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与血常规参数的关系

    作者:赵海龙;文进博;杨松;赵彦平;陈燕春;赵祥海;王林红;张婷;姚应水;沈冲

    目的:儿童青少年肥胖是成人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有研究表明白细胞计数可以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预测因素。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BMI)改变与血常规参数变化的关系。

  • 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儿血常规参数和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作者:陈红英;胡晓;刘文君

    目的 检验沪州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地贫)患儿血常规参数和基因突变类型分布,探讨血常规参数在β-地贫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0例β-地贫患儿,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分为重型组(18例)和轻型组(32例),提取外周血DNA,采用反向斑点杂交法进行β-地贫基因突变位点分析.选择同期儿保门诊健康儿童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来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三组儿童血常规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量(Hb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网织红细胞比率(RET)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0例患儿共检测出7种基因突变类型,其中以CD17(A→T),CD41/42(-TPCT)和IVS-Ⅱ-654(C→T)多见.轻型组和重型组β-地贫患儿RBC、Hb、MCV和MCH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RET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CHC和RDW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等性.结论 MCV、MCH和RET等血常挽参数可作为β-地贫的联合筛查指标.

  • MPV变化在再障治疗中的意义探讨

    作者:李红;王欣欣

    再障在我国的发病率约(1.8~2.1)/10万人,更是儿童中严重的血液病之一,预后不佳.近年来,随着骨髓移植及各种药物联合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再障治疗前景趋好.在国外,有关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应用已很广泛[1],国内自2002年后有数篇关于血小板参数在ITP诊断价值和疗效评价中的探索,但在再障治疗中的意义报道甚少.受此启发,笔者回顾性分析10例经骨髓涂片确诊为慢性再障患者的治疗前及治疗两周后各项血常规参数资料,对MPV在慢性再障疗效的早期评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 不同温度与时间条件下对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

    作者:郭俊兰;包?巴音其其格

    目的 研究不同温度与时间条件下对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该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的320份血液样本进行研究,根据保存温度的差异分成两组,各160份,A组置于室温保存,B组冷藏保存,对比两组血液样本不同时间段的MCH、WBC、Hb、RBC、PLT及HCT水平.结果 24 h后两组血液标本的MCH、WBC、Hb、RBC、PLT、H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LT与HCT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48 h后B组血液标本的Hb、PLT水平高于A组血液标本的Hb、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标本置于不同的温度下保存,在不同的时间下血常规水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提示临床上需要妥善保存血液标本,选择佳的检验时间,从而保证血液标本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 不同温度与时间条件下对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

    作者:胡占杰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与时间条件下对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250例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的血液检验样本,将其按照保存的温度不同分为室温保存组和冷藏保存组,每组样本数量为125例。观察两组样本保存24、48 h后WBC(白细胞)、RBC(红细胞)、Hb(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指标的变化情况,并与正常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经过研究后发现,室温保存组在保存24 h之后血常规参数WBC、RBC、Hb、MCH与正常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血常规参数HCT、PLT与正常数值发生了显著性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冷藏保存组在保存48 h之后HCT、PLT指标才会发生变化,数值与正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WBC、RBC、Hb、MCH指标仍然处于稳定的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温度、时间的条件下,血常规参数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保存条件,在佳的时间内进行检验,这样才能够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不同温度和时间对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

    作者:刘俊杰

    目的 观察分析不同温度和时间对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间我院240名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按储存温度的不同分为常温保存组(n=120)与低温保存组(n=240),比较两组在保存24 h、48 h后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红细胞压积(HCT)指标变化,同时和正常指标作对比分析.结果 常温保存组血常规参数中PLT、HCT在保存24 h、48 h后明显高于正常值;低温保存组血常规参数中PLT、HCT在保存48 h后明显高于正常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温度和时间均会对血常规参数的检测结果造成一定影响,相对而言,低温保存效果更好,但也需尽快完成检测,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常规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崇;张晋霞;曹青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不同病因所致的骨髓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障碍导致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一组综合病征.临床上分为急性再障与慢性再障.通过长期观察,笔者发现通过血常规参数的分析,对区分急性再障与慢性再障,评价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网织红细胞参数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松坚

    目的:探讨肝炎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 )、网织红细胞计数( RET#)、网织红细胞百分率( RET%)、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 IRF )、低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 LFR )、中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 MFR )、高荧光网织红细胞比率( HFR )、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RET-HE )等血常规参数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乙型病毒性肝炎非肝硬化组和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患者128名作为讨论对象。健康对照组由59名各项检查结果均正常的成人组成。采用XE-5000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所有被测试者的血常规参数,同时对这些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清透明质酸(HA)和层粘蛋白(LN)等水平,研究上述实验组各参数与对照组各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乙型病毒性肝炎非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是IRF、HFR、RET#、RET%这4项参数,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是IRF、LRF、MFR、HFR、RET#、RET%,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与乙型病毒性肝炎非肝硬化组的比较中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是IRF、RET#、RET%。RET#与HA存在显著正相关,与PcⅢ存在正相关性。 RET%与HA、PcⅢ存在显著正相关,与Ⅳ. c均存在正相关, LN与5项血常规参数均不存在相关性。IRF与4项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网织红计数相关参数在乙型病毒性肝炎非肝硬化和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纤维化的病变程度,可以作为一项无创辅助评定指标来用于乙型病毒性肝炎非肝硬化和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纤维化的诊断和定期临床监测。

  • 血常规参数在脑出血急性期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作者:刘艳艳;展虎蒙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常规参数的变化和其在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11年——2012年进行收治的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并以6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为对其进行单因素差分析,探讨血常规参数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分类回归探索血常规参数(WBC、NEU、NEU%、RBC、PLT、PDW、M PV)判断急性脑出血预后的回归模型,对预测效率进行评估.结果 血常规主要参数PLT在有效组和无效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BC在无效组和有效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DW和MPV组间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WBC和NEU组间的对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出血发作之后,患者外周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数量都有着明显增高的现象,另外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该因数变化的幅度和患者预后的情况有密切关系,因此是临床上进行ICH判断的有效指标.

  • 血常规参数P2/MS值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作者:韦玉芳;杨聪颖;曹海燕;周军;蔡胜蓝

    目的 探讨血常规参数血小板2/(单核细胞百分比×分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值(P2/MS)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慢性肝炎(慢肝组)68例,肝硬化(肝硬化组)60例,共128例病人.其中,有病理诊断者33例.慢肝组68例中,有慢性乙肝者54例;肝硬化组60例中,乙肝肝硬化43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常规,根据相关数据计算P2/MS值;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ⅢP);肝活检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网状纤维及Masson染色;统计学采用SPSS 11.0软件处理.结果 ①肝硬化组、乙肝肝硬化组的P2/MS值显著低于慢肝组及慢乙肝组;②肝硬化组及乙肝肝硬化组的HA显著高于慢肝组及慢乙肝组;③肝硬化组的PⅢP高于慢肝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2/MS值可作为反映慢性肝病患者发展到肝硬化的有效参数.

  • 三种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的血常规参数比较分析

    作者:文碧金

    通过对比三种不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的血常规参数,分析不同仪器间的相关性及应用效果,从而确保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以贝克曼·库尔特LH780 ANALYZER(Beckman COULTER LH 780 ANALYZER)作为参照仪器,两台贝克曼·库尔特 Ac.t 5diff血细胞仪作为比对仪器。连续8d收集低值、中值、高值的新鲜血液在三台血细胞仪上分别完成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红细胞比积(HCT)、血红蛋白(HGB)的检测,对比检测结果,分析比对结果的回归性及线性关系。参照仪器与比对仪器的RBC、WBC、PLT、HCT、HGB的CV%(相对偏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经统计学检验显示,三组仪器精密度均在允许范围内,且比对仪器与参照仪器之间的相关系数均>0.975。不同仪器对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无影响,可提供一致性的检测结果,临床应用安全可靠性。

  • 70例正常临产妇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参数分析

    作者:李爱民

    本文对70例正常足月临产妇女血常规参数与非妊娠正常女性组血常规参数做一比较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与血常参数P2/MS值的关系

    作者:韦玉芳;曹海燕;周军;杨聪颖;蔡胜蓝;张婷婷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水平与血常规参数血小板2/(单核细胞百分比×分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2/MS)值的关系.方法:选择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3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常规,根据相关数据计算P2/MS值;应用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清HBV DNA;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肝活检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网状纤维及Masson染色.统计学采用SPSS 13.0软件处理.结果:比较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之间的血常规参数P2/MS值、H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与肝纤维化参数P2/MS值无明显相关性.

  • 血常规参数RDW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拉毛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四项血常规参数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临床诊断中的作用、价值及意义.方法:将300例患者划分为三个小组,其中肝炎后肝硬化(KC)组73例,重症肝炎(HL)组98例,慢性肝炎(CH)组82例、急性肝炎(SH)组47例,另外还要选取同一时段中接受我院体检的40健康人员构成对比组,抽取所有人血液选择使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分析所有指标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在不同阶段血常规参数会出现差异性且和HA、LN、SPL及SPT等之间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正相关联系.结论:临床上可以将血常规参数RDW改变情况当作评估或诊断肝纤维化的有效指标.

  • 血常规参数RDW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周跃;沈轶瑶;顾宇峰;汤伟

    目的 初步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四项血常规参数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303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AH)组、慢性肝炎(CH)组、肝炎肝硬化(LC)组和重型肝炎(SH)组,对照组由16名健康人组成.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所有被测试者的血常规参数,并同期对其中179例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清透明质酸(HA)和层粘蛋白(LN)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其脾脏的长径(SPL)及厚度(SPT),研究上述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CH组、LC组和SH组患者的R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CH组、LC组的MCV显著高于对照组,MPV和PDW在各病毒性肝炎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病毒性肝炎患者的RDW与其HA、LN、SPT、SPL成显著直线正相关.结论 RDW对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病毒性肝炎患者四项血常规参数临床意义的再评价

    作者:汤伟;周跃;沈轶瑶;谭晓慧;徐芳芹;蒋道容

    目的评价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平均红细胞体积( MCV)、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等四项血常规参数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 18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 16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血常规参数,并同期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被测者的血清总胆红素( TBi)和白蛋白( Alb)以及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结果慢性肝炎( CH)组、肝炎后肝硬化( LC)组和重症肝炎( HG)组的 RD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CH组、 LC组的 MCV显著高于对照组, MPV和 PDW在各病毒性肝炎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病毒性肝炎患者的 RDW与其 TBi、 PT成显著直线正相关而与 Alb成显著直线负相关, MCV与其 PT成显著直线正相关而与其 Alb成显著直线负相关. 结论 RDW、 MCV对初步反映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状况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对肺炎支原体或军团菌感染儿童病情判断价值

    作者:蔡妍;章金灿;陆卫歆;张淡璇;程龙飞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血常规参数在肺炎支原体(MP)或军团菌(LP)感染患儿病情判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l 521例儿科患儿的血清支原体IgM抗体及军团菌IgM抗体;用免疫比浊法及Sysmex XT-1800i血球仪检测患儿血清CRP浓度水平及外周血各项血常规参数. 结果 在1 521名患儿中,24.39%(371/1 521)的儿童单一感染了MP,10.32% (157/1 521)的儿童单一感染了LP,还有5.06%(77/1 521)的儿童是MP和LP复合感染.相对正常对照组,单纯MP感染组、单纯的LP感染组、复合感染组患儿体内的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水平显著升高(P<0.05),但年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均低于非MP感染患儿(P<0.05). 结论 贫血患儿抵抗力低,更容易感染MP和LP.CRP与血细胞参数对MP或LP感染病情的判断有一定的价值.

  • 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对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

    作者:夏炳妍;周玉明;燕丕宏;谭宏伟;高军;王国艳;王美蓉;封建凯;宿振国;张玉强

    目的 探究血液标本在不同保存时间与保存温度条件下,采用Sysmex XN 1000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液标本血细胞各项参数结果的差别.方法 采用Sysmex XN 1000血液分析仪测定120份血液标本,将其置于不同温度下保存并测定不同保存时间下血细胞各项参数.120份标本分为3组,每组各40份,第1组:置于-20℃冰柜冷冻,第2组:置于4℃冰箱保存,第3组:置于20℃室温保存,分别检测即刻、1、3、7 d的血细胞参数.结果 -20℃冷冻条件下,保存1、3、7 d时红细胞、白细胞数量逐渐降低,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血小板在保存1~3d无明显变化,在3~7d逐渐升高,中性粒细胞保存1d后数量逐渐降低,淋巴细胞保存1d后数量逐渐升高,单核细胞保存1d后数量逐渐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4℃低温保存条件下,保存1、3、7d时红细胞、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变化,保存1d内白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保存3~7d白细胞数量稍微降低,保存1~3 d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保存3~7 d血红蛋白水平逐渐升高.20℃室温保存条件下,保存1~3d红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保存3~7d红细胞数量开始有所升高,保存1、3、7d时白细胞数量持续升高,保存1、3、7d时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变化,保存1~3d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保存3~7d血红蛋白水平开始逐渐升高.结论 血常规标本适合在4℃低温条件下保存,标本保存1d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变化,但白细胞分类结果有明显变化;保存3~7d白细胞数量稍微降低,血红蛋白水平逐渐升高.因此,临床上采集标本后应立即送检.

  • 血常规参数联合红细胞脆性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初筛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曾思强;向华国;曾锦婷;范木怀

    目的:探讨血常规参数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联合红细胞脆性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简称地贫)初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及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产前门诊、社康中心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研究对象的血液标本各3份,经分子生物学检测将其分为地贫组68例,其中根据地贫类型分为α-地贫25例,β-地贫37例,α复合β地贫6例;非地贫组22例;比较患者 HGB、MCV、MCHC、RDW以及红细胞脆性。结果α-地贫、β-地贫、α复合β地贫中MCV及红细胞脆性均比非地贫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GB、MCHC、RDW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常规参数联合红细胞脆性检测在社区地贫初步筛查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并不能完全排除地贫,应在此基础上联合其他检测项目才能确诊。

  • 地中海贫血不同基因型血常规参数MCV、MCH、RDW及HB的差异研究

    作者:毕瑩;蒲昭质

    地中海贫血为一种常见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发病率较高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根据合成障碍的珠蛋白类型,地中海贫血主要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其发病机制是α及J珠蛋白基因先天性缺陷(缺失或突变),造成α及β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或缺失,从而引起血红蛋白生成障碍,导致无效造血和溶血性贫血.目前,地中海贫血的确诊实验为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检测,但在一些不能开展基因检测的基层医院,血常规参数的测定仍是地中海贫血的重要筛查指标.为了解地中海贫血各基因型间血常规参数的差异性,本文对几种常见基因型地中海贫血的血常规参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血红蛋白(HB)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