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ICC导管置管成功后移位的护理对策

    作者:杨娜;屈雨;彭日失;王倩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因其留置时间长、能够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保护患者血管、减轻患者痛苦、可由护士操作等优点,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是置管成功后仍有导管移位现象的发生。根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成功后发生移位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减少导管移位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对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认知。

  • PICC导管移位的原因分析与护理

    作者:黄石群;龙碧霄;彭瑞娟;黄艺华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穿刺至中心静脉置管(PICC)以穿刺成功率高、患者痛苦少、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不需要缝针固定等优点在临床上得以广泛推广应用[1],但亦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导管移位等[2].

  • 左侧双腔管支气管插管在左进胸胸科手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缪小勇;徐葭;曹建平;查燕萍

    目的 探讨左进胸胸科手术患者实行左侧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本院80例左进胸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侧双腔管支气管插管组(L组)和右侧双腔管支气管插管组(R组),每组40例.全麻诱导后,分别插入左或右侧双腔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导管移位率、术后插管相关并发症及术中单双肺通气时的通气氧合情况的差异.结果 L组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R组,L组的导管移位率、术后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单双肺通气时的通气氧合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选择左侧双腔管支气管插管,可以获得同样的通气氧合效果,但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更高,导管移位和术后插管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可优先选用.

  • 基层医院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导管移位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案

    作者:王微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术后导管移位的常见原因,寻找解决方案,降低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相关退出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肾内科行腹膜透析的2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6例置入直管,50例置入卷曲管,观察所有患者腹膜透析过程中导管移位情况.结果 本组216例腹膜透析患者共出现导管移位14例(6.5%).导管移位的主要原因为腹泻6例(42.9%),置入卷曲管4例(28.6%),便秘3例(21.4%),大网膜包裹1例(7.1%).其中,1例患者发生2次导管移位(反复腹泻患者).对患者进行重新置管处理,调理患者的肠道功能及非手术方法复位,使导管回到骨盆,可进行正常透析.结论 腹泻、便秘及置入卷曲管等是导管移位的常见原因,通过对导管类型选择、手术方法、术后透析方案、护理措施、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进行管理,可有效降低漂管率,提高腹膜透析质量.

  • 减少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移位至颈内静脉的方法分析

    作者:胡容会

    探讨应用穿刺后即刻连接液体输入的方法对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向颈内静脉移位进行防范的价值.方法:选择采用三向瓣膜式行PICC治疗的患者100例,均为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常规静脉穿刺后应用生理盐水20ml行脉冲式封管干预(对照组,n=50)与穿刺成功后,即刻同液体输入连接,并密切观察滴数并适时调整(观察组,n=50)置管成功率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中,仅1例导管向颈内静脉移位,对照组7例,观察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PICC置管时,采取快速输入液体,对滴速及患者局部有无异常情况进行细致观察的方式,即便无现代影像学仪器辅助,也可防范导管向颈内静脉移位,发挥理想的置管成效.

  • 两种鼻肠管导丝外撤方式对导管移位的影响

    作者:贾灵芝;商全梅;韩海霞;李娜

    目的:探讨盲插法置入螺旋形鼻肠管(简称鼻肠管)后,两种不同导丝外撤方式出现导管移位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研究两种导丝外撤方式与发生鼻肠管移位的线性关系,从而找出适合的鼻肠管导丝外撤方法,减少导管移位的发生。方法传统组:回顾性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综合ICU)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盲插法置入螺旋形鼻肠管患者92例,盲插鼻肠管至预定长度,采用传统方法将鼻肠管固定后,立即撤出内置导丝;实验组: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盲插法置入螺旋形鼻肠管患者102例,盲插螺旋形鼻肠管至预定长度后,先撤出内置导丝25 cm,剩余导丝保留于导管内4 h后全部撤出。两组均采用相同方法确定导管位置,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移位发生率。结果传统组导管移位9例,移位率9.78%;实验组管移位2例,移位率1.96%。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盲插法植入螺旋形鼻肠管后,采用新式导丝撤出方式,可通过肠道蠕动和鼻肠管头端螺旋形记忆功能,增加与肠道相容性,鼻肠管安全固定在肠道,有效预防鼻肠管移位的发生。

  • 浅谈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病因及预防策略

    作者:张敏;崔文鹏;尤针针;孙亚迪;周文华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 ,PD)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的重要手段之一。与血液透析相比,PD因具有操作简便、减少血源性疾病传播、保护残存肾功能等特殊优点,越来越得到广大的医学工作者及患者的认可。有研究统计全世界已超过19万例ESRD患者选择PD ,占全球总透析人数的11%[1];在我国已有4万ESRD患者选择PD ,占透析总人数的20%[2];在墨西哥和香港,80%以上的ESRD 患者选择 PD做为肾脏替代方式[3]。

  • 基层医院腹膜透析置管术后引流不畅原因分析及临床对策

    作者:王微

    目的 观察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发生引流不畅原因,寻找临床解决对策,降低腹透导管相关掉队率.方法 分析2006-2016年行腹膜透析置管术,术后出现引流不畅的44例次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16例患者中出现44例次引流不畅,由导管移位引发引流不畅14例次(31.8%),由导管堵塞所致30例次(68.2%).结论 腹膜透析术后引流不畅是患者退出腹透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因多样,但多可预防,导管移位主要与导管选择、手术方法、术后透析方案、护理措施、生活方式相关;导管堵塞多与腹腔内纤维蛋白形成、术后血凝块、导管贴壁相关;对上述因素进行管理控制,可有效降低引流不畅发生率,提高腹透质量.

  • 应用循证护理规范PICC置管操作的实践

    作者:

    目的 探讨PICC置管操作规范,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 成立由护士长、责任组长和护士组成的循证小组,对2007-2008年在我科实施PICC置管的176例患者就置管血管的选择、置管部位的确定、置管长度的测量以及留置导管移位等问题进行循证,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实用性作出评价,确定结论并指导临床实践.结果 176例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8.86%,留置导管时间为32~186 d,导管移位的发生率为1.14%.结论 循证是临床护理的基础,将循证护理应用于PICC置管,对于规范操作流程,指导临床实践,进一步护理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腹膜透析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对置管效果的影响

    作者:周婷婷;王青尔;李韬彧;李晴;吕桂兰;俞雨生

    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对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院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行PD置管的312例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PD置管术日的单双号将其分为两组,置管日期为单号的患者为观察组(共156例),术后4 h后下床活动;置管日期为双号的患者为对照组(共156例),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即术后24 h下床活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窦道情况、窦道出口处情况及导管移位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窦道均顺利形成,无红肿、压痛,未出现分泌物,其窦道出口处均未见出血或漏液.观察组患者导管移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6,P=0.018).结论 安全有效的早期术后活动,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的导管移位率,提高腹透患者的早期护理质量.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患者伴发多种并发症1例原因分析

    作者:陶雍;薛嵋;戴宏琴;毛静玉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至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1].从1966年德国医师在X线辅助定位下成功地植入第一例导管以来,它已发展成为一种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安全可靠、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的置管技术[2].化疗是作为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手段,绝大多数的化疗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因此建立一条可重复使用的静脉通道,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静脉的破坏和对局部组织的刺激,从而保证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2005年5月至今,我院共进行了12 000多例PICC置管.2011年9月1例PICC置管后同时发生导管移位、血栓和感染3大并发症的患者,现将原因分析报道如下.

  • 老年患者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护理

    作者:李雁飞;吴金凤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具有留置时间长的优点,适用于各类老年患者长期静脉输液治疗[1].我们在使用PICC置管中发现,普通的置管方法受老年患者肘部血管条件的约束,易发生导管移位、断裂、静脉炎、渗液等并发症.而使用超声引导下的PICC穿刺,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2],同时通过图形可全面评估导管在血管中的阻碍和狭窄[3].塞丁格技术创于1953年,特点是经皮穿刺并用导丝交换方式置人各种导管<'[4]>.改良塞丁格技术是应用较细的探针穿刺血管置入导丝,通过导丝置入带扩张器的可撕裂导管鞘,撤出导丝与扩张器由导管鞘置入导管的操作方法.

  • 肘窝上3~10cm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

    作者:赵芳;吴美妮;王冬冬;候丽华;田琳芳;杜艳玲;刘维娜;朱以芳

    目的 观察肘窝上3 ~10 cm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方法 284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46例)和对照组(138例),观察组穿刺部位选择在肘窝上3~10 cm(其中盲穿39例,采用微插管鞘技术穿刺52例,采用超声导引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穿刺55例),对照组穿刺部位选择在肘窝及肘窝下2 cm,观察两组并发症.结果 两组穿刺部位感染、穿刺部位渗血发生率比较,P均>0.05;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移位、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P均<0.05.置管25 ~ 168 h是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高发期,25~168 h是对照组的高发期;置管>168h是对照组导管移位的高发期;置管25~ 168 h是对照组静脉血栓的高发期.观察组三种穿刺方法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 肘窝上3~10 cm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可减少导管移位、机械性静脉炎、静脉血栓发生,缩短导管移位、机械性静脉炎好发时间跨度.

  • 1例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反复导管移位的护理

    作者:姜小梅;王芸;王赟

    介绍1例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反复透析导管移位的护理经验,分析导致反复导管移位的原因为:肠蠕动减慢及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经指导患者活动及科学进食,行膀胱造瘘术等处理后,透析导管引流通畅.在护理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时,若反复发生透析导管引流不畅,除从导管本身寻找原因外,需警惕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致尿潴留的影响.

  • 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降低PICC堵管发生率

    作者:范本芳;翁卫群;王煦;黄小妹;孙晋洁;吴宏;陈秀华

    目的 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降低PICC堵管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389例留置PICC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与维护护理,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401例留置PICC患者纳入观察组,利用HFMEA找出失效模式,并实施改善方案.结果 观察组PICC堵管率、导管移位、静脉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基于HFMEA构建的护理方案能有效预防堵管的发生,延长PICC留置时间.

  • 四种冲洗方式预防腹膜透析早期导管移位效果比较

    作者:黄静;林莉;张红;谢香成

    目的 降低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早期导管移位发生率.方法 将56例首次行腹膜透析置管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均于置管术后第1天使用1.5%乳酸盐腹膜透析液200mL进行腹腔冲洗,每日2次,连续7d.A组(14例)采用卧位、重力方式冲洗;B组(15例)立位、重力冲洗;C组(13例)卧位、脉冲式冲洗;D组(14例)立位、脉冲式冲洗.结果 四组导管位置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评分显著优于其他三组(均P<0.05);四组腹腔冲洗时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均无腹腔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立位联合脉冲式腹腔冲洗能够减少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早期导管移位,且不会增加患者疼痛.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早期,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站立体位和脉冲式推注的方式进行腹腔冲洗.

  • 10例腹膜透析患者导管移位早期非手术复位的体会

    作者:黄金平;陈华兰;喻彦之;吴屹哲

    腹膜透析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一体化治疗的首选方法[1].腹膜透析置管技术日臻成熟,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因各种因素导致置管术后即发生导管早期移位,影响腹膜透析的正常进行.传统再次手术置管矫正导管移位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较大,且感染风险高.我科采取综合的非再次手术方法成功矫正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早期导管移位10例.

  • 弹力网状绷带加固静脉留置针方法的改进

    作者:李敏秀;陈莉萍

    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临床应用中,因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长,若导管固定保护不妥,容易出现导管移位及脱出,而一旦导管移出体外或脱出,则需要重新静脉置管.近年来我院采用弹力网状绷带加固保护置管部位,具体方法是使用福建泉州市飞亚连宝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弹力网状绷带,将弹力网状绷带套于患者手臂留置导管的部位,但在临床使用中发现,采用弹力网状绷带加固静脉留置针时一般采用正面朝上,反面接触皮肤,因弹力网状绷带反面较正面粗糙,病人在使用过程中会感到皮肤轻微刺痒,时间长皮肤容易出现网状印痕,病人输液完毕时,需将可来福、干素帽及留置针的管道固定于网状绷带内,此时因网内空间变小,压迫局部皮肤造成皮肤发红、印痕更加明显,引起肢体血液循环不良.为避免以上不良反应,我科自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对600例患者行弹力网状绷带加固静脉留置针方法进行了改进,效果显著.

  • 胸腔闭式引流的术后护理

    作者:杨彩苗

    胸腔闭式引流是心胸外科应用较广的技术,其目的是是将胸膜腔内的气体或液体排出,并预防其返流,重建胸膜腔内负压,促使肺复张,平衡胸腔两侧的压力,预防纵膈移位及肺萎缩.但术后由于胸腔内置管,患者担心导管移位处于被动体位、疼痛、不习惯床上排便等原因,明显增加患者的不适,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这就需要护理人员进行细致周到的护理.

  • 21例腹膜透析患者漂管原因分析及护理

    作者:杨聪;梁玉婷;陈婷;龚妮容;胡丽萍

    总结了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肾内科21例腹膜透析患者漂管的原因及护理对策,主要包括腹透管移位识别、漂管原因、漂管预防措施及漂管处理方法等.认为针对腹透管漂管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避免漂管,漂管后及时有效的处理及通过腹透管复位,对腹膜透析的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59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