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髓室压力对粘结剂粘结牙本质剪切强度影响的研究

    作者:王鹏;王雪芹;姜广水

    目的 评价髓室压力对粘结剂粘结牙本质剪切强度的影响,比较相同髓室压力对不同粘结剂粘结牙本质剪切强度影响的差异.方法 72颗无龋离体第三磨牙随机分为6组(n=12),实验组用15cm水柱模拟髓室压力,对照组髓腔无压力.分别用3种粘结剂(Single-Bond 2、Clearfil SE-Bond、Clearfil S3-Bond)做树脂光固化后,进行剪切强度测试,扫描电镜观察牙本质粘结界面的特性.结果 3种粘结剂在模拟髓室压力情况下粘结时,其剪切强度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Single-Bond2(13.2±3.5 MPa)和Clearfil SE-Bond(13.7±2.8 MPa)的剪切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Clearfil S3-Bond(10.4±2.7 MPa)(P<0.05).3种粘结剂在髓室无压力情况下粘结时,Single-Bond2(22.7±3.3 MPa)明显高于Clearfil SE-Bond(18.2±4.9 MPa)和Clearfil S3-Bond(14.5±3.5 MPa)(P<0.05).扫描电镜可见实验组树脂突长度和数量均少于对照组.结论 髓室压力会对粘结剂粘结牙本质的剪切强度造成影响.不同粘结剂所受影响的程度有所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应考虑这一因素.

  • 牙本质内源性聚糖对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耐水储存老化能力的影响

    作者:高宇;赵三军;王培欢;芦帅;陈吉华

    目的 比较分别去除牙本质蛋白聚糖和糖胺聚糖侧链后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的耐水储存老化能力,探索两者在牙本质粘接耐久性中的作用.方法 取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的72颗无龋第三磨牙,制备标准牙本质粘接面,37%磷酸酸蚀15 s后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24颗),分别使用硫酸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ase ABC,C-ABC)(C-ABC组,即去除糖胺聚糖)、胰蛋白酶(胰蛋白酶组,即去除蛋白聚糖)和去离子水(阴性对照组)37℃水浴振荡孵育48 h.制备树脂-牙本质粘接试件,各组粘接试件用随机数字表再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8颗):即刻亚组、水储存6和12个月亚组,各亚组相应处理后测试微拉伸强度(即粘接强度),观察断裂模式、界面微观形貌.结果 胰蛋白酶组即刻及水储存6和12个月后的粘接强度[(49.04±3.57)、(37.01±3.21)和(35.27±3.56)MPa]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40.71±3.32)、(28.87±2.34)和(24.20±2.07)MPa](P<0.05);C-ABC组即刻粘接强度[(32.94±2.45)MPa]显著小于阴性对照组(P<0.05),水储存6和12个月后粘接强度[(26.46±2.45)和(22.50±2.58)MPa]与阴性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老化时间延长,各组粘接界面内聚破坏占比增大.水储存后阴性对照组混合层出现裂隙,其他两组均未见裂隙.结论 去除蛋白聚糖可同时提高牙本质粘接强度和耐久性,去除糖胺聚糖侧链可降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但提高了粘接耐久性.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改性全酸蚀粘接剂对根管牙本质粘接界面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余昊翰;张凌;余凡;周欢;沈丽娟;陈吉华

    目的 评价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改性粘接剂对根管牙本质粘接界面稳定性的作用,为提高粘接界面耐久性提供新策略.方法 将EGCG混入全酸蚀粘接剂(Single Bond 2),制备质量浓度分别为200、400 mg/L的EGCG改性粘接剂(改性A组和B组),以未添加EGCG的粘接剂(Single Bond 2)为对照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粘接剂表面培养粪肠球菌24 h后生物膜的生长情况;微拉曼光谱仪检测粘接剂双键转化率;收集30颗人无龋单根前磨牙,去除牙冠后用各组粘接剂分别制备纤维桩粘接试件,用于即刻(老化前)和老化后的微推出实验(每组每个时间点30个试件),测试粘接强度.结果 改性粘接剂可抑制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改性A和B组粘接剂双键转化率分别为(69.73±0.68)%和(69.03±1.65)%,与对照组[(70.06±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性A和B组老化前粘接强度分别为(10.02±2.03)和(9.95±3.03) MPa,与对照组[(10.45±2.00) MP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化后改性A和B组粘接强度[分别为(7.01±1.39)和(7.62±1.88) MP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08±1.56) MPa] (P<0.05).结论 EGCG改性后的全酸蚀粘接剂可抗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并可提高根管牙本质粘接界面的稳定性.

  • 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酸胆碱对牙本质粘接剂抗蛋白附着的影响

    作者:张宁;张珂;徐华焜;白玉兴

    目的 评价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酸胆碱(2-methacryloyloxyethyl phosphorylcholine, MPC)和无定形纳米磷酸钙颗粒(nanoparticles of 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NACP)改性牙本质粘接剂的抗蛋白附着和细菌黏附性能,为预防继发龋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商品化的牙本质粘接剂(Scotchbond Multi-Purpose)作为对照组,在商品化牙本质粘接剂中添加质量分数为7.5%的MPC和20%的NACP作为改性组.制作牙本质粘接试件(每组10个),测试抗剪切强度,即牙本质粘接强度.制作粘接剂试件(每组26个),双辛丁酸法评价抗蛋白附着性能;用人唾液培养所得的牙菌斑全菌生物膜模型研究附着于粘接剂试件表面的牙菌斑全菌生物膜的乳酸产量和活/死菌染色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改性组牙本质粘接强度分别为(29.5±2.9)和(28.7±2.2) M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3).改性组蛋白附着量[(0.21±0.02) μg/cm2]显著低于对照组[(4.17±0.45) μg/cm2] (P=0.000).改性组表面菌斑的乳酸产量[(7.71±1.07) 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9.18±2.34) mmol/L](P=0.000).活/死菌染色显示改性组试件表面黏附的活细菌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本项研究用MPC和NACP改性的牙本质粘接剂,改性后粘接强度无改变,而蛋白附着量和细菌黏附显著降低.

  • 硅烷偶联剂对复合树脂间粘接强度的影响

    作者:邢远航;林斐;岳林

    目的 探讨硅烷偶联剂对复合树脂间粘接强度的影响,为临床提高复合树脂间粘接强度提供依据.方法 用混合填料型复合树脂(Filtek P60)制作树脂块;选自酸蚀粘接剂(Clearfil SE Bond,CSE)和通用型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SBU)作为复合树脂间粘接剂;并使用硅烷偶联剂(RelyX Ceramic Primer).根据树脂块表面是否使用硅烷预处理及粘接剂类型分为4组:CSE组,CSE粘接;硅烷+CSE组,硅烷偶联剂预处理+CSE粘接;SBU组,SBU粘接;硅烷+SBU组,硅烷偶联剂预处理+SBU粘接.各组分别充填复合树脂,光固化.切割粘接树脂块得到20个1 mm×1 mm×14 mm的试样,通过微拉伸测试仪检测微拉伸强度,三维形貌测量激光显微镜下观察断面形貌.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微拉伸强度,用卡方检验比较各组断裂类型比例.结果硅烷+SBU组微拉伸强度[(69.6±3.3) MPa]显著大于其他3组(P<0.05);硅烷+CSE组微拉伸强度[(63.9±3.7) MPa]显著大于CSE组[(55.7±4.2)MPa]和SBU组[(55.4±4.0)MPa] (P<0.05);SBU组与CS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均有粘接断裂、内聚断裂和混合断裂类型,硅烷+CSE组和硅烷+SBU组粘接断裂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分别显著小于CSE组和SBU组(P<0.05).结论硅烷偶联剂预处理可提高复合树脂的粘接强度;通用型粘接剂中的硅烷偶联剂并不能提高复合树脂间粘接强度.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脱矿牙本质粘接面改性的研究

    作者:孙秋榕;古丽莎;武诗语;黄紫华;麦穗

    目的 探讨经天然交联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改性后脱矿牙本质粘接面的渗透率、亲水性、耐酶解能力及粘接耐久性的变化,寻找可用于牙本质粘接面预处理的理想天然交联剂.方法 2%牛血清白蛋白溶液模拟髓压,测定在模拟龋病条件下0.02%、0.1%EGCG对牙本质表面渗透率的影响,空白对照组牛血清白蛋白溶液中不含EGCG,阳性对照组为脱敏剂处理组(每组15个试件).检测近髓和远髓牙本质经0.1%EGCG预处理60和120 s、0.5和1h后表面接触角的变化,空白对照组不经EGCG预处理(每组10个试件).扫描电镜观察空白对照组,0.02%、0.1%及0.5%EGCG预处理组(均预处理120 s)经100 mg/L Ⅰ型胶原酶处理后牙本质粘接界面形态的改变;检测4组牙本质粘接试件冷热循环前后微拉伸强度(即粘接强度,每组每种处理方式30个试件).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对渗透率[(151.3±22.3)%]相比;0.1%EGCG牙本质表面相对渗透率[(23.7±6.3)%]显著减少(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0.1%EGCG预处理120 s、0.5和1h后,近髓牙本质表面接触角分别提高31.0%、53.5%、57.8%;远髓牙本质表面接触角分别提高37.4%、59.3%、62.4%.0.1%和0.5%EGCG预处理120 s后牙本质粘接试件冷热循环前粘接强度分别为(29.4±4.8)和(19.8±4.9) MPa,冷热循环后粘接强度分别为(19.9±5.1)和(15.3±6.3) MPa.结论 模拟龋病条件下,0.1%EGCG可使牙本质表面渗透性降低;0.1%EGCG预处理使牙本质粘接基底疏水性提高,耐酶解能力增强,从而提高粘接耐久性.

  • 复层粘结剂对银汞合金粘结效果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蕾;傅鸿隐;徐晓玲

    目的 应用剪切力测试和扫描电镜观察,探讨复层粘结剂对银汞粘结力的影响.方法 选18颗健康新鲜的恒磨牙牙冠部,中央制备直径3 mm的圆柱形洞,分为A、B、C 3组,A组和B组的洞壁分别涂2层及1层Scotch-bond MP Plus粘结剂后充填银汞合金,C组仅填入银汞合金.2周后经冷热循环,测定各组的剪切力.另取完整双尖牙5颗分为3组,做相应处理后用扫描电镜和图像分析仪观测微嵌合层和粘结剂厚度.结果 3组的剪切力均数分别为25.27、20.69及13.05 MPa,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单、复层粘结剂的平均厚度无明显差异,复层且固化1 min的侧壁微嵌合层更明显.结论 复层粘结剂可增加银汞粘结的强度.

  • 化学机械去龋对牙本质粘结效果的电镜观察

    作者:李姮;王文梅

    目的 扫描电镜观察化学机械去龋对牙本质粘结效果的影响.方法 观察比较化学机械去龋和慢速球钻去龋后牙本质表面以及牙本质和4种粘结系统粘结界面的超微结构.结果 与球钻去龋相比,化学机械去龋后的牙本质表面玷污层少,牙本质和Prime&Bond NT(PB)+复合体的粘结界面出现树脂突结构,和Adper Prompt-L-Pop(AP)+树脂的粘结界面中树脂突更密集,混合层更致密、均一.结论 从超微结构上看,化学机械去龋技术有利于牙本质的粘结.

  • 牙本质内源性蛋白聚糖对全酸蚀粘接剂即刻粘接性能的影响

    作者:高宇;赵三军;王培欢;芦帅;李晓静;陈吉华

    目的 比较分别去除牙本质蛋白聚糖和糖胺聚糖侧链后牙本质与全酸蚀粘接剂的即刻粘接性能,探索糖胺聚糖侧链或蛋白聚糖在牙本质粘接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42颗无龋第三磨牙,制备标准牙本质粘接面,37%磷酸酸蚀15s后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4颗),分别使用硫酸软骨素酶ABC (chondroitinase ABC,C-ABC)(C-ABC组,即去除糖胺聚糖)、胰蛋白酶(胰蛋白酶组,即去除蛋白聚糖)和去离子水(阴性对照组)37℃水浴振荡孵育48 h.处理后各组牙本质分别与全酸蚀粘接剂A(Adper TM Single Bond 2)和B(Primer&Bond NT)制备标准粘接试件(每亚组6颗样本牙,制作20个粘接试件),37℃水浴24 h后测试即刻粘接强度,分析断裂模式;观察粘接界面的微观形貌(每亚组1颗样本牙).结果 C-ABC组牙本质与粘接剂A、B的即刻粘接强度[(32.9±2.5)和(26.8±2.2) MPa],与阴性对照组[(40.7±3.3)和(34.6±3.7) MPa]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胰蛋白酶组牙本质与粘接剂A、B的即刻粘接强度[(49.0±3.6)和(44.5±3.0) MPa]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牙本质蛋白聚糖参与了牙本质的粘接过程,去除蛋白聚糖可提高粘接强度,去除糖胺聚糖侧链则降低牙本质与全酸蚀粘接剂的粘接强度.

  • 脱敏抛光膏对两种自酸蚀粘接剂粘接强度的影响

    作者:刘思颖;王亚珂;裴丹丹;黄翠;刘甜

    目的 研究含8%精氨酸-碳酸钙的脱敏抛光膏对两种自酸蚀粘接剂粘接强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36颗离体前磨牙垂直于牙体长轴完全去除(牙合)面牙釉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2颗):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处理,抛光粉组用浮石粉抛光牙本质面,脱敏抛光膏组用含8%精氨酸-碳酸钙的脱敏抛光膏抛光牙本质面.每组样本牙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个亚组(每亚组6颗),分别使用两种自酸蚀粘接剂(A:G-Bond,含功能性单体;B:Fl-BondⅡ)进行粘接以及树脂修复.光照固化后将样本牙置于37℃双蒸水中24 h.冷热循环前及经5000次冷热循环后(每亚组冷热循环前后各制备15个试件),分别检测拉力峰值,计算粘接强度,并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扫描电镜评价各组牙本质小管的封闭情况,并观察自酸蚀粘接剂处理后的牙本质面.结果 对于粘接剂A,冷热循环前脱敏抛光膏组粘接强度[(46.88±7.83) MPa]与空白对照组[(38.19 ±4.42) MPa]、抛光粉组[(36.47±4.72) MP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热循环后脱敏抛光膏组粘接强度[(32.02±8.77) MPa]与空白对照组[(34.38±6.39) MPa]、抛光粉组[(32.22±5.25)MP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粘接剂B,无论冷热循环前还是冷热循环后脱敏抛光膏组粘接强度[分别为(31.53±4.86)和(24.25±3.67) MPa]与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0.34±5.42)和(25.63±5.93) MPa]、抛光粉组[分别为(29.72±5.16)和(26.72±6.17) MP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下可见经脱敏抛光膏处理后,牙本质小管口被有效封闭.脱敏抛光膏联合自酸蚀粘接剂处理后牙本质小管口可重新打开,使用粘接剂A的管间牙本质表面可见均匀分布的絮状沉积物.结论 含8%精氨酸-碳酸钙的脱敏抛光膏与自酸蚀粘接剂联合应用时,对粘接强度无不利影响,可在临床操作中联合应用.

  • 三种老化方式对全酸蚀粘接系统牙本质粘接界面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徐帅;张凌;李芳;周唯;陈宇江;陈吉华

    目的 比较3种老化方式对全酸蚀粘接系统牙本质粘接界面稳定性的影响,为树脂粘接剂的长期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40颗离体人磨牙沿垂直于牙长轴的方向切割,暴露冠中部牙本质,用全酸蚀粘接系统(Single Bond 2)粘接处理后,堆积复合树脂,制备树脂-牙本质粘接试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样本牙分为4组(每组10颗):即刻对照组、唾液浸泡组、冷热循环组和细菌侵袭组.各组试件进行相应处理后,分别测试微拉伸强度,即粘接强度,使用扫描电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分析观察粘接界面的纳米渗漏情况.结果 3个老化组粘接强度均显著低于即刻对照组[(44.24±12.75) MPa,P <0.05],纳米渗漏分级均显著高于即刻对照组(P<0.05).细菌侵袭组粘接强度[(25.53±7.39) MPa]显著低于唾液浸泡组[(29.72 ±6.51) MPa]和冷热循环组[(31.92±11.87) MPa,P<0.05],后两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老化组间纳米渗漏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唾液浸泡、冷热循环和细菌侵袭3种老化方式均对全酸蚀粘接系统牙本质粘接界面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细菌侵袭对界面稳定性的破坏作用显著.

  • 三种粘接剂粘接不同牙本质的微拉伸粘接强度比较

    作者:谭建国;周丽晶;冯敏;冯海兰

    目的 采用微拉伸粘接强度实验测定3种牙本质粘接剂粘接楔状缺损处硬化牙本质的粘接强度.方法 选择有典型楔状缺损并因牙周病拔除的上颌前磨牙30颗作为实验组,正常上颌前磨牙30颗作为对照组,使用粘接剂A(全酸蚀粘接剂Scotchbond Multi-Purpose)、B(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Adper Prompt L-Pop)和C(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Contax)处理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表面,相应树脂修复.测试两组试件的微拉伸粘接强度.结果 粘接剂A、B、C粘接硬化牙本质的微拉伸粘接强度分别为46.805 MPa、39.045 MPa、29.852 MPa.粘接剂A和C与硬化牙本质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低于正常牙本质,而粘接剂B与之相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牙颈部楔状缺损处硬化牙本质由于结构上的特殊性可造成粘接困难.酸性强有利于粘接剂与硬化牙本质的粘接.

  • 原花青素对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耐冷热循环老化作用的影响

    作者:刘瑞瑞;方明;赵三军;李芳;沈丽娟;陈吉华

    目的 探讨天然交联剂原花青素预处理脱矿牙本质是否对冷热循环下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有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10%和15%原花青素交联预处理剂、5%戊二醛用于脱矿牙本质粘接前的短暂预处理(60和120s),无预处理组为阴性对照.根据冷热循环与否分亚组,每亚组4颗牙,制备树脂-牙本质粘接试件,即刻或于冷热循环(5000次)后测试微拉伸粘接强度,观察粘接断裂模式、界面微观形貌并测量胶原降解量.结果 冷热循环后15%原花青素预处理60和120 s组粘接强度[分别为(21.88±3.49)和(23.09±3.19) MPa]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15.47±3.78) MPa](P<0.05).各组粘接断裂模式均以混合破坏和界面破坏为主.各预处理组粘接界面混合层均一致密,而阴性对照组混合层中可见狭窄的空隙或裂缝.所有预处理组冷热循环后胶原降解量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其中15%原花青素预处理120 s组胶原降解量低[(0.316±0.019) mg/g].结论 应用原花青素预处理脱矿牙本质可减缓因冷热循环引起的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退变,有助于提高粘接修复体的耐久性.

  • 不同树脂粘接剂粘接界面微裂隙的观测与评价

    作者:何敏;张祖太;丁宁;葛丽华;刘艳

    目的 比较3种树脂粘接剂与牙齿粘接界面的微裂隙,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5颗人离体第三恒磨牙,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每组5颗),颊侧备洞后,分别用全酸蚀粘接剂(3M ESPE Adper Single Bond 2)(A组)、双组分自酸蚀粘接剂(3M ESPE Adper SE Plus)(B组)和单组分自酸蚀粘接剂(iBond Self Etch)(C组)进行粘接,树脂充填.扫描电镜下定点测量充填体侧壁、底壁与牙体间的微裂隙宽度,所有试样经3000次冷热循环后再次测量.使用秩和检验比较3组组间差异和冷热循环前后差异.结果 冷热循环后各组侧壁或底壁的微裂隙宽度均比冷热循环前显著增加(P<0.05),冷热循环前后A、B、C组侧壁或底壁微裂隙宽度增加量[侧壁:1.33(1.14,1.74)、1.27(1.04,1.86)、1.11(0.55,1.46) μm;底壁:2.22(1.36,2.50)、1.91 (1.48,2.88)、2.38(2.08,2.47) 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树脂粘接剂对牙齿粘接性能的影响无差异;冷热循环可破坏粘接界面的稳定性.

  • 不同时机核预备对纤维桩核系统微渗漏的影响

    作者:李蜀鄂;程祥荣;张玉峰

    目的 观察粘接纤维桩核后不同间隔时间核预备对桩核系统微渗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桩核预备时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对45颗人下颌前磨牙进行截冠、根管预备和热牙胶充填,并分别于纤维桩核粘接后5、15和30 min行核预备(桩核组,每组10颗样本牙),阳性对照组(每组5颗样本牙)仅充填根尖5 mm热牙胶,阴性对照组(每组10颗样本牙)桩核修复后不进行核预备.采用液体输送法检测桩核系统微渗漏量,并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并测量粘接界面缝隙.结果 高速机头行核预备后桩核系统微渗漏量增加,阴性对照组微渗漏量[(1.50×10-6 ±0.37×10-6) μl· min-1·Pa-1]均显著低于3个桩核组(P<0.05);5 min桩核组微渗漏量为(6.02 ×10-5 ±1.02 ×10-5)μ1·min-1·pa-1,明显高于15 min桩核组[(1.50×10-5 ±0.26×10-5) μl· min-1·Pa-1 ]和30 min桩核组[ (1.50 ×10-5±0.39×10-5)μl· min-1·Pa-1] (P<0.05).扫描电镜观察5 min桩核组根管壁与粘接剂间缝隙较大,且由根尖向根颈逐渐扩大.结论 高速机头振动对纤维桩核系统封闭性有负面影响,本项实验条件下粘接纤维桩核后应过15 min再行核预备,微渗漏量显著降低.

  • 纤维桩树脂粘接修复中不同根管封闭材料和粘接程序下粘接界面的扫描电镜观察

    作者:马洪学;申丽丽;刘琨;苏林旺

    目的 观察不同根管封闭材料和不同粘接程序对纤维桩树脂粘接后牙本质粘接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以期改进临床操作步骤,优化纤维桩的树脂粘接效果.方法 选择15颗人下颌单根第一前磨牙,分为5组,每组3颗:A组: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根充,常规粘接纤维桩( Relyx Unicem);B组:Vitapex封闭剂根充,常规粘接纤维桩;C~E组:AH Plus封闭剂根充,C组常规粘接纤维桩,D组35%磷酸酸蚀+常规粘接纤维桩,E组酸蚀后涂布Singlebond2粘接剂+常规粘接纤维桩.将牙根浸于生理盐水中1周后截为根冠1/3、根中1/3、根尖1/3段,每段厚3 mm.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除D组外,A、B、C、E组牙本质粘接界面均出现树脂突.每种根管封闭剂根冠1/3段树脂突多、明显,其次是根中1/3段,根尖1/3段不明显.不同组牙根中自粘接树脂形成树脂突的情况不同.A和B组仅根冠1/3段出现较少的树脂突,C~E组根中1/3段和根冠1/3段均出现较多的树脂突.与C组相比,增加酸蚀步骤的D组未见明显树脂突形成,而酸蚀后涂布粘接剂的E组牙根内树脂突增大伸长更加明显.结论 对于使用纤维桩加强的残根残冠,建议使用C~E组根管封闭剂,无需在纤维桩粘接程序前进行酸蚀处理,而酸蚀后涂布粘接剂有可能增加纤维桩的粘固力.

  • 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对二种牙本质粘结剂粘结效果的影响

    作者:张丽君;马楚凡;王忠义

    目的研究含有丁香油的暂时粘固剂对二种新型牙本质粘结剂与牙本质粘结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新鲜拔除、无龋坏的牛中切牙 32 颗,随机分为 4 组.流水冲洗下磨除牙釉质,暴露牙本质,依次用 320号、400号、600号水砂纸打磨牙本质粘结表面.环氧树脂包埋后将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ZOE)均匀涂抹于 3 组、4 组试件的牙本质表面,1 组、2 组为对照.所有的试件均存储于 37 ℃蒸馏水中.1 周后,机械去除试件表面的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用流水反复冲洗.1 组和 3 组选用 Prime&Bond NT 粘结剂处理牙本质表面,2 组和 4 组选用 GLUMA 粘结剂处理牙本质表面,并在其上充填、固化直径 6 mm、高 2 mm 的复合树脂.制备好的试件在 37 ℃蒸馏水中放置 24 h 后,在 SHIMADZU 材料试验机上测试剪切粘结强度,加载速度为 0.5 mm/min.对结果数据作统计分析,剪切后的试件行扫描电镜观察和表面能谱分析.结果各组的平均剪切粘结强度为:1 组(Prime&Bond NT)9.57 MPa,3 组(Prime&Bond NT +ZOE)10.72 MPa,2 组(GLUMA)16.89 MPa,4 组(GLUMA+ZOE)16.78 MPa.方差分析显示,使用不同的牙本质粘结剂对剪切粘结强度影响有显著性,而是否使用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对剪切粘结强度无显著影响.结论使用氧化锌丁香油粘固剂预处理牙本质表面,对 Prime&Bond NT 粘结剂和GLUMA 粘结剂与牙本质的粘结效果无不利的影响.

  • 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粘接的超微形态研究

    作者:谭建国;周丽晶;冯敏;冯海兰

    目的观察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经自酸蚀牙本质粘接剂处理后,树脂-牙本质界面的超微结构.方法选择有典型牙颈部非龋性缺损且因牙周病拔除的上颌前磨牙,使用两步法的自酸蚀粘接剂 Contax 粘接处理.扫描电镜观察硬化牙本质表面超微形态以及树脂-牙本质界面的混合层和树脂突的微观表现.结果硬化牙本质的牙本质小管大部分被柱状的矿化结晶体堵塞.粘接界面也可见到清晰的混合层和树脂突,但树脂突较短.结论硬化牙本质的粘接与正常牙本质存在差异,牙本质小管内的矿化结晶可能影响粘接效果.自酸蚀粘接剂对硬化牙本质具有一定的粘接能力.

  • 乙醇预处理改善自酸蚀粘接剂的效前挥发初探

    作者:李红;杨宏业;黄翠;邓东来

    目的 研究乙醇预处理不同方式对效前挥发的自酸蚀粘接剂粘接性能的改善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32颗无龋第三磨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丙酮基粘接剂,G-bond)和B组(乙醇基粘接剂,Clearfile S3bond)(每组16颗);每组再按预处理方式不同分为4个亚组(每亚组4颗):1亚组:使用未启封的粘接剂;2亚组:使用发生效前挥发的粘接剂;3亚组:依次使用梯度乙醇处理牙本质表面后再使用效前挥发的粘接剂;4亚组:无水乙醇处理牙本质表面后再使用效前挥发的粘接剂.粘接24 h后制备微拉伸试件(每亚组20个),检测微拉伸强度,即粘接强度;使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试件断面断裂模式.结果 A组内各亚组粘接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A4组粘接强度[(26±12)和(27±7)MPa]均显著小于AI、A3组[(41±11)和(40±11) MPa] (P <0.05),A2与A4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与A3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各亚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内各亚组断裂模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显示,A组试件断裂模式以混合层底部断裂为主,各亚组树脂单体包裹胶原纤维的致密度不同,A1和A3组较其余两亚组致密.B组试件界面断裂模式以混合层顶部断裂为主.结论 效前挥发可降低丙酮基自酸蚀粘接剂的粘接强度,但对乙醇基自酸蚀粘接剂无明显影响;梯度乙醇预处理牙本质表面可有效改善丙酮基自酸蚀粘接剂的粘接效果.

  • 三种自酸蚀粘接剂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比较

    作者:田福聪;王晓燕;高学军

    目的 研究不同自酸蚀粘接剂牙本质粘接的耐久性,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人离体磨牙42颗,制备(验)面牙本质平面试件(共42个试件),分别使用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A(Clearfil SE Bond)和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B(Adper Prompt)、C(G-Bond)(每种粘接剂分别为14个试件),用复合树脂形成树脂冠,将试件在粘接后24 h切割成片状或条状试样.切割后即刻或水浸泡6个月后测试微拉伸粘接强度,扫描电镜下观察粘接界面的纳米渗漏情况.结果 粘接24 h切割后即刻粘接剂A的粘接强度[(40.60±5.76) MPa]显著高于粘接剂B[(19.06 ±1.50) MPa]和C[(17.75 ±1.10) MPa](P<0.05).水浸泡6个月后,粘接剂A的粘接强度[(36.04±3.15) MPa]低于切割后即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剂B[(ll.19±1.97) MPa]和C[(9.14±1.15) MPa]的粘接强度均显著低于切割后即刻(P<0.05),粘接剂A的强度仍显著高于粘接剂B和C(P<0.05).纳米渗漏结果显示,粘接剂B和C的界面渗漏较粘接剂A更显著.结论 体外长期水浸泡保存有可能对自酸蚀粘接剂界面的稳定性有影响,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较两步法更为明显.

6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