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动脉CT血管造影在颈椎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韦峰;刘忠军;刘晓光;马庆军;姜亮;党耕町

    目的:探讨椎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颈椎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07年1月至2009年4月,对肿瘤累及一侧或双侧横突、椎间孔,与椎动脉关系密切的27例患者实施椎动脉CTA,男12例,女15例.年龄7~69岁,平均39.3岁.累及C1或C2者12例,累及下颈椎者15例.结果:1例多骨型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右侧椎动脉第二段自右侧C5横突孔进入.肿瘤累及右侧椎动脉者10例,累及左侧椎动脉者11例,累及双侧椎动脉者6例.未受累椎动脉通畅.14例患者的肿瘤包绕17支椎动脉,其中11例的14支受累椎动脉直径变细;8例患者肿瘤推挤10支椎动脉,其中6例8支受累椎动脉直径变细;5例肿瘤仅邻近椎动脉,未对椎动脉产生影响.椎动脉第一段受累者4例.第二段受累者10例,第三段受累者9例,同时累及第二和第三段者4例.根据肿瘤的性质实施姑息性切除、经瘤刮除或边缘切除,术中2例累及椎动脉第二、三段的脊索瘤患者一侧椎动脉破裂,行椎动脉结扎,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结论:颈椎肿瘤常累及椎动脉,术前椎动脉CTA能够了解椎动脉与肿瘤和相邻骨结构的关系.评估受累椎动脉及对侧椎动脉通畅情况,指导术中暴露和处理受累椎动脉,避免术前椎动脉栓塞和术中预防性椎动脉结扎带来的潜在风险.

  • 胸腰椎三种前路内固定技术的应用

    作者:刘忠军;党耕町;陈仲强;蔡钦林;刘晓光;马庆军;王超

    目的:探讨胸腰椎前路内固定的力学特点、应用指征及临床价值,并对Kaneda装置、胸腰椎前路带锁钢板(Anterior thoraco-lumbar locking plate,ATLP)及AO圆棒内固定系统(Ventro Fix)三种技术进行比较.方法:总结36例应用胸腰椎前路内固定技术(包括Kaneda 16例, ATLP 14例及Ventro Fix 6例)治疗骨折、肿瘤及椎间盘病变的治疗经验.结果:36例中31例获3~79个月完整随访,治疗效果满意,内固定物本身未造成合并症.结论:胸腰椎前路内固定可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在某些脊柱骨折、肿瘤或椎间盘病变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三种内固定技术的比较结果显示,ATLP及Ventro Fix具有组装简便、省时及术中出血少等优点.

  •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

    作者:韦峰;刘忠军;党耕町;马庆军;刘晓光;姜亮

    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方式.方法:1993~2003年我院治疗各类胸腰椎(T5~L5)肿瘤患者72例,其中全脊椎切除、随访2年以上、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者12例,骨巨细胞瘤9例,单发浆细胞性骨髓瘤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一期前后路联合全脊椎切除11例,次全脊椎切除1例,以5种不同方式重建,分别为前路内固定加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ASP)5例、前路内固定加后路多节段Luque环内固定(AMP)4例、单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SP)1例、单纯后路多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MP)1例、单纯前路内固定(A)1例.观察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植骨融合情况、有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等并发症.结果:随访2.5~13年,平均6.6年.ASP方式重建的5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7°,平均2.4°,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1例因术中损伤终板而出现人工椎体轻度下沉.AMP方式重建的4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9°,平均5°,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或下沉;其中1例术后1.5年植骨融合后取出后方固定,仅保留前方固定,出现植骨骨折及后凸畸形.SP或MP方式重建的2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分别丢失12°和13°,植骨块均骨折.次全脊椎切除A方式重建的1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无丢失,植骨融合且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结论:本组病例较少,但初步可以看出ASP和AMP是全脊椎切除后坚强的重建方式,能够使植骨顺利融合,防止Cobb角度丢失.但ASP能够减少固定节段、保留运动单元,是更好的固定方式.SP和A不宜单独应用于全脊椎切除后稳定性重建.

  • 年龄对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预后的影响

    作者:韦峰;王宇鸣;刘忠军;刘晓光;姜亮;于淼;党耕町

    目的:探讨年龄对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1989年3月~2011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62例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病例,其中男25例,女37例,年龄11~68岁,平均32岁.病变位于颈椎28例,胸椎24例,腰椎10例;单节段36例,≥2个节段26例.术前Enneking分期S2期2例,S3期60例.根据WBB分期,仅累及后方附件结构2例,仅累及前方椎体结构15例,同时累及前后方结构45例.共53例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3个月(5~292个月),非死亡病例随访均超过21个月.以25岁为界进行年龄分组,用SPSS软件研究不同年龄组患者术前影像学累及节段、累及广泛程度的差异.对术前Enneking分期为S3期、手术方式采用包膜外分块切除术的病例,按上述年龄分组方法分组,用Kaplan-Meier统计方法分析两年龄组间无复发生存率的差异;再按年龄每10岁一档进一步分组,通过线性卡方统计方法观察各年龄组间术后复发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5岁组20例,>25岁组42例.≤25岁组累及≥2个节段6例(6/20),>25岁组20例(20/42)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25岁组中,单独累及附件2例,单独累及椎体7例,同时累及前后方结构11例;>25岁组中,单独累及椎体8例,同时累及前后方结构34例,两组肿瘤累及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3).获得随访的53例患者中,共有18例术后复发,复发率32%;中位复发时间12个月(2~200个月),共有6例复发时间超过术后2年,分别为30、37、38、42、94和200个月.在Enneking分期为S3期(除外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并采用经瘤包膜外分块切除术的35例患者中,≤25岁组12例,无复发,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59.8个月;>25岁组23例,9例复发,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65个月,两组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将此35例患者按年龄每10岁一档分组,11~20岁组6例,无复发;21~30组13例,3例复发,复发率23%;31~40组6例,2例复发,复发率33.3%;41~50组7例,4例复发,复发率57.1%;线性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复发率呈递增趋势(P=0.02).结论:在Enneking分期相同并采用相同手术方式的前提下,年龄可能是影响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因素之一,年轻患者预后较好.

  • 脊椎及椎旁组织对原发脊柱肿瘤局部屏障作用的组织学评价

    作者:兰杰;刘晓光;刘忠军;马庆军;姜亮;于泽生

    目的:评价脊椎及椎旁组织对原发性脊柱肿瘤局部侵袭的屏障作用.方法:将10例脊柱脊索瘤与7例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分为骨皮质组、软骨组、骨松质组、肌肉组、脂肪组和瘢痕组,观察肿瘤侵袭前缘瘤周组织完整性,分别测量其肉眼边界(MSM)、组织学边界(HLM)与分子边界(MCM)的长度,并进行边界长度组内比较和MSM-HLM、MSM-MCM差值组间比较.结果:瘤周骨皮质、软骨结构多保持完整,其余4组瘤周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破坏.各组MSM、HLM和MCM长度组内单冈素方差分析,除骨皮质组与软骨组外,其余各组内边界长度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骨松质组、肌肉组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骨松质组及肌肉组MSM的长度显著大于组内HLM、MCM的长度(P<0.05).脂肪组及瘢痕组MSM长度显著大于MCM长度(P<0.05).骨松质组、脂肪组MSM-HLM与MSM-MCM差值显著大于软骨组、骨皮质组(P<0.05);肌肉组、瘢痕组MSM-HLM、MSM-MCM差值显著大于软骨组(P<0.05),瘢痕组MSM-MCM差值显著大于骨皮质组(P<0.05).结论:骨皮质及骨膜、软骨终板、椎间盘、关节突软骨是限制原发性脊柱肿瘤局部侵袭的天然屏障,而骨松质、肌肉、脂肪组织及瘤旁瘢痕组织不具备屏障作用.

  • 脊柱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转归

    作者:杨兴海;肖建如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治疗理念与技术的进一步成熟,脊柱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逐渐成为脊柱外科医师关注的焦点.脊柱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及转归对确立治疗方案、手术切除方式、切除范围等具有指导作用,是制定外科治疗策略、评估预后的重要依据.

  • 脊柱颈胸结合部手术入路的回顾及进展

    作者:陶春生;倪斌

    脊柱颈胸椎结合部是从具有灵活运动功能的颈椎向相对固定、运动度较小的胸椎的过渡区域,通常是指从C7到T5的解剖范围[1].随着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发现颈胸结合部病变并不少见.据报道[2],大约15%的脊柱肿瘤位于上胸椎(T1~T4),后纵韧带骨化、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病变虽不很常见(约3‰),但因其椎管相对较小,症状往往显著,常需手术治疗.

  • 基因治疗促进脊柱融合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民;马庆军;党耕町

    脊柱先天性畸形、退变、获得性不稳以及脊柱肿瘤等疾患治疗过程中都需要通过骨移植来促进脊柱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虽然自体骨移植是促进脊柱融合的金标准,但仍然有5%~35%的单节段脊柱融合患者发生骨不融合,而多节段脊柱融合的骨不连发生率则更高[1].此外,自体骨、异体骨以及生物替代材料移植仍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临床亟须进一步研究骨再生的生物学机制以寻求更好地促进脊柱融合的方法[1].应用局部基因治疗技术可在脊柱特定的解剖区域释放成骨递质以刺激新骨的形成从而大程度地促进脊柱融合,该方法是一种较有希望替代传统自体骨移植的新型治疗技术.现就近年来基因治疗促进脊柱融合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颈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例报告

    作者:郝杰;胡侦明;唐海;段国勐;戴贺;高化

    脊柱化脓性骨髓炎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疾病,容易与脊柱结核、脊柱肿瘤等混淆而造成误诊旧.我院于2006年7月收治1例较为复杂的颈椎化脓性骨髓炎患者,报告如下.

  • 经下腰椎侧方入路行第五腰椎病变椎体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

    作者:王先泉;张进禄;高聿同;仲江波;周东生;左文山

    目的:探讨经下腰椎侧方入路行L5椎体切除及前路脊柱稳定性重建的可行性.方法:设计并应用经下腰椎侧方入路行L5椎体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2例患者,1为椎管内神经鞘瘤,另1为乳腺癌L5椎体转移.结果:2例患者术后分别获得4个月和5个月随访,X线片均显示钢板和螺钉位置良好,植骨已经融合,均能下地行走.结论:通过下腰椎侧方入路行L5椎体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是处理L5椎体病变的一种较合理的方法.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王冰;吕国华;刘伟东;罗建光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在脊柱肿瘤诊断与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脊柱肿瘤患者术前行DSA检查,有主干血管供血或血运丰富的27例行血管栓塞+手术治疗,11例无主干血管供血者直接行手术切除.结果:27例行栓塞后再手术者无术中、术后并发症,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平均随访13个月,栓塞+手术治疗组有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1年复发;11例直接切除病例中1例转移瘤患者术后8个月复发.结论:DSA在脊柱肿瘤治疗过程中对确定肿瘤部位、范围和区别肿瘤良恶性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术前应用血管栓塞治疗椎体血管瘤及脊柱恶性肿瘤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并可有效地防止肿瘤复发.

  • 脊柱肿瘤手术治疗的思考

    作者:徐万鹏

    现代先进的外科技术促进了脊柱外科的发展.精密的影像仪器能早期揭示脊柱肿瘤的破坏和肿瘤与周围重要器官的关系.CT引导下的脊椎穿刺活检,可以在术前明确组织学诊断,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尽早为患者进行各种治疗.术中麻醉管理水平和术后监测能力的大大提高,保障了大型手术的安全进行.上述多学科的进步,使我国脊柱肿瘤外科有了长足的进步.

  • 进一步提高脊柱肿瘤的诊治水平

    作者:胡云洲;曾建成

    1 努力提高对脊柱肿瘤的诊断技能对脊柱肿瘤的诊断是每个骨科医生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准确的诊断是手术治疗的前提,想方设法明确诊断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手术治疗虽然是重要手段,但不是所有的脊柱肿瘤都必须手术,即使要手术,诊断不同,手术方式、方法也不一样,不能先手术,后诊断.我们应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必要的化验,结合影像学检查,提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后经病理检查证实,成为后诊断.影像科要参考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科不但要看患者的临床表现,还要看影像学的各种照片,做到临床、影像、病理三者结合.有些脊柱肿瘤的诊断确有一定困难,应提倡多科会诊,包括院外及远程会诊,国内有条件的大医院应设骨肿瘤病理会诊专家,对某些病例一个医院、一个科室或一位医生作出诊断,可能会片面.笔者曾遇1例被某大医院诊断为转移瘤的患者,5年后随访时还奇迹般生存,找来原病理切片复查并会诊,发现原诊断有误.

  • 对脊柱转移癌外科治疗策略再认识

    作者:肖建如

    脊柱转移癌是脊柱肿瘤中常见的类型,约占脊柱肿瘤的70%.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脊柱转移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伴随着检测手段日益进步,尤其是PET-CT等先进影像学检测技术的应用,脊柱转移癌的确诊率不断提高.

  • 第十一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概况暨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七届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作者:王华东

    第十一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于2013年9月12日~14日在成都举行,来自海内外以及国内各地的110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大会。大会以脊柱脊髓损伤、退行性脊柱疾患、脊柱畸形、脊柱肿瘤等领域为主题,对脊柱脊髓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很多老专家也都到会指导,如张光铂教授、党耕町教授、唐天驷教授、赵定麟教授、胡有谷教授、贾连顺教授、李佛保教授等。在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和各位委员的积极参与支持下,通过承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辛勤努力,本次学术大会获得了圆满成功。

  • 第十二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朱雪松;杨惠林;刘忠军

    第十二届全国脊柱脊髓学术会议于2015年10月23~25日在苏州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辑部主办,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江苏省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承办.会议注册参会代表1705人,会场实际参会人数逾2000人,创历史新高.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投稿2638篇,内容分别涵盖脊柱疾患诊治和研究的各领域,共选出口头交流论文248篇,纸质壁报交流91篇,同时本次大会特别邀请海内外脊柱外科专家发言36人次.大会围绕颈椎退变、腰椎退变、脊柱畸形、脊柱结核、脊柱肿瘤、脊髓损伤与康复、脊柱微创、脊柱脊髓基础研究、脊柱护理等领域存在的热点问题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热烈的交流.

  • 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作者:邓忠良;柯珍勇;陈富;冉金伟;邓清明

    目的:探讨Sky骨扩张器系统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对22例共29个椎体塌陷病变患者,应用Sky骨扩张器进行经皮穿刺、塌陷椎体扩张后注入骨水泥.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9个椎体均单侧经椎弓根基底穿刺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每例35~85min,骨水泥注射量每个椎体5.3±1.2ml(3.0~7.6ml),分布均超过中线.骨水泥沿针道返流1个椎体,少量椎管内漏1个椎体,但均无临床症状;无其它并发症.所有患者疼痛缓解,VAS术前为9.2±1.8分,术后第3天为3.1±2.8分;随访1~3个月(平均2个月),随访时VAS为2.9±3.3分.5个椎体高度显著恢复.结论:Skv骨扩张器是经皮脊柱后凸成形术的新型器械,具有可控定向扩张特点,初步观察,安全有效.

  • 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海涌

    <神经外科聚焦>(Neurosurgical Focus)杂志近期刊出了一期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专刊,13位作者分别就脊柱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的诊断、治疗以及各个部位肿瘤切除后脊柱的重建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 脊柱外科动态

    作者:海涌

    1实时影像导航下放射治疗脊柱肿瘤据网站报道,一种实时影像导航下放射治疗系统近期已经在美国开始用于治疗脊柱肿瘤.该系统由一个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手和安装在其上的小型直线加速器组成.

  • 磁共振成像对椎管内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江勋源;魏光师;刘波

    目的:分析椎管内肿瘤的MRI表现特征,探讨MRI对椎管内肿瘤与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与肿瘤样病变患者,术前均行MRI平扫与增强扫描,分析其MRI影像特征.结果:髓内肿瘤3例;髓外硬膜下肿瘤20例;其它椎管内病变1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中脊膜瘤与神经类肿瘤的发生部位与信号有一定的特异性.脊膜瘤好发于上胸及下颈段,神经类肿瘤则以上颈及下胸段居多.脊膜瘤信号多均匀,而神经类肿瘤多不均匀,易发生囊变是较为特征性的表现,有囊变病灶中又以神经鞘瘤居多.结论:MRI检查可以对椎管内肿瘤进行明确的髓内与髓外定位诊断,在此定位诊断的基础上,结合肿瘤的好发部位、信号是否均匀、增强扫描上所见有助于其术前定性诊断.

310 条记录 3/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