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清电解质变化与疗效的关系

    作者:王秀敏;周小芸;梁黎;董关萍;杜立中

    目的分析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儿的电解质和血脂状况,探讨儿童1型糖尿病低钾血症与酮症和血糖纠正时间的关系.方法对1999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期间在本院住院且为首次发病的101例1型糖尿病患儿就诊时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酮症酸中毒、低钾血症等对胰岛素治疗的影响.结果1999-2004年本院新诊断患儿中入院时DKA发生率占所有患儿的42%(42/101),轻、中、重度DKA病例分别占15.8%、8.9%、16.8%.DKA组阴离子间隙、血糖、TG和TC明显高于非DKA组,其差异有显著性.假性低钠血症11例,占所有患儿的11%.DKA组低钾血症的发生率为52.4%,非DKA组低钾血症的发生率为33.9%.DKA组和非DKA组的缺钾患者住院时间(d)和低钾纠正时间(h)分别是(13.64±4.77)、(140.0±10.6)和(10.75±4.92)、(96.0±11.8),其差异有显著性.DKA非低钾组血酮症纠正时间和尿酮体转阴时间少于DKA低钾组(t=5.623,P<0.01;t=6.167,P<0.01).结论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家属对儿童糖尿病认识可能不足.高血脂增加了假性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低钾血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高血糖有关;低血钾可能会减慢酮症纠正速度,宜减少1型糖尿病DKA儿童患者胰岛素用量.

  • 白细胞介素-18和白细胞介素-12在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中的作用

    作者:董关萍;王春林;梁黎;邹朝春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干扰素-γ(INF-γ)在儿童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61例儿童1型糖尿病(T1DM)患儿(其中28例伴DKA,33例无DKA)和30例正常对照者IL-18、IFN-γ和IL-12的血清水平.结果 (1)T1DM患儿中血清IL-18水平明显比对照组高[(691.99±381.42)pg/ml vs(310.02±265.32) pg/ml,P=0.03],而两组间IFN-γ和IL-12水平则无差别.(2)DKA组患儿中IL-18和IFN-γ血清水平明显高于无DKA组[(759.25±353.82) pg/ml vs(634.93±399.79) pg/ml,P=0.001和(9.35±8.06) pg/ml vs(5.21±6.47) pg/ml,P=0.044],而两组间IL-12血清水平则无差别.(3)IL-18和IFN-γ呈相关趋势,而与IL-12正相关.结论 DKA患儿IL-18和IFN-γ血清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在DK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碳酸酐酶Ⅲ自身抗体在1型糖尿病人中的测定

    作者:刘辰庚;夏鸣;孟双;王培昌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T1D)患者血清抗碳酸酐酶Ⅲ自身抗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与抗氧化物、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T1D患者共368例(T1D组),另选取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抗碳酸酐酶Ⅲ自身抗体、红细胞沉降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4种抗氧化物和白细胞介素(IL)-2等4种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 T1D患者血清抗碳酸酐酶Ⅲ自身抗体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T1D患者的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丙二醛(MDA)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T1D患者的IL-2、IL-3和干扰素(IFN)-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抗氧化物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可能参与了T1D患者碳酸酐酶Ⅲ抗体的产生.

  • 不同时间注射胰岛素发生低血糖反应的临床观察

    作者:何保杰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注射胰岛素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情况,以选择适宜的注射时间.方法 1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于餐前30 min及餐前15 min注射胰岛素.结果 两组病人在餐前及餐后2 h血糖值差异无显著性,而餐前30 min给药组低血糖反应率明显高于餐前15 min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餐前15 min皮下注射胰岛素较餐前30 min皮下注射胰岛素更为适宜.

  • 1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的护理

    作者:张绍兰;杜俊兰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控制不佳者易发生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又对患者的血糖变化产生明显的影响.现将1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患者的护理报告如下.

  • 1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护理

    作者:唐琳

    2006年,我科对1例新发1a型糖尿病患者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我们对治疗全程细心观察,精心护理,使治疗得以顺利完成,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围手术期监护

    作者:马予洁;陶小琴;王庆华;杨晓玲

    探讨成人胰岛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严格调整血糖至稳定,着重移植免疫诱导阶段的监护及健康教育.术后监测胰岛细胞功能恢复情况,做好移植物植入通道的管理,观察并发症,辅以有效的饮食与运动调节,进行针对的健康教育、心理指导与随访指导.

  • 国外1型糖尿病患者结构化教育项目应用进展

    作者:朱松;刘瑞红;刘芳;李霞;李乐之

    随着健康教育模式和理论的深入研究,结构化教育被临床学者所认可,尤其该模式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本文综述了结构化教育的相关内容,及其在国外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旨在为国内1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模式的制定提供依据,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其生活质量.

  • 1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担水平与其社会支持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刘晓鑫;李乐之;杨玲风;刘芳;陈一川

    目的:调查1型糖尿病(T1DM)患者照顾者负担水平与社会支持状况及两者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照顾者负担量表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65例T1DM患者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T1DM患者照顾者负担总分为(33.0±14.9)分,仅13.8%的照顾者无照顾负担;社会支持总分为(35.6±6.6)分,绝大多数(95.4%)照顾者社会支持尚未达到高水平。总社会支持水平与总负担及负担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主观支持维度与总负担及负担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客观支持维度与总负担及角色负担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T1DM患者照顾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照顾负担,社会支持多处于中低水平;所获社会支持程度越高,感知的照顾者负担越轻。护理人员应给予照顾者恰当的社会家庭支持及相关知识的指导,减轻其身心负担,使其能更有效地承担照顾患者的责任,优化患者疾病控制情况。

  • 1型糖尿病患者成人初显期护理模式研究进展

    作者:刘晓鑫;李乐之

    1型糖尿病患者成人初显期的管理受生长发育、人口社会学变化等影响,面临严峻考验,目前针对这一特殊时期尚缺乏佳护理模式,国内更缺乏相关研究。本文对1型糖尿病患者成人初显期护理模式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引起国内学者关注,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医疗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无间断、综合、易获取的医疗护理方案,帮助患者平稳过渡,改善血糖控制及长期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25例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护理

    作者:吴双;刘海燕;赵红;尹冰;王佳迎;向蕊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iabeticketoacidosis,DKA)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是由于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使酮体持续升高,超过机体的处理能力,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 .1型糖尿病患者有自发的DKA倾向,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合理补液和胰岛素治疗是病人抢救成功的关键,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25例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采取了积极的抢救及护理措施,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黄芪多糖对糖尿病鼠胰岛IL-4、IFN-γ的影响

    作者:吴晓琰;陈蔚;俞茂华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APS)对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胰岛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表达的影响.方法 20只NOD小鼠随机分为APS组和对照组,各10只.APS组小鼠予APS 2 g/kg/d 口服2个月,对照组小鼠予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动物的糖尿病发病率、胰岛组织病理和IL-4、IFN-γ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PS组NOD鼠1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下降,发病时间延缓,胰岛组织保持完好,IFN-γ表达下调,IL-4表达上调.结论 APS可能有纠正1型糖尿病的细胞因子免疫失衡的作用.

  • 1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髓源性免疫抑制细胞与免疫球蛋白G4的意义及关系

    作者:朱志宏;蔡钰玫;陈语;陈立曙;陈式仪;陈慎仁

    目的 探讨1型糖尿病(T1D)患者血清髓源性免疫抑制细胞(MDSCs)与免疫球蛋白G4(IgG4)的关系.方法 选取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T1D患者30例,2型糖尿病(T2D)患者20例;另选取同一家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gG4浓度,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外周血MDSCs表达频率.采用t检验以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3组间血清IgG4浓度及MDSCs表达频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IgG4与MDSCs的相关性.结果 T1D组血清IgG4为(0.92±0.79)g/L,T2D组血清IgG4为(0.54±0.33)g/L,对照组血清IgG4为(0.34±0.15)g/L,T1D血清IgG4浓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00,P<0.001),T1D组高于T2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30,P=0.007),T2D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66,P=0.010).T1D组外周血MDSCs表达频率为(4.09±1.53)%,T2D组外周血MDSCs表达频率为(2.86±1.63)%,对照组外周血MDSCs的表达频率为(1.93±0.76)%.T1D组外周血MDSCs的表达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650,P<0.01).T1D组MDSCs表达频率高于T2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9,P=0.005).血清IgG4与MDSCs呈正相关(r=0.482,P<0.05).结论 T1D患者MDSCs与IgG4升高,且IgG4与MDSCs呈正相关,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 海南汉族和黎族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MICA基因多态性研究

    作者:肖曦;林丹琴;高敏捷;翁雪燕;符先先;李春芸;夏欢;罗斌;李锋;佘洋;魏小斌

    目的 探讨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类分子链相关基因A(MICA)基因多态性在海南汉族、黎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T1DM)的相关性.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来自海南省五指山市、陵水县、琼中县、白沙县、乐东县、昌江县、东方市、海口市就诊的,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的汉族、黎族T1DM患者各55例及健康体检者各55名(其中汉族T1DM患者,男35例,女20例;汉族健康体检者,男28名,女27名.黎族T1DM患者,男33例,女22例;黎族健康体检者,男28名,女27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分型(PCR-SBT)方法进行MICA基因分型.采用 χ2检验对MICA等位基因频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海南汉族健康人群共检测出11种MICA序列等位基因和5种MICA-STR序列等位基因,黎族健康人群分别为13种和5种,其中汉族MICA*008:01和A5检出频率高[分别为30.85%(29/94例),41.49%(39/94例)],黎族MICA*002:01和A4检出频率高[分别为21.57 %(22/102例),36%(36/100例)];汉族T1DM患者人群共检测出10种MICA序列等位基因和5种MICA-STR序列等位基因,黎族分别为9种和5种,其中汉族MICA*002:01和A9检出频率高[分别为29%(29/100例),29.29%(29/99例)],黎族MICA*012:01、MICA*002:01和A4常见[分别为21.15%(22/104例),21.15%(22/104例),38.24%(39/102例)].海南汉族人群与T1DM患者人群MICA*002:01、MICA*010、MICA-A5、MICA-A6和MICA-A9等位基因的频率(健康人群分别为:5.32%,22.34%,41.49 %,9.58%,6.38%;T1DM 患者人群分别为:29%,7%,26.26%,2.02%, 2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799,9.233,5.218,5.197,16.762;P值分别为:0.000, 0.002,0.025,0.024,0.000,P<0.05);黎族健康人群各 MICA 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7.65%, 21.57%,12.75%,5.88%,19.61%,2.94%,10.78%,1.96%,1.96%,0.98%,1.96%,0.98%, 0.98%;36%,22%,14%,2%,27%),黎族T1DM患者人群检出的各MIC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1.15%,21.15%,11.54%,5.77%,14.42%,5.77%,16.35%,1.92%,1.92%;38.24%,28.43%, 11.76%,1.96%,19.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405,0.005,0.070,0.001,0.982, 0.986,1.356,0.000,0.000,1.025,2.059,1.025,1.025,0.108,1.497,0.225,0.000,1.545;P 均 >0.05).结论 海南汉族健康人群以MICA*008:01和MICA-A5等位基因频率高,黎族健康人群为MICA*002:01和MICA-A4.MICA*002:01、MICA-A9在海南汉族T1DM患者人群为高频率等位基因,而 MICA*010、MICA-A5和MICA-A6为低频率等位基因.未发现在海南黎族健康人群与T1DM患者人群有明显差异的MICA等位基因.

  • 11β羟化酶缺乏症并1型糖尿病1例

    作者:付新;黄振文

    患者女,37岁,工人,未婚,以"发现血压高8月余"为主诉入院.8月前体检时测血压高,未在意.后多次测血压140~165/90~100 mmHg,一直服用卡托普利(25 mg,2次/d),血压可控制到正常范围.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1型糖尿病的相关性Meta分析

    作者:岳春艳;董陆玲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从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万方、维普资讯和中国知网等在线数据库检索自建库至2015-11发表的有关H.pylori感染与1型糖尿病关系的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OR值及其95%CI.结果:纳入11篇参考文献,总样本量2982人,其中病例组1085例,对照组1897例,数据表现为异质性.与对照组比较,H.pylori感染增加1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OR=1.68,95%CI: 1.09-2.59).回归分析显示检测方法和地区分布与研究结论无关.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证实上述Meta分析结果是稳定和可靠的.结论:H.pylori感染与1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 树突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抗原所致小鼠免疫耐受模型中的作用

    作者:向明;张程亮;邹晓蕾;蔡晓寒;彭佳蓓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胰岛素自身抗原sc所诱导的小鼠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的免疫耐受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40 mg/kg)ip连续5次在Balb/c小鼠体内建立IDDM模型,胰岛素(100μg)与不完全弗氏佐剂(IFA,1:1)混合液sc 1次/wk,连续4 wk.模型建立后每周测定血糖,5 wk时处死动物,取胰腺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分离骨髓DC前体及脾脏T淋巴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DC表型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以同种淋巴细胞刺激实验检测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功能.结果:胰岛素sc 4 wk后可明显降低小鼠的血糖,与模型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13.79±2.71 mmol/Lvs20.98±1.43 mmol/L,P<0.05),胰岛内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组织结构完整.IDDM模型建立后,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CD11c表达为26.4%,DC分化异常,而正常小鼠CD11c表达为47.5%;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DC刺激能力减弱,刺激指数分别为1.47±0.01和1.32±0.01(刺激细胞和反应细胞比例分别为1:10和1:20),与正常小鼠相比,差别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值均小于0.01).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减少到1.43%,而正常小鼠为5.09%.与此相反,胰岛素自身抗原连续应用后,不仅使血糖得到控制,表达CD11c的树突状细胞数量增加,CD86和MHC-Ⅱ表面分子表达降低到26.6%和28.8%,刺激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弱于正常DC,但强于模型小鼠的DC,刺激指数分别为2.30±0.06(1:10)和2.17±0.02(1:20),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上升到7.15%.结论:胰岛素sc可预防STZ所致小鼠IDDM的发生,自身抗原可以通过改善功能异常的树突状细胞,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化在模型小鼠体内建立免疫耐受.

  • 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胰岛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作者:朱从元;李建平

    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胰岛移植术治疗l型糖尿病,因炎症介导的免疫反应以及营养因子缺乏而导致移植后3-5年内仍需注射小剂量的胰岛素,而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细胞联合,不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还能分泌营养因子促进胰岛细胞活性和功能,但其在体内的致瘤性以及促进肿瘤细胞转移这些潜在不良反应会一定程度影响其临床应用.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细胞联合治疗l型糖尿病的免疫调节与营养活性作用及潜在不良反应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 GLP-1及受体激动剂联合间充质干细胞对1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颜刚;于江苏

    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由于自身免疫介导引起胰岛β细胞破坏、凋亡增加,同时α细胞功能失调,不恰当分泌胰高血糖素,进一步加重高血糖.因而,早期诱导免疫耐受,刺激β细胞再生,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将是治疗TIDM关键.目前T1DM除药物治疗外,由于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能分泌抗炎和免疫调节因子,诱导免疫耐受,抑制T细胞的增殖,趋化并修复受损伤组织;同时分泌多种营养因子,促进β细胞增殖分化,从而治疗糖尿病.但MSCs治疗后胰岛β细胞增生的同时,α细胞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 1,GLP-1)及受体激动剂能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且有一定的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及再生,抑制β细胞凋亡,诱导干细胞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的能力.两者联用,对胰岛β细胞保护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移植对胰岛活性与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燕娜;朱从元;李建平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与胰岛细胞联合移植对胰岛活性与功能促进作用.方法:50只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移植于肾包膜下,(1)500个胰岛移植组;(2)1×106个UCMSCs与500个胰岛细胞联合移植组;(3)1×106个UCMSCs组;(4)假手术(空白)对照组,仅于肾包膜下注入0.3 mL生理盐水;术后测血糖水平、葡萄糖耐量试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血清胰岛素水平以及达正常血糖水平率(以血糖浓度≤11.1 mmol/L标准为正常)至28d.结果:联合移植组术后血糖水平低,血清胰岛素水平更高,达正常血糖浓度率优于其他3组,在术后14 d GTT较其他3组好,血清胰岛素水平较其他3组好,血糖水平、血清胰岛素水平、GTT水平UCMSCs组与对照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单纯UCMSCs组无1例动物血糖水平达正常.结论:间充质干细胞与胰岛联合移植能有效提高胰岛细胞活性与功能.

996 条记录 3/50 页 « 12345678...495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