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Meek微型皮片移植术治疗Ⅲ度烧伤超过80%TBSA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严雷

    目的 :探究Ⅲ度烧伤超过80% 总体表面积(TBSA)病人在使用Meek微型皮片移植术后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5-2016.5收入82例Ⅲ度烧伤超过80%TBSA病人,用随机排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41例采用Meek微型皮片移植术作为观察组,另41例采用小邮票皮片移植术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对皮片成活率、手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的影响.结果 :在皮片存活率上观察组(97.56%)显著比对照组(82.93%)高(x2=12.156,P<0.05);在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上观察组比对照组显著减少(t=-22.585、-25.912,P<0.05).结论 :Ⅲ度烧伤超过80%TBSA病人采用Meek微型皮片移植术治疗,可显著提升皮片成活率,在手术时间及伤口愈合时间上,使用此手术方式能明显降低时间,具有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真皮支架在烧伤创面修复中的影响研究

    作者:陈龙义;滕建英;郭瑞;黄智慧;丁科全;吴佳佳;徐少骏

    目的:探讨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NA质粒对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在修复III度烧伤创面中支架血管化及瘢痕形成的影响,并明确与无支架植入的烧伤创面修复的区别.方法:将负载及不负载VEGF DNA质粒的两种不同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各移植于6头猪(共12头猪,分别为B和A组)III度烧伤清创后创面,对植入支架1、2、3周后的创面及植入支架1、2、3周创面加植表皮后2周的创面修复(4周)进行观察.同时,通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时间的创面中表达I型胶原和TGF-β1细胞数进行检测和观察.实验以不植入支架的烧伤创面作为对照(C组).结果:①负载VEGF DNA质粒的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植入后支架(B组)血管化比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A组)要好.②I型胶原表达结果:A、B、C三组I型胶原合成1-3周逐渐增多,4周时A、B组减少,C组增多;1-2周B组多,C组少;3周A、B组无显著性差异,C组较少.4周C组多,B组少.③TGF-β1表达结果:A、B两组1-2周逐渐增多,至3-4周逐渐下降;C组TGF-β1表达1-3周持续上升,4周时表达减少;1-2周,表达B组多,C组少;3-4周,C组表达多,B组少.结论:外源性pDNA-VEGF导人人工真皮支架可促进人工真皮更快地血管化的同时,可更好地修复创面和抑制瘢痕增生.

  • 生肌愈疡散治疗小面积Ⅲ度烧伤疗效观察

    作者:胡丽华

    近年来,本院烧伤科以自行研制的生肌愈疡散外敷包扎疗法为主治疗小面积Ⅲ度烧伤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烧伤深度判断采用三度四级分类法,Ⅲ度烧伤系指全层皮肤以下的损伤,即除表皮、真皮及其附件全部被毁外,有时可深及皮下脂肪、肌肉甚至骨骼,创面外观苍白或焦黄炭化、干燥、皮革样,疼痛消失,感觉迟钝.烧伤面积按中国九分法及手掌法计算[1].依据上述标准,烧伤面积在15%(占体表总面积)以下,烧伤部位不靠近关节等功能部位,非合并心肺爆震冲击伤、吸入性损伤等其他需骨科、外科手术急救者纳入本观察.另外,在本研究中所选取病例不包括毁损至骨骼患者.

  • 猪血纤维连接蛋白促进小鼠Ⅲ度烧伤愈合

    作者:陆艳琦;郭华;赵丽娜;叶艳芳;李健;桑喜成;张世阳

    目的 研究相同浓度下不同纯度纤维连接蛋白对小鼠Ⅲ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效果及差异.方法 制备小鼠背部Ⅲ度烧伤模型,模型小鼠随机分5组:纤维连接蛋白高纯度组(85%)、中纯度组(75%)、低纯度组(65%)、贝复济阳性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时间,脱痂时间及病理学变化.结果 不同纯度的纤维连接蛋白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能缩短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的时间及脱痂时间,并能显著改善创面皮肤的病理形态.结论 纤维连接蛋白对小鼠Ⅲ度烧伤愈合有显著促进作用,中纯度组可能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 婴幼儿III度烧伤创面的处理与康复治疗

    作者:刘毅;钟晓玲;朱云;于晟

    目的:总结婴幼儿II1度烧伤创面早期手术与康复治疗的经验.方法:分别于伤后3天~10天,实施切痂网状皮片移植术,并辅以康复治疗.结果:172例患儿共接受手术治疗18l例次,移植皮片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术区外形与功能恢复良好;术后无任何并发症发生,后期整形手术率仅8%.结论:早期切痂网状皮片移植术是适用于婴幼儿I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的良好方法,若辅以系统的康复治疗则有益于外形与功能的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 开窗疗法治疗Ⅲ度烧伤创面的探讨

    作者:余凯;赵玉生;常会清;余鲲;陈海

    目的:观察湿润烧膏与"开窗疗法"对深Ⅲ度烧伤创面的疗效.方法:128例Ⅲ度烧伤创面采用MEBO治疗,126例辅加"开窗疗法"处理.结果:122例未植皮自行愈合.结论:MEBO与"开窗疗法"治疗Ⅲ度烧伤创面效果显著,替代了传统外科治疗方法.

  • 1294例小儿烧伤创面特点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强;邓维成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烧伤创面大小和深度的因素.方法:通过对1294例14岁以下小儿烧伤住院患者病史资料的分析,探讨不同性别、年龄、烧伤原因和不同年代或人口组成对小儿烧伤创面的影响.结果:患儿平均烧伤面积为11.83±9.89%TBSA,Ⅲ度烧伤面积为3.89±1.24%TBSA,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烧伤创面主要分布在头面颈、躯干前侧;热液是主要烧伤原因,非热液的Ⅲ度烧伤面积显著较大;居家是发生烧伤主要场所,而公共场所Ⅲ度烧伤面积显著较大(P<0.01);4~6岁组患儿平均烧伤面积显著较大(P<0.01),7~14岁组Ⅲ度烧伤面积大(P<0.01);本市和外来患儿烧伤总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烧伤原因、烧伤场所是影响烧伤面积大小的重要因素.

  • MEBT/MEBO治疗足部Ⅲ度烧伤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陈方凯;龚海粟

    目的 总结烧伤湿性医疗技术(MEBT/MEBO)在足部Ⅲ度烧伤治疗中的特点及愈合后的远、近期效果.方法 对22例足部Ⅲ度烧伤患者全程采用MEBT/MEBO治疗,于烧伤后24 h内对创面行皮肤耕耘减张术处理,并取创面组织做病理检查,明确烧伤深度.皮肤耕耘减张处理后,创面外用湿润烧伤膏(MEBO)换药治疗,每6h换药1次,液化期间,适当增加换药次数.对新愈合上皮组织进行活检,证实皮肤原位再生;伤后60 d,对不能自愈的创面,在清除坏死组织、培养肉芽组织后行植皮手术治疗.结果 22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其中植皮者4例,所有患者均未行二次整形手术,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50.18 d±16.39 d,出院后随访1~10年,有8例出现轻度瘢痕增生,愈合效果满意.结论 MEBT/MEBO有利于足部深度烧伤创面皮肤再生,减少致残率,大限度地维持患肢的外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再论焦痂薄化术在烧伤再生疗法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向清

    “烧伤再生疗法”的前身是“烧伤湿性医疗技术( MEBT/MEBO)”,它由烧伤湿润暴露疗法(MEBT)和湿润烧伤膏(MEBO)组成,1991年被列入国家“十年百项”成果首批十项推广技术之一.为了加速创面坏死组织早期液化过程,附加了“耕耘疗法”等项技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烧伤医疗体系.因为这种疗法能够激活自身成体细胞,使创面实现生理性愈合,又被称为“皮肤原位再生复原技术”,目前已成为我国治疗烧伤的主体技术.为了总结“烧伤再生疗法”治疗深度烧伤的临床经验,探讨加速创面坏死组织液化和缩短再生修复过程的有效方法,作者复习了与之有关的文献.结果发现,耕耘疗法能促进深Ⅱ度深型创面坏死组织液化,使这些创面实现原位再生修复;用其处理Ⅲ度创面,焦痂液化期偏长,从而也延长了烧伤皮肤再生愈合过程.Ⅲ度创面若附以“焦痂薄化术”处理,可有效地缩短液化期,在MEBT/MEBO培植的肉芽组织上移植自体皮肤很容易成活.同时观察到愈合后的皮肤形态近似于正常,组织病理学检查到具有类似于真皮组织的结构.据此认为,“焦痂薄化术”在“烧伤再生疗法”中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 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应用于Ⅲ度烧伤保留脂肪组织削痂植皮创面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郑;张汝敏

    目的 观察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VSD)应用于四肢Ⅲ度烧伤保留健康脂肪组织削痂植皮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四肢小面积浅Ⅲ度烧伤43例患者行保留脂肪组织削痂植皮应用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A组);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四肢小面积浅Ⅲ度烧伤46例患者行Ⅲ度创面切痂至深筋膜植皮治疗(B组).观察两组术中失血量、植皮成活率及并发症、创面愈合时间,以及创面愈合后肢体外形、对称性和功能恢复的差异.结果 A组创面愈合后肢体外观、对称性和功能较好,自身对照上下肢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创面愈合后肢体明显缩小,左右明显不对称,功能较差,自身对照上下肢周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皮片成活率高(P < 0.05)、创面愈合时间短(P < 0.05)、创面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少(P < 0.01)、外形与功能优良满意(P < 0.01).结论 VSD技术应用于四肢Ⅲ度烧伤保留健康脂肪组织削痂植皮创面,可有效促进烧伤创面的愈合,缩短疗程,减轻换药痛苦,能更好维护肢体的外观,有助于肢体活动功能的康复.VSD技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植皮后的固定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血必净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Ⅱ、Ⅲ度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泽春;李军;陈涛

    目的 研究血必净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治疗Ⅱ、Ⅲ度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月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Ⅱ、Ⅲ度烧伤患者8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的清创和消毒处理,对照组给予rh-bFGF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血必净治疗.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病原菌清除率、细胞因子、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两组残余创面的愈合时间及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创面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病原菌清除率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VAS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以上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血必净联合rh-bFG治疗Ⅱ、Ⅲ度烧伤残余创面的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可提高病原菌的清除率,降低细胞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 Ⅲ度烧伤病例行削痂后在浅筋膜上植皮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闫晓航

    目的:探讨Ⅲ度烧伤患者削痂后在浅筋膜上植皮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四肢小面积Ⅲ度烧伤患者进行削痂后浅筋膜植皮,设为观察组,同期收治削痂后深筋膜植皮的36例患者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术后创面愈合后的肢体功能、外观、对称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创面愈合后,观察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外观及对称性良好。对照组患者的患肢则显著缩小,功能较差,左右不对称比较明显,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Ⅲ度烧伤患者来说,削痂后浅筋膜植皮术后创面愈合快,能够更好的维持患肢的外观,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好,对称美观,值得临床推广。

  • 1 494例小儿烧伤创面特点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勤;汪新;张寅;廖镇江

    目的探讨影响小儿烧伤创面大小和深度的因素.方法通过对1494例0~14岁急诊小儿烧伤住院患者病史资料的分析,探讨不同性别、年龄、烧伤原因和不同年代或人口组成对小儿烧伤创面的影响.结果患儿平均烧伤面积为(11.842±9.897)%TBSA,Ⅲ度烧伤面积为(1.236±3.87)%TBSA,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并随着年代越近平均烧伤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逐渐减小.烧伤创面主要分布在头面颈、躯前侧;热液是主要烧伤原因,非热液的Ⅲ度烧伤面积显著较大;居家是发生烧伤主要场所,而公共场所Ⅲ度烧伤面积显著较大(P<0.01);4~6岁组患儿平均烧伤面积显著较大(P<0.01),7~14岁组Ⅲ度烧伤面积大(P<0.01);本市和外来患儿烧伤总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烧伤原因、烧伤场所是影响烧伤面积大小的重要因素.

  • 手背Ⅲ度烧伤早期切痂植皮的体会

    作者:王锐;姜睿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一旦发生火灾,裸露在外的双手被烧伤的机会较多,深度烧伤后常留有畸形和功能障碍,严重者可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于难以生活自理.因此,治疗手烧伤的目的,不仅仅限于修复创面,而应大限度地保存手的功能,以利于病人独立生活和工作.我们为84例手背Ⅲ度烧伤患者的132只手进行了早期切痂植皮手术,并经半年以上的随访.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 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在下肢Ⅲ度烧伤植皮术中的应用

    作者:黎英豪;杨萍萍;王寿世;宁吉顺

    下肢Ⅲ度烧伤创面修复多采用游离皮片移植术,植皮成活率高,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决定植皮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为皮片下是否有血肿[1].下肢Ⅲ度烧伤创面的游离皮片移植术常使用腰麻,用布比卡因10~ 15 mg就可以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布比卡因可使运动神经阻滞时间延长,导致肌松后下肢血管受肌肉的挤压作用减弱,下肢血管内储血增多[2],进而引起下肢创面植皮后出血增多,形成血肿,影响植皮成活率.我科自2005年始采用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克服以上缺点,取得良好疗效.

  • 富血小板血浆结合自体网状皮移植治疗Ⅲ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作者:蔡玉辉;王磊;朱兴华;张逸;姜胜华;胡克苏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结合自体网状皮移植治疗Ⅲ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2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Ⅲ度烧伤创面切痂自体网状中厚皮移植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5例.所有患者在Ⅲ度烧伤创面切削痂后,观察组行富血小板血浆+自体网状中厚皮移植,对照组仅行自体网状中厚皮移植,术后定期创面换药,记录创面愈合时间、术后第7、11天创面愈合率、术后第2、6个月植皮区温哥华瘢痕评分量表(VSS)评分.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术后(8.60±0.37)d vs.术后(10.68±0.39)d,P<0.01];术后第7天创面愈合率,观察组为(93.69±1.34)%,对照组为(87.58±1.16)%,两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1);术后第11天创面愈合率,观察组为(99.67±0.23)%,对照组为(97.22±0.9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观察组VSS评分(4.04±0.20)分,对照组(6.64±0.22)分;术后6个月观察组VSS评分(1.80±0.16)分,对照组(4.24±0.19)分,观察组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富血小板血浆结合自体网状皮移植能显著加快Ⅲ度烧伤创面的愈合,减少瘢痕生长,在Ⅲ度烧伤创面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负载VEGF DNA质粒人工真皮修复烧伤创面中对创面收缩与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吴佳佳;滕建英;庞心念;费文欣;顾垚伟;胡俊杰;项明明;董小龙

    目的 比较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DNA质粒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及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在修复Ⅲ度烧伤创面中对创面收缩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两种不同真皮支架各移植于6头猪(共12头猪)Ⅲ度烧伤清创后创面,对植入支架1、2、3周后的创面及支架植入2周加植表皮2周的创面修复情况进行观察.同时,通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时间的创面中表达α-SMA的成熟血管和肌成纤维细胞以及细胞凋亡发生情况进行检测和观察.以不植入支架的烧伤创面作为实验对照.结果 ①植入不同真皮支架的创面与无支架植人的肉芽创面不同,负载VEGF DNA质粒真皮支架修复创面效果好于无质粒负载真皮支架.②在两种不同支架植入后1~3周创面α-SMA表达阳性的血管数持续增加,支架植入2周加植表皮2周血管数比3周创面明显减少,不同时间点α - SMA表达阳性的血管以负载VEGF DNA质粒的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人工真皮支架植入创面多,无支架植入创面少;③α-SMA表达阳性的肌成纤维细胞以负载VEGF DNA质粒的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人工真皮支架植入创面少,无支架植入创面多,负载VEGF DNA质粒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及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创面中表达高峰为2周,无支架创面表达高峰为3周.④不同支架及无支架创面植入后2~4周,创面内细胞凋亡持续大幅增多,且无支架创面中发生细胞凋亡少.结论 负载VEGF DNA质粒的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人工真皮支架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可促进血管化,通过抑制创面收缩和促进细胞凋亡减少瘢痕的产生.

  • 人工真皮支架修复猪Ⅲ度烧伤动物模型的构建

    作者:许若山;王永光;杨旭峰;杨江;楼婷;潘亚慧;黄智慧;丁科权;郭瑞;腾建英

    目的 建立猪Ⅲ度烧伤所致全层皮肤缺损并植入人工真皮支架的动物模型,观察人工真皮支架移植后1、2、3周,支架血管化情况以及人工真皮支架上移植刃厚皮片的可能性.方法 造成直径约3 cm的Ⅲ度烧伤创面,48 h后清创后植入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硅橡胶双层人工真皮支架,术后悬吊饲养、隔天换药护理.支架植入后1、2、3周观察创面并植刃厚皮片,植皮2周后观察植皮成活及创面修复.结果 ①造成约3 cm直径烧伤创面的铜锭佳直径为2.5 cm;②为防止创面收缩必须应用移植环,手术后必须悬吊饲养;③支架植入后植皮时间好选择在2周以后;④良好的术后处理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结论 本实验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强,为人工皮肤的研究和生物学意义的验证提供了良好的大型动物模型.

  • 血竭负载于人工真皮支架修复猪Ⅲ度烧伤对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的影响

    作者:孙东杰;滕建英;徐少骏;郭健

    目的:探讨负载不同浓度血竭对胶原-壳聚糖人工真皮支架修复猪Ⅲ度烧伤创面愈合及瘢痕形成、增生的影响。方法将负载4g/L和1g/L浓度血竭的真皮支架各移植于6头猪(共12头)Ⅲ度烧伤清创后创面(A、B组),这12头猪另一创面分别植入人工真皮支架及无支架的硅胶膜作为对照(C、D组)。观察植入支架后1、2、3、4周的创面修复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时间4组创面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TGF-β3的表达。结果 A组创面修复优于B、C、D组。镜下可见A组创面各时间点的新生血管较其他3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的TGF-β1在2周时升高,3周时下降。D组前3周逐渐升高,4周时下降。前2周A、B、C组TGF-β1表达量高于D组,后2周则低于D组。A、B、C 3组TGF-β3表达持续升高3周,4周时回落,其中A组表达高;D组在低水平上缓慢升高,各时间段均明显低于A、B、C3组表达量。结论负载高浓度血竭能明显提高胶原-壳聚糖人工真皮支架修复Ⅲ度烧伤创面时的血管化速度,促进创面更快愈合的同时可有效抑制瘢痕增生。

  • 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人工真皮支架修复Ⅲ度烧伤创面时组织TGF-β1表达与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徐少骏;马列;黄爱宾;滕建英;朱金土;倪有娣;叶盛;徐奂军;王永光

    目的 探讨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人工真皮支架修复Ⅲ度烧伤创面时生物合成替代和细胞凋亡的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硅橡胶双层人工皮肤支架移植于10头猪Ⅲ度烧伤清创后创面,对植入后1、2、3周的创面及植入后2周创面加植表皮后2周的修复情况进行观察.同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TUNEL、天狼猩红染色方法,对不同时间的创面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p 1(TGF-p 1)的表达水平、细胞凋亡发生情况以及支架自身胶原替代情况进行观测.以不植入人工真皮支架的同期烧伤创面作为对照.结果 (1)实验组植入人工真皮支架后2~3周,创面颜色逐渐红润,并变光滑,而对照创面表面粗糙;(2)实验组TGF-β 1表达水平在人工真皮支架植入后1~2周持续增高且高于对照组,3~4周持续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对照组1~3周的创面持续升高,4周下降;(3)实验组植入后2~4周凋亡细胞持续增多且数量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对照组3~4周时凋亡细胞持续增多;(4)人工真皮支架植入后1周,自身胶原已开始合成,植入后3周基本完成支架自身胶原替代.结论 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人工真皮支架在创面修复中有明显作用,其修复创面的机制与自然的肉芽或瘢痕修复不同,在创面修复重建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