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物油和维生素D3诱导小鼠动脉钙化研究

    作者:康海仙;吴铁

    目的 观察比较动物油和维生素D3与维生素D3单独诱导小鼠动脉钙化的特点,结合非诺贝特对钙化影响分析高脂与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 SPF级KM小鼠6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动物油+ 维生素D3模型组、维生素D3对照组和非诺贝特+ 维生素D3组.实验6周后处死小鼠,制作主动脉弓HE病理切片、Von kossa染色计算血管钙化面积百分比及ICP检测血管钙、磷含量.结果 维生素D3组小鼠主动脉中层明显钙化,血管钙化面积百分比和钙磷含量较正常组均显著升高,模型组小鼠钙化程度较维生素D3组加重,且在内膜处有类软骨细胞凸向官腔,血管钙化面积百分比和血管钙磷含量均显著升高,非诺贝特组小鼠钙化程度较维生素D3组未见减轻,血管钙含量显著高于维生素D3组.结论 动物油+ 维生素D3模型组小鼠可更好模拟临床血管钙化病变,高脂可加重动脉钙化.

  • 维生素D3对2型糖尿病急性低钠血症的作用

    作者:陈玲;胡菊桂

    目的:分析维生素D3 (VitD3)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急性低钠血症的作用.方法:60例T2DM合并低钠血症患者,随机平分为常规治疗组和VitD3治疗组(VitD3口服,2 000U/天),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每2月一次,检测其血[Na+]、皮质醇、25-羟基VitD3[25-(OH)VitD3]和1,25-二羟基VitD3[1,25-(OH)2 VitD3]水平,观察随访1年两组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例次和发生低钠血症时上述指标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两组有关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随访1年内共发生169例次低钠血症,VitD3治疗组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52例次vs 117例次),其发生率差异(30.76% vs 69.23%)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低钠血症发生时期,VitD3治疗组[Na+]较常规治疗组明显升高(P<0.05).经过1年治疗,VitD3治疗组患者[Na+]、25-(OH) VitD3和1,25-(OH)2 VitD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P<0.01);常规治疗组患者相同指标则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T2DM患者血皮质醇水平在低钠血症时期较血钠正常时期升高,VitD3治疗对血皮质醇水平无明显差异.结论:补充VitD3可以减少T2DM患者低钠血症发生频率.

  • 维生素D3注射液联合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脏病早期白蛋白尿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树果;张继超;秦萌

    目的 观察维生素D3注射液和黄葵胶囊联合治疗糖尿病肾脏病(DKD)早期白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DKD早期白蛋白尿患者采用盲选均分方法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维生素D3注射液肌肉注射(40万单位/次,每4周1次)并给予黄葵胶囊口服(2.5 g/次,每日3次),对照组仅口服黄葵胶囊(2.5 g/次,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16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尿素氮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16周后,两组患者UACR、hs-CRP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25-羟基维生素D3的质量浓度(31.0±4.9) ng/ml较治疗前(19.0±1.4) ng/ml明显上升(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后UACR、hs-CRP分别为(86.8±8.4) mg/g、(0.41±0.11) mg/dl,治疗组治疗后UACR、hs-CRP分别为(52.9±6.8) mg/g、(0.32±0.08) mg/dl;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UACR、hs-CRP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维生素D3注射液联合黄葵胶囊治疗DKD优于单用黄葵胶囊,能有效降低早期尿白蛋白和改善炎症因子,延缓DKD的进展.

  • 慢性肾脏病患者维生素D缺乏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作者:王虹;矫淑彩;王萌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的血清1,25-二羟 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探讨血清1,25(OH)2D3水平与CKD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选择98例CKD 2~3期患者,均测量身高、体质量及血压.ELISA法测定血清1,25(OH)2D3,同时常规测定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24 h尿蛋白定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维生素D缺乏与上述指标的关系.结果 CKD 3期组的体质量指数、空腹胰岛素水平、血肌酐、24 h尿蛋白定量、超敏C反应蛋白、IL-6、收缩压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 或P<0.01).而CKD 3期组患者有明显降低的肾小球滤过率(GFR),1,25(OH)2D3及HDL-C均显著降低(P<0.05 或P<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1,25(OH)2D3与HOMA-IR、IL-6、24 h尿蛋白定量、收缩压、血肌酐呈负相关水平(r=-0.357、-0.207、-0.241、-0.187、-0.141,P<0.05或P<0.01),与CKD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示有显著相关性(r=-0.458,P<0.01).结论 CKD患者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胰岛素抵抗.

  • 钙调神经磷酸酶Aα对大鼠主动脉钙化的调节作用

    作者:王志尊;李绍冰

    目的:研究钙调神经磷酸酶(CaN)对血管钙化的调节作用.方法:4周龄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钙化组和环孢霉素A (cyclosporine A, CsA)组,采用华法林和维生素D3皮下注射方法建立主动脉钙化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主动脉CaN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测定主动脉CaN Aα 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钙化组大鼠主动脉CaN蛋白、CaNAα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P<0.01),在CsA 组则表达减少(P<0.05,P<0.01).结论:CaN可能通过Aα对动脉钙化进行调节.

  • 维生素E对大剂量维生素D3所致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性研究

    作者:郭文萃;许立新;谢伟

    目的:观察大剂量VD 3对心肌的损伤作用及维生素E(VE)对其保护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VE+VD 3组经口灌胃VE油剂8.3 mg/(kg·d),共7次,后3次给药加VD 3油剂15万IU/只.VD 3组同法给予生理盐水和VD 3,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测定血清、心肌中的钙含量,血清中VE含量,测量血清、心肌和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脂质过氧化物酶(丙二醛,MDA)含量.测量心肌损伤面积.结果:VD 3组血清中VE含量,血清、心肌和肝脏中GSH-Px活性明显低于VE+VD 3组和对照组(P<0.01),VE+VD 3组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VD 3组血清、心肌、肝脏组织中MDA,血清、心肌钙水平明显高于VE+VD 3组和对照组(P<0.01),VE+VD 3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VE+VD 3组心肌坏死面积明显小于VD 3组(P<0.05).结论:预先给予天然VE能保护大剂量VD 3所致大鼠心肌损伤.

  • 维生素D3对结肠癌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作者:吴焕良;苏雅静;吴大平

    [目的]探讨维生素D3对结肠癌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对临床结肠癌患者样本收集,血液中维生素D含量检测、受体检测、PCR定量、蛋白质免疫印迹等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维生素D3对结肠癌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和机制.[结果]ELISA结果显示结肠癌患者血液中的1,25-二羟维生素D3含量(11.54±3.15)ng/ml和2,5二羟维生素D3含量(10.67±2.31)ng/ml较健康对照组1,25-二羟维生素D3为(29.65±7.25)ng/ml,2,5二羟维生素D3为(15.34±6.98)ng/ml明显降低,且维生素D受体的mRNA水平(5.01±3.86)相对对照组(9.36±4.87)较低,免疫荧光技术结果表明维生素D3通过Wnt信号通路影响结肠癌,蛋白质免疫印迹和PCR结果显示维生素D3处理后的人结肠癌细胞SW480中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MT相关蛋白和β-catenin表达量均下调.[结论]维生素D3能够有效减少结肠癌组织的增殖,从而降低结肠癌发病率和防止结肠癌复发.

  • 9-顺式维甲酸和维生素D3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体外生长的协同抑制作用

    作者:刘胜勇;王忠荣

    目的 本研究通过单独和联合使用9-顺式维甲酸(9-cis retinoic acid,9-cis RA)和1α,25二羟维生素D3 [1 alpha,25-dihydroxy vitamin D3,1,25(OH)2 D3],观察其对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系生长、分化、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协同作用的效果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NB SKN-SH细胞分为A(对照组)、B(9-cis RA用药组)、C(1,25(OH)2 D3用药组),D(9-cis RA和1,25(OH)2 D3联合用药组)四组,在处理后适当的时间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倒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同时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 acid receptor beta,RARβ)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单独使用9-cis RA或1,25(OH)2 D3和联合用药的细胞生长均受到抑制,并呈时间依赖关系,其中联合用药组抑制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形态学分化明显,MTT法测定显示联合用药能显著提高NB细胞抑制率并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FCM钙依赖性磷脂结合蛋白V和7-氨基放线菌素D(Annexin V/7-AAD)染色法检测显示联合用药对诱导NB细胞早期凋亡和坏死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RT-PCR检测发现联合用药组RA即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9-cisRA联合1,25(OH)2 D3在体外对NB SK-N-SH细胞系的生长抑制、分化、凋亡能产生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在小剂量的情况下即能起到显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单独用药,其协同作用的机制可能为通过增加RARβ的mRNA表达水平来抑制肿瘤的生长,为其联合应用于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 维生素D3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常晋瑞;曹健;牛利刚;朱娟霞;朱永香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已经表明,血清中低水平的维生素D3(VD3)与较高的结直肠癌(CRC)风险相关.目前大多数的观察性研究支持血清中25-(OH)-VD3水平与CRC风险呈负相关性.然而,口服VD3或饮食中补充VD3可否改善CRC患者的总生存期,目前还存在争议.本文将对近年来VD3与CRC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有更多前瞻性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人群观察性研究对VD3是否对CRC的预防和治疗有价值做出澄清.

  • 添加维生素D3治疗50例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的研究

    作者:罗高权;杨路;梁磊;黎春镛;陈状;公方和

    目的 探讨维生素D3添加治疗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50例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随机分成维生素D3组和激素组,每组各25例,维生素D3组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添加骨化三醇胶丸口服,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Th1、Th2数量,评定NIHSS分值,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药物的安全性及副作用.结果 治疗前维生素D3组与激素组在年龄、病程、性别以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8+、CD4+/CD8+、Th2数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4+、Th1数、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生素D3添加治疗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维生素D3鼻腔给药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部症状的影响

    作者:龚为群;冯云海;阎萍;李水军;余琛;周雪颍;徐峰;张丹;任霞斌

    目的:探讨维生素D3鼻腔给药对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痒、喷嚏、清涕、鼻塞等鼻部症状的影响.方法:选取皮肤点刺试验(SPT)阳性的AR患者30例,SPT阴性的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30例,经鼻腔滴入维生素D3 30万IU,用分值法评估鼻部症状及给药前后变化.结果:SPT阳性的AR患者组经鼻腔滴入维生素D3前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为(16.36±5.72)μg/L,给药后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为(118.02±25.76)μg/L,给药前后血清25-羟维生素D3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T阳性的AR患者组经鼻腔滴入维生素D3前鼻痒、喷嚏、清涕、鼻塞评分分别为(1.53±0.80)、(1.12±0.70)、(1.06±0.83)、(1.18±0.64)分,给药后鼻痒、喷嚏、清涕、鼻塞评分分别为(0.76±0.75)、(0.41±0.62)、(0.35±0.50)、(0.35±0.70)分,给药前后鼻痒、喷嚏、清涕、鼻塞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T阴性的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经鼻腔滴入维生素D3前后鼻痒、喷嚏、清涕及鼻塞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3能经鼻腔黏膜很好吸收进入体内;维生素D3可以改善AR患者鼻部症状,补充维生素D3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AR的辅助疗法.

  • 不同培养方法对共培养体系中破骨细胞生成影响的研究

    作者:丁士育;董伟;戚孟春;冯晓洁;温黎明;梁永强;李金源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方法对成骨细胞(OB)-破骨细胞(OC)共培养体系中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直接混合(比例1∶10)培养的方法建立OB-OC直接接触共培养体系,并观察培养基中加入10-6 mol/L PGE2和10-8mol/L VitD3对破骨细胞生成的影响.应用聚酯微孔扩散膜隔断的双室24孔板间建立非直接接触OB-OC共培养体系.实验分2组:A组为直接接触法,B组为非直接接触法.2组培养基中均加入PGE2和VitD3.于培养第7、9天分别采用TRAP染色和牙本质磨片的扫描电镜(SEM)观察评价OC生成情况.结果:A、B组细胞均有TRAP阳性多核OC生成,并在牙本质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但A组所形成的OC数目及吸收陷窝显著多于B组.在直接法共培养体系中,PGE2和VitD3有效促进了OC生成.结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法均可用于破骨细胞培养,面前者效果更好.在共培养中PGE2和VitD3可有效促进OC生成.

  • 维生素D3对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适应性免疫作用

    作者:曹丽华;许庆安

    目的:利用小鼠实验性皮下小室牙周炎模型,研究维生素D3(VD3)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vialis,Pg)诱导的适应性免疫的作用。方法:选用15只8~10周龄BALB/c雌性小鼠,以口腔用不锈钢丝弯制簧圈小室,埋于小鼠两侧背部皮下建立小室模型。创口愈合后将小鼠分成VD3组、无水乙醇组(溶剂对照组)及磷酸盐缓冲液组(空白对照组),通过腹腔注射连续给药14 d。第7 d和第14 d,分别向皮下小室内注射Pg菌液造成局部感染。收集感染前和第二次感染后第7 d的血清样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Pg特异性的抗体水平。取第二次感染后第7 d的小鼠脾脏细胞,经Pg再次刺激,收集细胞培养上清,ELISA分析上清中的Th1、Th2、Th17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无水乙醇组相比,VD3处理组的脾细胞产生了较低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炎细胞因子,其中IFN-γ和IL-10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g特异性的IgG,IgG1和IgG 2a在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VD3可以调节宿主对Pg的适应性免疫反应,在调节炎性细胞和控制炎症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 活性维生素D3改善骨质疏松状态下钛种植体的稳定性

    作者:刘霏霏;李会;李运峰;姜楠;胡静

    目的:观察活性维生素D3(VitD3)对骨质疏松症大鼠体内钛种植体早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20只雌性SD大鼠行卵巢切除术,术后12周于大鼠胫骨干骺端植入纯钛种植体,左右各1枚;术后所有实验动物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只.术后第1天起,实验组大鼠按0.1μg/kg/d喂食VitD3,对照组给予赋形剂.8周后处死动物,收集含有钛钉的胫骨,分别行Micro-CT、组织学及生物力学分析.结果:Micro-CT、组织学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骨结合率(%OI)、相对骨面积(BA)、骨与种植体的接触率(BIC)、大推出力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VitD3可以提高骨质疏松症大鼠体内种植体的早期稳定性.

  • 维生素D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余健;聂国明;郭仁寿

    维生素D的主要生理学功能是调节机体的钙磷平衡,近年来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其调节免疫功能方面新的重要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其在体内重要生物学调节作用,拓展其临床应用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下就有关维生素D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维生素D3 免疫 调节
  • 三种药物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比较

    作者:程鹏;王俊;曾宪林

    目的:比较葡萄糖酸钙、钙尔奇D、阿法D3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OP)的疗效.方法:将75例OP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服用上述三种药物6个月,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骨密度(BMD)的变化.结果:葡萄糖酸钙组仅对OP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钙尔奇D与阿法D3组既有效改善了临床症状,又使患者骨密度值显著提高.结论:对于老年性OP的治疗,补充钙剂的同时,必须补充维生素D3,且维生素D3的补充甚至比钙的补充更为重要.

  •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药物治疗

    作者:金晓红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分为两型:①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松质骨,骨折多见于椎体和远端桡骨;②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男女之比为1∶2,多发生在≥70岁.松质骨和皮质骨疏松程度相同,骨折多见于股骨、椎体和尺、桡骨.近年来,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如何预防及应用有效的药物治疗非常重要.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清中维生素A、D3、E的含量

    作者:曹晶萍;陈海波;高颖

    目的:建立双通道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体血清中维生素A、D3、E的含量,以诊断维生素缺乏症,监视营养状况.方法:取血清100 μL,加入100 μL乙醇,震荡,加入0.7 mL正已烷萃取,通氮气将正己烷提取液挥发干后用乙醇溶解,进样分析.色谱条件:色谱柱为Nova-Pak C18(3.9 mm×150 mm,4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5∶5),流速为1.5 mL·min-1,检测波长维生素A、E为300 nm,维生素D3为265 nm.结果:维生素A在0.10~0.90 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 9,维生素D3在5.00~45.00 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 3,维生素E在1.00~40.00 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70;维生素A、D3、E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7%,90.2%,98.8%.结论:本方法快速、灵敏、准确,简便易行.

  • 浙江省5岁以下儿童血清中维生素A、D3、E水平调查

    作者:张慧芬;林艳;盛炳义;赵正言;王珏;郦柏平

    目的:了解浙江省5岁以下儿童血清脂溶性维生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样方法采集杭州、丽水、舟山、嵊州及临安五地儿童血样;采用多波长、程序控制下梯度洗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脂溶性维生素浓度.结果:749份血样维生素A、维生素E含量分别为(1.8±0.5)μmol·L-1、(18.3±8.9)μmol·L-1,维生素D3检出率为52.34%,检出浓度为(56.1±30.7)nmol·L-1.3种维生素血清水平地区间差异显著,且年龄因素对维生素A、维生素E影响较大.维生素A缺乏2.27%,而维生素E缺乏达18.69%.结论:浙江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比较理想,但维生素E偏低较为普遍.多种因素对脂溶性维生素营养水平有影响.

  • 维生素D3-β-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考察

    作者:张学农;周慧;苗爱东;陶亮;王新玲

    目的:考察维生素环糊精包合物中维生素D3的稳定性.方法:以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维生素D3含量测定,薄层层析法分析分解产物.采用3000 Lx光照、80 ℃与40 ℃, RH=76%和RH=92.5%条件下放置,考察含量改变.结果:维生素D3在光、热下极不稳定,含量迅速下降,薄层层析明显可见多个分解产物;与维生素D3比较,D3-β-环糊精(D3-β-CD)包合物的抗热、抗光和抗湿热等稳定性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将维生素D3制成D3-β-CD包合物是提高其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256 条记录 9/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