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RI与螺旋CT对原发性胃癌病灶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作者:杨强

    目的:探究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中应用MRI、螺旋CT诊断的价值.方法:收治原发性胃癌患者50例,均接受MRI以及螺旋CT诊断.结果:MRI对胃外病灶、胃内病灶检出率以及胃外病灶、胃内病灶、总病灶的检出个数均高于螺旋CT(P<0.05).结论:与螺旋CT相比,MRI在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 原发性胃癌患者舌苔变化与转化生长因子α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布的相关性

    作者:王瑞;张军峰;吴娟;杨学文;王瑞平;邱红;詹臻;杨亚平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癌患者舌苔形成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方法 以原发性胃癌为基础病种,基于387例原发性胃癌患者和392例正常对照人群进行临床对照研究,记录受试者苔色和苔质,苔色包括白苔、黄苔和其他,苔质包括薄苔、厚苔、剥苔.利用连接酶检测反应检测受试者外周静脉血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基因8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分布情况,分析苔色、苔质与TGF-α基因SNP位点的相关性.结果 仅携带SNP rs11466285 TC/TT基因型的原发性胃癌患者和正常对照人群苔色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22),其他各基因型苔色和苔质在两组受试者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NPrs503314 GG基因型、rs3732253 TC/TT 基因型和rs538118、rs2166975显著影响苔色变化(P<0.05),SNPrs503314 GC/CC基因型和rs538118显著影响苔质变化(P<0.05). 结论 原发性胃癌患者舌苔形成可能与TGF-α基因多态性相关.

  • 多药耐药蛋白P-gP170在胃癌中的表达

    作者:惠延平;李友红;孙春煜;王映梅;马福成

    肿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常常影响化疗药物的效果,其耐药机理之一是由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产物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 170)增高介导的多药耐药性(multidrugresistance,MDR)[1,2].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133例原发性胃癌P-gp170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组织学类型、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

  • 原发性胃癌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化疗对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大荣;罗红兰

    目的:观察胃癌根治术后化疗对原发性胃癌患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胃癌患者胃癌根治术患者41例作为实验组,另选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进行 FOLFOX(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化疗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CD3+、CD4+、CD8+、NK和FOXP3+细胞数量,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OXP3+的表达。结果治疗前,实验组CD3+T显著高于对照组,CD4+T、CD8+T、CD4+/CD8+T和NK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实验组治疗后生存质量显著高于治疗前( t=4.84,P ﹤0.01),总有效率为31/41(75.6%);实验组治疗后CD4+T、CD8+T和NK显著高于治疗前( P ﹤0.01);III, IV期CD4+T、CD4+/CD8+T和NK显著低于Ⅰ、Ⅱ期( P ﹤0.05),III、IV期CD8+T显著高于Ⅰ、Ⅱ期( P ﹤0.05);实验组治疗后FOXP3+显著高于治疗前( P ﹤0.01)。结论原发性胃癌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化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显著增加CD4+T、CD8+T和NK细胞,降低FOXP3+调节性细胞。

  • 原发性胃癌患者根治术后的疲劳综合征影响因素

    作者:涂复兴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癌患者根治术后的疲劳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手术后10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按照营养方法的不同分为静脉滴注组和肠内营养组,每组各50例.肠内营养组患者单纯通过肠道给予营养;静脉滴注组患者通过肠内营养联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及其意愿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又将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每组各50例.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给予腹腔镜下行胃癌切除术;开腹手术组患者给予开腹切除胃癌.采用视觉模拟疲劳尺(VAS)对两组患者行术后VAS评分观察.结果:男性患者VAS评分(5.81±1.08)高于女性患者VAS评分(3.39±1.14),患者的年龄越大,术后VAS评分越高;术后第1、3、5天,静脉滴注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肠内营养组;肿瘤临床分期越晚,VAS评分越高,开腹手术患者术后第1、3、5天的VAS评分均比腹腔镜手术高;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胃癌患者根治术后的疲劳综合征的影响因素与患者性别、年龄、营养方式、肿瘤临床分期及手术方式有关.

  • 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

    作者:严华茗;谢兵;刘亚琴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术后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术后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术后焦虑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干预组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对原发性胃癌患者术后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干预可及时发现并发症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患者术后紧张、焦虑情绪,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

  • 胃癌及转移淋巴结中P16和P15基因表达的意义

    作者:肖鹏;陈广斌;贾宗智;司斌团

    目的:观测抑癌基因P16和P15在原发性胃癌及淋巴结在的表达,以探讨两者在胃癌的发生转移及预后中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2例原发性胃癌及138枚转移淋巴结中P16和P15蛋白的表达结果:P16和P15阳性表达率在原发癌中分别为17 4%和28.3%,在转移淋巴结中分别为15.9%和28.3%,原发癌伴淋巴结转移组P16和P15阳性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低表达(P<0.05),P16和P15在原发性胃癌中的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列联系数r=0.274),在淋巴结的表达也为正相关(P<0.05.列联系数r-=0. 324).结论:P16和P15基因蛋白对胃癌的转移有抑制作用.P16和P15两者检测对胃癌淋巴结转移预测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

  • 胃癌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与血管形成的机制

    作者:陶文惠;邓长生;朱尤庆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synthase,iNOS)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微血管形成的关系,以及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0例原发性胃癌中iNOS的表达,同时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以抗CD34标记).结果:iNOS阳性表达率为70%,在淋巴结阴性组和阳性组分别为54.2%和84.6%,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iNOS阴性表达组MVD均值为11.8±5.9,在iNOS阳性表达(+)、(++)、(+++)组中MVD均值分别为18.7±6.3,24.5±5.6,30.1±9.4,iNOS阴性组和阳性组MVD均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NOS在胃癌组织中有高表达(70%),与癌瘤微血管形成,淋巴结转移有关系.

  • 胃癌SMAD4/DPC4杂合性丢失的研究

    作者:朱亚青;尹浩然;朱正纲;刘炳亚;张奕;陈雪华;于颖彦;林言箴

    目的:探讨胃癌中SMAD4/DPC4杂合性丢失(loss ofheterozygosity,LOH)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相多态性(PCR-SSCP)银染法分析50例原发性胃癌SMAD4/DPC4的杂合性丢失.结果:D18S46 LOH为36.2%(17/47),D18S474 LOH为39.1%(18/46),DPC4LOH为59.2%(29/49).SMAD4/DPC4LOH的发生率随着胃壁浸润深度的加深而增高,随着TNM分期的增加而增高(P<0.05).胃癌直径≥5 cm时,SMAD4/DPC4 LOH要明显高于胃癌<5 cm时(P<0.05).SMAD4/DPC4 LOH在Borrmann分型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MAD4/DPC4的杂合性丢失可能在胃癌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胃癌发展后期的重要分子事件.

  • 原发性胃癌、肝癌和肾上腺转移癌一例

    作者:王先法;忻莹;蔡秀军;彭淑牖

    患者 男,59岁,因"反复上腹隐痛3个月余"入院.当地胃镜检查显示"胃体溃疡,直径约1 cm",病理检查示腺癌.

  • 超选择动脉灌注化疗加胃周血管离断术对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

    我院1993~1998年采用超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加胃周血管离断术治疗不能切除的晚期胃癌67例,现将随访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本组病例67例,男54例,女13例,年龄22~76岁,平均年龄56.6岁。原发性胃癌61例,胃癌术后复发和残胃癌6例。临床上有上腹痛者52例,食欲减退者48例,体重减轻者41例,有幽门梗阻症状或梗噎感者36例,上腹部可扪及包块者32例,有消化道出血者30例,有癌性腹水者28例。本组病例术前术后均进行“B”超、钡餐、胃镜及CT检查。全组病例均经剖腹探查证实,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并经病理诊断证实腺癌33例,粘液腺癌9例,低分化癌25例。

  • 胃泌素-17与胃蛋白酶原对原发性胃癌诊断效果及感染的影响

    作者:林玄威;陈革;杨河

    目的 探讨胃泌素-17与胃蛋白酶原对原发性胃癌诊断效果及对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2月于医院治疗的胃癌患者2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胃癌分期分为早期胃癌组(T1~2)112例,晚期胃癌组(T3~4)136例,并选取同期1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体检者和胃癌患者术前血清胃泌素-17含量、胃蛋白酶原的含量;比较术后感染和非感染患者的血清胃泌素-17含量、胃蛋白酶原的含量;确定胃泌素-17含量、胃蛋白酶原对原发性胃癌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统计分析感染患者的病原菌情况.结果术前早期胃癌组患者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Ⅱ分别为(12.41土5.73)pmol/L,(60.34±8.14)ng/ml,(14.28±1.93)ng/ml均低于晚期胃癌组的(19.73+8.84)pmol/L,(87.53±12.42)ng/ml,(28.76±5.41)ng/ml(P<0.05).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对胃癌的诊断佳临界值分别为9.71 pmol/L,67.96 ng/ml,13.52 ng/ml,敏感性分别为80.83%,74.41%,88.78%,特异性分别为63.90%,55.24%,84.63%,准确性分别为59.07%,63.22%,59.58%.对照组体检者及未感染患者的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的含量均低于感染患者(P<0.05);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对胃癌术后感染的诊断佳临界值分别为18.86 pmol/L,81.73 ng/ml,22.61 ng/ml,敏感性分别为84.22%,85.75%,82.11%,特异性分别为84.29%,87.74%,71.90%,准确性分别为69.77%,72.81%,67.44%.18例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株,革兰阳性菌7株,真菌1株.结论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对原发性胃癌及胃癌术后感染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应引起临床重视.

  • 原发性胃癌患者手术后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马杰;姚林果;刘世君;丁西平;孟繁春;李永生

    目的 分析原发性胃癌患者手术后真菌感染的部位、菌株分布以及引起感染的影响因素,为原发性胃癌患者治疗以及真菌治疗提供有效的临床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7年4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494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感染患者真菌感染部位、菌株分布,并对引起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94例原发性胃癌患者共有23例手术后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率为4.66%,共检出51株真菌,其中白假丝酵母29株,占56.8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和消化道为主,占47.83%和43.48%;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有吸烟史、年龄≥60岁、术后细菌感染是造成原发性胃癌患者手术后真菌感染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原发性胃癌患者手术后真菌感染率较高,同时术前有吸烟史、年龄≥60岁、术后细菌感染是造成原发性胃癌患者手术后真菌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治疗时应该根据上述因素进行有效预防及治疗.

  • E-cadherin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作者:金卫中;杨东慧;金翔凤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105例原发性胃癌E-cd蛋白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临床与病理的关系.

  • 介入治疗原发性胃癌48例临床分析

    作者:齐洪滨;张剑玲;李煊

    目的 分析对48例原发性胃癌患者进行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8例原发性胃癌患者进行放射介入治疗,然后观察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经过治疗,48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中,有例43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总的有效率是89.59%,出现并发症的有2例.结论 对于中晚期的原发性胃癌患者,进行放射介入治疗的近期效果较为满意,患者临床自觉症状有明显的减轻,而且生存期也有所延长,对于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来说,是有治疗价值的.

  • 螺旋CT与MRI对于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的临床比较研究

    作者:刘蕾

    目的 探讨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胃癌病灶的检出差异,比较螺旋CT和MRI技术对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的临床影像学特征,为胃癌治疗时确定靶部位积累影像学资料.方法 对本院自2009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6例原发性胃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56例患者分别采用螺旋CT检查(CT组)及MRI检查(MRI组),对两种检查方法对胃癌病灶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组采用螺旋CT检查出49例患者的112个胃内病灶及30例患者的100个胃外病灶;MRI组采用MRI检查出54例患者的164个胃内病灶以及36例患者的143个胃外病灶,MRI与螺旋CT监测方法比较胃内外病灶检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原发性胃癌病灶的检出,MRI检测技术与螺旋CT检测技术比较,其对胃癌的转移灶的检出前者与后者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以螺旋CT检测确定病变区域制定化疗计划时,有针对性的运用MRI技术的影像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MRI与螺旋CT在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春荣;李继升;刘君

    目的 探讨MRI与螺旋CT对于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胃癌治疗靶部位的确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8例原发性胃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分别使用螺旋CT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下患者的胃癌病灶检出情况.结果 使用螺旋CT检查出49例患者的123个胃内病灶以及30例患者的98个胃外病灶;使用MRI检查出56例患者的189个胃内病灶和41例患者的146个胃外病灶,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螺旋CT检查方式相比,应用MRI对原发性胃癌患者病灶检查具有更大的优势,患者胃内病灶和胃外病灶的检出率更高,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胃癌伴胆囊癌1例

    作者:曾超

    1 病例报告患者,男,74岁,因"B超发现胆囊结石十余年,发现胆囊结石伴息肉4个月",于2001年3 月6日入院.体格检查:T 36.4 ℃,P 68次/min,R 18次/min,Bp 105/67.5 mmHg.发育良好,营养较差,神清合作,对答切题.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全腹平软 ,无压痛、肌紧张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未扪及肝脾,其他未见异常.辅助检查:B超提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肝、胰、脾、肾未见异常.诊断为:胆囊结石伴息肉.于2001年3 月8日在全麻下行胆囊切除术.术中见胆囊肿大,与周围组织粘连,胆囊颈部可扪及结石, 约0.7 cm×0.7 cm,胆总管约1.2 cm,行胆总管造影显示下段通畅,遂结扎胆囊管 ,剥离胆囊,见胆囊中部变细,变硬,周围有数个米粒大小硬节,将胆囊分成两个约4 cm×5 cm和3 cm×3 cm的囊腔,腔内可扪及约0.4 cm×0.5 cm、0.7 cm×0.7 cm、1.0 cm×1.2 cm的结石3枚.切下胆囊送冰冻切片提示恶性,遂行腹腔探查,见胃小弯后壁有约5 cm×5 cm的硬节,已突破浆膜层,但与周围组织尚无粘连,大网膜可扪及数个肿大的淋巴结,质硬,活动,考虑为胃癌,且伴淋巴结转移.遂行胃大部切除,毕Ⅱ式胃空肠吻合,部分切除大网膜,关腹结束手术.术后标本病理报告:(1)胃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浸润全层,两切端未累及(大网膜部),慢性淋巴结炎(2/2);(2)胆囊中高分化乳头状腺癌,部分囊壁组织有癌浸润.病理免疫组化检验报告显示:(1)胆囊中高分化乳头状腺癌,Ki67(+),C-erbB-2(+);(2)胃溃疡型中低分化腺癌,浸及全层,Gst-π(+ ++),Pgp(+),TOPOII(+++),p53(++),CEA(++).由此得出术后诊断:原发性胃癌伴原发性胆囊癌.

  • 恶性淋巴瘤与原发性胃癌共存一例报告附文献复习

    作者:杨继红;薛利军;印洪林;李国立;苏全胜

    随着恶性淋巴瘤患者总生存期延长,继发性肿瘤发生率逐渐增加.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常见的是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继发实体肿瘤亦有报道,但大多数是胃黏膜相关淋巴瘤(MALT)与胃癌同时或先后发生.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与胃癌共存文献报道甚少,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滤泡性淋巴瘤与原发性胃癌同时存在的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作一报道.

  • 原发性胃癌易感基因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冯靖宇;沈孝兵;严滢滢

    目的 筛选江苏省南京市汉族人群胃癌遗传易感因素(基因多态性),进行多基因危险度分析.方法 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374例南京市汉族人群原发性胃癌病例及对照为研究对象,检测CYP2E1、GSTM1、GSTT1、NAT2、ALDH2、MTHFR、XRCCI、IL-1B、VDR、TNF等基因型别;以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胃癌遗传危险因素的筛选,并对选取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基因危险度分析.结果 原发性胃癌遗传易感因素有6项,分别为CYP2E1野生型(OR=1.348,95%CI=1.075~1.690)、NAT2突变型(OR=2.310,95%CI=1.613~3.309)、NAT2慢乙酰化型(OR=1.768,95%CI=1.018~3.072)、XRCC1 194突变型(OR=1.449,95%CI=1.140~1.842),MTHFR A1298C突变型(OR=1.521,95%CI=1.111~2.083),IL-1β突变型(OR=1.271,95%CI=1.031~1.568).结论 多基因组合作用OR值与其基因频率存在高度相关性,随着易感基因的增加,危险性升高.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