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研究

    作者:胡奕芳

    目的 分析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及对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40 mL硫酸镁与250 mL葡萄糖溶液混合后静脉滴注.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每天1次,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10~2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500mL稀释后使用),每天1次,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剂量.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6.0±1.9)g/d和平均动脉压水平(101.5±7.8)mmHg的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和平均动脉压水平的降低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纤溶指标纤维蛋白原(Fg)(3.5±0.4)g/L、D-二聚体(DD)(2.1±0.4)mg/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胆固醇(TC)(6.9±1.8)mmol/L、甘油三酯(TG)(4.2±1.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1±1.7)mmol/L指标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8±0.5)mmol/L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母儿并发症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丹参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疗效显著,能保护肾功能、稳定血压、调节血脂,并且可改善高凝状态、提升纤维活性、防止血栓产生,同时可很大程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临产期孕妇纤维蛋白单体含量预测产后出血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何宗忠;宋梅;王晓东;林林东;沈雪曼;段德令;史秋霞;欧炜华;周红云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单体(FM)、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化比值(INR)、部分凝血酶活酶时间(APTI)、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FIB)及血小板计数(PLT)在临产期孕妇产后出血量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检测159例临产期孕妇的PT、APTT、TT、FIB、FM及PLT,并分为出血组(24 h产后出血量>500 ml,19例)和无出血组(24 h产后出血量≤500 ml,140例),另选取24例正常非孕妇女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妇女各指标变化.结果 TT及PLT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M、PT、INR、APTT及FIB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9例临产期孕妇中FM水平≤50 μg/ml者146例,仅13例发生产后大出血,占8.90%;而>50μg/ml者13例,其中6例发生产后大出血,占46.15%;发生产后出血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01,P<0.001).产后大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与年龄、PT、INR、APTT、FIB、Tr及PLT无关,与FM呈正相关,与FIB呈负相关.结论 FM及其他凝血纤溶指标对临产期孕妇产后出血量的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作者:薛冰;顾平生;华尔铨

    血液凝血系统活性增强而纤溶系统活性降低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数项前瞻性研究发现,纤溶系统的异常与心血管事件、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大有关,也是临床前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随着高频探头B超技术的开展,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已成为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存在的可靠指标[2~3].本文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的B超检查及部分凝血、纤溶指标如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含量的测定,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 中西药合用治疗阳虚痰湿型代谢综合征30例临床研究

    作者:冯占荣;马俊杰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阳虚痰湿型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代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缓释片降糖、辛伐他汀降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温肾利湿化浊汤口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TG、LDL-C、FBG、BMI、FIB、D-二聚体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HDL-C、APTT、PT、T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能明显改善代谢综合征,并对凝血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 疏血通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疗效评价

    作者:汤从容;赵依娜;周江涛

    目的 评估疏血通注射液对行髋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13例),再将治疗组分为疏血通治疗组(12例)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11例).自术前1d开始分别采用疏血通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至术后14 d,期间进行凝血酶(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及D一二聚体(D-dimer)的检测,并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 疏血通、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深静脉栓塞(DVT)的发病率分别为8.3%、9.1%、38.5%.术前2组凝血纤溶指标相比无显著差异,术后14 d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疏血通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效果满意.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前后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梁红英;陈玉辉;张志忠;张适恩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2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4例,用重组链激酶(r-SK)150万U进行溶栓治疗,并按临床再通标准将其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通组,观察其溶栓前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的活性及抗原的含量变化.结果 再通组溶栓后tPA活性明显升高,TAFI活性及抗原明显减低;未通组tPA、TAFI活性及抗原无明显变化.结论 溶栓后tPA、TAFI活性和抗原减低可能提示冠脉再通.

  •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王宽红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15-09-2016-09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将其作为研究组.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研究组病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进展组(NIHSS评分≥1分,n=27)、未进展组(NIHSS评分<1分,n=35).按照改良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量表(Rankin)评估研究组发病1个月后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Rankin评分≤2分,n=37)、预后不良组(Rankin评分>2分,n=25).以同期到本院体检的6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知情同意.对所有对象的凝血纤溶指标进行检测,主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等.并分析其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2组INR、APTT、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显著(P<0.05);进展组与未进展组INR、APTT、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显著(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INR、APTT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但2组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显著(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凝血纤溶指标检查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进行判断,且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变化直接影响患者预后,需引起高度关注.

  •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李瑞炎;徐献群;熊金虎

    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冠心病(CHD)患者常有凝血、纤溶反应异常,而不同类型的CHD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并不相同.本文采用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检测指标,对107例不同类型CHD患者上述指标的变化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 狼疮性肾炎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检测分析

    作者:皮欣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病因不明,可累及多个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育龄期女性多发,在亚洲的发病率为30-50/10万[1]。大于60%的 SLE 患者出现肾脏受累[2,3]。狼疮性肾炎患者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如循环免疫复合物、抗磷脂抗体等,易导致凝血和纤溶异常,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4]。笔者检测分析狼疮性肾炎患者凝血纤溶功能指标血浆水平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 超声与凝血、纤溶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评价

    作者:皮永前;朱明霞

    目的 探讨超声与凝血、纤溶指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80例下肢深静脉不同的超声表现,分为3组:①血栓组,②血栓前状态组,③正常组.并将各组反映凝血、纤溶机制的相关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bg)、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D、FDP、Fbg等3项指标:血栓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栓前状态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栓组与血栓前状态组比较,差异均呈显著性(P<0.01).结论 超声联合凝血、纤溶相关指标有助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血栓前状态的诊断.

  •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作者:卢丽华;潘朝庆;李学林;陆逢时

    目的 探究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及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治疗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中加入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疗程6个月,分别记录并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凝血纤溶指标、血小板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PT、aP TT、纤维蛋白原(Fbg)及血小板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PT、aPTr上调(P<0.05),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治疗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观察组血小板凝集率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两种患者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硫酸氢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冠心病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安全性高.

  • 冠心病患者血浆t-PA、PAI及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华;杭永伦;李代渝

    冠脉内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心绞痛(UAP)的主要原因[1],而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失衡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几项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来探讨其临床价值.

  • 冠心病患者血浆t-PA、PAI及凝血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华;杭永伦;李代渝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40例冠心病(CHD),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18例,22例不稳定心绞痛(UAP)和30例正常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抑制物(PAI)活性,及其D2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bg).结果:冠心病人与正常人比较t-PA活性降低,D-Dimer、Fbg含量增多,PAI活性增高(P<0.01),提示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在CH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UAP和AMI有共同的血栓倾向或血栓形成机制.

  •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NT-proBNP和Hcy及部分凝血纤溶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禺;李秀娥;赵曼;赵雅;李宁

    目的 探讨B型脑钠钛前体(NT-pro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部分凝血纤溶指标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5月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实验组)与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液中Hcy,NT-proBNP,APTT,PAI-1以及t-PA各项指标的变化及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前Hcy值为17.7±3.6fμmol/L,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值为29.4±7.9 μmol/L,NT-proBNP值为3 212.8±2 511.4 ng/L以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值为130.1±17.8μmol/L,ATPP值为24.3土2.6s.对照组Hcy值为7.2±22.1 μmol/L,t-PA值为15.1±3.7 umol/L,NT-proBNP值为198.7±114.8 ng/L,PAI-1值为67.8±7.9 μmol/L,APTT值为37.8±4.5s.实验组治疗后Hcy值为12.2±1.5 μmol/L,t-PA值为18.2±2.3 μmol/L,NT-proBNP值为348.7±194.8 ng/L,PAI-1值为78.6±9.8 μmol/L,APTT值为32.2±4.5s.发现实验组APTT明显短于治疗后及对照组,其余四个指标值实验组均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NT-proBNP,APTT,PAI-1和t-PA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可以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及预后的标志.

  •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前后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王燕妮;祝家庆;彭燕蓁;王晓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对其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h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30例,用重组链激酶(r-SK)150万U进行溶栓治疗,并按临床判断再通标准将其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未通组,观察其溶栓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PAI)活性,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g)含量变化.结果溶栓再通组溶栓后血浆t-PA活性较溶栓前明显升高,PAI活性明显减低,而未通组溶栓前后t-PA、PAI活性无明显变化.两组溶栓后血浆D-Dimer较溶栓前均有明显升高,且组间升高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①溶栓后t-PA活性升高,PAI活性减低可能预示冠脉再通.②溶栓后D-Dimer含量升高提示溶栓后有凝血酶的进一步激活,但该项指标不能视为溶栓效果的判定标准.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