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测血糖防误差

    作者:张洪军

    孙老师在家自测的空腹血糖值是8.9毫摩尔/升.第二天早上不到8点就慌忙拿着检测结果到医院,医生对其抽血检测,空腹血糖为6.1毫摩尔/升.不少自测血糖的患者都有同样的经历,这主要缘于以下几个原因.采血方式造成误差.患者在医院抽血测的一般是静脉血浆所含葡萄糖的含量,而家用血糖仪测的一般是毛细血管全血中葡萄糖的含量.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血浆较全血高出约11%.也有些型号的血糖仪为了避免差异,对试纸进行改进,其结果与血浆接近.

  • 自测血糖防误差

    作者:张洪军

    孙老师在家自测的空腹血糖值是8.9毫摩尔/升.第二天早上不到8点就慌忙拿着检测结果到医院,医生对其抽血检测,空腹血糖为6.1毫摩尔/升.不少自测血糖的患者都有同样的经历,这主要缘于以下几个原因.采血方式造成误差.患者在医院抽血测的一般是静脉血浆所含葡萄糖的含量,而家用血糖仪测的一般是毛细血管全血中葡萄糖的含量.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血浆较全血高出约11%.也有些型号的血糖仪为了避免差异,对试纸进行改进,其结果与血浆接近.

  •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与股静脉采血的结果分析

    作者:刘艳莉

    新生儿住院期间需要采集血标本进行相关检查,传统的静脉采血方法常无法一针采集足够的血液标本量,需再次甚至多次穿刺,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又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和家长的焦虑,影响诊治.因此需要摸索出更适合新生儿的采血方式,以减少患儿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我院儿科成功开展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法,现报道如下:

  • 不同采血方式对新生儿生理指标及疼痛水平的影响

    作者:陈瑜;陈卫华;吉玉娟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式对新生儿生理指标、疼痛水平及采血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4月出生1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足跟组、指尖组、头皮组,各40例,足跟组在足跟后外侧约1.0 cm处采血,指尖组选取左手或右手无名指指尖顶点处采血,头皮组选取额静脉或颞浅静脉采血。观察不同采血方式、新生儿生理指标、疼痛水平的变化及采血成功率。结果头皮组NIPS评分低2.28±0.51,足跟组NIPS评分高4.71±0.55,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儿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皮组新生儿一次采血成功率95.0%,血斑达标率85.0%、指尖组一次采血成功率80.0%,血斑达标率72.5%,足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75.0%,血斑达标率7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头皮静脉采血优于足跟部、指尖采血,为适用于新生儿的微量采血较好方式。

  • 不同麻醉剂及采血方式对SD大鼠和昆明小鼠血常规影响

    作者:郑杰蔚;陆丰荣;李国樑;谢植伟;钟怡洲;曾丽海;黄曼琪;张雅婷;殷霄;曾玉梨;高晨;张海燕;吴洁娇;江亮;黄振烈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剂和不同采血方式对实验动物血常规结果的影响.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D大鼠42只,雄性昆明小鼠5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乙醚组、水合氯醛组和戊巴比妥组.乙醚组动物予乙醚吸入麻醉,水合氯醛组、戊巴比妥钠组动物分别予水合氯醛和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对照组动物不予任何麻醉处理.采用眼眶静脉丛、腹主动脉或摘眼球的方式采集各组实验动物血样,分析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R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和红细胞比容(HCT).结果 戊巴比妥钠组SD大鼠RBC计数、Hb水平和HCT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乙醚组SD大鼠HCT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昆明小鼠眼眶静脉丛采血的WBC计数低于同组摘眼球采血(P<0.05);水合氯醛组昆明小鼠眼眶静脉丛采血的WBC计数高于同组摘眼球采血(P<0.05);戊巴比妥钠组昆明小鼠RBC计数、Hb水平和HCT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麻醉剂可影响实验动物血常规结果;不同采血方式对昆明小鼠血常规结果有影响.

  • 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凌喜华

    目的:观察不同采血方式的血液样本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100例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采集其末梢血(末梢血组)与静脉血(静脉血组)作为血液样本,检测在相同环境下进行,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经检测,末梢血组RBC、WBC、PLT、HCT、HGB、MCHC水平均显著低于静脉血组(P<0.05), MCV水平则显著高于静脉血组(P<0.05);两组MC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部位的血液样本会对血常规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其中静脉血样本检测结果更稳定,更适于作为血常规检测的首选采血方式。

  • 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

    作者:刘晓平

    目的 分析在心血管疾病检验中,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产生的影响. 方法 统计本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进行血液检验的心血管患者共178例,同期平均分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89例. 对照组采用晨起空腹、午饭后,以及午饭两小时后,这几种时间段进行血液采集,对血液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不同时间采集血液对血液检测的影响. 干预组采用不同的采血方式进行血液检查,分别为静脉血液采、集动脉血液采集和末梢循环血液采集. 结果 对照组中,不同的采血时间,其显示的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数量不同,且晨起空腹检验比午饭后,午饭两小时检验各指标有着明显的减少. 干预组,动静脉血液采集相比末梢循环血液采集,其红白细胞、血小板、明显降低,但血红蛋白数量无较大变化,各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心血管疾病检验中,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都将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故在血液采集中,统一采血时间和采血方式,以便于降低差异性.

  • 试析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

    作者:令狐永会

    目的:对不同方式采血以及不同时间采血对心血管疾病数据影响的讨论。方法抽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16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各83人,对83例患者于以下三种时间段进行采血分析:禁食12h后、餐后以及餐后2h,将其设为不同采血时间组,对83例患者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方式采血:中心静脉、末梢静脉以及动脉,将其设为对照组。对每组血液的检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餐后及餐后2h采血时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空腹采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空腹采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静脉采血时白细胞数明显低于动脉及末梢循环采血,血小板数明显高于动脉采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数在两种采血方式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采血时间及采血方式都可对其数据产生一定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空腹时选取中心静脉采血具有较高的检验准确度。

  • 影响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若干因素及控制

    作者:杨茜萍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实验检测结果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严格控制实验室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了重视.本文就血液标本的生物学因素,采血方式、血液标本运输及贮存等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谈点体会,供参考.

  • 对血液黏度检测规范化和质量要求的探讨

    作者:韦常丽

    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主要指标,临床应用也在不断地发展.由于影响检测结果因素很多以及部分医务人员对从采血方式到血样运转、储存及多种非疾病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认识不足,而且目前对血液流变学检测仪器缺乏全行业统一的标准化指标,血液流变学操作尚无统一的标准,难以制备质控品或标准品,无统一的质控品和方法就难以进行考评.如何对全血黏度等指标进行质量控制已引起同行们的关注.现将血液黏度检测规范化及质量控制的作法介绍如下.

  • 山东省既往有偿供血员HIV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黄涛;王同展;傅继华;钱跃升;刘学真;苏生利;尤向东;林琳

    目的:为了解我省既往有偿供血(浆)人群艾滋病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探究既往采供血途径而引发的艾滋病流行潜在的危险因素,为艾滋病防治措施和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按普查法的原理,对重点市、县、乡、村所有有偿献血员人员的数量进行计数.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既往有偿献血员比较集中的县、区年龄在20~60岁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做HIV抗体检测.结果:调查有偿献血员900人,共检出HIV抗体阳性者29人,阳性检出率为3.18%,其中男性阳性检出率高于女性阳性检出率.HIV抗体检出率高的地区达8.86%,低的为0%.900名被调查者中单采血浆者HIV感染率(8.64%)高于既献全血又献血浆者(2.11%);献全血者中没有检出感染者.感染者中安全套使用率极低,86.21%的感染者从未使用安全套.结论:既往有偿供血(浆)员人群中,HIV感染具有明显的区域聚集性.

  • 高原地区怎样控制血液学检验前的质量

    作者:黄文豪;黄建平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类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提高,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依赖实验室检测.因此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可靠性在医疗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获得高质量的血液标本,医护人员必须了解从采血方式到血样标本的运输、储存等非疾病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两种血液样本对血常规结果影响的对照分析

    作者:鲜胜

    现如今,各种医学检测方法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对疾病的诊疗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血常规检测作为临床中应用为广泛的检测方法,可以通过对血细胞各个方面的全面测定为医师诊断疾病提供重要参考和可靠依据[1].对于血常规检测所需血液样本的采集方法,目前为普遍的是静脉采血方式,本文通过观察对比其与末梢采血方式之间检测结果的不同,更加肯定了静脉采血方式的优势.

  • 固定献血屋的全面质量管理

    作者:吴立新

    流动采血是为方便献血者而采用的一种现场采血方式.由于固定献血屋易受采血场所、环境及献血人数多种因素的影响,做好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保证血液质量,是采血的重要环节之一.

  • 不同采血方案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

    作者:吕挺

    目的 研究不同采血方案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0月-2017年12月进行血常规检查的50例患者,同时采集同一病人的静脉血和末梢血,对比两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静脉血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以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水平与末梢血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在血常规检验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静脉采血检验结果更为客观且精准,能够成为血常规检验的主要采血方式.

  • 探析临床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式的结果分析

    作者:杨昌元

    目的:探析临床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式的结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到2018年10月于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验的2867份体检者的血液标本,分为两个组类,一组分为静脉血组,另一组分为末梢血组.一组进行静脉血采集,另一组进行末梢血采集.对比两组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静脉血组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远优于末梢血组的,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备一定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血采集所获得的血常规结果更为精确,误差小,外界影响因素少,出现感染的几率低,值得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 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

    作者:李梅;魏沛;徐盼盼

    目的:探究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方法:以2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对象,分为不同时间采血组与不同方式采血组.结果:采血时间:空腹采血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餐后采血患者(p<0.05);而空腹采血组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比餐后2h采血的患者高(p<0.05);但空腹采血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餐后2h采血的患者(p<0.05);采血方式:静脉采血比动脉采血的报细胞计数低、血小板计数更高(p<0.05),中心静脉采血与末梢循环相比,红、白细胞计数均更低(p<0.05).结论:不同时间和方式采血,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不同,临床检验可先用空腹中心静脉血,与获得良好的检验准确度.

  • 浅析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

    作者:王永泽;周英敏

    目的:探究不同采血时间与采血方式对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的影响.方法:本院心血管疾病患者共60例,随机均分为A组(空腹采血组、餐后采血组、餐后2h采血组)及B组(中心静脉采血组、动脉采血组、末梢循环采血组),采血时,前者时间不同,后者方式不同,对两组血液检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结果:A组中餐后采血组及餐后2h采血组RBC、Hb、Plt明显比空腹采血组低,WBC比空腹采血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餐后采血组及餐后2h采血组血常规数据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中心静脉采血组WBC水平比其他两组低,末梢循环采血组RBC水平比其他两组高,动脉采血组Plt水平低于中心将买采血组,中心静脉采血组Plt水平低于末梢循环采血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Hb水平没有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时间及方式皆会影响心血管疾病检验数据,综合来看,空腹状态下中心静脉采血方式佳,建议大力推广及应用.

58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