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红细胞生成素对慢性肾衰竭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修复的影响

    作者:崔炯;李镇洲;万建新;高娜;陈俊;邹臻寰;尤丹瑜

    目的 探讨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慢性肾衰竭(CRF)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的动员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修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阶段5/6肾切除制备大鼠CRF模型.成年雄性6周龄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CRF模型组、EPO组,每组7只.从第3周开始,EPO组大鼠每次皮下注射重组人EPO 50 U/kg,每周3次,共6周.8周时处死大鼠并取其外周血分离与培养EPC,并检测EPC的功能.取肾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间质CD31的表达来计算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EPO组外周血EPC动员能力增强[(8.34±0.85)比(4.63±0.64)细胞/视野,P<0.05];外周血EPC增殖能力(MTT值)增强(0.49±0.08比0.18±0.04,P<0.05);外周血EPC黏附能力提高(27.33±5.61)比(14.83±3.55)细胞/视野,P<0.05];外周血EPC形成血管腔样结构的能力提高[(18.44±3.75)比(9.81±2.23)血管腔/视野,P<0.05].与模型组比较,EPO组肾间质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增加;肾组织VE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增强(均P<0.05).结论 EPO可动员CRF大鼠外周血EPC,并能促进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修复.

  • 新型免疫抑制剂FTY720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管周毛细血管病变的预防作用

    作者:谢敏;周建华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减少及缺氧可以作为独立因素参与肾小管间质损伤及纤维化的进程,肾小管上皮细胞组成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维持PTC 正常结构与功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式[1] .FRY720是新合成的免疫抑制剂,由冬虫夏草抽提物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成分ISP-1(多球壳菌素)化学修饰而成 [2],可以延缓肾间质纤维化进程 [3],而其延缓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是否与PTC有关尚不清楚,为此通过动物实验观察FTY720对肾间质纤维化中微血管病变的作用.

  • IgA肾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蔡广研;陈香美;汤力;师锁柱;张雪光;刘秀娟

    目的:探讨IgA肾病患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2(Flk-1)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4例不同病理改变的IgA肾病肾组织进行序列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肾小管间质中VⅢ因子、VEGF和Flk-1的表达.对各指标之间与临床病理改变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IgA肾病患者肾组织中,肾小管间质中微血管密度在中度病变的病人表达多,在重度者表达少(P<0.05).VEGF主要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Flk-1主要表达于肾间质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两者与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0.05).在中、重度组肾小管间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微血管密度与患者尿NAG酶的含量呈负相关(r=-0.57,P<0.05),与间质纤维化呈负相关性(r=-0.82,P<0.01).结论:IgA肾病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变化与肾小管间质的病变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可能是导致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 慢性肾病的超声新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薛立云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CKD是心血管疾病主要和严重的危险因子之一,即使早期CKD亦为构成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1].CKD肾内各级动脉分支受累时,病变由末梢逐渐波及主干,毛细血管床数量减少,肾血流灌注减低,肾灌注不足与肾受损程度呈正相关.CKD患者中多种病理因素可导致氧化应激,如尿毒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慢性缺氧等.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导致肾脏慢性缺氧是加速肾功能不全进展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并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展[2].长期慢性损伤造成肾脏病理修复反应,细胞外基质在肾小球系膜区及肾小管间质异常蓄积、降解减少,终导致间质毛细血管丧失、小管萎缩、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

  •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关系

    作者:章斌;王伟铭;周同;吴开胤;陈楠

    目的观察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关系.方法以SD大鼠5/6肾切除建立肾衰动物模型,设正常组(n=6),假手术组(n=6),手术组(n=7).术后定时测定血压及24h尿蛋白量,12周后取血,尿标本及肾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判断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TI);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脏毛细血管以及Ⅲ型胶原、Fibronectin(FN)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手术组肾间质纤维化明显,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密度明显减少(P<0.01).此外,大鼠PTC密度与TI、内生肌酐清除率以及Ⅲ型胶原、FN在小管间质表达密切相关(P<0.01).结论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减少是肾小管间质损伤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并在肾小管间质损伤及肾功能减退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

    作者:樊彩斌;温端改;侯建全;严春寅;周云;严向明;王兴东

    目的 观察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CUUO)模型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建立SD大鼠CUUO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C的密度,TUNEL法对PTC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位凋亡测定,透射电镜显示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梗阻第1周,Flk-1阳性PTC数量变化不显著,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很少见.第2、4周,Flk-1阳性的PTC数量减少,肾小管扩张或萎缩明显.电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PTC内皮细胞的死亡形式主要为凋亡;TUNEL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第14 d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在梗阻第2周时,PTC密度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负相关(r=-0.863,P<0.01).结论 PTC损伤是以内皮细胞凋亡为主要特征,PTC减少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梗阻性肾病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樊彩斌;温端改;侯建全;郭震华;周云;严向明;王兴东

    目的 观察梗阻性肾病模型中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损伤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并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PTC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SD大鼠单侧输尿管完全梗阻(CUUO)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TC的密度和VEGF的表达水平,TUNEL法对PTC和肾小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位凋亡测定,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第7天VEGF染色局部增强,PTC数量变化不显著,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很少见.第14~28天,VEGF表达逐渐下降,直至完全消失.PTC数量减少,肾小管扩张或萎缩明显.电镜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PTC内皮细胞死亡的主要形式为凋亡;TUNEL显示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在第14天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结论 PTC减少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VEGF表达不足引起的,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贫血发生的机制

    作者:乔颖进;谌贻璞;芮宏亮;董鸿瑞;刘章锁

    目的 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CAAN) 贫血的发牛机制.方法 用62只SD大鼠筛查血红蛋白(Hb),求正常值.随机选择24只Hb正常的大鼠,分为对照组及模型组.各12只,后者予关木通浸膏水溶液fRJ断灌胃制作CAAN模型.在给药前及8周末,分别检测两组各6只大鼠体质量、Hb、尿蛋白量(24 h)及肌酐清除率(Ccr),然后处死大鼠,留取肾组织做 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肾组织中红细胞生成素(EPO) mRNA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肾组织中I型胶原(Col I)、氨基肽酶P(APP)、低氧诱导因子(HIF)lα及2α的蛋白表达.结果 大鼠的正常Hb值为(155.9±16.5)g/L,低于123.6 g/L为贫血.给药前,对照组与模型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周末时,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Hb和Ccr显著下降(121.66±15.68)g/L比(169.00±12.89)g/L,(0.63±0.13)ml/min 比(1.27±0.18)ml/minl;尿蛋白量(24 h)显著增多l(27.04±9.40)mg/d比(6.11±0.84)mg/d];肾间质纤维化相对面积及Coll相对面积显著增加[(12.89±2.33)%比(0.55±0.10)%,(13.92± 2.92)%比(1.32±0.84)%];肾组织APP蛋白表达和EPO mRNA表达显著下调[(0.55±0.23)% 比(3.77±1.06)%.0.005±0.001比0.032±0.013];HIF-1α和 HIF-2α蛋白表达显著上调(2.55±0.16比1.12±0.46,2.33±0.33比1.15±0.27)(均P<0.01).结论 CAAN的贫血发生可能与肾小管周毛细血管毁坏所导致的EPO产生减少有关,虽然HIF表达已代偿性增强,但仍未能 阻止贫血发生.

  • 氯化钴积聚缺氧诱导因子对5/6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影响

    作者:刘凌;袁伟杰;于建平;战晓丽;郭云珊

    进展性肾脏疾病存在慢性缺氧和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的丧失,缺氧诱导因子(HIF)是缺氧适应时恢复细胞内环境稳定的一个核心调节因子,其转录激活靶基因后具有刺激血管新生、红细胞生成和无氧代谢等诸多作用[1].

  • 马兜铃酸致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丢失的体内实验研究

    作者:刘圆圆;李艺;王帅;官涛;郑科;黄云剑

    目的 观察小鼠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PTC)丢失与肾小管损伤、增殖修复的关系.方法 40只C57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马兜铃酸组(AA组).AA组小鼠连续腹腔注射马兜铃酸溶液5 mg/(kg·d),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分别于7、9d后留取血、尿和肾组织标本.主要检测肾小管损伤积分、PTC丢失量(CD34组化染色)和肾小管增殖(PCNA组化染色)在肾皮质、皮髓交界和髓质的变化,并对三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7、9 dAA组小鼠肾小管损伤积分(2.02±0.81)、(2.82±1.31)、PTC丢失量(22.47±20.62)、(40.00 ±23.50)及PCNA表达量(3.31±2.14)、(1.30±1.07)均显著增加(P<0.01),其中肾小管损伤积分和PTC丢失量9d组高于7d组,且两组均在肾皮质处高,皮髓交界处次之,髓质处低;相反,肾小管PCNA阳性细胞数9d组低于7d组,且两组皮质阳性细胞数均低于皮髓交界.相关分析显示PTC丢失量与肾小管损伤呈正相关,与肾小管PCNA表达量呈负相关,其中皮质处相关性高(P<0.05).结论 PTC损伤与AAN肾小管上皮细胞持续损伤和修复不良高度相关,PTC丢失可能是AAN进展的关键因素.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