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钬激光腔内治疗成人输尿管口囊肿(附5例报告)

    作者:刘荣福;陈实新;邢金春;王惠强;陈斌;陈一霞;庄炫;叶友新;周中泉;张开颜;杨宇峰;周鑫;郑嘉欣;徐胤烨

    目的 探讨采用钬激光技术腔内切除治疗输尿管口囊肿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美国Circom公司的尿道膀胱镜、美国科医人公司的LUMENIS POWER Suite 100W钬激光对成人输尿管口囊肿(直径均≤4 cm)患者5例行腔内治疗切除大部分囊壁,留置双J管1个月;其中1例合并肾多发性结石、1例合并囊肿内结石,采用钬激光腔内碎石术同时处理.结果 5例患者均一次治愈,随访7个月~2年,5例术后3个月均行膀胱排泄性造影,无反流,合并肾输尿管积水2例积水减轻,5例症状均消失,合并结石患者2例同时成功碎石.结论 钬激光技术是腔内治疗输尿管口囊肿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在同时处理合并的结石病变时,优于其他腔内治疗输尿管囊肿的方法.

  • 右肾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后石串伴左肾窦旁囊肿腔内治疗1例

    作者:杨林斌;俞增福;蒋振华;何屹;侯岩松;李海强;徐刚;彭紫红

    右肾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后石串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同时左肾窦旁囊肿行后腹腔镜下囊肿去顶术,治愈出院,较少见.现报告如下:

  • 肾移植术后尿路梗阻的腔内治疗

    作者:钟文;赖贺;赵志健;陈文忠;曾国华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尿路梗阻的腔内治疗,并介绍一种选择性开展的“顺行经皮肾穿刺全尿路引导技术”。方法43例肾移植术后患者因尿路梗阻(输尿管狭窄合并肾积水24例,尿路结石合并或不合并输尿管狭窄19例)接受腔内治疗。先尝试逆行途径,失败则行“顺行经皮肾穿刺全尿路引导技术”,必要时建立18Fr 通道顺行或结合逆行镜下手术。结果43例患者中有9例(20.9%)患者顺利直接通过逆行输尿管镜手术,28例(65.1%)患者建立18Fr 经皮肾通道顺行处理,6例(14.0%)患者采用“顺行经皮肾穿刺全尿路引导技术”处理。手术时间(72.0±16.0)(45~95)min。术后结石清除率89.5%(17/19);32例存在输尿管狭窄:6例(6/32,18.8%)一次扩张置管2个月后顺利拔除内支架,18例(56.3%)行狭窄扩张并留置内支架2或3次后积水稳定,5例(15.6%)需要长期反复留置内支架引流,3例(9.4%)留置肾造瘘管引流。结论腔内微创治疗成为肾移植术后尿路梗阻的有效治疗方法。“顺行经皮肾穿刺全尿路引导技术”为逆行操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避免了顺行经皮肾带来的出血等风险,尤其是结合输尿管软镜,使得移植肾尿路结石能够在尽量小的创伤下得到有效的处理。

  • 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作者:王子军;武国栋;赵金超;邵磊;张方;陈学明

    目的:探讨应用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5月34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行腔内技术治疗,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龄42~79(平均58.3)岁.左侧髂动脉病变15例,右侧髂动脉病变12例,双侧髂动脉病变7例,包括累及腹主动脉末端2例.合并高血压30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7例,脑血管病2例.术前均行CTA明确诊断.结果:34例主髂动脉闭塞的患者共植入支架44枚,临床症状改善.术后3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6个月,1例再狭窄,狭窄程度50%,缺血症状不明显,未治疗.结论:应用腔内技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症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方法.

  •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梦涛;刘长瑞

    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后可发生血红蛋白和(或)凝血功能的急性变化,并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但这种急性变化的病理机制以及对于EVAR术后的影响尚不明确.笔者对EVAR术后血红蛋白和凝血功能变化特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腔内治疗儿童原发性脾脏血管瘤1例

    作者:田磊;王中华;陈学东;杨晓冬;李楠;王世华

    患者 男,6岁3个月龄.因纳差、腹胀4年,加重1年余,于2010年9月9日入院.1年前于当地医院B超发现脾血管瘤,大小为0.4 cm× 0.3 cm,未予重视,7个月前复查B超提示脾血管瘤大小为4 cm×4 cm,2个月前再次复查B超提示脾血管瘤增长至4.7 cm×4.3 cm,家长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体检:体质量33 kg,无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未查及异常;腹部略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无压痛,腹部未触及明显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肋下约0.5 cm可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5次/min.血常规、肝肾功、凝血功能正常.CT血管成像(CTA)示:脾脏动脉期见脾下极直径约4.6 cm类圆形高密度影,突出脾表面,较脾脏密度略高,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与脾脏渐一致.腹主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各分支显示清楚,肠系膜静脉、脾静脉门静脉各段管腔未见异常.诊断:脾血管瘤.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腔内治疗

    作者:赵堂海;郭明金;张杰;逄晓军;战激光;秦少华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血管腔内微创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收治的262例(275条肢体)下肢深静脉PTS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局部麻醉下的血管腔内微创介入治疗.其中经皮血管腔内成形74条肢体,血管成形联合支架置入201条肢体.结果:手术成功268条肢体(97.5%),闭塞血管完全开通,恢复正常的血液回流;7条肢体未能完全开通(左髂总静脉段未能开通)经腰升静脉回流或侧支代偿.240例(91.6%) 253条肢体获随访8~96个月,平均(48.3±20.2)个月,其中完全缓解94条肢体(37.2%);明显缓解152条肢体(60.0%);轻度缓解7条肢体(2.8%).结论:下肢深静脉PTS的微创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

  • 选择性覆盖左锁骨下动脉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作者:吴元兵;朱云峰;葛红卫;朱永斌;姜云飞;符伟国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6月-2012年1月76例胸主动脉病变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动脉夹层56例,壁间血肿6例,胸主动脉瘤5例,外伤性胸主动脉破裂9例.腔内修复术中一期覆盖LSA 32例,部分覆盖9例,保留35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1.3%),死于急性脑梗死.32例覆盖LSA的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3例(9.4%),左锁骨下动脉窃血1例(3.1%),左上肢乏力4例(12.5%),并发症发生率为25.0%(8/32);9例部分覆盖LSA患者和35例LSA未覆盖患者中,发生脑血管意外各1例.随访3~40个月,死亡1例,Ⅰ型内漏2例,均再次手术干预获得成功.结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有选择性地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是可行的.

  • 裸支架在孤立性内脏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喜成;陈兆雷;孙元;马兵兵;潘广锐

    目的:探讨裸支架在内脏动脉夹层治疗中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12年3月,6例内脏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裸支架腔内治疗.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夹层5例,腹腔干动脉夹层1例,分别采用单层或双层裸支架叠加技术隔绝夹层破口及瘤体.结果:6例手术均顺利,无并发症发生,腹腔干动脉夹层患者与1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植入双层裸支架后假腔即刻不显影,另4例植入单层或双层裸支架3个月后CT或彩超复查提示假腔闭塞、真腔通畅.结论:采用单层裸支架或双层裸支架叠加技术,是治疗内脏动脉夹层可行、有效、安全的方法.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及腔内支架治疗

    作者:李南;陆清声;周建;景在平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0年期间15例接受血管腔内支架治疗的SIDS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均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或肠坏死.其中,12例行单层支架释放,3例行重叠支架释放,共释放支架18个(球扩式2个,自膨式16个).术后及随访过程中,症状改善14例(93.3%),症状无变化1例(6.7%),无死亡,无肠坏死、腹腔出血、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消化道出血、肺炎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4 (2~7)d.平均随访时间11 (6~23)个月.15例患者术后6个月均行CTA复查,支架通畅率为100%,支架远端新发夹层1例(6.7%).结论:对于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的SIDSMA患者,腔内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选择.

  • 糖尿病对血管重建治疗慢性重症下肢缺血的影响

    作者:廖传军;姜涛;杨宝钟

    目的 评价糖尿病对血管重建(腔内及手术)治疗慢性重症下肢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年间北京朝阳医院因慢性重症下肢缺血行下肢血管重建治疗的121例患者(130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糖尿病组(DM组)55例(60条肢体),行动脉转流手术27条肢体,单纯经皮动脉球囊扩张(PTA)9条肢体,PTA+支架20条肢体,转流手术+腔内治疗杂交手术4条肢体;非糖尿病组(NDM组)66例(70条肢体),行动脉转流手术28条肢体,单纯PTA 10条肢体,PTA+支架24条肢体,转流手术+腔内治疗杂交8条肢体.随访3~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1年生存率及保肢率.结果 围手术期病死率DM组为9.1%,NDM组为6.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生存率DM组为88.1%,NDM组为93.1%,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保肢率DM组为81.6%,NDM组为83.4%,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因慢性重症下肢缺血行下肢血管重建的患者,糖尿病并不增加其围手术期病死率,也不降低其远期生存率及保肢率.笔者认为,对于糖尿病慢性重症下肢缺血患者应积极进行血管重建治疗.

  • 腔内治疗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作者:张喆;陈学明;李晨宇;冯海;于宏志;朱仁明

    目的:总结腔内方法治疗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或联合弓部分支重建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成功施行手术,4例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先行颈-颈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后再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并发急性脑梗塞1例,急性心功能衰竭1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1例因夹层破裂出血术后1d死亡,其余患者均安全出院.随访时间3~48个月,随访期间2例出现Ⅰ型内漏,均未再接受手术继续随访.结论:对于一些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高危患者,腔内治疗A型夹层以其微创的优势,可作为传统手术的替代方法挽救患者生命.

  • 复杂主动脉病变的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

    作者:周为民;周卫;邱结华;袁庆文;陈锋;熊吉信

    目的:总结复杂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的疗效和近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3例复杂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31~82岁,平均55岁;主动脉夹层35例,主动脉弓动脉瘤2例,腹主动脉瘤16例;其中5例合并髂动脉瘤.分别采用不同的腔内技术和/或杂交手术治疗.结果:全组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中即刻发生Ⅰ型内漏8例,2例在其近端加一Cuff后内漏消失,其他患者未作特殊处理.随访1~72个月,平均20.2个月,无移植物移位及器官缺血.随访患者中无Ⅰ型内漏发生,发生Ⅱ型内漏2例,未行特殊处理,后自愈;无截瘫病例;1例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痰堵塞导致的窒息.结论:腔内治疗和杂交手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具有较好的近、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估.

  • 腘动脉硬化性病变腔内治疗的技术要点

    作者:蒋俊豪

    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中,合理处理腘动脉病变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笔者从腘动脉解剖特点、治疗方式选择、是否放置支架以及支架的选择等方面论述腘动脉硬化性病变腔内治疗的技术要点,指出:避免于腘动脉段行支架治疗应是腔内治疗的首要原则;对于无法避免行支架治疗者,选择合适的支架及合理的支架治疗策略,减少支架植入后对腘动脉原有形态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新进展

    作者:谷涌泉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成果.笔者对近期相关临床对照试验中的进展进行总结,并对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的展望等作一阐述.

  • 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

    作者:周玉斌;吴丹明

    腔内技术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适应证范围不断扩展,一些既往为腔内治疗的“危险禁区”也被逐渐探索.笔者就目前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病变的指证、新探索、新方法及疗效等方面进行总结与阐述.

  • 应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

    作者:田磊;王中华;杨晓冬;王世华;陈学东;王育红

    目的 探讨应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1年6月采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27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20个月复查CTA,DSA证实:瘤体被完全隔绝,支架无移位、扭曲及内漏现象.结论 应用国产整体式分叉型支架腔内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安全有效,与分体式支架相比,其简便、经济、并发症少.

  • 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作者:杨牟;李鲁滨;张居文;勇俊;宋富波

    目的 探讨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2月行腔内治疗的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74例患者资料,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手术成功率92.6%,未出现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ABI)及趾肱指数(TBI)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均P<0.01).69例术后随访2~24个月,术后6,12,24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1%,63%,51%,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2%,83%,76%.结论 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近期疗效满意,可作为高龄、手术耐受性差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使用分叉支架型人工血管行完全腔内治疗胸腹部主动脉瘤的方法

    作者:Marcelo Ferreira;Luiz Lanziotti;Rodrigo Cunha;Guilherme d'Utra;夏发达;李新营

    此视频按步骤描述了使用分叉支架型血管完全腔内治疗胸腹部主动脉瘤的方法.我们比较了术前和术后CT上的变化并显示此项技术的3D及真实图像.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

    作者:吴元兵;朱云峰;葛红卫;朱永斌;陈诚;王鑫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支架内再狭窄的31例下肢ASO患者(49条肢体)资料,其中狭窄病变37条肢体,闭塞病变12条肢体;病变长度8.5~35 cm,平均(25.2±7.5) cm.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腔内治疗,包括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35例,球囊扩张后导管溶栓术3例,球囊扩张后支架植入术3例,导管溶栓后球囊扩张术7例,斑块旋切术1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平均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28例获得随访3~32个月,平均(16.2±5.8)个月,期间出现再狭窄6例(21.4%),均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无截肢及死亡病例.结论:结合其他腔内疗法,球囊扩张术治疗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疗效满意.

731 条记录 29/37 页 « 12...26272829303132...363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