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口腔科学 >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口腔颌面外科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구강면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同济大学
  • 影响因子: 0.98
  • 审稿时间: 3-6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4979
  • 国内刊号: 31-1671/R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532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上海
  • 主编: 王佐林
  • 类 别: 口腔科学
期刊荣誉:
  • 下颌骨囊肿开窗减压术的回顾分析

    作者:蔡明河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下颌骨囊肿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2000-2006年收治的22例接受保守治疗并随访的下颌骨囊肿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2例下颌骨囊肿直径为3.5~8.5 cm.一期开窗减压术后3~6个月颜面畸形基本消除;术后3、6、12个月X线片复查,囊腔大小分别平均缩小30%、50%、75%;且二期囊肿切除术后6~12个月下颌骨缺损区完全修复.结论:保守治疗较大下颌骨囊肿可以保存下颌骨的连续性及囊肿邻近的重要组织结构;能有效保存牙齿,改善咬合关系;促进新骨生成,减少对下颌骨发育的干扰和手术次数,较快地消除颜面畸形.

  • 冠状切口在面中部复杂性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杨辉俊;杨宏宇;罗娟;黄晓斌;彭娟红

    目的:总结经冠状切口行面中部复杂性骨折复位、坚强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方法:本组50例患者采用头皮冠状切口行复杂性面中部骨折解剖复位,钛合金接骨板坚强内固定.结果:除4例出现暂时性神经损伤症状,2例出现头皮麻木和感觉异常,1例感染外,其余的病例均一期愈合,面部畸形得到明显改善,咬合关系恢复正常,X线片显示骨折处对位良好.结论:采用头皮冠状切口的坚强内固定技术,可在直视下开放复位,较好地暴露颧骨、颧弓、上颌骨连接处骨折,使面中部解剖结构得以重建,提高了骨折固定的稳定性,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 CT/MRI图像整合建立半月神经节射频手术的导航界面

    作者:陈敏洁;杨驰;顾力栩;张伟杰;赵晶

    目的:建立CT/MRI配准和融合基础上的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共存的手术界面,实现半月神经节与穿刺针关系的可视化.方法:将1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增强3d Fiesta序列的MRI数据和头颅CT数据导入surgViewRFT电磁导航系统,增强3d Fiesta上分割出半月神经节图像,单独保存.头颅增强3d Fiesta和CT以鼻根点、双侧髁突外侧嵴点3点进行线性配准,在CT/MRI融合基础上二次融合半月神经节图像,建立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共存的手术界面.结果:10例患者的20侧半月神经节均在增强3d Fiesta上被分割成像.经图像融合后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的位置关系如下:冠状位、矢状位上半月神经节不位于卵圆孔开口区的为2/20,半月神经节位于卵圆孔开口区的为18/20.结论:CT/MRI整体配准和融合基础上的卵圆孔与半月神经节共存的导航手术界面,可以排除非靶组织的干扰,使靶点和穿刺针的关系更加简单明了,便于应用者识别,同时为实现分支选择性射频温控热凝术奠定基础.

  •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杨春丽;廖建兴;余强

    目的:通过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及其磁共振影像(magnetie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探讨MRI在诊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临床证实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MRI表现.包括咬肌间隙感染1例,翼下颌间隙感染1例,颞下间隙感染3例,舌下间隙感染1例,颊间隙感染1例,下颌下间隙感染1例,多间隙感染5例.并分析临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典型病例在应用MRI后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设计.结果:蜂窝织炎在T1WI(T1 weighted imanging)呈等、低信号,T2WI(T2 weighted imanging)呈高信号;脓肿在T2WI上呈显著高信号,在增强T1WI上呈边界强化表现.MRI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软组织的肿胀,脂肪间隙的移位、缩减甚至消失.MRI能够正确指导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复杂病例的诊断及治疗.结论: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口腔颌面部间隙的蜂窝织炎和脓肿,通过MRI可以了解病变发展的动态、程度和病变范围,从而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实施正确的治疗.

  • 一种单侧唇裂修复术的新方法

    作者:王国民;杨育生;吴忆来;黄芳;王科;张勇;陈阳;万腾;王悦

    目的:以Millard术式为代表的旋转推进瓣唇裂基本手术方法,术后远期效果受到术者、术式、畸形程度等多因素的影响,手术效果难以恒定.本文介绍一种新的个体化唇裂手术方法,以期解决以上问题.方法:唇裂患者27例,平均手术年龄4.6个月,类型包括单侧不完全性唇裂和单侧完全性唇裂.患侧鼻小柱点依据健侧鼻孔大小而定,避免患侧鼻底下的切口,患侧裂隙唇部切口线重建后形成双侧对称结构,唇部各解剖标志自然状态下复位.结果:整个上唇解剖标志自然,上下唇比例协调,组织充足;人中凹存在,皮肤瘢痕明显减少;唇沟部分自然并与邻区相连,同时为二期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利于再次手术;另外,本组患者中无上唇过紧现象,手术效果满意.结论:研究提示依据新的定点和设计提出的个体化手术方案,是一种修复单侧唇裂的新方法,对于单侧唇裂不同畸形程度的患者,均可适用.

  • 多肽、蛋白质药物的载体相关研究

    作者:张纲;谭颖徽

    多肽和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机体里,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理生化功能,也是一大类具有药用价值的生化物质.一般将少于9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质列入多肽范畴(Mr在104以下)[1].蛋白质由大约20种氨基酸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组合而成,氨基酸的排列决定了蛋白质千变万化的四级结构,从而也决定了某个特定蛋白质与众不同的理化特性[2].

    关键词: 多肽 蛋白质 载体
  • 口腔鳞癌诱导化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孙黎波;郑光勇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占口腔癌瘤的80%以上[1].因头颈部血供丰富,其生长迅速,易发生转移,5年生存率为45%~50%,特别是癌症晚期,单纯手术或单纯放疗、化疗效果不佳.局部复发率25%~26%,远处转移率达10%~30%.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方式中,诱导缓解+手术治疗+术后放疗或化疗.

  • Numb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谢蟪旭;王萍;李龙江

    细胞内多基因表达异常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基础.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关键基因的探索,近年来发现的Numb蛋白在肿瘤形成、浸润与转移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颅颌面三维重建成像技术的发展

    作者:张伟;沈国芳

    三维重建技术使颅颌面外科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度,其基本原理是将扫描完成后的CT二维图像数字信息,通过三维软件处理重建完成后所形成的三维影像,可任意旋转及切割,并从任意角度和方式进行观察,提高视觉效果及更详细的信息.如颅骨的左右侧对比,参考标志点的可视化以避免重叠等[1],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颌面部骨组织三维测量法进展

    作者:李宏权;杨育生

    颌骨是面部软组织附丽的基础,其形态结构的变化必然带来软组织内部的移位和表面形态的变化.既往许多学者对颌面部骨组织形态的测量进行了研究探索,期望找到一种能客观反映和精确测量颌面部骨组织形态的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现将颌面部骨组织三维测量方法的进展综述如下.

  • 上唇正中裂1例

    作者:乌丹旦;王国民;杨育生;陈阳;吴忆来;张勇;梁贇;万腾

    上唇正中裂是口腔颌面部十分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常与鼻部、眶部、上牙槽及颅脑畸形伴发.其发病率低,仅占各种面裂畸形的0.43%~0.73%[1].我科于2008-04收治了1例上唇正中裂患者,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上唇 正中裂 手术
  • 涎腺腺样囊性癌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治疗

    作者:吕春堂;周中华

    腺样囊性癌具有两大生物学特性,即嗜神经侵袭和肺高转移特性.这两大生物学特性直接影响腺样囊性癌的治疗和预后,因而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腺样囊性癌对于放疗、化疗均不敏感,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治疗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学者探索将生物治疗运用于腺样囊性癌,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

  • 国际口腔种植学会(ITI)第四届共识研讨会共识性论述,2008(续前)

    作者:

    (上接2009年第2期)伸展·在短FDPs中伸展的存在与机械和技术风险的增加并没有关联(4个随访病例研究中有3个)·在全口修复中悬臂伸展>15mm的存在,与修复体折断的几率增加有关联(1个随访病例研究)

  • 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种植体材料的抗菌活性实验研究

    作者:李蜀光;陈玉婷;魏海刚;李婉霞;张继平;陈蕾

    目的:通过研究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种植体表面涂层材料的抗菌性能,为种植体表面材料的研发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种植体周围炎可疑致病菌株牙龈卟啉单胞菌(Pg)、血链球菌(Ss)、金黄色葡萄球菌(Sa),以TC4(钛合金)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材料的抗菌效果.并采用时效法测试时间长短对材料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采用贴膜法对Nano-TiO2涂层试件抗菌效果进行定量测试,对Pg、Ss、Sa的抗菌率分别为94.02%、99.34%、98.72%,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时效法测试时间长短对材料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同一材料表面细菌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二氧化钛涂层材料对3种可疑口腔致病菌均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其抗菌性能优于TC4材料;其抗菌效果无时间依赖性,具有一定的抗菌稳定性和持久性,对于种植体周围炎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

  • 富血小板血浆在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中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旺;赵志国;刘芳;刘维贤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l-rich plasma,PRP)、PRP复合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对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的作用.方法:Beagle犬4只,拔除每只犬一侧下颌第一、二前磨牙及其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作为实验牙位.3个月后拔牙处植入种植体.每只犬共植入3颗种植体,第一、二前磨牙牙位植入1颗种植体为对照组,对侧第四前磨牙牙位植入1颗种植体为实验A组,同侧第四前磨牙牙位植入1颗种植体为实验B组.种植术中同期制备种植体周围骨缺损并植入相应骨移植材料:A组植入PRP/OAM;B组植入PRP/磷酸三钙;对照组植入磷酸三钙.种植术后8、16周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测量种植体周围骨密度.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8周时,实验A组新骨与种植体形成区段性骨结合;实验B组种植体边缘可见新骨形成,但量较少;对照组种植体边缘为纤维性界面.8周时骨密度测量,各组间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周时,实验A组可见哈佛系统,实验A、B组新骨与种植体形成骨整合;对照组仅为纤维性结合.16周时骨密度测量,两实验组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PRP及PItP/OAM可促进种植体周围骨缺损修复.

口腔颌面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7 01 02 03 04 05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