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100例手术配合体会

    作者:汪玉君;孙发;糜丽梅

    目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是腔内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有效手段.我院自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行TURP 100例,疗效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 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及腔内治疗概述

    作者:肖巍;杜晓红;李曙波;李冬

    膝骨关节炎导致的痛苦和残疾严重地损害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逐步进入老龄化时代,预计OA的发病率也会越来越高.1 病因及病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变从膝关节软骨退行性改变开始逐步累及软骨下骨质、滑膜、关节囊等关节重要结构,其修复及代偿过程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

  • 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腹主动脉瘤13例临床分析

    作者:赵凌峰;金辉;蔡红波;冯曜宇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支架治疗的适应症,围手术期细节及并发症防治.方法 回顾2005年7月至2007年12月13例患者采用经双侧股动脉植入覆膜支架,对腹主动脉瘤进行腔内隔绝术治疗.结果 13例手术均获成功,其中2例术后出现单侧下肢缺血;随访3~24月,13例均生存良好,未发生支架移位、内漏及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腔内支架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高龄及高危腹主动脉瘤患者治疗的理想选择.

  • 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术前评估中应用观察

    作者:麦东浩;左桂光;张建中;莫家操;杨明波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经CTA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用患者均采用CT增强扫描,并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分析CAT检查对于主动脉夹层分型、真假腔、破口位置、各分支受累情况及三维表现.结果:8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StanfordA型24例、B型56例;真腔平均强化CT值高于假腔平均强化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髂总动脉易受到累及,降主动脉近端破口位置较多;MRP及CPR对破口的显示率较高,CPR、MRP、CTVE及VR对真假腔的显示率较高,CPR、MRP及VR对内膜瓣的显示率较高.结论:CTA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为腔内治疗术前提供重要信息.

  • B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术治疗及中期随访结果

    作者:魏以桢;常谦;于存涛;蒙延海

    目的:总结临床较少见的B型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腔内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总结自2009年4月~2009年10月连续10例采用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的B型主动脉不典型夹层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并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4±11)岁,体质量(80±6)kg.所有患者均有急性胸背部疼痛症状,经64排螺旋CT确诊为B型主动脉不典型夹层,其中8例存在主动脉壁内血肿,9例存在主动脉穿通性溃疡,7例两者共存.3例存在胸腔积液,4例CT提示造影剂外溢.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诊断高血压病1~30(8±10)年.高血压150~230(189±31)mmHg,6例患者诊断有高血脂,7例患者经CT诊断有严重动脉硬化.所有10例患者采用介入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从疼痛症状发生到支架植入时间6~60(19±16)d,急性患者6例,慢性患者4例.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覆膜支架.植入支架直径(35.4±1.9)mm,支架长度(150±9)mm.ICU时间为4 h~2(1.0±0.6)d,术后(5.9±1.5)d出院.其中1例患者同期植入一枚肾动脉支架.1例术后第2天起有轻度偏瘫症状,术后CT证实左侧顶叶小梗死灶,经治疗好转出院.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随访5~11(8.4±2.1)个月.1例术后2周时在家中不明原因猝死.其余患者在术后4 d及术后3个月时均行CT复查,恢复满意,症状消失.结论: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对有症状且有演变成典型夹层或破裂倾向的B型主动脉不典型夹层治疗的近,中期效果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成功率高的治疗方法,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 多层动脉瘤修复系统治疗主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强

    近年来,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在治疗主动脉瘤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其对于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等主动脉疾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阻塞的重要分支血管,则存在需要提前重建血流等问题.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一种新型腔内修复技术——多层动脉瘤修复系统(multilayer aneurysm repair system,MARS)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其能够有效地隔绝动脉瘤并 且g证侧支循环和分支血管的血流供应.目前,MARS已成功地应用于外周动脉瘤的治疗,并开始向主动脉瘤的治疗迈进.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MARS对治疗主动脉瘤也可能会取得新的突破.

  • 输尿管回肠储尿囊吻合口狭窄的腔内治疗

    作者:张林;刘同族;王行环;高峥岩;徐畅

    目的:探讨经皮肾顺行输尿管软镜联合经回肠储尿囊输尿管镜逆行狭窄扩张加支架置入术治疗输尿管回肠储尿囊吻合口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代膀胱术后输尿管回肠储尿囊吻合口狭窄患者9例,积水肾共13例,狭窄段长度小于2 cm ,均采用经皮肾顺行输尿管软镜联合经回肠储尿囊输尿管镜逆行狭窄扩张加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术后随访4~10月,均无大出血等重大并发症。13例积水肾中,10例积水减轻并稳定,有效率76.9%;1例D‐J管脱落并出现泌尿系感染再次置管;2例拔除D‐J管积水加重后行开放手术,4例双侧狭窄患者血肌酐由术前(322.5±67.0)μmol/L降至术后(146.3±26.9)μmol/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P=0.025)。结论经皮肾顺行输尿管软镜联合经回肠储尿囊输尿管镜逆行狭窄扩张加支架置入术治疗输尿管回肠储尿囊吻合口狭窄创伤小、安全、有效,可作为推荐治疗方案之一。

  • 前列腺增生术后后尿道狭窄并急性尿潴留32例临床分析

    作者:袁正义;曹培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BPH)术后后尿道狭窄并急性尿潴留的急诊治疗方法及腔内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BPH术后后尿道狭窄并急性尿潴留的综合治疗资料.结果 7例经一次性导尿成功;5例急诊在尿道膀胱镜下行尿道扩张后留置导尿管;18例综合应用输尿管镜、电切镜、冷刀等治疗后尿道狭窄并成功留置导尿管;2例经尿道留置导尿管失败,改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以上患者均在急诊情况下采用不同方法实现膀胱减压,并同时对93.8%(30/32)患者后尿道狭窄做相应治疗.其中经尿道腔内治疗占71.9%(23/32),术后排尿满意率91.3%(21/23).结论 急诊情况下根据BPH术后后尿道狭窄具体情况,综合应用各种尿道腔内治疗是主要处理方法,而且疗效确切.

  • 传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不应再是前列腺增生腔内治疗的金标准

    作者:刘春晓

    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e hypertrophy, BPH)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病.1925年美国亚美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镜,随后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成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prostate,TURP)终取代了传统的开放手术,被欧美等国家正式认定为前列腺增生症外科治疗的金标准.但时至今日,有着80余年历史的TURP是否还应牢牢坐在"金标准"的宝座上值得商榷.

  • 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观察

    作者:孙毅海;王晓平;李志斌

    气压弹道碎石术作为一种腔内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方法正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我院自1998年9月~2000年9月用气压弹道碎石机治疗62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王岩

    主动脉夹层(AD)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从内膜破裂口进入中层,使主动脉壁分离,形成真假两腔的一种疾病.AD起病急,进展快,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如不予以治疗,Stanford B型AD急性期病死率为25%,5年生存率仅为10%.但传统外科治疗方法创伤大、病死率高、操作复杂,而腔内微创治疗,尤其Stanford B型AD具有微创、安全、恢复快、操作简便、近期疗效确切、病死率低等优点.我科自2010年6月~2011年4月共收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6例,均行经皮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无1例发生死亡或严重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

  • 心包腔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恶性心包积液 51 例临床观察

    作者:何仲琴;高宁梅

    目的:探讨心包腔内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安全性.方法:经细胞学确诊的51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常规心包腔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治疗组置管引流联合腔内注射 CBP 300mg+干扰素(IFNa-2b)600万U+PYM 16mg,每周2次,共4-6次;对照组单纯置管引流.结果:可评价疗效病例49例,近期有效率治疗组(25例)心包积液量减少的CR、PR、PD分别是44.0%、32.0%、24.0%,对照组(24例)分别是1%、16.7%、79.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5).治疗组3个月、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7.50%、58.08%、29.17%,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对照组分别为58.33%、33.33%、0,中位生存时间为5.3个月.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心包腔内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联合细胞毒药物和 IFNa-2b 腔内治疗恶性心包积液有效、方便、安全.

  • 高剂量率192铱后装机腔内加外照射治疗宫颈癌60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幸斋;王阁;单锦露;张志敏;徐太祥

    目的:探讨高剂量率192铱后装腔内加体外照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副作用等.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本院放疗中心共60例宫颈癌患者,采用8MV-X线直线加速器全盆照射,开始体外全盆腔照射,5次/周,2Gy/次,剂量25-40Gy;然后中间挡铅,4个野照射,5次/周,2Gy/次,宫旁剂量20-25Gy:同时腔内治疗,1次/周,6Gy/次,剂量为35-40Gy.腔内治疗采用ZL-HDR18铱高剂量率后装治疗机,全部病例均宫颈阴道同时进行.腔内治疗每周1次,A点剂量36-40GY/6-7F/6-7w,腔内治疗当日停体外照射,治疗时间56-77天.结果:CR+PR 100%,随访超过3年,随访率达95%,3年生存率Ⅱ期88.3%,Ⅲ期82.9%; 早期放射性直肠反应发生率为 12.4%,膀胱反应发生率5.2% ;晚期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 13.8%,膀胱炎3.8%.结论:高剂量率192铱后装机腔内加体外治疗宫颈癌的疗效满意,患者生存率较高,耐受好,并发症少.

  • 腔内治疗1例儿童椎动脉近段梭形动脉瘤诊断与血管

    作者:赵瑞;孔祥磊;潘海峰;李航;孙宇田

    患者 男,13岁,因间断性左上肢疼痛伴后背轻微痛2月而入本院。既往无外伤史、感染史及风湿免疫疾病史。查体:左侧锁骨上窝消失,并触及一大小约3 cm×3 cm 的质韧肿物,表面光滑伴压痛,活动度不明显。各项血液生化检查、肿瘤标记物及风湿免疫系列检测均未见异常。CT 平扫示胸廓入口处气管左旁占位性病变(图1),增强示左侧锁骨下动脉内侧段略受压、迂曲,管腔粗细不等,近段管腔限局性变窄。左侧椎动脉起始处见直径约3.7 cm 大小团块状稍高密度影,近周边见条状更高密度影,向上见指状突起,进入椎间孔延续成椎动脉,其周围见片状低密度影环绕(图2,3),病变远端距离横突孔6 mm,病变近端距离锁骨下动脉起始处约5 mm。后诊断为椎动脉近段动脉瘤。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的舒适护理

    作者:陈伟华

    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治疗的主导手段已经从开放搭桥手术过度到介入腔内治疗[1].ASO患者多为老年高龄病人,重症肢体缺血比例大,病情较重,常伴有其他严重内科疾病,同时肢体介入手术多为局麻,患者在完全清醒的状态下手术,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手术配合差.针对以上情况,我科选取48例65~90岁的老年ASO介入手术病人,在手术护理中应用舒适护理模式进行了个性化护理,为患者提升舒适度,从而缩短、降低患者不愉快的程度,提高患者痛阈和耐受力,增强遵医行为,使患者平稳度过手术期.现报道如下.

  • 支架敷贴放射性粒子腔内近距离治疗食管癌

    作者:金慧艳;孙颖;姜丽君;王跃明

    目的:探讨支架敷贴放射性粒子腔内近距离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初步疗效.方法:选择合适的食管支架,按照巴黎系统布源原则或参照125I经验公式,将放射性粒子将与支架等长的植入4F导管内封堵两端后敷贴于支架外周,选择48例食管癌狭窄并吞咽困难患者,行支架植入术.结果:48例手术均一次成功,支架精确到位,术中未出现粒子移位或脱离游走现象;患者吞咽困难立即完全消除或明显缓解,一般状况好转,血象无明显变化,未出现支架植入术的严重并发症和粒子引起的放射性损伤.结论:支架敷贴放射性粒子腔内近距离治疗食管癌引起的吞咽困难是可行、安全、有效、但其临床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及时对照研究.

  • 糖尿病足的腔内治疗进展

    作者:王浩

    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糖尿病足应采用综合治疗,包括内科、外科、介入(腔内)治疗,其中,腔内治疗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糖尿病足腔内治疗包括长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置管溶栓等治疗,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方案,可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 中子刀腔内治疗食管癌患者术后护理建议与体会

    作者:杨秋云;孙成慧;刘妍妍

    目的探究中子刀腔内治疗食管癌患者术后的护理措施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行中子刀腔内治疗的食管癌患者80例,对其开展术后的针对性护理,随访1年,观察并分析患者的吞咽困难改善程度与肿瘤治疗的有效率。结果经过治疗与针对性护理,治疗的总有效率达73.50%(75/80),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2.456,<0.05);患者的吞咽程度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中子刀腔内治疗食管癌患者疗效明显,能显著改善其症状,而针对性的术后护理是治疗的关键所在。

  • 调强放疗加腔内放疗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研究

    作者:丁云霞;陈宏;曹学武;康保国

    目的:观察研究宫颈癌进行调强放疗(IMRT)加腔内治疗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185例(ⅡB郁A)首治宫颈癌,采取全盆腔IMRT 27~29次,对盆腔内直肠、膀胱、小肠、股骨头及盆骨进行必要的保护,宫颈肿瘤组织的总量院59.4~63.8Gy(2.2Gy/次);主要淋巴引流区总量院48.6~53.2Gy(1.8Gy/次)。盆腔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总量63.8~64.4Gy(2.2~2.3Gy/次)。盆腔IMRT后再行3~4次的腔内治疗,A点总量达78~82Gy(调强放疗+腔内治疗)。结果放疗后近期效果达CR为98.92%。1年、2年及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院99.26%、88.24%及83.33%;无病生存率为院91.85%、84.71%及81.25%;盆腔未控率为4.44%、5.88%及8.33%。放射性直肠炎及膀胱炎发生率分别为3.78%~4.65%;0%~2.33%。结论 IMRT+腔内放疗治疗宫颈癌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盆腔控制率好,肠道及直肠膀胱放射的损伤及并发症低。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研究现状

    作者:钟林堃

    目的 对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后不同类型内漏的诊断以及治疗作一综述.研究现状 内漏是EVAR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二次干预常见的指征,并且是EVAR术后瘤体破裂的常见原因.影像学是诊断内漏的重要方法.Ⅰ型和Ⅲ型内漏为预防腹主动脉瘤破裂需要进行紧急干预.对于其他类型的内漏,如果随访期间瘤体持续增大也同样需要及时进行二次干预.大多数的内漏可以通过腔内修复进行治疗.如果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很高且无合适的腔内治疗方法可选择或者腔内治疗已经失败可以考虑行开放手术治疗.总结 本综述对EVAR术后不同类型内漏的治疗方法进行讨论:持续内漏是不可忽视的并发症,预防动脉瘤破裂,所以EVAR后需要长期随访进行内漏的诊断和治疗.大部分的内漏可以通过腔内技术治疗,但少数内漏需要开放手术治疗.

731 条记录 35/37 页 « 12...29303132333435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