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乳腺癌首次治疗不当原因和后果分析

    作者:邹天宁;汤学良;聂建云;周绍强

    目的:探讨乳腺癌局部切除的原因及对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51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首次局部切除原因,对根治手术方式的影响.结果:对乳腺肿块的重视不够,缺少乳腺癌的特异性诊断方法,术中未行冰冻切片检查是局部切除的主要原因,增加患者再次手术及其他治疗的负担.结论:重视乳腺肿块的首诊诊断,对可疑乳腺癌的患者,应当在术前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术中冰冻检查.

  • 隐匿性乳腺癌36例诊治分析

    作者:吴斌

    回顾分析临沂市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36例隐匿性乳腺癌(OB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所有病例腋下肿物均经切检病理确诊.乳腺钼靶检查2例诊断为乳腺癌,3例患者为可疑乳腺癌;乳房彩超检查1例诊为乳腺癌,3例患者为可疑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28例,乳腺癌根治术4例,保留乳房手术2例,腋窝淋巴结清除加全乳放疗2例.30例患者获得随访,15例生存时间>5年.回顾分析结果提示,对腋下肿块应行切除活检以明确诊断;乳腺钼靶、彩超及腋下肿物激素受体检测有一定价值;乳腺核磁共振扫描能够提高OBC的检出率.手术方式宜采用改良根治术或保留乳房后全乳照射,并辅以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以提高长期生存率.

  • 局部晚期乳腺癌序贯治疗中全身性新辅助化疗联合局部化疗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子庆;凌华海

    乳腺癌发病原因不是委清楚,但避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失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机会.目前应用化疗、手术治疗、放疗和生物治疗(包括内分泌治)综合序疗贯性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治疗疗效.我们对23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个体化实施序贯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 盖诺与顺铂联合化疗加同期放射对乳腺癌MCF-7细胞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文辉;丁祥;李全福;王晓莉;秦继勇;王熙才

    目的:探讨盖诺(NVB)联合顺铂(DDP)的放化同期治疗乳腺癌的有效性、时机选择和作用机制.方法:NVB和DDP(NP方案)对乳腺癌MCF-7细胞联合化疗同期放射.比较照射加联合化疗组和单纯照射组、不同间隔时间联合化放疗的细胞存活率(SF)、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差异.结果:联合化疗加同期放射后SF较单独放疗更低.化疗处理后间隔4、12和36 h照射的SF值低,0 h居中,而间隔48和72 h后,SF值明显上升,放化疗协同杀灭效应减弱,SF低与高值相差约15倍.联合化疗加照射组细胞凋亡指数(AI)明显高于单独放射和联合化疗组.6、8 Gy放射后36 h时,放化疗联合组与单独放射组比较AI分别高达30.7%、38.35%和2.22%、3.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处理MCF-7细胞1 h后在间隔4、12、36和72 h处,G2/M周期细胞比例较高,0、48 h处较低.结论:联合化放疗对乳腺癌MCF-7细胞具有较强的协同杀灭作用,化放联合治疗的时机选择在肿瘤细胞杀灭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协同杀灭作用与增加细胞凋亡率和化疗造成的细胞G2/M周期阻滞有关.

  •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化综合治疗疗效评价

    作者:石梅;凌瑞;魏丽春;王玲;姚青;张聚良

    目的:评价临床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加术后放化疗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保留乳房的肿瘤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除术患者106例(保乳组),同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95例(对照组),术后早期予以全身化疗、全乳腺区放疗和(或)内分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中位随访53个月,保乳组中无局部复发者,对照组局部复发1例;保乳组和对照组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34%(79/82)和95.58%(65/68),P=0.957 1;90.24%(37/41)和90.47%(38/42),P=0.987 0.远隔脏器转移率分别为5.7%和5.3%,P=0.977 4.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侧乳房外形的优良率达96.2%.结论:早期乳腺癌采用保留乳房手术加术后放化疗综合治疗,疗效与根治术相似,美容效果好,可作为首选方法之一.

  • 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孙现军;王永胜;左文述

    隐匿性乳腺癌以腋窝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体检中乳腺触摸不到实质性肿块.1907年,Halsted首先描述了2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的症状、治疗方法和自然病程[1],此后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本病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左侧乳腺多见,多位于乳房外上象限,临床上常因病人无意中发现腋窝肿块前来就诊.不同的报告其发病率不一致,范围为0.3%~1%[2,3].术后切检研究表明,肿瘤大小从几毫米~几厘米不等,直径一般在1.0~1.5 cm,乳腺切除后,约2/3的病人可在乳腺中找到原发灶,仍有1/3的患者不能在乳腺中找到原发灶[4].病理分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多见,且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癌周淋巴管常受侵,癌细胞一般分化较差[5],值得注意的是小叶原位癌和导管原位癌约占8%~10%,这可能与标本切检中难以发现微小浸润性病变有关[6].

  • 戈舍瑞林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磊;左文述;高彦

    近年来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对一种新的内分泌治疗药物戈舍瑞林进行了综述.

  • 槐耳颗粒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张玉宝;张国强;王劲松;张岂凡

    目的探讨金克-槐耳颗粒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药物的细胞毒性、耐药倍数和逆转倍数;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细胞内ADM药物浓度;荧光定量PCR仪测定药物对细胞内MDR-1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1)0.01 mg/ml剂量的槐耳颗粒能显著降低化疗药物ADM对人乳腺癌耐药细胞株MCF-7/A的IC50(3.95 μg/ml),与逆转前耐药细胞株MCF-7/A的IC50(17.67 μg/m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逆转倍数为4.5倍,耐药倍数为21.7倍.(2)0.01 mg/ml槐耳颗粒能显著增加耐药细胞内ADM浓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3) 人乳腺癌敏感细胞株MCF-7/S无MDR-1 mRNA表达,低毒剂量和非细胞毒性剂量的槐耳颗粒使MCF-7/A细胞的耐药基因MDR-1表达水平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4)临床观察发现,槐耳颗粒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对化疗有增敏作用.结论金克-槐耳颗粒具有逆转MCF-7/A细胞耐药性的作用,逆转机制是使耐药基因MDR-1表达水平下调.槐耳颗粒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具有双效性,一是抗肿瘤活性,二可作为耐药逆转剂.

  • 双侧乳腺癌35例临床分析

    作者:韦达;赵祥生;秦建伟;俞乔;唐金海

    双侧乳腺癌根据发生间隔的长短分为同时性(间隔≤6个月)和异时性(间隔>6个月)两种.我院自1992年1月~2000年6月共收治双侧乳腺癌患者35例,现报告如下.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初探

    作者:施俊义;方国恩;盛援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使用价值及适应证.方法 40例各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手术前接受3个疗程化疗,方案以NF为主,其中5-氟脲嘧啶(5-Fu) 500 mg/m2、去甲长春花碱(NVB)25 mg/m2,肿瘤>T3者加用表阿霉素(EPI)40 mg/m2,化疗中白细胞低下者使用集落刺激因子(G-CSF)75 μg皮下注射,每日1次至正常.手术后化疗根据病情和术前化疗结果而定.结果新辅助化疗总体有效率95.0%,术前化疗达到临床完全缓解3例,占7.5%,部分缓解35例,T3、T4各有1例无效.术后随访4~37个月,平均20个月,无死亡病例,4例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结论新辅助化疗术前以3个疗程为宜,大受益者是原本不可手术病例以及部分拟行保乳手术病例.

  • 369例ER阳性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作者:江泽飞;宋三泰;刘晓晴;黄长江;李彦博;徐建明;王志坚;汤仲明

    目的评价ER阳性乳癌根治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效果.方法 ER阳性的根治性术后乳腺癌患者分为内分泌治疗及化疗两组,进行全身辅助治疗.内分泌治疗组194例,服用三苯氧胺(TAM)5年,其中绝经前患者均先切除双侧卵巢后再服用TAM.化疗组175例,主要采用CMFVP或CMF方案.结果绝经后患者的内分泌治疗组和化疗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8.4%和45.4%(P<0.0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3.3%和52.9%(P<0.05);绝经前患者的内分泌治疗组和化疗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2.8%和35.7%(P<0.01),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7%和60.0%(P<0.05).但是Ⅰ期患者及腋淋巴结转移≥8个的患者,两者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R阳性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效果优于或等于化疗.

  •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策略与评价

    作者:徐兵河

    近年来,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有关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策略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因此,正确把握乳腺癌的治疗策略,将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效果.

  • 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作者:沈坤炜;陈灿铭;沈镇宙

    辅助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英国早期乳腺癌协作组(EBCTCG)的资料显示[1],乳腺癌术后用三苯氧胺作为辅助内分泌治疗,可使乳腺癌术后复发率相对减少47%,死亡率相对减少26%.近年来,随着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逐渐地被用于乳腺癌的辅助内分泌治疗,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疗效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江泽飞;宋三泰

    乳腺癌是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主要的全身治疗手段,在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解救治疗和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中取得明确疗效.分子肿瘤学研究成果,又使分子靶向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赫赛汀(Herceptin)是针对癌细胞Her-2基因靶点的第一个分子靶向药物,为乳腺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 p16基因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

    作者:武莎莎;马丽萍;潘秀英;刘玉京;王申五

    目的:探讨p16基因对乳腺癌的治疗作用,为乳腺癌p16的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构建p16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LMSN,包装成病毒后,体外转导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Western blot证明该基因在转导后的MCF-7细胞中有表达,用活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形态观察等方法来检测p16表达在体外对MCF-7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进行S CID鼠体内成瘤实验和逆转录病毒直接注射SCID鼠乳腺癌模型的治疗性实验来观察p16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内抑制作用.结果:外源性p16在MCF-7细胞中表达后,体外细胞发生形态改变,生长明显慢于对照细胞,流式细胞计数显示G1期细胞增多,细胞在SCID鼠体内成瘤性下降,p16 逆转录病毒直接注射有使SCID鼠乳腺肿瘤缩小的趋势.结论:p16逆转录病毒对p16基因纯合性缺失的乳腺癌有一定治疗意义.

  • 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心理康复的影响

    作者:郑召平

    为了探讨乳腺癌患者心理障碍的有效的心理康复方法,选择乳腺癌患者28例,调查分析其各个阶段的心理状况,并实施心理干预,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的心理障碍出院时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81~2.280,P<0.05).

  • 早期乳腺癌保乳治疗与乳腺癌根治术近期及远期疗效比较

    作者:韩猛;宋燕

    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手术加综合治疗的手术适应证、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1例Ⅰ~Ⅱb期乳腺癌施行保乳手术加术后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保乳组),并与同期施行改良根治术加综合治疗的34例Ⅰ~Ⅱb期乳腺癌(对照组)进行对比,两者术后均随访0.6~12年,平均3.8年.结果:保乳组31例双侧乳房乳头基本对称、外形丰满、外观优良.保乳组、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62.6±26.7)和(192.6±21.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263.0±29.6)和(398±53)mL,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1%和36.3%,保乳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保乳组3、5和10年期生存率分别是95%、81.8%和80%,总的局部复发率是6.4%;对照组3、5、10年期生存率分别是95.6%、84.6%、83.3%,总的局部复发率是5.8%,两组生存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临床早期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加综合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早期乳腺癌可以行保乳治疗.

  • 乳腺癌治疗相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作者:陈燕;李晓明;马涛

    目的 探讨乳腺癌治疗相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t-ApL)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治疗及预后. 方法 对1例乳腺癌化疗后继发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t-APL)的病史特点、临床表现、血象、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等相关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展开讨论. 结果 包括环磷酰胺及吡柔比星在内的化疗药物是本例t-APL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以贫血、出血、感染及浸润症状为主;血常规三系降低,骨髓涂片见异常早幼粒细胞明显增生;流式细胞学检测提示粒系幼稚细胞比例异常增高,主要表达早期粒系相关抗原;FISH检测证实存在PML/RAR融合基因;PCR分型检测为PML/RAR长型阳性;染色体核型分析存在15号染色体和17号染色体易位,未见其他复杂核型;该患者给予维A酸及三氧化二砷双诱导治疗后复查骨髓涂片提示CR.结论 t-APL的发病可能与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的应用相关;t-APL与APL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相似,MICM仍然是t-APL分层诊断的重要手段;维A酸及三氧化二砷是t-APL的有效治疗药物.

  • 某高校教职工乳腺癌早期发现与治疗

    作者:王乐;余国玺

    目的 为了解高校教职工乳腺癌发病与治疗情况,对10年来32例乳腺癌的发现和诊治随访情况进行总结. 方法 从2004年至2013年,共检查发现治疗32例乳腺癌患者,30例有穿刺活检和手术标本病理确诊和全部随访资料.临床表现中28例患者以“乳房包块”为首发症状,其中自检发现17例、教职工例行体检发现7例、临床就诊发现4例.2007年后21例全部是自检和体检中发现.临床分期T1有6例,T2有24例,T3有1例,T4有1例;ER阳性22例,阴性8例,2例不详;15例患者行根治性切除术,10例行改良切除术,3例保乳手术,3例扩大根治术,1例姑息性切除术. 结果 32例全部随访7个月至10年不等,5例死亡占15.6%,平均存活期4.6年.有4例仍在内分泌治疗中,2例术后化疗中还没有进行内分泌治疗. 结论 高校女性教职工乳腺癌发病率高,呈绝经和绝经后期双高峰发病占到59.38%.定期自检、健康体检和临床医师的触诊是早发现的途径,早期规范化综合性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 Tet-On调节的自杀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杀伤和旁观者效应研究

    作者:曾赵军;胡维新;罗赛群;易伟峰

    目的 探讨Tet调控下的自杀基因HSVtk对人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和旁观者效应.方法 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RevTRE/HSVtk,通过磷酸钙共沉淀法,分别将pRevTRE/HSVtk和pRevTet-On导入乳腺癌细胞株MCF-7.以RT-PCR法检测不同Dox浓度下转染乳腺癌细胞中HSVtk基因的表达,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通过检测混合细胞生长克隆来评价Tet调控下的自杀基因的旁观者效应和对乳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建立了一株稳定的受多西环素(Doxcycline,Dox)诱导、表达HSVtk基因的乳腺癌细胞株MCF/TRE/tk/Tet-On.当Ganciclovir(GCV)及Dox浓度增加时,细胞存活率下降.MCF/TRE/tk/Tet-On在总细胞中的比例>10%时,有明显的旁观者效应.结论 在Tet-On调控下,导入乳腺癌细胞中的HSVtk基因产物能将药物前体GCV转变为毒性代谢物质,并诱发旁观者效应进一步杀灭乳腺癌细胞.

107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