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局灶性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治效果分析

    作者:魏富鑫;崔尚斌;刘少喻;梁春祥;龙厚清;韩国伟;于滨生;黄阳亮

    目的 探讨局灶性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致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21例胸椎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采用改良胸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和Epstein标准评估终随访临床效果.分析患者年龄、术前病程、椎管面积残余率和术前胸椎JOA评分与手术疗效相关性.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34.3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7.7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0.2分,改善率为75.8%.Epstein标准:优13例,良5例,可3例.患者椎管面积残余率、术前胸椎JOA评分与手术疗效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P<0.05)、0.53(P<0.05).结论 局灶性OLF临床表现较复杂,必须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局灶性胸椎OLF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患者椎管狭窄程度、术前胸椎JOA评分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术后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许正伟;郭华;王晓东;刘团江;郑永宏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减压融合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2000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64例,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为42~67岁,平均54.1岁.采用后路椎板广泛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治疗36例,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12例,后外侧经关节突减压植骨融合9例,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7例.评估患者的年龄,病程,影像学表现,病变类型,手术方式,术前合并疾患,及术后并发症和手术疗效的关系.手术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其改善率进行判定.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2年,平均4.6年.术前JOA评分为4.5±1.9分,末次随访时7.8±2.1分,改善率为(48.4±38.1)%.后路椎板广泛切除、减压、植骨融合组为(37.6±36.8)%,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62.9±32.6)%,后外侧经关节突减压植骨组为(30.8±29.2)%,前后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组为(59.5±39.1)%.患者的术前病程、年龄、手术方式、MRI T2加权像信号改变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对术后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30例(46.9%)患者术后合并1种或多种并发症:1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恶化,12例患者合并脑脊液漏,3例患者硬膜外血肿形成,5例合并肺部感染.结论 对于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外科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患者术前病程、年龄、手术方式、MRI T2加权像信号改变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

  • 脊柱后纵韧带骨化相关临床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

    作者:何志敏;陈德玉;陈宇;郭永飞;薛锋;肖海军

    目的 评估分析与国人脊柱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相关的临床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 临床收治以及回访收集95例OPLL患者,以骨化类型为参考指标,进行骨化类型与患者年龄、骨化椎节数、椎管占位率、伴胸椎OPLL、伴C3OPLL等相关的定性、定量指标分析,再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分析其与OPLL骨化的相关性.结果 混合型OPLL在伴C3OPLL、伴胸椎OPLL以及骨化椎节数显著高于其他类型OPLL;而连续性OPLL的骨化物厚度及椎管占位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OPLL;患者年龄与骨化类型、骨化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脊柱OPLL化可通过一些相关的临床因素进行评估,如是否伴有C3OPLL、骨化类型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有助于诊治方案的决策及提高疗效.

  • 后路椎板切除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分析

    作者:陈宇;陈德玉;王新伟;卢旭华;何志敏;杨海松;田海军

    目的 探讨后路椎板切除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并发症及其影像因素.方法 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后路椎板切除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54例,采用JOA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将患者分为疗效良好、疗效不佳2组.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神经功能、合并糖尿病、椎管矢状径、颈椎曲度、椎管狭窄率、骨化物分型、脊髓压迫率、脊髓高信号等相关因素对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 随访1~4年,平均2.3年.术后患者脊髓前后径及神经功能JOA评分明显提高,但颈椎曲度改善不明显.其中35例患者手术疗效良好,19例患者疗效不佳,多因素分析示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及骨化物横断面分型可影响患者手术疗效.本组并发症包括7例C5神经根麻痹,5例颈肩部的轴性痛和2例血肿压迫.结论 后路椎板切除联合钉棒系统固定是一种适合于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方式,患者术前颈椎曲度及横断面骨化分型对患者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84例疗效分析

    作者:文天林;李放;孙天胜;胥少汀

    目的 总结8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导致的脊髓背侧压迫出现胸脊髓病变患者手术减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资料完整的84例OLF患者(男,63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59岁)手术前后JOA评分、Nurick分级的变化和神经功能恢复率,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平均随访28个月(6~56个月),病程短、MRI没有脊髓高信号的患者经过胸椎椎板切除减压后运动无力和步态异常明显改善,全部病例的步态和痉挛状态均有改善.JOA评分:优28例,良32例,可15例,差9例.优良率为71.4%,有效率为89.3%.结论 OLF导致的脊髓损害症状非手术治疗无效,病程短、脊髓髓内没有高信号改变的患者手术效果通常比较好.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外科治疗

    作者:卢旭华;陈德玉;赵定麟;王新伟;徐建伟;曹新峰;贾连顺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分析其手术时机、手术技巧、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处理.方法回顾性总结56例患者的外科治疗过程,采用胸椎管后壁切除减压及侧后方入路,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护.结果术后55例经随访1年以上,1例随访2个月.优39例,良8例,可5例,差4例.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的脊髓压迫症须早期手术治疗,可根据不同情况选择胸椎管后壁切除减压及侧后方入路的次环状减压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 胸椎 黄韧带 骨化 手术
  •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骨桥形成的特点及其意义

    作者:王自立;金卫东;赵浩宁;丁惠强;乔永东;安维军;陈军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椎体骨桥形成的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分析手术治疗的50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骨桥形成28例(占54%)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骨桥与黄韧带骨化位置的关系:骨桥与骨化黄韧带紧邻者15例;其中,4例在某些节段可见黄韧带骨化与骨桥发生于同一间隙,间隔一个椎间隙的10例、间隔2个椎间隙的1例、间隔3个椎间隙的2例.②骨桥形成的节段:形成于一个椎间隙的14例、2个椎间隙的7例、3个椎间隙的5例、5个和7个椎间隙的各1例.③骨桥形成的特点是在椎间形成高密度的连续骨化影.这种表现主要发生在与黄韧带骨化节段相邻的部位.结论骨桥形成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中出现是退变的一种表现形式;进一步说明胸椎黄韧带骨化是脊柱退变的一部分.

    关键词: 胸椎 黄韧带 骨化 骨桥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外科治疗进展

    作者:王海波;郭永飞;史建刚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一种好发于亚洲人群的颈椎退行性疾病,由于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异位骨化,从而继发椎管狭窄、脊髓和神经根受压,导致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1].OPLL为亚洲人群颈脊髓受压的常见病因,首先由日本学者Tsukimato于1960年报道[2].Fujimori等[3]通过对1 500例日本病例的CT扫描分析发现,颈椎OPLL的发生率可达6.3%(男性8.3%,女性3.4%).OPLL根据骨化物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局灶型、节段型、连续型和混合型[4].由于颈椎OPLL进展缓慢,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神经症状,一般选择非手术治疗.当患者出现神经症状时,骨化程度往往严重,导致椎管狭窄及脊髓受压,常引起四肢麻木无力,严重者可导致瘫痪,需及时手术治疗[5].本文将治疗颈椎OPLL的常用术式根据其减压形式及范围不同分为间接减压、直接减压和混合型减压,并分析其优缺点,现综述如下.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黄润之;张海龙

    脊柱韧带骨化性疾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的多因素迟发性疾病,进展缓慢,不可逆转,常引起脊髓和神经根病变,以多种脊柱韧带骨化为特征.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为颈部后纵韧带中的异位骨化,因其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病因复杂.由于OPLL具有不可逆性,及时治疗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手术治疗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OPLL的术式包括颈前路、颈后路、前后联合入路及微创等.本文就近年来相关文献中颈椎OPLL手术治疗术式作如下综述.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龚宏达;陈仲强;孙垂国

    后纵韧带骨化即多种因素导致的后纵韧带异位骨结构形成,可导致椎管、椎间孔容积减小,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而产生脊髓损伤及神经根刺激症状,产生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Tsukimoto等[1]于1960年首次报道.OPLL多见于颈椎,胸椎次之[2].

  • 脊柱后纵韧带骨化性疾病的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刘洋;袁文

    脊柱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是指脊柱后纵韧带发生病理性异位骨化,多见于颈椎,常独立或合并其他病变对脊髓神经根形成压迫.在年龄≥65岁的亚洲人群中发病率可达20%~34%[1,2].日本学者对该病研究较多,目前的研究表明OPLL是一种基于多基因与环境等其他因素相关的复杂疾病,具体发病机制不明.近年来,对OPLL的基础研究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OPLL的基础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病因的研究进展

    作者:董军;袁文;王新伟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 是指颈椎后纵韧带病理性异位骨化,导致脊髓和神经根慢性压迫的一种疾病.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牵张应力刺激促进后纵韧带细胞骨化中的作用

    作者:缪锦浩;郭海玲;房雷;陈羽;匡勇

    目的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牵张应力刺激促进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骨向分化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经颈前路手术获取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患者的后纵韧带组织,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细胞培养及鉴定.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在加载牵张应力刺激12 h及24 h后Ⅰ型胶原(COLⅠ)、碱性磷酸酶(ALP)和TGF-β1的mRNA表达变化;并检测在加入外源性TGF-β1或TGF-β1抗体作用后,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在静置或牵张应力刺激下的COLⅠ和ALP的mRNA表达变化. 结果 HE及免疫荧光染色证实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培养成功.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经牵张应力刺激12 h及24 h后,细胞COLⅠ、ALP和TGF-β1的mRNA表达与静置相同时间的对照组相比均有升高,且24 h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加入0.1、1.0、10.0 ng/mL的外源性TGF-β1并静置24 h后细胞COLⅠ及ALP的mRNA表达量升高,其中10.0 ng/mL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加入2.0 μg/mL的TGF-β1抗体并加载牵张应力刺激24 h后细胞的COLⅠ及ALP的mRNA表达量的升高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组织块培养法是进行颈椎OPLL患者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有效方法.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在牵张应力刺激下TGF-β1表达上调,且TGF-β1可促进其骨向分化.

  • 骨桥蛋白及其受体在人黄韧带骨化标本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学斌;陈雄生;许政;周盛源;王智清;许国峰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及其受体CD44、整合素在人黄韧带骨化(OLF)标本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集8例在本院接受胸椎后路椎板切除的OLF患者的骨化黄韧带标本以及8例非黄韧带骨化患者的正常黄韧带标本.对所得标本进行脱钙、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细胞体外培养和蛋白质印迹检测,观察黄韧带标本中OPN及其受体CD44、整合素的表达变化.结果 OLF标本中的弹性纤维排列杂乱无章,同时在骨化层可见大量软骨细胞;正常黄韧带标本中则无上述表现.OLF标本中OPN及其受体CD44呈高表达,且多在骨化区域的软骨细胞周围,而整合素 β1的表达较弱;正常黄韧带标本中OPN及其受体呈低表达或不表达状态.通过对体外培养的细胞进行蛋白质印迹检测发现骨化黄韧带细胞OPN的表达较正常黄韧带细胞增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发现骨化黄韧带细胞整合素 β3染色呈阳性,而正常黄韧带细胞整合素 β3的表达呈阴性或弱阳性;蛋白质印迹检测发现骨化黄韧带细胞整合素β3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黄韧带细胞.结论 OPN及其受体可能在OLF的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细胞体外培养及成骨活性检测

    作者:杨海松;石磊;陈德玉;卢旭华;刘洋;杨立利;孙钰岭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韧带细胞的方法并检测其成骨活性.方法 2013年1~12月颈椎外伤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各15例行颈前路手术治疗.术中切取韧带标本,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培养.取第3代细胞进行细胞鉴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量2组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差异.结果 组织块培养法培养7~14 d见细胞萌出,细胞呈梭形、纺锤形及多角的星形,细胞核大、卵圆形、细胞边界不清.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波形蛋白阳性表达,证实细胞培养成功.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提示韧带骨化组细胞骨钙素、碱性磷酸酶与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高于外伤组.结论 组织块培养法可成功培养颈椎后纵韧带组织细胞,形态学表现为成纤维细胞特点.体外培养的OPLL患者的韧带细胞具有明显的成骨活性.

  • 干扰素-γ对脊椎后纵韧带骨化成纤维细胞Runx2、Osterix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文利;牛奔;王淼;艾合买提;丁江平

    目的 探讨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对脊椎后纵韧带骨化成纤维细胞中Runx2、Osterix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集脊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后纵韧带组织,用贴壁法进行体外原代培养,传代后使用IFN-γ(50 U/μL)处理脊椎后纵韧带骨化成纤维细胞.第7、14天,通过半定量RT-PCR测定Runx2和Osterix的mRNA表达,通过SDS-PAGE测定Runx2和Osterix的蛋白质表达.结果 IFN-γ抑制成纤维细胞中Runx2和Osterix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论 Runx2和Osterix在椎后纵韧带骨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 陈旧性胸腰段椎体骨折后凸区域黄韧带骨化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

    作者:毛宁方;赵颖川;丁文彬;王传峰;朱晓东;石志才;李明

    脊柱胸腰段位于胸段脊柱与腰段脊柱的交界处,是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转折点.当脊柱受到外伤时,胸腰段椎体容易受损.部分垂直损伤能量较小的患者,脊柱常表现为轻微的压缩骨折,且神经症状常不明显,临床中常忽视足够的医疗干预而逐渐演变为创伤后的后凸畸形.本院2007年5月~2010年8月收治未曾行手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段椎体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29例,其中有15例(51.7%)在脊柱后凸顶点区域合并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且均无明显的全身性成骨异常.

  • 强直性脊柱炎Andersson损害伴黄韧带及后纵韧带骨化1例报道附文献复习

    作者:刘新宇;郑燕平;原所茂;田永昊;李康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脊柱和骶髂关节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和僵硬,并可导致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疾病晚期会出现纤维环、前纵韧带、关节突关节、棘突间韧带及黄韧带进行性骨化,形成竹节样改变.

  • 强直性脊柱炎Andersson损害伴黄韧带及后纵韧带骨化1例报道附文献复习

    作者:刘新宇;郑燕平;原所茂;田永昊;李康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脊柱和骶髂关节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和僵硬,并可导致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疾病晚期会出现纤维环、前纵韧带、关节突关节、棘突间韧带及黄韧带进行性骨化,形成竹节样改变.

  • 关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诊治

    作者:王乐;刘少喻

    脊柱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压迫脊髓神经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其中颈椎是常见的发病部位.颈椎OPLL首先发现于日本,并被认为是引起东亚患者颈椎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颈椎OPLL好发于50 ~ 60岁的东亚人群,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

494 条记录 13/25 页 « 12...10111213141516...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