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非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凝血酶和血小板的激活及乌司他丁的影响

    作者:王古岩;吉冰洋;刘宁宁;昌克勤;王越夫;何爱霞;李立环

    目的 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围术期凝血酶和血小板的激活情况及乌司他丁对此的影响.方法 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40例OPCABG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20例.U组: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泵入6 000 U/kg的乌司他丁,30 min内输完,然后以1 000 U/(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切皮前(T1)、术后即刻(T2)、术后2 h(T3)、6 h(T4)、术后18 h(T5)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尿纤维蛋白肽(uFPA)浓度,并记录患者的术后24 h胸液量等临床资料.结果 与T1比较,两组在T2和T3时点uFPA浓度和在T3、T4和T5时点 GMP-140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患者围术期存在凝血酶和血小板激活,乌司他丁对此无明确保护作用.

  •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及意义

    作者:席刚;陆彤;刘芳;侯东哲;李毅;肖淑珍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D-D)血浆含量对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一组(35例)有血管并发症,另一组(34例)无血管并发症。对每个患者进行血浆GMP-140、Fg及D-D含量的测定,并与3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糖尿病组患者无论有无血管并发症,血浆GMP-140、Fg及D-D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血管并发症组与无血管并发症组相比,上述指标升高更为显著(P均<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小板功能异常,并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测定血浆GMP-140、Fg及D-D有助于早期发现血栓前状态及血管病变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治疗。

  • 老年高血压血栓前状态vWF、GMP-140及D-dimer变化研究

    作者:吴金花;冯丽珍

    [目的]通过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探讨其并发血栓性疾病的机制,为预防或延缓老年EH患者病情的进展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308例老年EH患者为观察组,100例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反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反映血小板激活的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α-granule membrane protein,GMP-140)、反映凝血及继发性纤溶系统活性的D-二聚体(D-dimer,DD)的含量,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老年EH患者血浆vWF、GMP-140及DD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合并靶器官损伤(target organ damage,TOD)的比例增加,3种分子标志物水平亦升高,与未合并靶器官受累组比较(P<0.05),且vWF、GMP-140及DD的水平之间两两呈正相关(P<0.01).[结论]老年EH患者存在PTS,容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应早期监测干预.

  • 不同的术后镇痛方式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GMP-140的影响

    作者:陈雷;陶建平

    目的 探讨不同的术后镇痛方式对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痛)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影响.方法 选择正常对照组32例,行择期手术的肺心病患者36例为肺心病组,并随机分为3组:自控硬膜外腔镇痛组(E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I组)、和间断肌肉注射哌替啶镇痛组(C组).肺心病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清晨抽取肘静脉血2 mL.E组、I组、C组患者分别于麻醉前、术后2 h、24 h 3个时间点,每次抽取颈内静脉血2 mL,采用双抗夹心放免法检测血浆GMP-140.术后采取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镇痛效果.结果 肺心病组患者血浆GMP-140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1).E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浆(GMP-140)明显低于I组和C组(P<0.05),与术前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C组和I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浆GMP-140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而I组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E组VAS评分明显低于I组和C组(P<0.05).结论 自控硬膜外腔镇痛能有效降低术后肺心病患者的应激反应,降低血小板活性,减少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

  • 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α颗粒膜蛋白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炜;罗克娴;李根山;郭卓平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及D-二聚体为血液凝固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分子标志物,其含量增高提示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是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分子标志物.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CD62P及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及相关分析尚少有报道.因此,我们通过对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CD62P及D-二聚体的含量测定及对比研究,以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 糖尿病高凝状态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观察

    作者:朱丽娟

    目的:探讨针对糖尿病高凝状态患者,观察自身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纤维蛋白原(Fg)以及D-二聚体(D-D)的临床检测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糖尿病患者138例。根据患者出现血管并发症的情况分为A1组(血管并发症70例)以及A2组(无血管并发症68例)。同期选择健康人员60例作为A3组(对照组)。针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GMP-140水平、Fg水平以及D-D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在血浆GMP-140水平、Fg水平以及D-D水平等方面,A1组以及A2组明显高于A3组研究对象(P<0.05);并且A1组明显高于A2组患者(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患者,其自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患者的血小板功能出现了异常情况,并且往往表现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情况。对患者的血浆GMP-140水平、Fg水平以及D-D水平进行测定,针对患者的血栓前状态以及患者出现血管病变的情况可以进行有效明确,终研究有效方法进行干预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功能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佃香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及肝硬化血小板的功能状态.方法:应用ELISA定量检测GMP140、PA,IgG.A.M、PLT、MPV、FN七项指标在各组患者血中含量.结果:各项指标均有较好的变化规律,如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增加,血小板数减少,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大等.结论:若能动态监测,对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 检测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的意义

    作者:王凤英;曹松;于德军;王淑艳;徐志峰

    探讨慢性乙肝及乙肝肝硬化患者循环血中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应用ELISA定量法检测GMP-140PAIgG.A.M、PLT、MPV、FN、PC八项指标在各组患者循环血中含量.除PC外,各项指标均有较好的变化规律,如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增加,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大等.若能动态监测,对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水平的测定

    作者:纪莉;王静

    目的 探讨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的变化在老年冠心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24例老年冠心病和20例正常老年人的血浆GMP-140水平,同时测定末梢血小板(P lt)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心肌酶学。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血浆GMP-140明显增高,GMP-140与心肌酶学及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缺血面积均呈正相关。结论 GMP-140是AMI和UAP病情监测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小板GMP-140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纪文新;刘国庆;赵殿军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ELISA中的双抗体夹心法和流式细胞法检测70例ACS患者(其中AMI 35例,UAP 35例)、SAP患者32例和健康成人38例的血清血小板GMP-140(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及其在血小板膜上的表达(CD62P)水平.结果 流式细胞法测定CD62P阳性率在AMI、UAP、SAP和正常组分别为(21.69±9.40)%、(8.41±3.02)%、(4.16±1.50)%和(3.12±1.29)%;ELISA法测定GMP-140在AMI、UAP、SAP和正常组分别(49.53±10.04)ng/ml、(24.92±7.64)ng/ml、(16.11±4.07)ng/ml和(14.96±3.82)ng/ml,ACS组两种方法测定结果均高于SAP组和健康组(P均<0.01),AMI和UAP组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与AC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ACS患者GMP-140显著升高,P-选择素水平有助于ACS的严重程度判定,CD62P阳性表达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判定.

  • 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作者:李青山;苏广龙

    目的:通过观察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P-选择素(CD62p)和溶酶体蛋白(CD63)水平的影响,探讨前列地尔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脱水、他汀类降脂药、营养脑细胞等)20例和前列地尔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46例;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者于翌日及脑梗死患者于治疗后2周空腹静脉采血2 mL,测定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脑梗死患者于入院时和治疗2周后分别进行NIHSS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列地尔组治疗后血浆GMP-140、CD62p和CD6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前列地尔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前列地尔组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前列地尔能够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GMP-140、CD62p和CD63水平,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和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

  • 冠状动脉造影斑块形态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及内皮素的关系

    作者:龚和禾;段宝祥;耿其吉

    为了研究冠状动脉造影斑块形态与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及内皮素(ET)之间的关系,对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按冠脉造影斑块的形态学分为三组,非冠心病组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冠状动脉造影表现为Ⅱ型斑块(表面不规则)的患者GMP-140显著高于Ⅰ型斑块(表面光滑)、Ⅲ型斑块(长段病变)的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1).Ⅱ型斑块和Ⅲ型斑块组患者ET水平显著高于Ⅰ型组和对照组,从临床生化的角度提示,Ⅱ型斑块常代表局部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

  • COPD患者引起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

    作者:彭朝华;历风元;戴宏燕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凝血系统的变化.方法 对40例健康者(对照组)及40例COPD患者(COP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D-二聚体(D-D)水平,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COPD组的PAI-1、GMP-140、VWF及D-D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OPD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是肺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及D-二聚体检测的意义

    作者:李芳;段国威;王炜

    目的 探讨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细菌性脑膜炎患儿60例(细菌性脑膜炎组).男35例,女25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细菌性脑膜炎组病程7 d内、健康对照组均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5 mL,其中1.0 mL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CD62P,另1.5 m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仪测定其D-二聚体.结果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急性期血CD62P及D-二聚体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a <0.01).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血小板CD62P与血浆D-二聚体呈显著正相关(r=0.42 P<0.01).结论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体内存在血栓前状态.

  • 急性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栓前状态的研究

    作者:王炜;罗克娴;李根山;郭卓平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脑炎(病脑)患儿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选择急性病脑患儿60例,分为轻重两组,分别检测患儿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水平变化.结果急性病脑患儿急性期及恢复期GMP-140、VWF、D-D变化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监测血小板GMP-140及血浆VWF、D-D动态变化能及时发现血栓前状态;同时血小板GMP-140及血浆VWF、D-D指标检测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含量的影响

    作者:林爱琴;赵凤臣;倪居;邓双全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NO)及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影响.方法: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150 mg/d,治疗2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硝酸酶还原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组血浆NO及GMP-140含量,并按照欧洲卒中评分(ESS)标准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阿司匹林组血浆NO及GMP-140含量均较对照组下降(P<0.01),但ESS分值变化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NO及GMP-140的水平.

  • 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瘀证的微观辨证研究

    作者:李岩;王垂杰;卢虹

    [目的]通过微观辨证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主要病机以及活血化瘀中药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合并胃黏膜机械损伤方法制作CAG大鼠模型.选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制剂阻癌胃泰进行预防和治疗给药,观察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同时检测血浆血栓素A2(TXA2)、前列环素(PGI2)在血液中的稳定代谢产物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变化.[结果]活血化瘀中药组能明显阻断化学致癌物对黏膜的炎症损伤,改善癌前病变组织黏膜不典型增生程度,同时中药治疗后TXB2、、GMP-140水平明显低于病理对照组,6-keto-PGF1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瘀是CAG主要病机之一,活血化瘀中药可以广泛应用于CAG,不必拘泥于经典的血瘀证的症状和体征.

  •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H-FABP、CD62P水平的关系

    作者:吴芳;刘悦;蔡志友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CD62P)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3组,每组各60例,以同期体检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评定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血清神经功能缺损指标(NES、S100B)及H-FABP、CD26P水平,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H-FABP、CD26P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梗死重度组与中度组NIHSS评分、NES及S100B水平均高于急性脑梗死轻度组,而中度组高于轻度组(P<0.01);急性脑梗死组血清H-FABP、CD26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急性脑梗死重度组与中度组高于急性脑梗死轻度组,而中度组血清H-FABP、CD26P水平高于轻度组(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 FABP、CD26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清H-FABP、CD26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推测临床可参照血清H FABP、CD26P水平来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短期影响

    作者:郭红雨;段永珂;洪岩;程冠昌;何瑞利;郑亚西;刘晓桥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短期影响.方法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100例,分层随机分为4组,每组25例,每组各有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5例及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10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即刻给予阿司匹株300 mg·d-1与氯吡格雷75 mg,po,继以维持氯吡格雷75 mg·d-1的基础上,治疗Ⅰ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qd,po;治疗Ⅱ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qd,po;治疗Ⅲ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qd,po;对照组给予普伐他汀40 mg,qd,po.观察4组患者治疗前及给药3 d后(达到稳态)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及血小板大聚集率(MPAR)的变化.结果 各组(包括UAP及STEMI)患者治疗后血浆GMP-140含量及MPA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各组间血浆GMP-140含量及MPAR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在短期内无明显影响,随着阿托伐他汀剂量的增加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作用也无明显影响.

  •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PAPP-A、GMP-140的变化及与冠状动脉斑块形态的关系

    作者:李峰;王勇;张育民;谢启应

    目的 观察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PAPP-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变化,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3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1例.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定量检测外周血清中PAPP-A和GMP-140.对所有冠脉造影显示狭窄≥30%的病变进行影像学分析,对斑块形态进行分型.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中PAPP-A和GMP-140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16.75±2.37 vs 5.37±1.16 mU/l;13.57±2.66 vs 3.82±1.59 pg/ml,P<0.01,respectively);同样较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增高(16.75±2.37 vs 6.27±2.73 mU/l;13.57±2.66 vs 4.96±2.54 pg/ml,P<0.01,respectively).尽管稳定型心绞痛组PAPP-A和GMP-140较正常对照组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不稳定型斑块的心绞痛患者血清中PAPP-A和GMP-140水平均较稳定性斑块患者升高.结论 PAPP-A和GMP-140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外周血中明显升高,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可作为反映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