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的应用

    作者:郭素梅;李建民;吴庆文;沈海涛

    本文从技术参数调整、反馈信息应用两方面探讨了我国引进的首台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训练与评定系统的一些临床应用技巧.

  • 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对帕金森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登钟;苏小燕

    目的:探讨Lokomat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系统在帕金森患者步行障碍中的应用效果及参数的设置。方法:将40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步行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对照组)和机器人步行训练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50min;观察组在20min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30min下肢机器人步行训练。在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分别进行BBS、TimedUpandGo、10米步行测试、步长评定。结果:训练8周后常规康复训练组及机器人步行训练组BBS、TUGT、步长、步速均较训练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TUGT、步长、步速这些反应行走功能的指标上,机器人步行训练组效果较常规康复训练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于BBS得分的改善,两组方法无显著差异。结论:应用Lokomat下肢机器人步态训练系统能有效提高帕金森患者的步行能力。

  • 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进展

    作者:褚梦秋;佀国宁;李根生;徐飞;黄琬婷;刘婧芳

    下肢康复机器人可以帮助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步态训练,而控制系统作为整个设备的核心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康复训练的稳定性.因此,对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归纳总结能够为了解控制系统的研发现状及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下肢康复机器人控制系统进行分类,总结典型控制系统的原理和特点,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 早期减重步态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下肢步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沙蕉;顾茜;刘芳;偶鹰飞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减重(PBWS)步态训练对下肢步行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41例分为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1例,术后分别进行常规训练加减重步态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术后12周、6个月进行小腿周径测定、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测定、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术后6个月进行KT-1000关节稳定性检查.结果:术后12周治疗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健患小腿周径差、IKDC评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项指标及KT-1000检查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12周时治疗组与6个月时对照组相比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小腿周径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加入减重步态训练能较早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同时也不影响近期膝关节稳定性.

  •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

    作者:王大武;白定群;邵岚;夏新蜀;余和平;李小宏;林海丹;陈大为;李开庭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与常规物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影响的差异性.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2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应用被动定位被动复位(passive reproduction of passive positioning protocol,PRPP)、运动变化阈值(threshold to detect passive motion,TDPM)的方法测量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位置觉、运动觉,以及站立位前伸试验(standing forward reach test,SFRT)、躯干平衡量表测试(trunk impairment Scale,TIS),并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发现机器人治疗组偏瘫侧膝关节45°目标PRPP(7.5±1.08)°、15°目标PRPP(14.9±2.71)°,伸膝TDPM(5.4±1.98)°、屈膝TDPM(4.3±1.25)°,SFRT(11.1±1.72)cm,TIS动态坐位平衡(8.4±0.21)分、协调性(3.4±0.32)分、总分(17.1±1.81)分.机器人治疗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75°目标PRPP及TIS静态坐位平衡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膝关节本体感觉及平衡功能,对改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机器人步态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肌肉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作者:郭素梅;李建民;吴庆文;沈海涛

    脊髓损伤可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步行功能障碍,而且,由于损伤平面以下神经输入减少所引起的骨骼肌萎缩可使患者产生运动功能的进一步减弱,因此,脊髓损伤后步行训练策略是很重要的.目前,减重运动平板训练已成为一种有希望的康复治疗手段,它能使脊髓损伤患者在减少或缺乏脊髓以上中枢控制的情况下实现正常步行模式的重复训练,有许多文献报导了其在改善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方面的益处[1-5].但是,由于治疗师帮助的减重运动平板训练对治疗师的体力消耗较大,其实践重复一致的步态训练是非常困难的[6],从而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目前已有多种类型的机器人设备应用于神经康复领域来为神经损伤患者提供强化步行功能训练.本研究旨在探讨机器人帮助的减重运动平板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下肢骨骼肌萎缩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 早期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外伤患者下肢功能的作用

    作者:尤爱民;辛玉甫;马振宇;胡延峰;孙守崎;刘青塬

    步行是人类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要求.对伴有运动功能障碍的脑外伤患者恢复下肢功能是康复的基本目标.近年来,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步态训练方法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 音乐治疗的节奏听觉刺激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步态训练的影响

    作者:刘丽纯;高天;刘爱平

    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由于高位中枢病变失去了对低位中枢的控制,导致运动障碍,因此步态训练成了偏瘫患者康复训练的重要内容[1].音乐治疗的节奏性听觉刺激(rhythmic auditory stimulation,RAS)是一种通过固有的节奏反复特性来促进行走运动的方法.这种方法把音乐作为一种外部的时间指示信号来调整身体的准确运动[2].

  • 减重支持系统:中风患者平衡与步态训练的新方法

    作者:窦祖林;陶勤丰;李奎

    中风后绝大多数患者的第一愿望是恢复步行,但是中风后有1/3到1/2的患者在3个月内不能恢复独立步行[1,2]。有资料把中风后步行运动障碍归咎于肌肉激活差[3]、负重能力差、平衡差。因此独立步行需要负重、迈步、平衡三要素的有机结合[4]。

  • Lokomat步态训练对偏瘫合并慢性稳定期肺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刘刚;孙利玲;钟艺英;麦景佳;张剑;喻国雄

    目的:探讨Lokomat步态训练对偏瘫合并慢性稳定期肺心病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72例下肢痉挛型偏瘫合并慢性稳定期肺心病患者,应用Lokomat全自动步态训练系统进行适应性减重及递增负荷步态训练,每日1次,45 min/次,每周6次,疗程4周,训练期间常规控制性用药。分别于训练前、第2周、第4周观测比较心肺功能、血气分析及心电图变化。结果72例均完成康复训练。常规训练负荷下运动末呼吸储备(BRe)、1 s用力呼气量占预期值百分比(FEV1%)、1 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每分钟大通气量(MVV)、残气与肺总量比值(RV/TLC)、运动末生理死腔潮气比值(VD/VTe)等肺功能指标2周后比训练前有部分好转,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4周时除 RV/TLC 外均有明显改善(P<0.05);血气分析第4周后除运动末通气氧当量(EQO2e)、二氧化碳分压(PaCO2)外,一氧化碳弥散量(TCO)、血氧分压(PaO2)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心功能测定训练后各项指标均获一定程度改善,但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递增运动负荷条件下心电图检查3例(4.1%)出现短暂心律不齐,未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及严重心律失常等。结论偏瘫合并慢性稳定期肺心病患者应用Lokomat步态训练是安全的,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肺功能。

  • 步态训练在脑瘫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徐晨

    目的 探析步态训练在脑瘫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许昌市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96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强化步态训练,观察两组患儿粗大功能、平衡能力及步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经完成1疗程康复训练治疗,GMFM D区、E区评分和BBS评分及跨步长、步速较治疗明显增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增高程度及跨步长、步速增高程度和布宽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步态训练不仅可促进脑瘫患儿下肢功能的康复,也可提高患儿下肢行走的能力,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PNF技术用于偏瘫患者步态训练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年煜

    目的 通过PNF技术的步态训练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方法 24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2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及传统康复治疗等.此外治疗组还接受PNF技术的步态训练.结果 治疗组患者接受8周治疗后进行有效评价,运动功能、ADL能力有明显改善(P<0.01);步行功能也取得了显著疗效(P<0.05).结论 以PNF技术的步态训练为主的治疗方法,有助于偏瘫患者恢复或改善步行能力.

    关键词: 偏瘫 PNF 步态训练 评定
  • 步态训练在脑瘫下肢功能康复训练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韩行普;覃蓉;阳伟红;王益梅

    目的:探讨在脑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治疗中引入步态训练方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进行治疗的48例脑瘫儿童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4例患者,其中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引入步态训练的方法进行下肢功能的康复治疗,此外,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前后对每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运用粗大的运动评测表实施D、E项的评分以获得相应的结果。结果通过对脑瘫儿童患者的下肢功能康复治疗中引入步态训练的治疗方法,对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的GMFM中D、E项的评分值进行比较与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康复训练之后,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D、E项的评分比较得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步态训练是一种临床上实用的治疗方法,对脑瘫儿童患者的下肢功能康复治疗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 简易步态训练预防老年帕金森病病人跌倒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玉兰;李冬梅

    [目的]探讨简易步态训练对老年帕金森病病人平衡的影响及其预防跌倒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60岁以上原发性帕金森病病人,对病人采用5 m步行训练法,用步速和步长、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估病人的步行能力及动态平衡能力,用重心摇摆面积评估静态平衡能力.[结果]训练后步速加快,步长增长,TUGT时间缩短,重心摇摆面积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易步态训练能改善老年帕金森病病人的平衡能力,可有效地预防跌倒.

  • 膝关节置换后早期强调步态训练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李莉;王梓;尹梦虹;李庆;齐志明

    背景:膝关节置换可以解决患者的膝关节畸形、疼痛、功能受限等,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置换后早期康复介入和康复治疗的着重点是患者功能恢复绝对性因素.目的:观察早期步态训练对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运动医学科专组所做的单膝膝关节表面置换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训练+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43例患者.训练+常规治疗组于术前进行康复指导,关节置换后离床即进行步态训练,使患者按正确的步行模式行走.常规治疗组只对膝关节置换康复原则中的基础康复进行训练,而对步态训练没有硬性要求.分别于置换后2,4,8周和6个月进行评价,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膝前疼痛、膝关节功能(HSS)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膝关节置换后4周,8周及6个月时,训练+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膝关节活动角度明显增大(P<0.05);②置换后8周及6个月,训练+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P<0.05);③置换后2周,训练+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HSS评分明显升高(P<0.05);置换后8周,训练+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HSS评分升高,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置换后6个月,训练+常规治疗组HSS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④结果说明,早期步态训练较常规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膝关节的活动角度、膝关节疼痛及整体功能,并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证实早期步态训练对膝关节置换后患者康复可以恢复步行能力,提高患者综合功能,快速、持续消除疼痛与活动受限,具有显著的疗效.

  • 髋关节置换术后注意点及康复功能锻炼方法

    作者:陈文君;RON WILMOT

    本文介绍了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注意点及康复功能锻炼方法.包括卧床时的练习,起床练习,助步器站立练习,步态训练,起坐练习,具体操作有图片显示.

  • 水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应分析

    作者:谢志强;马诚

    目的分析水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资料对60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以水疗和牵引为主治疗3周及1年内的随访.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以水疗和牵引为主要治疗方法住院治疗,3周后再评估,1年内随访.结果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步态恢复时间和1年内复发中,水疗组优于牵引组.结论牵引和水疗的作用,都可降低椎间盘内压力,使疼痛和麻木缓解,但水疗中可同时进行腰背肌及步态训练,使腰背肌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更快的得到恢复.

  • 强化训练对脑血管病后遗症期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作者:刘景隆

    目的为探讨强化训练对脑血管病后遗症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偏瘫肢体的功能状态.由专人负责,采取一对一的方法,让患者家属参与按照循序渐进法则进行,活动次数与时间由少到多,每天2次,每次40分钟,并让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在非治疗时间对患者进行强化训练,具体方法:输入正确运动模式,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独立完成坐卧位转换,坐位平衡训练和由坐位到站位的训练,偏瘫下肢负重训练,步态训练、ADL训练(如穿脱衣服、进食、洗漱、入厕等).结果经过3~6个月的治疗后,对康复组患者和未经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分别进行ADL评分,康复组患者ADL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血管偏瘫患者后期进行全面系统正规的康复强化训练对其ADL能力的提高是有效的.

  • 头针结合自创"吊带式扶助步态训练"治疗偏瘫步态

    作者:俞明德;俞铬一

    我们自1998年7月-2003年6月,在社区出诊期间,对住院后回家服药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头针结合自创"吊带式扶助步态训练"方法,作为介入家庭康复治疗手段,现介绍如下.

  • Synapsys静动态平衡仪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平衡和步态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作者:郑小燕;肖碧妹;陈全丽;李蕤绒

    目的 分析Synapsys静动态平衡仪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平衡和步态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1例,随机分为训练A组(A组)、训练B组(B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护理方法;A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运动及暗示训练.B组在对照组及A组的基础上,利用Synapsys静动态平衡仪进行平衡及步态的训练.于干预2周后,比较三组功能状态、平衡能力以及步态特征.结果 干预前,三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SPS检测结果、步态时间参数、步态距离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三组BB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运动障碍小;三组静态异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优;三组站立相百分比、步频以及摆动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各指标优;三组步长、步速及跨步长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好.结论 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平衡及运动能力的训练方面,采用Synapsys静动态平衡仪进行平衡及步态康复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