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主动脉夹层的急诊诊断和处理

    作者:李爱林;袁鼎山

    主动脉夹层(AD)是一种危重的主动脉疾病,是猝死常见原因之一,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很高.同时A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进展迅速,首诊容易误诊,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收集5年来共60例确诊AD的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 浅低温短暂停循环改良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研究

    作者:庞广辉;李勇;张秀辉;张玉春

    目的 探讨采用浅低温短暂停循环改良的孙氏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对手术术式及效果进行初步总结.方法 2017年1月至2017年3月,对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心脏血管外科收治的5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浅低温短暂停循环改良的孙氏手术,破口均位于主动脉弓部.常规腋动脉+股动脉插管,全身浅低温,手术中首先修剪四分支血管10 mm和8 mm分支行端侧"Y"型吻合,并行循环时,"Y"型血管分别与无名动脉左侧颈总动脉远端吻合,使腋动脉插管通过"Y"型血管保证双侧脑灌注.体外循环下,首先处理主动脉近端病变,此后阻断股动脉插管选择性脑灌注,剖开主动脉弓,选择适当型号的术中支架血管经主动脉弓远端口植入降主动脉真腔,展开支架血管的游离端,同时松开股动脉供血管阻断钳,距离支架血管游离端2~4 cm处阻断带支架血管的主动脉,恢复下半身血液供应,将四分支人工血管远端与带支架血管的降主动脉吻合,近端与升主动脉近端吻合,后锁骨下动脉和"Y"型血管分别与四分支人工血管吻合,此后同传统孙氏手术.结果 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并出院,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27.1±30.2)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16.3±24.0)min,平均选择性脑灌注(下半身停循环)时间(60±22)s.术后清醒时间(205±33)min,气管插管拔管时间17.5~41.4(25.3±16.1)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480~600(526.4±64.3)ml.1例围术期发生低氧血症,低血氧饱和度92%、氧分压61 mmHg,持续约12 h,给予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后痊愈.并发症均未见发生.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 此改良的孙氏手术在浅低温短暂停循环下进行,证实安全、有效,手术后并发症少,存在一定的优越性;但远期效果仍需更多资料及更长时间的随访证实.

  • MX-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作者:田英志;班秀丽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16排螺旋CT(MS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并将原始数据在MD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阴影表面显示(SSD)、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处理(VR)等后处理.结果:2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并得到满意显示.结论:MSCTA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与首诊误诊分析

    作者:杨发;刘雪梅;方俊平;于新丽

    主动脉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是一种起病急骤和发展迅速的疾病,是常见危重的主动脉疾病,常引起剧烈胸痛、休克和压迫症状.及时诊断并合理的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本文对2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诊断价值,M早期正确诊断,提高认识,减少误诊.

  • 无痛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

    作者:陈芳;夏豪;李学远;曲哲;许家俐;谭安安;胡波

    s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的严重主动脉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疼痛是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主要表现,对于典型起病者诊断并不困难,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疼痛或完全无痛,给诊断带来困难.本文报道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近年收治的5例无痛性AD,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旨在探讨无痛性AD的临床特点,以加强对起病不典型.AD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 象鼻技术治疗主动脉疾病的术后护理

    作者:莫静丽;张萍;杨琼珍;李京

    象鼻技术用于治疗广泛主动脉疾病,其手术方法是行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部置换的同时,另外应用一段人工血管,将其近端与弓降部吻合,远端悬浮于降主动脉内,避免的Ⅱ期手术时对主动脉弓降部的直接游离,由于其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监护成为一个难题.本组18例患者术后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

    作者:王国权;翟水亭;李天晓;史帅涛;张克伟;李坤

    目的 评价应用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后的中、远期严重并发症.方法 2005年1月-2011年1月,189例症状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其中男157例,女32例.分析治疗术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随访时间平均为32个月(3~63个月),随访率71.43%(135/189),失访率28.57%(54/189).术后中、远期随访,19例(19/135,14.07%)发生严重并发症,包括死亡8例(8/135,5.93%),截瘫2例(2/135,1.48%),Stanford B型夹层转为逆行性Stanford A型夹层2例(2/135,1.48%),严重内瘘7例(7/135,5.19%).结论 覆膜支架血管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与外科手术相比较有重要意义,但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仍时有发生,应该引起重视.

  •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

    作者:张镭;陶宇峰;刘光宝;陈磊;吕双志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 87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接受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工作站用动脉期薄层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比较3D成像中VRT自由切割成像及仿真内镜(VE)与其他后处理方法对腹腔干以上水平内膜破口的显示率.结果 87例中,De Bakey Ⅰ型19例,Ⅱ型5例,Ⅲ型63例.各种重建方法对内膜破口的显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VRT自由切割成像(81/87,93.10%)、MPR(80/87,91.95%)、CPR(79/87,90.80%)、轴位+VE(79/87,90.80%)、轴位(78/87,89.66%)、VR(41/87,47.13%)、MIP(22/87,2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376,P<0.001).结论 CTVE能立体直观地显示破口位置,结合轴位图像可提高对破口的显示率;VRT自由切割成像对破口显示率较VR明显提高,优于MPR.

  • 大动脉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茂强;高育璈

    为了评价CT血管成像对显示大动脉病变的作用,对疑为大动脉病变的28例病人(男20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58岁)进行了CT血管成像检查,对兴趣区完成螺旋CT增强扫描后进行后处理;使用的血管成像方法有表面遮蔽重建、曲面多层重建和大密度投影重建.检查后对6例进行了手术治疗,14例进行了常规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结果显示,除2例因扫描时相不适当使重建图像无诊断价值外,其余26例均清楚显示了兴趣区的大动脉解剖结构,包括大动脉瘤14例、大动脉夹层6例、大动脉创伤(假性动脉瘤)2例、大动脉穿透性溃疡1例、动脉硬化迂曲3例.上述结果表明,CT血管成像可清楚显示大动脉病变的解剖细节,对于选择治疗方法、观察治疗效果以及动态随访有重要价值.

  • 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升主动脉夹层破裂(A型)1例分析

    作者:曾凡杰;史鑫

    对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升主动脉夹层破裂(A型)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58岁.因呼吸困难10 d余,加重8 h于2009-01-15入院.患者10 d前,感冒后出现呼吸困难,伴有胸痛,为前胸部持续隐痛,无放射痛,无头晕、头痛,无胸闷,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未在意未治疗.

  • 足月妊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分析

    作者:张建海

    对足月妊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死亡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27岁,孕1,产0.因孕39<'3+>周,剑突下及背部疼痛6 h于2010-06-23T16:00入院.孕期经过顺利,定期产前检查,因剑突下及背部疼痛,呈阵发性伴恶心呕吐急诊入院.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意义

    作者:庞秀慧

    目的 探讨主动脉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2-01-2011-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99例,选性别与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组95例,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国际化标准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结果 AD组INR、APTT、FIB、DD均高于NC组,TT低于NC组,P<0.01.主动脉夹层分期内比较,亚急性及慢性组夹层INR、FIB高于急性期夹层组,APTT、DD、TT未见明显改变.结论 AD表现为凝血与纤溶持续激活,由于凝血与纤溶间的平衡破坏而产生高凝状态.

  • 主动脉壁内血肿CT误诊16例分析

    作者:么刚

    目的 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CT表现误诊的原因,提高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误诊患者的CT影像资料,总结其图像特点.结果 9例误诊为典型的主动脉夹层,4例误诊为主动脉附壁血栓,3例误诊为主动脉大动脉炎.结论 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时应准确把握壁内血肿的影像特点,注意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相结合,必要时结合患者病史及多普勒超声等辅助检查可进一步减少误诊情况发生.

  • 双源CT血管造影综合评估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作者:耿冀;俞婧;范占明;李宇;辛海燕;张楠;徐磊;张兆琪;孙立忠;朱俊明

    目的 评价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综合评价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D)主动脉根部结构、冠状动脉和左心室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对36例Stanford A型AD患者行术前心电门控DSCTA扫描,评价冠状动脉、主动脉及主动脉瓣膜图像质量及受累情况,测量主动脉根部管径和左心室功能,计算辐射剂量.将DSCTA结果与手术所见进行比较.结果 35例患者成功完成DSCTA检查.97.14%(34/35)的胸主动脉和主动脉瓣膜图像、93.10%(445/478)的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用于诊断.右窦受累17例,无窦受累15例,左窦受累5例;右无窦交界受累13例,左右窦交界受累3例,左-无窦交界受累1例.主动脉窦部直径(41.6±9.4)mm;瓣环直径(28.2±4.1)mm;窦管交界直径(73.6±10.2)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与主动脉根部受累程度呈负相关(r=-0.97,P=0.02).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1 96±4.36)mSv.DSCTA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一致率(30/34,88.24%)和一致性(Kappa=0.82,P<0.01)均较高.结论 DSCTA“一站式”检查综合评价Stanford A型AD主动脉根部结构、冠状动脉和左心功能安全可靠.

  • 不同Sievers分型二叶主动脉瓣超声特征

    作者:石璨;陈昕;杨军;梁彗莉;狄贵金

    目的 观察不同Sievers分型二叶主动脉瓣(BAV)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BAV患者的临床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Sievers分型分为0型(无嵴)、1型(有一嵴)和2型(有双嵴),其中1型分为3个亚型:1(L-R)亚型(左冠瓣与右冠瓣融合),1(R-N)亚型(右冠瓣与无冠瓣融合),1(N-L)亚型(左冠瓣与无冠瓣融合).比较不同Sievers分型BVA患者主动脉内径超声测量值.结果 121例中,3例(3/121,2.48%)Sievers分型为0型;118例(118/121,97.52%)为1型,其中1(L-R)亚型80例(80/121,66.12%),1(R-N)亚型33例(33/121,27.27%),1(N-L)亚型5例(5/121,4.13%);无2型患者.1(R-N)亚型主动脉瓣环及窦部内径均小于1(L-R)亚型(P=0.01、0.02),1(L-R)、1(R-N)及1(N-L)亚型间主动脉瓣环、窦部、窦管结合部及升主动脉近端内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ievers分型为1(L-R)亚型在BAV患者中常见,且超声心动图所见主动脉瓣环及窦部扩张较1(R-N)亚型更明显.

  • 64层螺旋CT主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红;徐文坚;李绍科;郝大鹏

    目的 探讨团注追踪法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主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采用团注追踪法CT增强扫描.以3.5~4 ml/s速率分别注射100 m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40~50 ml生理盐水.计算夹层组和非夹层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的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将两组的图像质量按优、良、差和失败进行分级并行比较.结果 非夹层组与夹层组真腔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夹层组假腔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夹层组真、假腔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团注追踪法主动脉成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主动脉疾病的需要,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监测平面的设定以及后续生理盐水的使用,是主动脉CTA检查成功的重要因素.

  • EZ-Step技术在胸主动脉3.0T磁共振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作者:马晓海;张兆琪;于薇;贺毅;申红卫

    短,与常规CE MRA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分别为2.48±0.50和2.66±0.56,P>0.05);图像信噪比轻度下降(P<0.05),但诊断准确性未受影响.结论 在进行胸主动脉MRA时,使用EZ-Step技术可以缩短扫描时间,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是利用3.0T MR诊断急性主动脉疾病有效而省时的方法.

  • CT血管成像评价主动脉夹层转运风险与休克指数的相关性

    作者:郭志军;訾学荣;王建新;刘海涛;蔺强;张玉环

    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AD)患者转运风险相关CT血管成像(CTA)测量参数的特点,分析其与休克指数(SI)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根据转运随访结果,将33例64层容积CT确诊的AD患者分成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比较两组SI与CTA测量参数,同时对Stanford A型和B型患者进行相关参数对比分析,并分析CTA测量数据与SI间的相关性.结果 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比较,SI假/真腔比值、内膜破口直径、主动脉大直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假/真腔比值与SI间呈直线相关(r=0.72,P<0.001).结论 SI、假/真腔比值、内膜破口直径、主动脉大直径是评估AD患者转运风险的重要临床和影像学指标,其中假/真腔比值与SI明显相关,对转运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急性主动脉综合征的MSCT诊断

    作者:易常春;林陆生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cute aortic syndrome,AAS)的MS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2月至2013年6月59例AA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59例中,主动脉夹层49例,造影见内膜破口及真假双腔,40例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近心段,9例位于降主动脉;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未见内膜破口,仅见主动脉壁增厚,造影管腔变形、变窄,增厚管壁无强化,2例治疗后增厚管壁恢复正常,1例4年后再次复发;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5例,造影见“龛影样”改变.结论:MSCT诊断AAS有特征性影像表现,可为AAS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MSCT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作者:陆伟忠;钱林清;周建春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动脉疾患,早期发现、及时正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以往诊断主要依靠X线、超声、DSA等检查方法.MSCT由于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短时间屏气即可完成主动脉全程的扫描,非常适宜于主动脉病变的检查[1].本文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5年6月~2009年8月间具有完整CT资料的AD 58例,旨在探讨MSCT血管造影(MSCTA)对AD的诊断价值.

413 条记录 1/21 页 « 12345678...202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