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心电图和频谱心电图检查对儿童心肌炎的诊断

    作者:邓丽萍

    自2002-09以来我们对312例拟诊心肌炎的患儿进行了心电图检查的同时加做频谱心电图,现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男147例,女165例,年龄3~12(平均6.3)岁.均有不同程度的闷气、心前区不适、心悸、头晕,部分患儿有中度发热、疲乏无力,病程1~30 d,平均5 d.

  • 经食道心房调搏护理体会

    作者:高红

    经食道心房调搏是近年来电生理检查方面的重要进展,具有安全、无创、可靠等优点.将电极插入食道左心房后,测定窦房结的功能、心房心室及起搏系统不应期及一些特殊电生理现象如裂隙现象、房室传导舣经路及心动过速类型的揭示,消除心室预激波.现将经食道心房调搏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室上性心动过速儿童经食管与心内电生理参数的对比研究

    作者:杨晓东;王健怡;黄敏

    [目的]通过对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儿童经心内电生理检查(IEPS)和食管心房调搏术(TEAP)获得的电生理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对TEAP电生理参数的可靠性进行合理的评价,为广泛开展小儿无创心脏电生理检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比研究了我院2000年8月至2008年10月住院的27例SVT儿童的TEAP和IEPS的检查结果,男12例,女15例,年龄6~15岁[平均(10.1±2.5)岁],临床均有反复多次的SVT发作史.分别通过TEAP和IEPS方法,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c);以心房分级递增法S1S1测房室结的文氏型阻滞点和2∶1阻滞点;用S1S1程控早搏刺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房室前传有效不应期(AVERP).对所有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折.[结果]27例SVT患儿中7例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这(AVNRT),20例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其中左侧旁道(LAP)6例,右侧旁道(RAP)14例;均通过射频消融(RFCA)术进行成功根治.TEAP分型诊断符合率为96.3%.通过TEAP和IEPS分别获得电生理参数,SNRT分别为(912.2±180.3)ms和(930.2±174.9)ms,CSNRT分别为(304.0±79.7)ms和(287.1±63.1)ms,SACTc分别为(84.3±21.8)ms和(94.6 ±23.2)ms,文氏点分别为(182.0±28.1)ms和(187.0 ±24.9)ms,2∶1阻滞点分别为(211.0 ±24.7)ms和(220.0±19.3)ms,AERP分别为(228.0±29.4)ms和(223.5±21.7)ms,AVERP分别为(298.5±71.8)ms和(277.7 ±57.5)ms.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AP电生理参数是可靠的,值得在基层儿科临床单位进行广泛应用.

  •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孟宪章;官明德;张典文;杜日映;张鹏臻;刘俊传

    目的报告6例维拉帕米敏感的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折返路径标测结果和射频导管消融效果.方法 6例(男4,女2)左心室特发性室速的患者,电生理检查常规插入右心室心尖与冠状静脉窦电极,并经左、右股动脉分别插入消融导管和10极冠状静脉窦标测电极至左心室,使后者可依次记录到希氏束电位(H)、左束支电位(LB)、左后分支的蒲氏纤维电位(P)和心室肌电位(V),室速时P电位领先.消融导管电极在P电位电极对附近寻找到P电位领先的点实施消融.结果前三例中凡在未记录到P电位的点放电,虽然V波早,都是无效点,而后消融成功的点,都记录到领先的P电位;后三例都必须记录到领先的P电位后才放电,均1次放电成功.6例随访至今6~20个月,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均无室速发作.结论左心室标测法不仅对研究左心室特发性室速的折返路径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临床治疗也很有帮助,既可缩短手术时间,又可提高消融质量.

  •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

    作者:张代富;李莹;祁炜罡;梁波;庄少伟;王娟;俞莉;包丽娟

    目的探讨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9例入选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Carto系统建立左心房三维电解剖图,结合肺静脉造影确定肺静脉开口,围绕左、右上、下肺静脉口完成环肺静脉线性消融.预设温度43℃,大功率30 W,每点消融时间大于20 s.局部电位振幅降低50%以上再移动靶点,逐点完成预定消融线.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操作时间180±18 min,透视时间80±20 min.平均放电次数120±15次.术后随访6个月.24例无房颤再发;3例在术后3个月内再发房颤,但次数较前明显减少,6个月后无房颤再发;1例偶有房颤发作;1例复发.所有患者均无肺静脉狭窄发生.结论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左心房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在成功率及安全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 对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患者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再次手术治疗

    作者:董建增;马长生;刘兴鹏;龙德勇;刘小青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原因及再次手术对房颤的影响.方法入选随访3个月以上自觉症状较术前无好转、心电图证实仍有房颤发作的患者,于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电生理研究及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手术终点为环肺静脉消融线的完整及肺静脉的彻底电学隔离.所有患者再次手术后随访至少4个月,观察再次射频消融治疗对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总计23例复发患者在2005年2月以前入院接受再次手术治疗,占同期复发患者的51.1%(23/45).其中13例首次手术时消融策略为节段性肺静脉消融(SPVA),另外10例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CPVA),慢性持续性房颤患者占56.5%(13/23).首次手术为节段性肺静脉消融者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率(以每根肺静脉为单位计算)为92.3%(48/52),而首次接受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者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率(以每根肺静脉计算)为75.0%(30/40).手术中见首次接受节段性肺静脉消融术的患者再次手术的手术时间、X线时间及放电时间均较长,与首次接受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再次手术后平均随访4.2±3.5(4.0~9.0)个月,累计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率为82.6%(19/23).结论肺静脉-左心房电传导恢复是多数房颤患者复发的原因;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用于治疗复发患者同样安全有效.

  • 左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周菁;丁燕生;李康;盛琴慧;蒋捷;王禹川;史力斌

    目的 初步探讨左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5例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在常规CRT植入技术基础上,左室电极选用美敦力主动固定电极Attain Star Fix 4195,到位后伸展伞叶将其固定至目标血管位置,测试参数并检测有无膈肌刺激,随访观察有无膈肌刺激、脱位、阈值明显增高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5例心衰患者全部手术成功.靶目标血管分别为心侧静脉2例,心后侧静脉1例,心中静脉2例.起博阈值为(1.3±0.7)V,R波幅度(7.9±2.9) mV.术后1周超声心动图与术前比较: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 由(7.43 ±0.87) cm下降为(7.15 ±0.76) cm,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28.8±2.8)%上升为(36.0±4.0)%,肺动脉压(PAPs)由(51.0±20.6) mmHg下降为(24.6±2.6) mm Hg,二尖瓣反流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术后6 ~16个月随访:NYHA分级4例患者由Ⅲ级下降为Ⅱ级,1例患者由Ⅳ级下降为Ⅲ级,均无脱位和膈肌刺激出现.结论 CRT采用左室主动固定电极安全性好,降低脱位和膈肌刺激风险,增加手术成功率.

  • 右心房异常是心房扑动的病理基础——三维电-解剖标测结果

    作者:方丕华;David M Fitzgerald

    目的:应用三维电-解剖标测技术标测典型心房扑动患者的右心房,并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比较,研究心房扑动患者右心房的解剖及电生理异常情况.方法:20例心房扑动患者[心房扑动组,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55.90±10.68)岁]和2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对照组,男9例,女17例,平均年龄(47.50±19.56)岁]在行射频导管消融前先用电-解剖标测进行研究,测量右心房容积,下腔静脉-三尖瓣环峡部(CTI)的长度、宽度和右心房的单极和双极电压等,并对心房扑动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各项测量参数在心房扑动组和对照组分别为:右心房容积(143.22±40.72)ml ve(104.35±21.06)ml;峡部长度(39.31±8.10)mm vs(32.42±9.77)mm,峡部宽度(30.54±7.48)mm vs(23.15±6.61)mm,右心房单极电压(1.96±1.24)mV vs(1.53±0.91)mV及右心房双极电压(1.47±1.47)mV vs(1.29±1.12)mV.以上各参数心房扑动组和对照组比较,P均<0.05~0.01.结论:心房扑动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相比,其右心房容积增大,CTI的长度和宽度增大,右心房的单极和双极电位增高.心房扑动患者的这些异常表现提示右心房增大、CTI的长度和宽度增大及右心房肥厚均是心房扑动诱发和维持的重要病理基础.

  • 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五例分析

    作者:周益锋;王勇;曾玉杰;李宪伦;赵霞;赵桂茹;王丹

    目的 研究无冠窦起源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电生理特点.方法 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37~68岁.观察心动过速时P波形态,心内标测心房早激动部位,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5例无冠窦起源房速的周长平均为(363±44)ms.P波形态主要表现为在Ⅱ、Ⅲ和aVF导联上直立和双向,aVR导联倒置,在aVL导联上全为正向.胸前导联中,V1~V2为负正双向,V1~V5为负正双向或正向,V6为正向.5例患者均于无冠窦内成功消融,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见复发.结论 无冠窦起源房速P波形态的特征可能为右胸导联先负后正,下壁导联直立或双向.此类房速的射频消融安伞有效.

  • 大鼠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增龄性变化

    作者:

    目的探讨年龄对心房肌单相动作电位(MAP)和有效不应期(ERP)的影响,及其与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选取Wistar大鼠40只分为青年组、成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4组.Langendorff体外灌流心脏.分别测量各组心房肌在400 ms刺激周长下MAP复极到90%、5O%及20%时的时程(MAPD90、MAPD50、MAPD20)和ERP,以及其他不同刺激周长下的MAPD.结果在400 ms刺激周长下,4组大鼠右心房肌MAPD90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延长[(75±5)、(123±8)、(140±11)和(140±14)ms,均为P<0.01];而左心房肌青年组至中年组延长分别为[(60±4),(120±3),(139±7)],老年组缩短[(102±14)ms,均为P<0.01].心房肌ERP的增龄性变化规律与MAPD90相同.刺激周长从400 ms缩短到250 ms,右心房肌MAPD90缩短程度从青年组到老年组逐渐增加;左心房肌以老年组缩短程度小.结论左右心房肌电生理特性增龄性变化规律不同.老年期心房电生理变化可能有利于房颤的发生.

  • 犬窦房结细胞起搏电流与乳鼠心肌细胞野生型超极化激活环化核苷酸门控通道电流的比较

    作者:赵欣;李红霞;杨向军;汪小华;程绪杰;许海峰

    目的 研究犬窦房结细胞起搏电流动力学特点,并与乳鼠心肌细胞表达野生型超极化激活环化核苷酸门控(mHCN2)通道比较. 方法 用含胶原酶、弹性蛋白酶的无钙溶液酶解犬窦房结细胞,分离并记录窦房结细胞起搏电流,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与乳鼠心肌细胞表达野生型mHCN2通道电流的激活动力学比较. 结果 犬窦房结细胞的形态为长梭形或多边形,边缘清楚,有自发性搏动,犬窦房结细胞的起搏电流是内向电流,并随着超极化电位的增加,电流增加幅度明显加快,在V=-75 mV,窦房结起搏电流为(-2.1±0.3)pA/pF,犬窦房结细胞起搏电流激活较mHCN2通道电流激活接近,通道激活时间常数分别为(728±137) ms、(530±65) ms,(P>0.05). 结论 生理范围内犬窦房结细胞起搏电流和乳鼠心肌细胞过表达野生型mHCN2通道电流有类似激活动力学.

  • 非接触球囊标测指导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作者:吴素华;C.Thomas Peter;Walter F.Kerwin;Eli S.Gang;马虹

    目的探讨非接触球囊标测在指导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射频消融中的作用.方法 17例室速患者,年龄50岁±9岁,经心室刺激诱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或非持续性室速后,使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 3000标测室速的出口和(或)慢传导区,然后使用温控大头导管在室速出口作环形消融或横跨慢传导区进行线性消融.结果 17例患者共诱发18次室速,周长为336 ms±58 ms.15例患者可确定室速的出口,为QRS波前10 ms±16 ms;其中5例是心肌梗死后室速, 9例为右室流出道室速.5例心肌梗死后室速均可确定舒张期慢传导区,早的心内膜舒张期电活动在QRS波前60.1 ms±42.6 ms.3例非持续性室速均可确定早的心室激动点.18次室速中15次消融成功,1例没有进行消融, 2例消融失败.结论非接触球囊心内膜标测能成功指导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或非持续性室速的射频消融.

  • 心脏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血浆B型钠利尿肽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陈礼平;韦铁民;曾春来;陈群英;施振华

    目的观察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血浆B型钠利尿肽(BNP)的变化.方法测定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 h、术后24 h的BNP值,观察BNP的变化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 h的BNP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24 h的BNP值基本降至术前水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后3 h的BNP与术前BNP、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心室快速刺激时间、射频能量之间有直线关系.结论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增加BNP的释放,其影响因素为术前BNP、心内电生理检查的心室快速刺激时间及射频能量.

  • 射频消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解剖分布及长期随访

    作者:夏野;居维竹;陈明龙;杨兵;张凤祥;陈红武;孙育民;侯小峰;陈椿;邹建刚;单其俊;曹克将

    目的 报道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的分布规律及长期随访结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7例因房速作电生理检查的患者资料.结果 207例患者中,185例明确为局灶性房速,共确定起源病灶200处.冠状窦口部的房速发生率高,为23.8%,其次是界嵴20.5%,房室结周围20.0%,腔静脉17.8%,瓣环13.0%,心耳10.3%等.起源于有心房的局灶性房速占80.0%,起源于左心房的房速占17.8%.男性分布于左心房的房速比例显著高于女性(25.0%与13.3%,P=0.042),而右心房分布比例低于女性(69.4%与86.7%,P=0.004).185例局灶性房速中,有173例(93.5%)获得即刻成功.常规标测组即刻成功率比三维标测组低,分别为79.3% (96/121)、96.5%( 82/85),P<0.01.经36个月的随访,共20例复发,远期成功率88.4%( 153/173).常规标测组与三维标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灶性房速的起源部位具有丛集分布的特点,并且在左右心房之间有性别差异.常起源于冠状窦口、界嵴、房室结周围、腔静脉等心房内特殊解剖位置.射频消融即刻及远期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发生率极低,在有经验的电生理中心可以成为一线治疗选择.

  • 界嵴心动过速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并存时心房激动的竞争夺获现象

    作者:陈明龙;杨兵;单其俊;陈椿;李闻奇;曹克将

    目的阐明右心房内界嵴心动过速(CT-AT)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并存时心房激动的竞争夺获现象,分析其可能的电生理机制及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3例患者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49~57岁,心动过速病史10~20年.3例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经左股静脉置入9F球囊电极至右心房中部并展开,球囊中心位于希氏束水平.构建右心房构型后,经高位右心房程序刺激诱发心动过速,建立心动过速的心内膜等电势图,然后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传导方向,由此确定消融的部位和方法.经导航系统引导消融导管至拟订靶点处,每点予以60 W、60 s、60℃温控消融,直至心动过速不能诱发.结果 3例患者均可诱发出CT-AT和AVNRT.例1 CT-AT和AVNRT同时被诱发,两种心动周期比较接近,分别为283 ms和262 ms;心内膜电生理提示心动过速由CT-AT逐渐移行成AVNRT.例2首先诱发出CT-AT,随之又诱发出AVNRT,且两者并存,两种心动周期基本相同,分别为350 ms和359 ms;心内膜电生理示右心房上部随CT激动,下部及间隔部随AVNRT激动.例3 AVNRT比CT更易诱发,两者不在同一时间段出现,前者心动过速周期为273 ms,后者为365 ms.3例患者均先行常规方法消融慢径,使AVNRT不再诱发.CT-AT经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后发现,早激动均位于界嵴上端,以后向下、向间隔弥漫地激动整个心房,呈点状爆发激动模式.心动过速的早激动点距窦性激动爆发点分别2.0 cm、1.8 cm和1.7 cm.于早激动点处行点状消融后心动过速不再诱发.分别随访3个月、5个月和6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结论 CT与AVNRT并存时,若频率相似则可互相夺获各自邻近的心房组织,使心内膜电生理同时表现出两者的特征;若两者频率差异大,则两种心动过速不在同一时间段同时出现,频率快者完全夺获心房或容易诱发者首先完全夺获心房.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EnSite3000)可帮助确定界嵴的解剖位置并标测CT-AT的起源和导航消融.

  • 肌袖性心律失常--对一种特殊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的重新认识

    作者:杨延宗;杨东辉;刘少稳;高连君;夏云龙;林治湖

    目的总结31例起源于肌袖的房性心律失常(AAR)患者的心电图和心电生理特点,探讨其发生机制以及重新认识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1例AAR患者,年龄(54.1±10.9)岁,病史0.5~20(7.4±4.8)年.所有患者均服用过3种以上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不佳.6例曾转变为持续性心房颤动.全部病例多次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及Holter,13例记录了食道心电图,15例行心电生理检查.结果各种心电图记录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AAR并存.全部病例均有房性早搏,房性早搏24 h总数可达数百至数万个,13例存在P波异常,12例有房性心动过速,21例有心房扑动,27例有心房颤动,7例同一份心电图上有4种AAR并存(紊乱心房律).行心电生理检查的15例患者中11例AAR起源于肺静脉(起源点17个,其中右上肺静脉8个,左上肺静脉7个,左下肺静脉2个),2例起源点在上腔静脉,2例不能确定起源点.心电生理检查证实AAR有触发和驱动两种机制,可交替出现,并有两种AAR的相互转化.结论起源于肌袖的AAR有共同的心电图和心电生理特点,重新认识它们对其诊断、处理、预后有重要意义.但对AAR仍存在较多的疑问,需要进一步探讨.

  • 蛇葡萄素抑制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研究

    作者:王玉华;付丽佳;王丽红;徐莲琴;杨宝峰

    目的 研究蛇葡萄素抑制大鼠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及其电生理机制.方法 在体实验,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抓阄法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蛇葡萄素低剂量(1 mg/kg)组、蛇葡萄素中剂量(3 mg/kg)组和蛇葡萄素高剂量(10 mg/kg)组4组.预处理后运用泵注乌头碱的方法诱发大鼠心律失常,观察蛇葡萄素对乌头碱诱导的大鼠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离体实验,使用酶解法急性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并应用膜片钳技术记录蛇葡萄素对大鼠心室肌细胞上钠电流(INa)、钙电流(ICa)、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和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等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结果 在体实验结果显示,蛇葡萄素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实验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n=5,P均<0.05).体外全细胞膜片钳实验结果显示蛇葡萄素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均大于对照组,动作电位幅值也均低于对照组[(120.1±7.4)、(113.2±9.0)和(101.8±5.1) mV比(134.1±6.9) mY,n=9,P均<0.05].蛇葡萄素低、中和高剂量组大鼠心室肌细胞INa峰值电流密度均小于对照组[(-31.03 ±2.61)、(-26.63±3.72)和(-17.55 ±4.43)pA/pF比(-36.75±3.60)pA/pF,n=9,P均<0.05],但4组间大峰值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蛇葡萄素高剂量组IK1峰值电流密度大于对照组[(-37.47±7.32)pA/pF比(-25.26±4.13)pA/pF,n=5,P<0.05],而ICa和Ito4组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蛇葡萄素具有抗大鼠心律失常的作用,其电生理机制为抑制INa、增强IK1,进而延长APD.

  • 家兔界嵴组织电生理特征及意义

    作者:金立军;黄从新;杨波;杨沙宁;吴钢;谢强;王腾

    目的研究界嵴组织电生理特征,探讨其在房性心律失常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测量界嵴的横向和纵向传导速度.记录界嵴和梳状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以及异丙肾上腺素对他们的影响.结果界嵴组织具有自发电活动.其纵向和横向传导速度分别为(58.04±5.47)、(13.26±3.07)cm/s,传导异向性(纵向/横向传导速度)为4.53±0.91.界嵴细胞AP时程较长,可见明显的平台期;梳状肌细胞平台期短,其AP形态类似三角形[APD20和APD9o界嵴细胞为(28.1±3.5)、(145.3±7.1)ms,梳状肌细胞为(21.8±4.1)、(125.3±6.3)ms,P均<0.01].正常台氏液灌流时,界嵴和梳状肌细胞元早期和晚期后除极.以4 μmol/L异丙肾上腺素灌流后两者均可出现早期和晚期后除极,而且在界嵴上记录到短阵快速不规则电活动,并为0.1 mmol/L维拉帕米所终止.结论界嵴组织具有自发电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产生触发活动,它是心房内各向异性传导的典型.界嵴参与各种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可能与其电生理基础有关.

  • 国产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用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前瞻性、多中心、对照研究

    作者:汤日波;王祖禄;殷跃辉;张志辉;李占全;曹江;曹克将;杨延宗;江洪

    目的 评价国产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用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的多中心研究,2011年12月至2014年4月自全国13家中心人选25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男184例).根据患者意愿以2∶1的比例分配至导管消融组(试验组)和药物转复组(对照组).使用国产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及其配套FireMagicTM Cool 3D冷盐水灌注射频消融导管、ColumbusTM体表参考电极,进行左心房三维重建.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两侧肺静脉消融,两侧肺静脉环状消融完成后,根据术者经验可行左心房顶部线、二尖瓣环峡部线、三尖瓣环峡部线消融、上腔静脉、冠状窦隔离,心房碎裂电位消融等.消融后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除外)2~3个月,术后前3个月为洗脱期,洗脱期后随访9个月.对照组给予胺碘酮口服转律,符合体外直流电复律适应证的患者可行直流电复律治疗,随访至9个月.结果 255例受试者中,试验组167例,对照组88例,终符合方案集试验组155例,对照组79例.167例受试者均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实现肺静脉电隔离.全分析集试验组(空白期后9个月)成功率为66.5%(111/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6%(19/88,P<0.001).符合方案集试验组成功率为67.1%(104/1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8%(18/79,P<0.001).试验组和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8%(33/167)和13.6%(12/88,P=0.223).与手术操作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左锁骨下血肿1例,渗血1例,心包渗出1例经心包穿刺引流后缓解,无肺静脉狭窄.结论 国产三维心脏电生理标测系统及其导管可安全、有效用于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作者:牛玉林;李昆;张磊冰;孙诚谊

    目的 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早期心脏损害的诊断价值及其预后判断意义.方法 对收治具有完整心电图资料的58例SAP(SAP组)及189例轻型急性胰腺炎(MAP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6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的心电图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d、心率校正QTd(heart rate corrected QTd,QTcd).结果 SAP组较MAP组及健康对照组QTd、QTcd显著延长(P<0.01),MAP组较健康对照组QTd、QTcd无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QTcd对SAP患者的早期心脏损害有较大诊断价值,对SAP患者的预后也有较大帮助,可作为评价SAP患者心功能状态的一项辅助指标.

7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