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黄体期促排卵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彭月婷;张宏展;徐士儒;陈文娜;黄菊;伍慧丽;曾勇;宋成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中,黄体期促排卵在卵巢低反应(POR)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体会. 方法 回顾性分析POR的227个IVF周期,分析克罗米芬微刺激阶段和后续的黄体期促排卵阶段的一般资料、获卵数、取消率、再获卵率等及冷冻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等指标.总结黄体期促排卵应用于POR患者中的临床体会. 结果 两个阶段间MⅡ卵率、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黄体期促排卵阶段的平均获卵数明显高于微刺激阶段(P<0.05).微刺激阶段及黄体期促排卵阶段所获得的冷冻胚胎进行移植后,临床妊娠率为28.8%,胚胎种植率为15%.黄体期促排卵方案的再获卵率64.4%. 结论 在POR患者中,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周期获卵数及再获卵率高,能降低患者心理压力,获得较满意的临床妊娠结局,提示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对于POR患者是一种值得尝试的促排卵方案.

  • 卵泡期联合黄体期促排卵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实施辅助生殖技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玉梅;巴林林;刘冬娥;赵梓彤

    目的 研究卵泡期联合黄体期促排卵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进行辅助生殖技术的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患者,第一周期用常规改良短方案促排卵失败,第二周期采用卵泡期联合黄体期促排卵方案,比较两种促排卵方案的结果. 结果 卵泡期联合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周期共获得1 61枚MⅡ卵母细胞,改良短方案周期共获得11 4枚卵母细胞,两组平均获MⅡ卵母细胞数[(4.4±2.8)vs.(3.1±1.9),P<0.05],MⅡ卵母细胞平均受精数[(3.51±0.35)vs.(2.11±1.56),P<0.05],平均优质胚胎数[(1.65±0.28)vs.(0.81±0.19),P<0.05]中,联合组均显著高于改良短方案组.在联合卵泡期和黄体期促排卵周期中,卵泡期促排卵共获得65枚MⅡ卵母细胞,黄体期促排卵共获得96枚MⅡ卵母细胞,黄体期平均获卵数显著高于卵泡期[(2.6±1.9)vs.(1.8±1.5),P<0.05];而受精率[(83.1%)vs.(79.2%),P>0.05]和平均优质胚胎率[(51.9%)vs.(53.9%),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对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患者,卵泡期联合黄体期方案促排卵方案能够在短期内获得更多的成熟卵和优质胚胎,这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卵泡期联合黄体期促排卵对卵巢低反应患者活产率的影响

    作者:韦立红;马文红;李忻琳;唐妮

    目的 探讨卵泡期联合黄体期促排卵在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周期中对卵巢低反应(POR)患者活产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生殖中心行IVF/ICSI的713位POR患者713周期的数据资料,根据促排卵方案分为2组:单纯卵泡期微刺激促排卵组(单纯组)和卵泡期微刺激联合黄体期促排卵组(联合组),比较2组间每周期的获卵数、受精率、可利用胚胎数、周期取消率,及每起始周期的累积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及流产率. 结果 联合组每周期的获卵数[(3.5±2.0) vs.(1.7±1.2)]及可利用胚胎数[((2.1±1.4) vs.(1.1±1.0)]均显著高于单纯组(P<0.05),周期取消率显著低于单纯组(15.6% vs.31.3%,P<0.05).联合组每起始周期的累积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单纯组(22.7% vs.14.8%,P<0.05);累积活产率较单纯组有升高的趋势(17.7%vs.11.6%),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流产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卵泡期微刺激促排卵联合黄体期促排卵可显著增加卵巢低反应患者每周期的累积妊娠率,提高活产率.

  • 孕激素阻断LH峰用于促排卵的方案应用进展

    作者:郭丽娜;晏红伟

    随着卵泡发育基础内分泌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胚胎玻璃化冷冻和冻融胚胎移植(FET)技术的不断完善,近年来控制性卵巢刺激(COS)方案呈现许多新进展,越来越趋向于简单化、多样化、个体化.孕激素阻断LH峰用于促排卵的方案简称孕激素阻断方案,是利用内源或外源性孕激素阻断LH峰,结合促排卵药物进行卵巢刺激的一种促排卵策略,包括黄体期促排卵(LPS)、卵泡期联合黄体期双重刺激(duostim),卵泡期高孕酮状态下促排卵(PPOS),以及其它孕激素方式下的促排卵方案.本文对孕激素阻断方案发展历史,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适用人群等方面进行综述.

  • 黄体期促排卵取卵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敏;王蔼明;商微;闫玲;陈怡;汤晓蓉;黄影

    世界第一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成功妊娠并活产是自然周期取卵获得的胚胎,随后,由于高的周期取消率,自然周期逐渐被刺激周期取代[1].然而,随着患者群体日益庞大,高龄、卵巢衰竭、反复失败及多次促排卵无有效胚胎的患者明显增加,为使这部分患者获得生育的机会,人们尝试探索传统的长短方案以外的方案如自然周期、微刺激周期等.本文对我院生殖中心3例卵巢低反应(POR),在自然周期、微刺激周期、超促排周期未能获卵的病例,尝试在黄体期继续促排卵成功获得成熟卵子并形成可用胚胎,现报告如下.

  • 黄体期促排卵在卵巢低反应高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作者:李冬宏;卢淑庄;林彤;郭玉佳

    目的 探讨卵巢低反应高龄患者行黄体期促排卵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分别采用黄体期促排卵方案或超短方案、微刺激、自然周期等进行IVF助孕的卵巢低反应的高龄患者资料,共110例,按促排方案分为黄体期促排组(58例)与其他方案组(52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实验室各指标的差异. 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中年龄、不孕年限、基础小卵泡数、基础FSH以及基础E2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体期促排组的获卵数、MⅡ数、D3优质胚胎数、成囊率、冷冻胚胎数均要显著高于其他方案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受精率显示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对卵巢低反应高龄不孕症患者,行黄体期促排卵相对于超短方案、微刺激、自然周期等能获得更多的卵母细胞数和成熟卵数,而且还能提高胚胎的数量和质量.

  • 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德红;季慧;王培;张军强;郭雪珂;梦茜;凌秀凤

    目的 分析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该次方便抽取210例因卵巢低反应,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患者,对入选的所有患者均采用卵泡期促排、黄体期促排方案,其中,选黄体期促排卵方案的作为研究组,选卵泡期促排卵方案的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卵泡期、黄体期综合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Gn总量(2496.52±1190.50)IU(t=12.321),Gn时长(8.60±3.65)d(t=10.651),扳机日LH(1.75±1.12)mIU/mL(t=8.154),与对照组(1520.58±1000.14)IU,(7.01±2.21)d,(10.55±21.37)mIU/m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获卵数、MII卵子数,高于对照组(P<0.05);2组扳机日E2水平、受精率、MII卵率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6,x2=1.351、2.842,P>0.05).结论 对卵巢低反应患者选黄体期促排卵方案,促排卵效果确切.

  • 微刺激联合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IVF-ET助孕中的应用

    作者:张少娣;贾楠;李杭生;张宇晖;张翠莲

    目的 比较微刺激方案和微刺激联合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的效果,探讨黄体期促排卵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研究所行微刺激方案的368个IVF-ET周期.根据促排卵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微刺激方案,279周期)和B组(微刺激联合黄体期促排卵方案,89周期).比较两组的基本情况、助孕结局和妊娠结局.结果 A组共144周期无可利用胚胎,B组共16周期无可利用胚胎.A组平均Gn量、平均促性腺激素(Gn)天数、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周期取消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和B组扳机日子宫内膜厚度、移植胚胎数、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及早期流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促排卵周期妊娠率高于A组(P<0.05).结论 微刺激联合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可以提高卵巢低反应患者的获卵数及可移植胚胎数、降低周期取消率,可以达到理想的临床妊娠率,是卵巢低反应患者有效的促排卵方案.

  • 黄体期促排卵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刘英;林慧;雷金风

    目的 探讨黄体期促排卵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解放军第181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卵巢低反应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体外受精阶段应用克罗米芬微刺激及黄体期促排卵治疗,比较患者在卵泡期微刺激阶段和后续黄体期促排卵阶段的临床结局及临床指标.结果 卵泡期微刺激阶段临床妊娠率为28.57%,黄体期促排卵阶段临床妊娠率为23.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体期促排卵阶段平均获卵数、获卵比例、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体期促排卵与卵泡期促排卵结局无显著差异,能在同一月经周期增加取卵机会,获得更多的卵子及可利用胚胎,增加累计妊娠率.

  • 两种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杨榃楚;陈豪英;习海涛;赵军招

    目的 比较两种高孕酮方案即高孕激素环境下超促排卵方案(PPOS)和黄体期促排卵方案(LPOS)在卵巢低反应患者(PO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205个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胚胎移植周期.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PPOS 138个周期,LPOS 67个周期.比较两组促排卵结果、实验室相关指标及临床妊娠结局.结果 两组年龄、获卵数、D3优质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POS方案较LPOS方案触发日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更高(P<0.05),而触发日孕酮(P)水平、Gn总量、卵子成熟率则更低(P<0.05).两组优质胚胎率、后期冻融胚胎移植的I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中均未发生早发LH峰和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结论 LPOS和PPOS均能使POR患者获得理想的优胚率以及冻融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两种方案均适用于POR患者,使促排卵受月经周期影响减小,启动时间更加灵活.

  • 双刺激方案与微刺激并拮抗剂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张晓敏;季静娟;刘雨生

    目的 探讨双刺激方案以及微刺激并拮抗剂方案在卵巢储备功能下降( DOR )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IVF-ET)中的应用. 方法 对283例DO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双刺激方案204例,拮抗剂方案79例,比较各方案的促排卵结局. 结果 双刺激方案黄体期促排卵的获卵数、可用胚胎数、优质胚胎数、促排天数及用量、扳机日孕酮( P)值均高于卵泡期促排,扳机日黄体生成素( LH)水平低于卵泡期促排. 拮抗剂方案获卵数、优质胚胎数、促排天数和用量高于双刺激卵泡期促排,扳机日 LH 值低于双刺激卵泡期促排,两组可用胚胎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双刺激黄体期促排天数和用量、扳机日雌二醇( E2 )、P值高于拮抗剂组,扳机日LH值低于拮抗剂组,两组获卵数、可用胚胎数、优质胚胎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组促排卵周期取消率、获卵率、获可用胚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双刺激方案两期促排卵之后获可用胚胎率较拮抗剂方案高,流产率较低. 结论 双刺激增加的黄体期促排卵在DOR患者中的应用与微刺激联合拮抗剂方案有相同的临床结局,在同一个月经周期中进行双刺激方案缩短了IVF-ET的治疗时间,对于DOR患者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 三种促排卵方案对卵巢储备力低下患者助孕效果比较

    作者:王圆圆;刘建新;祁秀娟

    目的::探讨卵巢储备力低下患者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 IVF/ICSI-ET)助孕时较理想的超促排卵方案。方法:将302例行IVF/ICSI-ET助孕的卵巢储备力低下患者分为3组:微刺激方案组( A组,98例)、黄体期促排卵方案组( B组,62例)和超短方案组( C组,142例),比较3组的一般情况、周期取消率、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使用天数( Gn天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日血雌二醇( E2)、促黄体生成素( LH)、孕酮( P)及子宫内膜厚度、平均获卵数、受精率、形成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结果:A组的周期取消率均明显高于B、C两组(P<0.05);A组的总Gn天数短,C组的总Gn天数长(P<0.05);A组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低于B、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HCG日E2水平、平均获卵数均低于B、C两组,C组的HCG日LH水平均低于A、B两组( P<0.05)。3组的一般情况、正常受精率、成胚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生化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超短方案可能是较好的卵巢储备力低下超促排卵方案,同时黄体期促排卵亦不失为一种新的有效促排卵方案。

  • 高龄IVF患者应用黄体期促排卵方案与GnRH-a超短方案的助孕结局比较

    作者:王天琪;孙振高;杨毅;王晓明;徐凯月;宋景艳;张兴兴;王爱娟

    目的 观察黄体期促排卵方案与GnRH-a超短方案在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助孕高龄患者中的应用,探讨黄体期促排卵方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114例高龄患者161个IVF-ET周期过程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GnRH-a超短方案83例(A组)、黄体期促排卵方案31例(B组),比较两种方案的促排卵效果及妊娠结局.结果 与A组相比,B组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用量较多、重组促卵泡激素用量较少、促性腺激素(Gn)用量较多、Gn费用较少及受精率较高,优质胚胎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基础卵泡刺激素、基础黄体生成素、基础雌二醇、Gn天数、扳机日雌二醇水平、平均获卵数、2PN、可利用胚胎数、可移植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及早期流产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高龄患者,黄体期促排卵方案与GnRH-a超短方案相比,在Gn费用较少的情况下有较高的受精率,且两组在总获卵数、可利用胚胎率及妊娠结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可作为高龄IVF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案.

  • 微刺激联合黄体期促排卵对卵巢低反应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的效果观察

    作者:陈英;梁辉;王娜

    目的 探讨微刺激联合黄体期促排卵对卵巢低反应患者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的卵巢低反应患者146例,共394个周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3例采用微刺激方案治疗,联合组73例采用微刺激联合黄体期促排卵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促排卵结局和妊娠结局.结果 联合组平均Gn量、平均Gn天数、获卵数、可移植胚胎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组共治疗112个周期,其中有23个周期无可利用胚胎,对照组共治疗282个周期,其中有144个周期无可利用胚胎,联合组的周期取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者的扳机日子宫内膜厚度、胚胎移植数、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以及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但是联合组的促排卵周期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 微刺激联合黄体期促排卵可以有效的增加获卵数量、可移植胚胎数量,降低周期取消率,增高周期妊娠率,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妊娠结局,是有效的促排卵方案.

  • 不同促排卵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黄柯蓁

    目的 探讨治疗卵巢低反应(poor ovarian response,POR)患者的佳促排卵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助孕且诊断为POR患者的247个周期.按照不同的促排卵方案将患者分成自然周期组(35周期)、黄体期促排组(23周期)以及拮抗剂方案组(189周期)三种不同研究组,分析患者基础内分泌水平,比较各组患者的不同促性腺激素(Gn)用量、Gn用药时间、获卵数、成熟卵数、受精率、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周期移植率、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拮抗剂方案组平均Gn用量显著高于黄体期促排卵组.拮抗剂方案组平均Gn使用时间也显著长于黄体期促排组,自然周期组平均获卵数以及获得成熟卵子数,均显著少于黄体期促排卵组和拮抗剂方案组.黄体期促排卵方案组的终临床妊娠率47.83%,要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22.86%及拮抗剂方案组26.46%.结论 自然周期费用低,但是治疗效率也低.黄体期促排卵获得了相对较高的助孕结局,但是促排卵周期与移植周期分离,也造成了治疗时间的延长.拮抗剂方案用药费用高,助孕结局较差.

  • 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的初步研究

    作者:唐奕;张红;罗克莉;卢光琇;龚斐

    目的:探索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初步效果.方法:分析77例接受黄体期促排卵的不孕症患者的卵泡期和黄体期促排卵时血清激素水平及获卵数、胚胎情况和助孕结局.结果:经过卵泡期和黄体期2次取卵,77例均有取卵机会,且获得卵子的患者数和有胚胎冻存的患者数均比仅接受卵泡期取卵的患者数显著增加(P<0.001和P<0.05);卵泡期与黄体期扳机日内分泌水平亦有统计学差异(P<0.001),黄体期促排卵周期的回收卵子数、冷冻胚胎数均显著多于卵泡期(P<0.00 1);已接受了冻融胚胎移植(FET)的34例患者中20例获得了临床妊娠.结论:在卵巢低反应患者中实施黄体期促排卵取卵是可行的,可以增加获卵数及获得胚胎的机会,从而为提高妊娠率提供可能.

  • 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一种新的促排卵方案

    作者:奚倩雯;匡延平

    随着胚胎冷冻技术的进步,全部胚胎冷冻策略得以实现,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progestin primed ovarian stimulation,PPOS)成为可能.PPOS的理论基础是基于高孕激素能抑制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峰及人类卵泡募集的多个卵泡波模式,其包括利用内源性天然高孕激素的黄体期促排卵,应用外源性孕激素类药物的卵泡期高孕激素状态下促排卵,及其衍生而来的一系列方案.这些方案在国内外的研究中都已被证明能有效抑制LH峰,且能获得有发育潜能的胚胎,但对于其卫生经济学效益等仍有待研究.本文就此方案目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自然周期取卵/排卵后继续黄体期促排卵的临床观察

    作者:赵贝;孙丽君;胡继君;冯营营;李哲;张俊韦

    目的 探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DOR)患者黄体期促排卵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本院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助孕的DOR患者,共290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自然周期方案(164个周期)、自然周期取卵/排卵后继续黄体期促排卵方案(128个周期)行IVF/ICSI.比较患者临床、实验室及妊娠结局的各项指标.结果 两组的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血清基础卵泡刺激素(FSH)及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获卵率及双原核(2PN)受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体期促排卵组扳机日黄体生成素(LH)[(3.39±1.04)mIU/L]及提前排卵率[0.8%(1/128)]低于自然周期组[(14.45±4.23)mIU/L,16.0%(26/162)](P<0.001).扳机雌二醇(E2)[(1046.84±725.70)ng/L]、获卵数(2.6±2.1)、优质胚胎率[47.9%(90/188)]均高于自然周期组[(351.94±179.75)ng/L、0.8±0.7、31.5%(23/73)](P<0.001、P<0.001、P=0.017);黄体期促排卵组及自然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6.8%、20.0%,早期流产率分别为13.3%、16.7%,累积妊娠率分别为28.3%、20.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然周期取卵/排卵后继续黄体期促排卵方案获卵数增多,优质胚胎率升高,提前排卵率降低,对于DOR患者而言,是一种可行的促排卵方案.

  • 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继续黄体期促排卵的临床观察

    作者:韩文菊;王磊;邵小光

    目的:探讨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不孕症患者在辅助生殖助孕中卵泡期促排卵后继续行黄体期促排卵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助孕在卵泡期促排取卵后,继续于黄体期给予促性腺激素(Gn)促排卵65名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获卵数、受精率及优质胚胎数等,所得可用胚胎均行全部胚胎冷冻.结果:65个黄体期促排卵周期中,3个周期未获卵,总获卵数为158个,平均获卵数为2.5±1.1个,受精率为74.1%,共获得优质胚胎数为53个,行全部胚胎冷冻.比较34例患者卵泡期拮抗剂方案和黄体期促排卵效果,黄体期促排卵MⅡ卵获得率高,Gn用量少,hCG注射日黄体生成素(LH)值低,孕酮(P)值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G注射日雌二醇(E2)值、促排卵天数、受精率及优质胚胎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患者在IVF常规卵泡期促排卵中常出现优势卵泡少、空卵泡及提前排卵等不良结局,在优势卵泡取出或排卵后继续行黄体期促排卵可获得理想的卵子和优质胚胎数,为后续冻融胚胎移植提供可用胚胎,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补充方案.

  • 黄体期促排卵方案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实施IVF-ET技术中的应用——3例病案报道

    作者:杨青萍;黄筱金

    目的:报道3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实施IVF-ET技术采用黄体期促排卵方案的病案.方法:对3例PCOS患者接受常规促排卵方案单一卵泡发育或提前排卵后继续行黄体期促排卵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结果:采用微刺激、拮抗剂方案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单一卵泡发育或提前排卵后,补救性联合黄体期促排卵可提高获卵数,增加优质胚胎数,降低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的发生率.结论:对于常规方案促排卵单卵泡发育或提前排卵后的PCOS患者,继续黄体期促排卵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效促排卵方案.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