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窄带成像宫腔镜在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内膜非典型增生中的价值

    作者:张颖;段华;孔亮;王永军;郭银树;成九梅;王金娟;王欣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宫腔镜在子宫内膜癌及内膜非典型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6月,对189例异常子宫出血可疑子宫内膜病变患者行电子宫腔镜检查,对宫腔内膜依次使用白光和NBI模式进行分类和病灶性质的判断,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观察模式对子宫内膜癌及内膜非典型增生诊断的作用. 结果 189例共取子宫内膜病理标本334份,其中病理阳性病灶(包括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27份,阴性病灶(正常子宫内膜及内膜良性病变)207份.依照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宫腔镜下诊断特征:病灶增厚高出周边内膜、异型血管和(或)组织坏死致病灶表面毛糙不规则,NBI及白光宫腔镜对子宫内膜癌及内膜非典型增生诊断的准确率为93.7% (313/334)及84.7% (283/334)(x2=14.010,P=0.000),敏感性为95.3%(121/127)及79.5% (101/127)(x2=14.302,P=0.000),NBI模式均显著高于白光;二者诊断的特异性为92.8%(192/207)及87.9%(182/207)(x2=2.767,P=0.096),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NBI弥补了普通光宫腔镜对病变形态学识别的不足,可明显提高对子宫内膜癌及内膜非典型增生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率,NBI指导下的对宫腔内病变的定位活检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建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风险预测列线图

    作者:王娇;吴玉梅

    目的 建立预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EAH)风险的列线图,个体化评估EAH的发病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因EAH或CIN3(子宫内膜正常)行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绝经状态分层,统计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建立EAH风险预测列线图.结果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超声下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diameter,E DIA)为EAH发病的独立风险因素.绝经前患者其OR值分别为1.26 (P=0.01)、9.19 (P=0.00)、9.72 (P=0.00);绝经后分别1.34(P-0.01)、5.80(P=0.03)、61.9 (P=0.00).使用EAH发病的风险因素建立该病风险预测列线图,绝经前后列线图模型符合度分别为78.8%和82.7%.结论 BMI,AUB,E-DIA与EAH发病相关,但对于不同绝经状态的患者,其影响程度不尽相同.EAH风险预测列线图的模型符合度较高,可以用于个体化评估患者发生EAH的风险.

  • 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助孕治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鹿群;田莉;沈浣;陈曦

    目的 探讨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助孕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经孕激素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缓解后,采用助孕治疗,观察助孕治疗的疗效及其对子宫内膜的影响.结果 经孕激素或GnRHa治疗后,8例患者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全部缓解.共进行单纯促排卵治疗7个周期,促排卵联合人工授精2个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7个周期,冻融胚胎移植2个周期.单纯促排卵周期均未妊娠,人工授精1个周期双胎妊娠;7个IVF-ET周期中,胚胎移植6个周期,3个周期获得临床妊娠;冻融胚胎移植1个周期获得临床妊娠.现足月分娩6活婴.1例未妊娠患者在促排卵后4个月发现子宫内膜癌变.结论 不孕症合并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患者经孕激素或GnRHa治疗缓解后,及时助孕治疗能提高妊娠率,但需严密观察,注意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可能.

  •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林枝;冯宗昊;张岩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EAH)及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EAH患者48例,Ⅰ型EC患者132例,Ⅱ型EC患者50例,并选取同期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但无子宫内膜病变或良性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67例为对照组.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罗氏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胰岛素、C肽.分析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与EAH、EC之间的关系.结果 EAH组、Ⅰ型EC组空腹血糖正常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率(43.75%;34.09%)较对照组(17.91%)增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腹型肥胖的54例对照组、42例EAH组、122例Ⅰ型EC组患者中,排除年龄、BMI、腰臀比、绝经状态等的影响后,高胰岛素水平是EAH、Ⅰ型EC的高风险因素(OR=1.134,95%CI:1.010~1.274,P=0.033;OR=1.103,95%CI:1.012~1.201,P=0.015).HOMA-IR≥2.11时,EAH、Ⅰ型EC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OR值分别为3.881(95%CI:1.153~13.058,P=0.028)和2.339(95%CI:0.998~5.484,P=0.037).结论 空腹血糖正常EAH、Ⅰ型EC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比例显著增加.高胰岛素水平与EAH、Ⅰ型EC的发生密切相关.

  • 宫腔镜联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效果观察

    作者:赵蕾;丁岩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 of endometrium,EAH)癌变率高,其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癌变率可高达30%-50%[1].我们应用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ranscervicaresection of erdoRnetruan,TCRE)联合术后辅助高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高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临床疗效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明明;吴玉梅

    目的 探讨高效孕激素醋酸甲羟孕酮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的疗效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组)和35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增生组).两组患者均在保留子宫的前提下口服高效孕激素醋酸甲羟孕酮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计算两年自然受孕率、人工受孕率、分娩率、未孕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患者妊娠的影响因素.结果 肿瘤组患者与增生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无效率、复发率分别为91.9%、8.1%、2.7%和100%、0、2.9%.肿瘤组患者两年自然受孕率、人工受孕率、分娩率、未孕率分别为45.9%、21.6%、64.9%、32.4%,受孕率为67.6%;增生组患者两年自然受孕率、人工受孕率、分娩率、未孕率分别为60.0%、22.9%、77.1%、17.1%,受孕率为82.9%.72例患者中,54例妊娠,18例未妊娠.妊娠患者具备妊娠条件的年龄小于未妊娠患者,刮宫次数、复发例数均少于未妊娠患者,治疗时间、病变消失时间均短于未妊娠患者,排卵期间子宫内膜厚度大于未妊娠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具备妊娠条件的年龄、排卵期间子宫内膜厚度、复发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妊娠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 高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的效果好,具备妊娠条件的年龄、排卵期间子宫内膜厚度、复发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妊娠的影响因素.

  •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助孕策略分析

    作者:尚;廖秦平;左文莉;张蕾;毕蕙;薛晴;郐艳荣;王晟;徐阳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经保守治疗满意后进行助孕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大医院生殖中心接诊的4例经药物保守治疗满意后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症患者病例资料.结果:4例患者诊断性刮宫病理诊断为不同程度的内膜非典型增生,其中2例同时诊断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患者不孕时间为8~120个月,根据情况分别进行了监测排卵、促排卵及IVF治疗,2例足月分娩,1例晚期流产,1例妊娠中.结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及恶变率.这类患者如有生育要求,无论是否达到不孕症的诊断标准,均应在保守治疗满意后积极协助其尽早妊娠.选择适当的助孕方式,帮助患者尽早妊娠,降低复发率.进行IVF治疗时,可考虑首选GnRHa超长方案降调节.

  • 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徐志韧;吕遐晟;胡建华;黄建平;万向农

    目的 探讨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46例子宫内膜癌及30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组织石蜡切片中C-erbB-2的表达情况,比较C-erbB-2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其意义.结果 30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阳性表达18例,在4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C-erbB-2表达情况与子宫内膜癌FIGO分期I期-Ⅱ期与Ⅳ期间、病理学分级:I级与Ⅲ级间,淋巴结有无转移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erbB-2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情况与年龄、肌层浸深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IGO分期晚、病理分级高,有淋巴结转移者C-erbB-2表达率高,C-erbB-2与子宫内膜癌预后有关.

  • 宫腔镜、孕激素联合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疗效分析

    作者:黄永芳;严玮

    目的 探讨宫腔镜、孕激素联合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AEH患者9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联合组48例.对照组给予醋酸甲羟孕酮,观察组先行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再给予醋酸甲羟孕酮.观察两组病理疗效、癌变率、受孕率及复发率.结果 联合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2.92% (35/48)、95.83% (46/48),对照组分别为47.62% (20/42)、71.43% (30/42),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癌变率为2.08%(1/48),对照组癌变率7.14% (3/42),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受孕率为47.92% (23/48),对照组为21.43% (9/42),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组治愈35例患者复发2例,对照组治愈20例复发6例,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宫腔镜、孕激素联合治疗AEH能有效提高治愈率和受孕率,降低复发率,对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甲基睾丸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临床分析

    作者:陈巧珍;杨萍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甲基睾丸素在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2010年我院门诊不规则阴道流血病人13例,服药前全面刮宫,并于刮宫第1天开始服用米非司酮25mg,1次/d,连服90d或180d后,继续服甲基睾丸素治疗15d停药.结果:本组3个月治愈贫血72.7%,6个月治愈达到100%,全身状态明显改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2年治愈率为92.3%,有效地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结论:米非司酮配伍小剂量甲基睾丸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可抑制子宫内膜过度增生,降低恶变可能,有效减少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 宫腔镜在诊断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价值

    作者:白萍;孙建衡;李晓光;刘玉霞

    目的探讨官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4月至1999年2月206例具有临床症状伴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行宫腔镜检查病例.结果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可疑癌37例(18.0%),经病理证实为癌者22例(10.7%),19例进行了手术,术后病理证实宫颈管受侵4例,未受侵15例,与之相比,手术前宫腔镜诊断符合率为94.7%.术中腹水细胞学检查15例,阴性13例,阳性1例,可疑1例.206例中经病理证实Ⅰ~Ⅲ级非典型增生12例,而宫腔镜下诊断为可疑癌4例,增生4例,正常或萎缩子宫内膜3例,内膜结核1例.结论官腔镜检查直观病灶,准确活检,适用于早期诊断,同时明确病灶部位和范围,提高宫颈管受侵与否的诊断率,但是官腔镜下难以区别各类型子宫内膜增生性质.

  •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术后中西医结合改善治疗临床观察

    作者:张艳君;刘云;尹国英

    目的 探究中西医联合给药方式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术后改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8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对每个患者术前通过宫腔镜进行子宫内膜定点取样进行病理诊断,患者均实施子宫内膜电切术.将患者按照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9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甲羟孕酮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甲羟孕酮联合中药汤剂的治疗.结果 子宫内膜电切术后,仅服用甲羟孕酮治疗的患者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10例(52.6%),乳房胀痛4例(21.1%),胃肠道不适4例(21.1%);甲羟孕酮联合中药方剂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4例(21.1%),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术后1、3、6、12个月子宫内膜修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患者在实施子宫内膜电切术后,中药结合甲羟孕酮的用药治疗可改善患者术后不规则阴道出血的不良反应,对于患者术后宫腔内膜修复无显著影响.

  • 黄体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未育妇女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13例分析

    作者:袁俊斋;田巧花;尚艳红

    目的探讨黄体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未育妇女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疗效.方法对13例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要求生育的妇女患者,采取黄体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3~6个月,每3个月进行诊刮1次,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或萎缩期内膜停药治疗,指导受孕.结果治疗3、6个月后分别有11例、12例未育妇女子宫内膜病变逆转为分泌期及萎缩期内膜,逆转率分别为84.6%、92.3%.停药2年内受孕10例,受孕率为76.9%,足月分娩8例,流产2例.随访2~6年,复发2例,复发率为15.4%,2例均行手术治疗,生存状况良好.结论黄体酮联合甲基睾丸素治疗未育妇女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疗效满意.

  • 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

    作者:杨曦;吴成;张乃怿;赵健;董颖;张楠;廖秦平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EC)及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发病的高危因素,为明确EC筛查的适宜人群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3月到2010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行宫腔镜检查+分段诊刮术且同时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的540例患者.比较组织病理学诊断与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的结果.采用SPSS1O.0软件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组织病理学与子宫内膜细胞学结果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组织病理学结果为EC/非典型增生的相关危险因素:BMI≥25kg/m2、年龄≥40岁、糖尿病、高血压、绝经、恶性肿瘤家族史和毒物放射线接触史;独立危险因素:BMI≥25kg/m2、年龄≥40岁、糖尿病和恶性肿瘤家族史.子宫内膜细胞学报告为非典型腺细胞以上的相关危险因素:BMI≥23 kg/m2、年龄≥40岁、糖尿病、高血压、绝经和恶性肿瘤家族史;独立危险因素:BMI≥23 kg/m2和年龄≥40岁.结论:建议对年龄≥40岁或恶性肿瘤家族史的患者中进行EC的筛查;对肥胖、糖尿病的患者加强子宫内膜状况的监测.子宫内膜细胞学报告与病理学诊断的高危因素谱基本相同.

  • 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早期内膜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白云

    近年,子宫内膜癌(EC)的发生趋于年轻化,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及早期EC的孕激素保守治疗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现综述孕激素治疗AEH及早期EC的有效性,以及预测孕激素治疗有效性的可能生物标记,并探讨孕激素治疗抵抗的处理方法.

  •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保守性治疗

    作者:刘玉环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AEH)为癌前病变,多为可逆性病变,其中8%~29%发展为子宫内膜腺癌.非典型增生发展为腺癌过程缓慢,约1~11 a、平均4a余.WHO及国际妇科病理协会(ISGP)制定了统一命名标准,将AEH划分为单纯非典型增生和复合非典型增生.我国临床习惯使用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划分方法,认为其对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从病理角度来看,轻、中、重度分类可重复性较差,不同诊断者或同一诊断者在不同时间阅片,诊断结果可不一致,不符合率达10%~50%,故建议使用国际化标准,以达到规范化诊断.

  • 人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的检测

    作者:乔玉环;侯艺芳;郭瑞霞;王利;陈志华;文政芳

    目的:检测人子宫内膜癌(EMC)、增生期内膜和非典型增生内膜组织中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活化情况,并探讨其与EMC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5例EMC组织(患者年龄<45岁15例,≥45岁30例;病理学分级:Ⅰ级18例,Ⅱ级17例,Ⅲ级10例;临床分期:Ⅰ期23例,Ⅱ期16例,Ⅲ期6例;有淋巴结转移5例,无淋巴结转移40例;肌层浸润深度<1/2者21例,≥1/2者24例)、20例非典型增生内膜、10例增生期内膜组织中p-ERK的表达,分析其蛋白表达与EMC的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肌层浸润深度以及患者年龄的关系.结果:EMC组织中p-ERK阳性表达率(77.78%)高于非典型增生内膜(35.00%)和增生期内膜(10.00%)组织的阳性表达率(χ2=20.926,P<0.05).且EMC组织中p-ERK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有关(P均<0.05),而与患者年龄、淋巴结转移情况无关(P均>0.05).结论:ERK的激活与EMC的发生、发展有关.

  • 子宫内膜非典型性增生的手术疗效探讨

    作者:刘玉环;夏恩兰;曲静;黄晓武;郑杰;于丹;彭雪冰

    目的 探讨宫腔镜子宫内膜切除术(TCRE)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了30例TCRE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的疗效.结果 术后44%无月经,24%经量减少,16%正常月经,16%复发,治疗有效率84%(21/25).子宫内膜逆转率85.71%(18/21),正常率76.19%(16/21),癌变率为4%(1/25).结论 TCRE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效果较满意,疗效中轻度好于中、重度增生,二者差异存在显著性.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或身体状况无法耐受子宫切除术者提倡首选TCRE术.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仲均;黄文;黄素然;王静文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其下游靶基因CXCR4、VEGF在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分析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RT-PCR和EnVision-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8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25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2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HIF-1α及其下游靶基因CXCR4、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HIF-1α、CXCR4、VEGF mRNA和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中存在高表达,而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呈低表达或无表达.其中HIF-1α和CXCR4蛋白表达在子宫内膜癌组织、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和CXCR4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脉管浸润等重要的临床病理参数及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相关.结论 HIF-1α及其下游靶基因CXCR4、VEGF在子宫内膜癌和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中呈高表达,且HIF-1α和CXCR4与肿瘤临床分期、脉管浸润等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相关.

  • 醋酸曲普瑞林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

    作者:赵春梅;王莉芹

    目的 探讨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EAH)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6月本院120例EAH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观察周期为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PBAC评分)、生活质量[性生活质量(FSFI评分)及日常生活质量(SF-36评分)],分析两组治疗期间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3%(56/60)比80.00%(48/60),P<0.05];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及PBAC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内膜厚度小于对照组,PBAC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 (6/60),对照组8.33%(5/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SFI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FSFI评分及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EAH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月经异常及子宫内膜增厚,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有保证.

3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