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度近视欠矫和足矫对学龄儿童近视进展影响的研究分析

    作者:侯跃双;方堃;张霞

    目的:临床探究低度近视欠矫和足矫是否对学龄儿童近视进展有影响。方法在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对2013年6月至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48例9~14岁的学龄儿童进行分析。此48例患者均诊断为双眼近视,眼位正常,近视程度在-1.50~-2.50D之间。以数字的方法平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例48眼近视度为-2.00±-0.50D戴镜足矫;对照组24例48眼近视度为-2.00±-0.50D戴镜欠矫。定期观察两组患者的近视进展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配镜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屈光程度和屈光度增加程度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在同组患者比较中发现,观察组的屈光度增长-0.25~0.50D,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之下,同组中对照组患者的屈光度增加-0.75~1.00D,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患儿家属的调查对患儿近视程度增加是否满意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家属非常满意的人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可比性。结论低度近视足矫相对于欠矫明显降低患者近视增长速度。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屈光回退及欠矫再手术32例临床分析

    作者:左文渊;王兴存;孟志强;提同欣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屈光回退及欠矫再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4年5月~2009年8月在我院行LASIK术后发生屈光回退和欠矫的32例(46眼),在条件允许及患者自愿的前提下,原角膜瓣下再次行激光切削,随访1年,观察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2例(46眼)术后视力良好,屈光度稳定.术后发生角膜瓣移位1眼,角膜上皮内生2眼,一级弥漫性层间膜炎(DLK)3眼,均给予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 LASIK术后屈光回退或欠矫是常见并发症,行原角膜瓣下再次激光切削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需长期随访.

  •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141例疗效观察

    作者:刘晶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41例(186眼)白内障患儿进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观察术后1周至1年患儿的矫正眼视力变化.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4.7共56眼(30.1%);4.0~4.7共109眼(58.6%);<4.0共21眼(11.3%).术后并发症瞳孔区晶体前絮状渗出15例(8.1%);角膜内皮水肿26例(14.0%);人工晶体植入局限性粘连9例(4.8%).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疗效确切.

  • 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组的手术疗效观察

    作者:邵新香;刘丹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变化,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及欠矫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3例不同年龄组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术后行眼位及双眼单视功能测定,进行临床分析.结果3-7岁组45例,术后眼位稳定,双眼单视功能重建,欠矫3例;8-12岁组52例,眼位较稳定,双眼单视功能重建,但融合范围小,术后欠矫6例;≥13岁组66例,术后欠矫15例,双眼单视功能部分恢复.结论手术治疗是共同性外斜视的佳选择,且年龄越小效果越好,术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对眼位的稳定影响甚大;大龄组手术矫正眼位后,双眼单视功能重建和完善较困难,术后欠矫是普遍存在的,术中如无复视,保持适度过矫,可降低远期欠矫的发生.

  • RK后屈光欠矫的LASIK治疗

    作者:杨斌;陈家祺;王铮;褐俭环;李春满

    目的:评估LASIK治疗RK术后欠矫的效果.方法:对RK术后屈光欠矫的33眼(19人)施行LASIK.年龄在21~30岁,屈光欠矫范围为:-2.00~-11.5D(-5.21±2.79D).结果:术后视力和屈光度通常在3个月时稳定;6个月时,所有眼获得0.8以上的裸跟视力,屈光度均在±1.00D以内,3眼的好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无角膜瓣移位、脱失,角膜混浊和层间上皮植入等并发症.结论:LASIK治疗RK术后屈光欠矫效果好、预测性好,应该在RK后两年以上.

  • 共同性内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杨侃;李军;蒋蕾;李晓林

    目的 探讨影响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11月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通过手术治疗的236例共同性内斜视患者,高AC/A型和基本型手术以双内直肌后徙为主,低AC/A型手术以缩短外直肌为主,并于手术后随诊12~18个月,平均14月,对其术后眼位及融合功能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236例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患者术后正位者209例占88.56% (209/236),欠矫22例占9.32% (22/236),过矫5例占2.12 (5/236).术前无融合功能198例,术后138例占69.70 (138/198)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结论 共同性内斜视手术效果受多因素影响,手术量是术后眼位的决定性因素,患者术前的双眼视功能对术后眼位影响明显.

  • 再次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正术后屈光回退及欠矫

    作者:赵梅生;吴荒;宋跃;徐春玲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是利用准分子激光切削组织精确性较高的优势和角膜磨镶术可切削较高度数并避免角膜上皮下混浊等特点,获得一种精确性、可重复性、预测性好的新型屈光性角膜手术[1].我们自1995年开始应用Keracor11型ArF准分子激光设备行LASIK,获得满意疗效,同时对部分出现屈光回退和欠矫的患者再次行原瓣下基质内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切削术,现报告如下:

  • 近视欠矫和足矫对学龄儿童近视进展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李偲圆;李仕明;武珊珊;詹思延;刘洛如;姬亚洲;王宁利

    目的 系统评价近视欠矫和足矫对6~16岁学龄儿童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 Meta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10.10)、EMBASE(1950~2010.10),Coehrane Library、Clinicaltrials.gov、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0~2010.10)和中国l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以及相关会议文献,对所检索到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双人独立筛选,采用Jadad量表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提取数据并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失安全系数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纳入5篇文献,共计428例受试者,其中足矫组215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欠矫组与足矫组屈光度进展量差异的加权平均差为-0.26 D(95%CI:-0.60~0.09,P=0.14).去除Jadad评分3分以下的3篇文章,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两组屈光度进展量差异的加权平均差为-0.21 D(95%CI:-0.32~-0.10,P=0.0002),失安全系数为8.结论 与近视欠矫患儿相比,足矫可能可以轻度延缓学龄儿童近视进展,但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青少年单纯性近视配戴欠矫与全矫单焦点框架眼镜后近视进展速度的比较

    作者:王远辉;刘昌权;万春;刘微南;罗岷;钟凌;张雪梅;虞希正;田云珍

    目的 比较青少年单纯性近视配戴欠矫与全矫单焦点框架眼镜后的近视进展情况.方法 前瞻性研究2005年9月至2010年10月配戴单焦点框架眼镜的的单纯性近视青少年患者152例(304眼),≥13岁者常规综合验光,<13岁者以托吡卡胺眼液散瞳验光,次日复光.确定全矫度数后,在全矫基础上减少-0.25~0.50 DS为欠矫度数,试戴欠矫与全矫镜片后,自选欠矫组或全矫组,按国家标准配装眼镜,每隔半年验光观察一次,凡等效球镜度变化≥-0.50 DS者更换镜片.结果 欠矫组67例,全矫组85例.以等效球镜度统计,第1年、第2年、第3年欠矫组近视平均进展分别为-0.47 DS、-0.58 DS和-0.57DS,平均年进展-0.54 DS;全矫组分别为-0.56 DS、-0.43 DS和-0.23 DS,平均年进展-0.41 DS.随时间改变,两组近视度数增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全矫组近视度数增长较欠矫组慢.结论 青少年单纯性近视配戴全矫单焦点框架眼镜近视进展慢,能较好地恢复视觉生理.

  • 单焦点框架眼镜欠矫与青少年单纯性近视进展的关系

    作者:俞阿勇;王勤美;吕帆;吴光波;于旭东

    目的研究用单焦点框架眼镜进行全矫或者欠矫对青少年单纯性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8月~10月我院视光门诊部就诊青少年60例120眼,随访12~26个月,平均(14.22±4.35)月.全矫组与欠矫组各30例60眼,每组男14例28眼,女16例32眼,初次检查时全矫组9~16岁,平均(12.65±1.89)岁;欠矫组9~16岁,平均(12.38±1.83)岁.按大正镜佳视力原则进行主觉验光、双眼平衡、试戴镜后记录佳视力时全矫度数,随机予部分患者欠矫-0.25~-0.50DS,随访至少12个月,复查时记录全矫度数.结果欠矫组和全矫组柱镜年进展分别为(-0.10±0.25)DC、(-0.10±0.17)DC,2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7);球镜年进展分别为(-0.58±0.30)DS、(-0.17±0.15)DS,2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等效球镜年进展分别为(-0.63±0.31)DS、(-0.21±0.12)DS,2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青少年单纯性近视患者配戴单焦点框架眼镜时,欠矫者近视进展比全矫者快.早发现近视、早全矫近视、尽量缩短欠矫时间是减慢近视进展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近视 欠矫 青少年
  • 斜视术后再斜视的原因及治疗

    作者:周艳;PEI Chong-Gang

    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手术是治疗斜视的重要方法,斜视矫正术后欠矫、过矫、眼位回退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斜视术后再斜视的相关原因及治疗做一综述.

  • LASIK治疗RK后屈光欠矫临床观察

    作者:刘苏冰;聂晓丽;唐秀霞;辛宝莉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术后屈光欠矫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眼(21人)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患者行LASIK治疗,年龄20~38岁,残余球镜屈光度-2.00~-13.00D(-5.87 D±2.65 D),柱镜屈光度0~3.5 D(-1.15 D±0.94 D)。结果术后6个月屈光稳定,裸眼视力≥术前矫正视力32眼(94.12%),所有眼屈光度在术前预期矫正±1.00D以内。1眼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l行。无角膜瓣移位、脱失、角膜混浊等并发症。结论 LASIK治疗RK后屈光欠矫安全、有效、预测性好。

  • 上海市大场镇60岁及以上人群屈光不正欠矫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朱梦钧;童晓维;朱剑锋;邹海东;赵蓉;何鲜桂;李珊珊;赵惠娟

    背景 目前,屈光不正的欠矫已成为全球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屈光不正的欠矫率是中国防盲治盲的主要任务之一. 目的 分析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60岁及以上人群中屈光不正的欠矫率.方法 采取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年10-12月对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10个社区内60岁及以上的常住人群进行视力状况及相关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受检人群均为10年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由农村人口转变而来的城市人口.调查指标主要包括视力、眼压、验光、裂隙灯显微镜、免扩瞳数字眼底照相等.欠矫正屈光不正定义参照已有文献的标准,包括2套,定义1为屈光矫正后视力提高≥1行;定义2为屈光矫正后视力提高≥2行,同时分析与屈光不正欠矫有关的人群特征. 结果 本调查共纳入5199人,实际受检4 545人,应答率为87.42%.按照定义1和定义2的标准,该人群中屈光不正欠矫率分别为45.43%或24.84%.女性与年老者屈光不正欠矫的风险较高.根据定义2的标准,单纯近视、单纯远视、单纯散光、近视合并散光和远视合并散光的欠矫率分别为53.54%、53.06%、38.37%、38.99%和36.75%.401例视力损伤(0.05≤较好眼日常生活视力<0.3)者中,屈光不正欠矫率为78.80%(定义1)或67.58%(定义2).结论 在上海城市化进程较快的老龄化社区中,屈光不正的欠矫是影响老年人视力的重要因素.

  • 共同性斜视术后欠矫与过矫对立体视觉恢复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予伟

    目的:探讨共同性斜视手术矫正欠矫与过矫对立体视觉的影响。方法对150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应用同视机、随机点立体视觉检查图、三棱镜进行术前、术后立体视觉阈值、斜视度检查并分析结果。结果远立体视阈值正常者术前10例(6.67%),术后30例(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立体视阈值正常者术前30例(20.00%),术后51例(3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立体视阈值正常者分别为30例(21.48%)和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近立体视阈值正常者分别为50例(37.04%)和1例(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视手术欠矫与过矫严重影响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 儿童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度数的选择

    作者:李丹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时依据视觉发育的特点如何选择合适度数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方法:收集在2005/2008年于我院施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手术的儿童患者136例178眼,手术时年龄分为两组:A组2~5岁70例102眼,B组6~14岁66例76眼,观察术后1wk~1a患儿的眼轴长度和屈光度变化.结果:A组平均眼轴长度变化为3.08±1.89mm,平均屈光度变化为4.12±2.92D,B组眼轴长度平均变化为0.84±0.76mm,平均屈光度变化为2.07±1.36D.结论:儿童人工晶状体眼仍存在视觉发育的近视趋向,故较小年龄患儿人工晶状体度数应以低度欠矫为原则.

  • 儿童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矫正治疗探讨

    作者:卓文渊;施长春;林余蕾

    目的:探讨规范验光配镜处方,观察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效果。
      方法: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配镜,矫正处方分渐变镜组、欠矫组、全矫组,戴镜治疗弱视。收入随访期满24mo,资料完整病例270例540眼。观察低度远视、中度远视、高度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愈率与平均治愈时间。
      结果:低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三种矫正方法平均治愈时间分别为渐变镜组(7.33±2.11mo);欠矫组(9.0±3.71mo);全矫组(12.5±5-17mo)。三组样本经t检验显示:渐变镜组与欠矫组( t=1-66,P>0.05)无统计学意义;渐变镜组与全矫组( t=3-92,P<0.01)有统计学意义;欠矫组与全矫组( t=2.33, 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5;P<0.05),渐变镜组与欠矫组,渐变镜组与全矫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P<0.01;χ2=8.1,P<0.05)。三种矫正方法的疗效治愈时间分别为渐变镜组(14.0±4-87 mo );欠矫组(16.93±4.58 mo );全矫组(17.93±4-42mo)。经t检验显示:渐变镜组与欠矫组( t=2.88,P<0.01)﹑渐变镜组与全矫组(t=3.9,P<0.01)有统计学意义,欠矫组与全矫组(t=1.01,P>0.05)无统计学意义。高度远视引起的弱视,三种矫正方法2a治愈率无统计学意义(χ2=2.43,P>0.05)。三组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9, P>0.05;t=1.46, P>0.05;t=1.11, P>0-05)。
      结论: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渐变多焦镜的应用,为弱视患儿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方式,弥补了全矫与欠矫在临床治疗上的不足。

  • 传统与欠矫手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的比较

    作者:

    目的:评估传统与欠矫手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5例具有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和正常AC/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3例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其余12例患者接受欠矫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是基于远距远视完全矫正所测量的偏差上,而欠矫手术比传统手术标准低20%.所有患者均进行对称性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术后随访6mo.结果:术后6mo,传统组与欠矫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46%和91%(成功标准定义为通过近距和远距远视的完全矫正斜视≤8△).传统组和欠矫组的手术过矫率分别为54%和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残余内斜视.手术成功率或欠矫率与患者的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均值、术前眼偏斜量无相关性.结论:对于具有正常AC/A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欠矫的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成功率较高,过矫率较低.

  • 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欠矫的再次手术

    作者:燕振国;徐朝晖;孙熠;张丽

    目的:探讨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欠矫再次手术的时机、方法、效果、安全性和手术设计的注意事项.方法:综合首次手术后的时间、角膜基质床厚度、角膜瓣厚度、治疗光区的大小和目前屈光回退的度数,采用瓣下切削(原瓣下或再次超薄瓣下切削)和瓣上切削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对43例79只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和欠矫的28例54只眼行瓣上切削,15例25只眼行瓣下切削.二次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视力和屈光度基本稳定.瓣下切削者无并发症发生,瓣上切削者中有2例2眼出现0.5级HAZE.结论:再次手术矫正屈光回退和欠矫是安全、疗效可靠的方法,但术前精确的角膜厚度测量、屈光度的确定、患者首次手术资料的获取对手术设计中手术安全性、效果尤为重要.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郝红艳;李军;蒋蕾;赵瑜;杨侃;李晓林

    目的:探讨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效果及远期正位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手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178例,对患者的屈光状态、术后第一天眼位、手术年龄、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斜视度以及远期眼位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178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者术后远期正位者162例,占91.01%,无明显过矫,轻度过矫2例占1.12%,轻度欠矫9例占5.06%,明显欠矫5例占2.81%.其中患者4~8岁54例,远期眼位正位48例占88.89%,术前无同视功能23例,术后远期恢复双眼单视功能22例,其中重建立体视18例;8~12岁64例,远期眼位正位60例占93.75%,术前无同视功能32例,术后远期恢复双眼单视功能24例,其中重建立体视19例;>12岁60例,远期眼位正位54例占90%,术前无同视功能33例,术后远期恢复双眼单视功能12例,其中重建立体视11例.结论:手术前后有无双眼视功能是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手术后第一天眼位轻度过矫有利于远期正位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