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足口病危重症凝血功能监测的意义

    作者:王晓冬;霍习敏;徐梅先;张银瑞;耿文锦;曹丽静;孙慧;郭艳梅;李君娥;康磊

    目的:观察手足口病危重症患儿凝血系统状态与肺出血的关系,探讨临床凝血指标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设计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河北省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手足口病重型病例89例,按其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46例)及危重症组(43例),将危重症组再按预后分为生存组26例和死亡组17例;健康对照组为同期44例同龄健康儿童。患儿入院后立即取血,进行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检测。结果重症组、危重症组和健康对照组PT、TT、APTT及F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组和危重症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09/L:245±130、237±156比389±120),D-二聚体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mg/L:0.34±0.67、0.41±0.08比0.24±0.13),且危重症组D-二聚体高于重症组(均P<0.05)。危重症组病死率为39.5%,存活组和死亡组PT、APTT、Fg、TT及PL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死亡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mg/L:0.60±0.09比0.12±0.09,P<0.05)。结论重症及危重症手足口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处于启动动员状态、轻度消耗状态,并存在纤溶抑制状态,尚未出现全身出血倾向,即处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代偿期,不是肺出血的发生机制;监测D-二聚体对病情评估有临床意义。

  • 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凝血状态研究

    作者:张林潮

    有学者认为2型糖尿病(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激活、凝血及纤溶异常有关.冠心病是DM的慢性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以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因子促凝活性(Ⅶ:C)、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和2(F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代表血小板活性及凝血状态,测定2001年5月-2003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82例DM并发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及凝血状态,现报告如下.

  • 肺癌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鸿波;许启霞

    肺癌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改变在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侵袭、远处转移和预后方面都有独特影响。肺癌患者的病理性高凝状态以及纤溶系统通过各种机制发挥的效应均与肿瘤预后直接相关,尤其是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的改变,不仅有望成为肿瘤治疗新的突破点,更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 代谢综合征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作者:陈兰英;王少兰;张祥建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是以多种代谢性疾病集结出现为临床特点的一组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临床症候群,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风险因素.包括: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血脂异常、促凝血状态、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和炎性标志物水平增高等多种代谢异常.研究表明,具有MS的人不仅患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和心血管病的危险增加,而且发现MS与脑卒中[1]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拟对MS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重症感染儿童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及意义

    作者:王晓冬

    严重感染易出现凝血机制障碍,甚至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血浆D-二聚体(D-D)是凝血纤溶系统特异性指标.本文通过测定重症感染患儿血浆D-D聚体,探讨感染时凝血状态,并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 血栓弹力图与传统凝血检查监测围关节置换期的凝血状态

    作者:耿玮;张志刚;皮斌;程宇;张磊;王雪明;虞秀兰;周立宇;吴贵忠;王治栋;杨同其;徐明

    背景:骨科关节置换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容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得到普遍共识。血栓弹力图作为一种新型的监测凝血状态的检查工具,在骨科的临床应用较少,是否能够通过其监测关节置换围置换期患者的凝血状态,指导临床预防深静脉血栓及用药尚无定论。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实验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的相关性,评价血栓弹力图在监测骨科关节置换围置换期凝血状态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关节置换患者204例,分别收集置换前、置换后血栓弹力图、血凝常规、血小板等数据。将血栓弹力图结果分别与传统的凝血检查,即凝血常规、血小板计数等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膝关节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反应时间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φ=0.713,Kappa值=0.647);凝血酶原时间与反应时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一致性一般(φ=0.392,Kappa值=0.362);凝集时间与纤维蛋白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及一致性(φ=0.392,Kappa值=0.488);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与纤维蛋白原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及一致性,其余参数相关性及一致性差;而髋关节组除了反应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有较弱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外,其余相关性均差。但是也有部分参数的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常规凝血趋势一致的比例较高,髋关节组凝集时间与纤维蛋白原结论一致的比例占67.6%,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与纤维蛋白原结论一致的比例占78.3%。提示血栓弹力图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有一定相关性和一致性。血栓弹力图参数在数据上的趋向性更一致,血栓弹力图可以作为关节置换围置换期监测凝血状态的一种辅助手段。

  • 足月孕妇与非孕妇凝血功能对比研究

    作者:许吟;孙贵豫;张有成;张敏

    迄今为止, 产科出血一直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进一步了解临产孕妇的凝血状态,为临床降低剖宫产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并发症和医疗纠纷隐患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我们对226例正常足月孕妇在剖宫产手术前进行外周血凝血功能五项指标检测,并以同期妇科住院病人100例作为非孕妇人群对照,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 临产妇血浆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徐传和;郑连荣;李琳;刘娟

    目的:了解临产妇血浆凝血指标与正常对照组血浆凝血因子的数值变化情况.方法:利用血凝仪进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时间(TT)检测.结果:血浆PT、INR值、APT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FIB含量非常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T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临产妇血浆凝血指标的检测,了解临产妇的凝血功能状态,防止产妇大出血、胎盘早剥、胎盘潴留、前置胎盘、羊水栓塞等的发生,避免局部形成纤维蛋白凝块或血栓的形成以及DIC等的发生.

  • 临产妇血浆凝血因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汪建国;张永青

    为了解临产妇血液的凝血状态及判断预后,我们对72例临产妇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等四项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于泽洋;何金婷;徐忠信

    各种原因引起体内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失衡、血栓形成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因素,其中血小板功能的增强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1]。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疾病中,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是有效评价疾病的治疗、用药的疗效及机体凝血状态的指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很多,临床上为常用的有比浊法(Turbid metric platelet aggregome-try,TPA),TPA 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是近几十年来常用的方法,一直被认为是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金标准;其次电阻抗法(impedance platelet aggre-gometry,IPA)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在临床检测中具有利用全血,无需离心及方便快捷等优势;近年来,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的应用逐渐成为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一种方式,可以监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尤其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后血小板抑制情况,根据患者对其反应,用于指导临床,建立个体化的治疗方案[2]。本文对几种检测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 血必净注射液对AECOPD患者凝血状态及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仇琴;裴新军;潘扬;刘茜;封舟;张连东;周华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凝血状态及肺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我院2010-01~2012-12住院的AECOPD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抗感染、解痉平喘、止咳化痰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疗程均为10 d.两组均于治疗前后检测肺功能和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浆TF、TFPI、FIB降低,PT、APTT升高,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和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FIB降低,PT、APTT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以改善AECOPD患者凝血状态和肺功能.

  • 妊娠晚期孕妇凝血四项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永将;石剑霞

    妊娠是妇女的一段特殊生理期,在孕晚期孕妇多项血液指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特别是孕妇的凝血状态。凝血四项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纤维蛋白原( Fib)。这四项能准确反应妊娠期间孕妇的出凝血功能状况,是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判断出血性疾病的检验指标[1]。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月,对收治的80例妊娠晚期妇女凝血四项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肝病凝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海霞;朱跃科;李娟;孟庆华

    肝功能受损影响凝血功能,肝病患者容易出血,这样的因果关系被临床医师广为接受,因此肝脏穿刺或其他有创操作前,常以预防性输注血制品以减少潜在的出血风险。但与健康人相比,尽管血浆凝血时间延长,肝硬化患者有同时出血和血栓形成的倾向[1]。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凝血指标常明显延长,但自发性出血的并发症相对少见,检测 PT 或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也不能评价凝血病的严重程度并预测发生出血。现就严重肝病患者的凝血、纤溶机制异常来探讨肝病患者真实的凝血状态,分析目前常用凝血检测及检验指标指导治疗的意义和局限性。

  • 血栓弹力图评估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出凝血状态

    作者:李卓;肖娟;宋红梅;陈倩;李冀;张乐嘉;何艳燕;魏珉

    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的总体出凝血紊乱状态,探讨SLE患儿不同疾病状态与出凝血的关系,监测SLE患儿临床出血或血栓事件.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连续SLE患儿为SLE组,无血液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健康成人为正常对照组.根据SLEDAI评分对SLE患儿进行病情状态分组.分析SLE组与正常对照组,以及不同疾病活动状态下SLE患儿TEG结果的差异.结果 SLE组纳入39例,年龄(11.3±2.6)岁,平均病程12.1个月;行58例次TEG检查,其中重度活动15例次,中度活动15例次,轻度活动11例次,基本无活动17例次.正常对照组10名,年龄(27.7±3.7)岁.①SLE组1例发生出血,3例发生血栓事件,其TEG图形显著不同.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LE组TEG中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缩短,30 min内血凝块消融的百分比(LY30)减小,凝血指数(CI)增大(P均<0.05),凝血功能整体呈高凝状态.③重度活动与基本无活动和轻度活动病情状态相比,R明显缩短,α角和CI增大(P均<0.01);与中度活动病情状态相比,R缩短,CI增大(P均<0.05).④SLEDAI评分与R、K及LY30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29、-0.402和-0.316,P分别为0.001、0.002和0.016),与α角、CI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58和0.445,P均为0.000),与大振幅无相关性(r=0.152,P=0.256).结论 SLE患儿出凝血功能可呈紊乱状态,既可表现为高凝和血栓,亦可表现为出血,通过TEG可清晰地检测.SLE患儿凝血功能总体呈高凝状态.SLE患儿活动度高者高凝状态更明显.TEG评估SLE出凝血紊乱状态方便易行.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研究

    作者:魏艳静;卞红磊;武会诊

    近年来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体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提示微血栓的形成可能是UC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国外文献报道,血小板在这一病理变化过程中不仅参与血栓的形成,还参与促炎症作用.本研究同时观察UC患者的病变范围和血小板功能,旨在探讨UC患者体内的血小板状态,评价UC患者的凝血状态,以便及时给予抗凝治疗,预防机体血栓形成.

  • 冲管液肝素浓度与肿瘤患者PICC穿刺点延时渗血关系的研究

    作者:周晓蓉;刘庆侠;陈青;陈燕

    目的 探讨在不同凝血状态的恶性肿瘤患者中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冲管液肝素浓度对穿刺点延时渗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共340例患者,其中242例在PICC置管术前根据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4项检测结果分为低凝血(A组)、正常凝血(B组)和高凝血(C组)3组,每组分别随机采用3种不同肝素浓度导管封管液(A组为生理盐水、12.5 U/mL、25 U/mL,B组为12.5 U/mL、25 U/mL、50 U/mL,C组为25 U/mL、50 U/mL、75 U/mL).98例为不分凝血状态采用同一肝素浓度封管液(50 U/mL)的对照组(D组).结果 所有患者总渗血发生率为30.9% (105/340).A组、B组、C组渗血发生率分别为25.4% (16/63)、25.8% (23/89)、23.3% (21/90) (P>0.05),D组渗血发生率45.9% (45/98)显著高于A、B、C3组(P<0.01).在A、B、C组中,采用不同肝素浓度封管液患者的渗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组中,低凝血状态患者的渗血发生率88.2%(15/17)显著高于正常凝血的38.9% (28/72)和高凝血状态的22.2%(2/9)(P<0.01).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根据PICC置管术前检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状态选择合适的封管液肝素浓度,对降低穿刺点延迟性渗血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凝血因子Ⅻ活性降低的深静脉血栓患者凝血状态初步探讨

    作者:王瑜敏;陈洁

    目的 初步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降低的深静脉血栓(DVT)患者的凝血状态.方法 测定DVT患者溶栓前抗凝血浆标本的FⅫ:C,根据其活性分为FⅫ:C降低组、FⅫ:C正常组,并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活性(AT:A)、血浆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活性(PLG:A)、狼疮抗凝物(LAC)、蛋白C(P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另以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Ⅻ:C降低的DVT患者组中PLG:A、PC、AT:A、t-PA:Ag显著减少(P<0.05或P<0.01),PAI-1:Ag、D-D显著增高(P<0.01),而PT、APTT、TT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FⅫ:C正常DVT患者组比较,FⅫ:C降低组t-PA:Ag水平明显减低(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低水平FⅫ:C患者在DVT占一定比例,其内外凝血途径筛查指标一般不表现异常,但生理性抗凝物均处于低活性,纤溶为高度抑制状态;其凝血状态的研究对DVT发病机制的探讨及治疗等有重要意义.

  • 老年冠心病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蔡薇;陆永怡;陈群;刘静;王健康;吴学东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冠心病(CHD)的发生、发展与体内凝血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1],当体内发生血栓病变并伴有继发纤溶亢进时,一种由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水解产生的降解产物--D-二聚体(DD)的浓度也发生改变.因此,DD浓度的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新鲜血栓形成和继发纤溶的标志[2,3].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全过程[4],CHD是一个炎症性疾病的过程[5],它导致血中的炎症急性期蛋白,如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升高.而Fg本身又是凝血因子,其水平升高可促成机体高凝状态,从而引发血栓形成[6].本文通过检测老年CHD患者的DD、Fg、CRP水平,并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及相关性分析,旨在进一步阐明DD、Fg、CRP三者在老年CHD患者血液浓度中的变化,以及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为老年CHD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 老年肝硬化病人凝血四项与抗凝血酶Ⅲ、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作者:马维兰;康海虎;马正军

    研究表明老年肝硬化病人并发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了解老年肝硬化病人的凝血状态有助于病人的治疗及预后.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老年肝硬化病人凝血四项与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的水平状态,为肝硬化病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 心脏手术中严重鱼精蛋白毒性反应一例

    作者:吕立波;李军;刘永勤

    鱼精蛋白是目前有效的肝素中和剂,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结束后常规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使血液恢复到正常凝血状态,对其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应有足够的重视.本文报道罕见的心脏手术中鱼精蛋白毒性反应1例.

95 条记录 2/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