癌组肾动脉变异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64%(25/56) vs 41.67%(125/300),P>0.05).结论 肾癌患者肿瘤供血动脉形态表现复杂,肿瘤肾外迷走供血动脉来源多样,256层MSCTA可对其准确评估.

  • 多层螺旋CT诊断食管胃交界腺癌

    作者:刘廷洲;邵元伟;管秀红

    食管胃交界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发生于食管胃交界处(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这一特殊解剖部位,近年来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我国发病率也有上升趋势[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内镜活检病理证实的78例AEG患者的MSCT资料,探讨AEG的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

  •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心肌灌注显像探测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病变

    作者:董薇;杨本涛;宋乐;李全;李静;王振常;戴皓洁

    目的 比较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心肌灌注显像(MPI)对功能相关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和11例拟诊冠状动脉病变(CAD)患者的64层CTA和MPI图像.按照目测直径法判断CTA图像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或<50%;相应MPI图像上的心肌缺血分为可逆性和固定性灌注异常区.结果 31例患者的124条冠状动脉中,23条CTA图像上狭窄≥50% ,其中7条(30.43%)狭窄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上呈现灌注异常区;101条狭窄<50%及正常,其中10条(9.90%)血管的供血心肌在MPI图像上呈现灌注异常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7,P=0.01),而冠状动脉不同狭窄部位与其供应心肌节段发生缺血的风险概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39,P=0.065).64层螺旋CTA在探测MPI图像上缺血心肌节段所对应的狭窄≥50%冠状动脉的敏感度、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分别为41.18%、85.05%、90.01%和30.43%.结论 64层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重要形态学信息,但其探测功能相关狭窄≥50%冠状动脉的阳性预测值较低,而MPI则是评价CAD导致心脏功能改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 CT对浸润性胃癌的诊断

    作者:王弢;程涛

    目的 分析浸润性胃癌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0例浸润性胃癌患者的CT资料,行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CT仿真内镜(CTVE)等技术观察.结果 22例癌肿限于局部胃区,8例累及2个胃区以上;癌肿厚处平均直径(30.10±1.34) mm.11例深、浅溃疡形成,19例胃腔缩窄.增厚的胃壁及肿块呈均匀强化9例,不均匀强化(含分层强化)21例.26例胃周淋巴结肿大,其中2例2个胃区淋巴结肿大.1例鳞癌;29例腺癌,其中高分化型5例,低分化型14例,未分化型9例,1例黏液腺癌,高分化腺癌和低分化腺癌/未分化腺癌的强化特点有显著差异(x2=3.35,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及MPR、MIP、CTVE的运用对浸润性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多层螺旋CT征象诊断急性阑尾炎病理类型的价值

    作者:李光明;李智锋;孙小会;唐剑辉;蒋方旭;刘林

    目的 探讨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以及多层螺旋CT征象鉴别诊断急性阑尾炎各病理类型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221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观察多层螺旋CT征象:阑尾管径、周围渗出、阑尾粪石、盲肠壁增厚、回盲部淋巴结及肠淤张,并分析不同病理类型(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的各指标差异.结果 221例患者中,单纯性阑尾炎9例,化脓性阑尾炎192例,坏疽性阑尾炎20例.厌食纳差113例(51.1%),恶心呕吐137例(62.0%),转移性右下腹痛113例(51.1%),体温升高69例(31.2%),右下腹压痛220例(99.5%),反跳痛202例(91.4%);白细胞计数升高197例(89.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195例(88.2%);管径增粗221例(100.0%).3种病理类型阑尾炎患者体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按单纯性、化脓性和坏疽性阑尾炎依次增高;阑尾管径和阑尾周围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按单纯性、化脓性和坏疽性阑尾炎依次增粗或加重.结论 体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阑尾管径和阑尾周围渗出鉴别诊断不同病理类型急性阑尾炎具有指导意义.

  • 儿童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

    作者:吴瑜;唐艳华;王海屹;王英伟;叶慧义;袁静

    目的 探讨儿童腹膜后(包括肾上腺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CT影像资料,包括病变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钙化、囊变及坏死、病灶强化幅度、病变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征象.结果 6例肿瘤均单发,3例位于腹膜后,3例位于肾上腺区,肿瘤大小平均为(7.7±5.1) cm.6例病灶CT平扫相对肌肉呈均匀低密度,CT值为(36±8)HU,1例合并细粒样钙化.所有病灶未见囊变或坏死.增强扫描l例动脉期轻度强化,5例未见明显强化,实质期6例病灶呈不同程度的轻、中度强化,增强幅度相对于平扫CT,CT值增加(23±9) HU.结论 儿童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是一种边界清晰、密度较低、轻至中度渐进性强化的良性肿瘤,把握其影像特点有助于准确诊断.

  • 320排CT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价值

    作者:杨栋梁;郑可国;刘红艳;彭旭红;曲春瑜;关秀红

    目的 机械性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本研究旨在探讨320排CT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资料与方法 纳入经手术证实为机械性肠梗阻的140例患者,其中单纯性肠梗阻97例,绞窄性肠梗阻4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320排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比较两组CT征象.统计CT诊断单纯性肠梗阻与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40例患者151个梗阻点中,CT诊断149个移行带,敏感度为98.7% (149/151).单纯性肠梗阻与绞窄性肠梗阻在移行带肠壁增厚、扩张肠袢肠壁增厚、肠壁气泡、肠壁内缘模糊、肠壁密度增高、肠壁强化减弱、附属系膜血管扩张、“鸟嘴征”、闭袢、“X征”、“漩涡征”、“小肠粪球征”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性肠梗阻多见移行带肠壁增厚、“小肠粪球征”,其余征象多见于绞窄性肠梗阻.320排CT诊断单纯性与绞窄性肠梗阻的准确度为92.1%(129/140),其中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0% (40/43)、91.8% (89/97)、83.3% (40/48)、96.7% (89/92).结论 320排CT对机械性肠梗阻具有较好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为术前重要检查方法.

  • 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在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杨晓燕;董帜;罗宴吉;周丽莎;李子平;冯仕庭

    目的:总结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多层螺旋CT肠道造影(CTE)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E在全面评估UC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35例经临床、肠镜及病理证实的活动期UC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E检查,根据改良Mayo评分系统将疾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比较不同组的CTE表现。结果35例UC患者中,轻度组6例,中度组13例,重度组16例,轻度组与中度组肠黏膜下气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与重度组肠壁分层、结肠袋消失及淋巴结肿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系膜血管增多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壁增厚、黏膜强化程度增加、肠腔狭窄及直肠周围脂肪沉积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E可以全面评估UC的肠壁、肠管及肠外情况,对活动期UC的诊断及临床分度判断均有较高的价值。

3070 条记录 10/154 页 « 12...78910111213...15315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