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远端的降主动脉病变

    作者:魏以桢;常谦;于存涛;孙晓刚;钱向阳;贺东;冯钧;吴永波;蒙延海

    目的 总结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远端的B型主动脉夹层及降主动脉瘤的临床经验.探讨一期杂交手术的适应证,分析早期随访结果.方法 自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共有16例累及主动脉弓远端的B型主动脉夹层或降主动脉瘤患者在杂交手术室完成一期杂交手术,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38.0~67.0岁(54.0±9.2岁).B型主动脉夹层14例,降主动脉瘤累及主动脉弓1例,主动脉弓穿通性溃疡1例.急性发病10例,慢性发病6例.采用颈部切口头臂动脉旁路移植联合股动脉切口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其中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4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旁路移植11例,右颈总动脉至左颈总动脉及左颈总动脉至左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1例.术后观察患者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个月、术后1年随访CT资料,观察支架和人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成功一期完成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术中心血管造影证实各吻合口通畅,支架无明显内漏和移位.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偏瘫,经对症处理后迅速好转.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0~10.0 h(5.3±2.7 h),住ICU时间0.0~2.0 d(1.1±0.4 d),住院时间4.0~7.0 d(5.3±0.8 d),血液制品(包括红细胞、血浆、血小板和白蛋白)使用费用0.0~1 016.5元(134.5±281.8元).随访16例,随访时间3.0~26.0个月(13.0±5.1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复查主动脉增强CT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移植的人工血管通畅,远端夹层假腔无明显变化,9例患者支架远端夹层有部分血栓形成.结论 一期杂交手术安全、有效,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降低分期手术间隔期的风险,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该术式扩大了单纯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杂交手术的中、远期疗效尚须进一步随访.

  • 宫颈癌腔内治疗时固定带固定施用器效果观察

    作者:葛红旗;王汉华;姚兰

    自2004年1月至2005年3月,我科对宫颈癌放疗患者采用自制固定带,通过固定带的物理作用,使施用器在腔内治疗过程中固定在理想位置,从而保证了腔内治疗计划的准确执行,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 宫颈癌腔内、体外联合照射时施源器位置误差分析

    作者:应微;万斌;吴德全;张德康

    目的:分析宫颈癌后装首次内外联合照射治疗与第二次治疗施源器位置的误差.方法:随机选取20例Ⅱb~Ⅲb期行根治性放疗的宫颈癌患者,将患者第二次的CT模拟定位(CT-Sim)与该患者首次治疗的CT-Sim进行图像融合比较,并测量出施源器在横轴方向(X方向)、纵轴方向(Y方向)及上下方向(Z方向)上位置的误差,并在模拟机透视下根据误差数据校准施源器的位置(深度及角度).在患者进行外照射治疗时利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校准患者体位变动并测量出施源器的位置误差.后将两次CT-Sim、DRR(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y)、EPID进行融合比较,来测量该患者治疗时的施源器位置在X、Y、Z方向上的误差.结果:未校准前两次治疗中施源器在X、Y、Z三个方向上的误差均值分别为5.300mm、5.215mm、2.575mm,误差较大,配准计划后X、Y、Z三个方向上的误差均值分别为1.875mm、2.19mm、1.820mm,误差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控制在2.5mm以内.结论:利用腔内、体外联合放疗技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经放疗计划系统图像配准技术校准后其施源器在X、Y、Z三个方向上平均误差均可以控制在2.5mm以内,达到治疗所需精度.

  • 中央型气道狭窄的诊断与腔内治疗

    作者:王洪武;张浩波

    中央型气道狭窄(central airway Stenosis,CAO)是指由于发生干气管、主支气管和右中间段支气管病变引起的狭窄[1].由于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法多种多样,目前临床还缺乏统一的认识.近年来随着气管镜介入治疗方法的兴起,发表的文献也越来越多,但均缺乏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断标准.

  • 假单胞菌苗注射液治疗恶性胸膜间皮瘤

    作者:解好群;金远林;王静;刘卫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胸膜原发性恶性肿瘤,80%病例可出现胸水.自1999年8月以来,我院对5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采用假单胞菌苗注射液治疗胸腔积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5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男1例,女4例,年龄35~73岁,平均年龄62岁.5例均经胸膜活检术结合免疫组化确诊,1例胸液中查到间皮瘤细胞.除常规查体及辅助检查以外,每例患者治疗前、后摄胸部正位片,详细记录与胸腔内治疗有关的症状,4周后做全面查体进行疗效判定.

  • 超声联合腔内治疗动静脉阻塞性疾病并发症原因分析与防治

    作者:陈翠菊

    目的分析采用超声消融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周围血管栓塞性疾病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周围血管栓塞性疾病309例,其中周围动脉栓塞性疾病110例;周围动脉栓塞性疾病199例,均采用超声消融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结果各种主要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7.8%,周围动脉拴塞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例,发生率为18.18%,截肢率为19.09%;周围静脉栓塞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9%,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消融联合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周围栓塞性疾病,动脉栓塞性疾病组与静脉栓塞性疾病组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异,动脉组截肢率高源于血管病变性质.

  • 腹主动脉瘤人工血管置换术后继发血栓腔内治疗1例

    作者:陈匡荣;郭曙光;周兴立;方伟;邱天;苏宏斌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83岁,因左下肢疼痛、发凉1天于2012年5月入院。患者诉11年前因腹主动脉瘤在我科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术后痊愈出院。院外未定期复查,自诉曾有间隙性跛行病史(具体时间不详),1天前加重遂来本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下肢全肢肌萎缩,皮色苍白,无足部发黑、水泡,小腿皮温降低,膝关节以下发凉,腓肠肌压痛,无肢体肿胀、肌张力升高、牵拉痛,左下肢股、腘、足背、胫后动脉未触及,右下肢股、腘、足背、胫后动脉可触及,左下肢感觉运动减退。CTA检查提示:腹主动脉下段、双侧髂总动脉人工血管术后,左侧髂总及髂内外动脉栓塞,胸、腹主动脉管壁软硬斑块形成,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右肾动脉起始部狭窄,见图1。

  • 经尿道气化加电切术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症148例

    作者:孙先禹;赵剑峰;何俊;曾定胜

    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术(TUEVP)是近几年来开展的腔内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方法,疗效满意.我院从1998年10月-2003年4月,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气化术(TUEVP)加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联合治疗重度前列腺增生症(BPH)14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多点穿刺技术在股腘动脉闭塞TASCⅡC、D级病变腔内治疗的诊治分析

    作者:王伟明;张雷;何虎强;孙晓磊;曾宏;胥雄飞;施森;刘勇

    目的:探讨多点次穿刺技术在下肢股腘动脉长段闭塞[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ⅡC、D级]病变腔内的应用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38例(45条患肢)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多点穿刺技术入路的选择、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死亡率、手术前后踝肱指数的比较等进行分析.结果:38例(45条患肢)患者共行多点穿刺49次,其中经腘动脉P3段穿刺14次,经胫前动脉穿刺11次,经胫腓干穿刺3次,经胫后动脉穿刺8次,经腓动脉穿刺9次,经足背动脉穿刺4次;经腔内治疗后出院前踝肱指数为0.89±0.17,较术前0.31±0.14明显好转,在术后3月、6月、12月随访期间,其踝肱指数分别为0.77±0.20、0.71±0.15、0.61±0.11;一期通畅率在术后3月、6月、12月分别为93.3%、88.1%、79.2%.结论:血管腔内治疗是目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针对股腘动脉长段闭塞(TASCⅡC、D级)病变的治疗来说,多点穿刺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加腔内手术成功的几率,但其远期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配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文秀红;钟定萍

    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是近几年来开展的腔内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方法。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冲洗及留置尿管时间短、恢复快、手术适应症宽、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因其治疗效果确定,其临床应用亦逐渐广泛。为了此手术的术中配合更加完善,现将手术配合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介绍如下。……

  • 人工智能机器人在血管外科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曾国军;王家嵘;赵纪春

    目前人工智能在机器人系统主要分为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及腔内机器人导航系统两类.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能有效缩短血管旁路术中的血管吻合及血管阻断时间,而腔内机器人导航系统具有良好的定位及实时观测功能,且在通过复杂病变及特殊解剖位置时具有显著优势.高昂费用及复杂冗长的设备调试过程是限制机器人系统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以机器人系统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在血管外科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及广阔前景,但仍需要更多研究改善其不足和进一步明确其标准术式及远期疗效.

  • 尿道狭窄的腔内治疗现状

    作者:黄翔;杨宇如

    尿道狭窄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按病因可分为三类:先天性尿道狭窄,外伤性尿道狭窄和炎症性尿道狭窄.临床上以外伤性和炎症性尿道狭窄为常见跨伤引起尿道球部损伤,骨盆骨折常伴有尿道膜部损伤.此类狭窄的特点是范围较局限,但受伤后处理不当或合并感染,尤其是反复发生的淋病性尿道炎,使尿道壁形成广泛的瘢痕组织,可呈节段性或长段尿道狭窄.此外因留置导尿管不当所致的炎症性狭窄,以及各种腔内操作所致的医源性尿道狭窄也常见到.面对各种不同的狭窄原因及特点,治疗方式繁多,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狭窄的复发率较高,使我们在处理时感到非常棘手.尿道瘢痕导致了尿道狭窄、梗阻.目前尚缺乏对瘢痕的有效治疗手段,各种有创治疗还将形成新的瘢痕,影响治疗效果.因此目前对创伤小、并发症少的腔内治疗再次引起关注.多数学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开放手术,采用腔内泌尿外科手术可以简化治疗方法,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痛苦.

  • UPJO腔内治疗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作者:黄朝友;卢一平

    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retero pelvic junctionobstruction,UPJO)是导致肾积水、慢性肾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开放性UPJ成形术能切除多余的过度扩张的肾盂,重塑UPJ漏斗状形态,解除位于UPJ内外侧引起梗阻的因素,其成功率高达86%~99%,一直是UPJO治疗的金标准.对2800例UPJ成形术进行meta分析也表明,它是佳方案.而UPJO腔内治疗在于解除引起梗阻的UPJ腔内狭窄因素,能否成为第一线选择尚存争议,本文即对UPJO腔内治疗方法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与传统开腹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蒋岚杉;崔驰

    目的 比较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与传统开腹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对我院采用传统开腹手术和腔内介入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的身体状况、手术所用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状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在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及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传统开腹行人工血管置换术(P<0.05).结论 介入手段行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比人工血管置换术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但长期并发症发生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腔内微创治疗

    作者:湛杨;周兴立;尹存平;郭曙光;方伟;张鹏;彭明生;邱天;陈翠菊

    目的 探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腔内微创治疗临床疗效.方法 对56例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病变应用腔内微创技术,通过覆膜支架置入和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2例终末支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给予弹簧圈栓塞,44例非终末支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实施覆膜支架置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12例弹簧圈栓塞患者栓塞成功;44例覆膜支架置入成功41例,3例转为弹簧圈栓塞成功.结论 腔内微创治疗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基本上可替代外科手术,成为临床治疗首选.对终末支动脉可选择栓塞治疗,而主干型、支干型动脉需尽量选择覆膜支架治疗,个别支干型动脉覆膜支架治疗失败后,可选择栓塞治疗.

  • 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术后血栓再次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作者:凌云霞;肖丽佳;商艳霞;沈彩虹;钟玲;江慕尧

    下肢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方法,由于手术侵人性操作,术中血管内膜损伤,置入滤器,术后绝对卧床等原因,可能会造成腔静脉及健侧肢体血栓再次形成,出现术后并发症,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本科室近4年来共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thrombosis,DVT)腔内治疗256例,其中7例出现血栓再次形成的并发症.笔者分析了血栓再次形成的原因、预防及护理要点,报道如下:

  • 腔内技术治疗尿道狭窄/闭锁的护理

    作者:庞玉玲;王蓉;刘湘林;张红

    我科自1985-11~1998-12共收治268例尿道狭窄/闭锁病人,采用窥视下液电效应、冷切、微波、激光、电切等腔内治疗方法,重建尿道,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268例均为男性,年龄8~67岁,平均31.5岁,病程3个月~13年,平均1.4年,全部病人采用腔内治疗前均接受尿道手术或单纯耻骨上膀胱造瘘术。狭窄段长度0.5~5.9cm,平均1.9cm;闭锁段长0.5~4.5cm,平均1.8cm。经影像学检查,

  • 外周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胡祎;刘忆菁;李海燕

    近年来,因介入治疗引起的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及因吸毒引起的感染性假性动脉瘤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传统的外科手术创伤巨大,血管重建困难,常因移植物感染导致手术失败.目前,绝大多数假性动脉瘤都可以通过血管腔内技术治疗[2].血管腔内微创治疗作为一项新技术明显优于传统手术,但临床护理经验不多.我院血管外科1997年8月~2010年10月在国内率先开展此项技术,成功治疗与护理各类假性动脉瘤33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治疗及护理体会

    作者:刘楠;喻贤珍;曹佳;陈鸿

    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夹层系动脉腔内的血液渗入动脉壁中层与外层之间形成夹层血肿,沿动脉壁延伸剥离导致血管严重损害的一种急症[1],是临床上少见的疾病,自1947年Bauersfeld发现第1例以来,近年来临床上报道逐年增多.现就我科8例SMA夹层患者治疗及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 心包腔内化疗联合生物反应调节剂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临床观察

    作者:邹彦;周航

    目的观察顺铂(PDD)联合生物反应调节剂(BRM)治疗恶性心包腔积液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17例恶性心包积液患者经心包腔穿刺或置管引流后,腔内注射PDD+BRM(白细胞介素Ⅱ或沙培林),5~7d 1次,连续2~4次.结果所有病人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为82.4%;毒副反应为Ⅰ~Ⅱ度恶心呕吐、骨髓抑制、低热.结论 PDD+BRM心包腔内注射治疗恶性心包腔积液安全有效、毒副反应轻.

731 条记录 34/37 页 « 12...29303132333435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