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四种体表测量指数预测内皮功能紊乱的初步探讨

    作者:王广宇;朱旅云;马利成;胡丽叶;李晓玲;单巍;王秀慧;杨少玲

    腰围/身高(WHtR)是一个评判中心性肥胖的新指标,近年来研究逐渐增多,因其避免了性别、身高的影响,是一个有可能取代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腰围(WC)体表测量指数,描述腹型肥胖,对普通人群的糖尿病和冠心病风险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1-3].内皮细胞是一个功能介面,当代谢性的物质增加时会影响到内皮功能,其功能系乱导致早期内皮功能损害,即早期动脉硬化.本文就4种体表指数对内皮功能预测作用进行初步研究.

  • 应用体表测量法预测骨质疏松症及并发椎体骨折的研究

    作者:郝永强;晏焕青

    目的 通过测量体表骨性标志的距离,为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及判断是否并发椎体骨折提供依据.方法 对52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和45例正常青年进行了对比研究,每名受试者均测量胸骨下端到耻骨联合上端的距离和两侧肋弓下缘到髂嵴上缘的距离,部分尚进行胸腰椎摄片、骨密度检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和正常人的胸骨下端到耻骨联合上端的距离和两侧肋弓下缘到髂嵴上缘的距离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老年人的身高缩短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及相应的脊柱畸形有关,可通过测量体表骨性标志之间的距离,为骨质疏松症及椎体脆性骨折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提供依据.

  • 老年患者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深度与体表甲状软骨水平至剑突距离的关系

    作者:颜景佳;赵桀;孙加晓;江长城;童美勉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双腔支气管导管( 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 , DLT)插管深度( Y)与甲状软骨水平至剑突距离( X)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胸科手术115例,分为男性右DLT 33例( MR组),女性右DLT 32例( FR组),男性左DLT 29例(ML组)和女性左DLT 21例(FL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即测量患者甲状软骨水平至剑突距离(X),麻醉诱导采用经静脉血浆靶控泵注丙泊酚2.8~3.8μg/ml和瑞芬太尼4.5~5.5 ng/ml,患者入睡后再静注肌松剂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插入DLT后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FB)直视下调整并确定DLT管端位置对位准确,观察标定DLT尖端至门齿的距离,即插管深度(Y)。对4组X和Y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每组DLT 插入的适宜深度(Y)与该组患者的年龄无相关(r=0.096,P=0.309),但与患者的体重、身高、性别(女)有显著性相关(r=0.231,P=0.013;r=0.512,P=0.000;r=0.790,P=0.000)。 MR组回归方程:Y∧=0.9806X+2.8132( n=33,r=0.9364,P=0.000);FR组回归方程:Y∧=0.9409X+3.2516(n=32,r =0.8573,P =0.000);ML 组回归方程:Y∧=1.0182X +1.8134(n =29,r =0.9662,P =0.000);FL组回归方程:Y∧=0.9227X+3.6046(n=21,r=0.9180,P=0.000)。结论测量体表甲状软骨水平至剑突距离可指导老年患者DLT的插管深度,且和FB的定位高度一致。

  • 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体表测量方法探讨

    作者:雷素华;赵秀芳;马晶晶;张静;章小燕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术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及穿刺成功率高,并且可避免高渗性、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及导管可留置时间长(7 d至1年)[1]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目前,对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多沿用成年人的方法,即于术肢手臂外展90°,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后,反折至第3肋间.此法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并不完全适用.目前国内对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方法在成年人及新生儿领域均有较多研究[2-6].本研究旨在探讨PICC置管术在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的体表测量方法.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 经新生儿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体表测量方法的研究

    作者:陈丽莲;熊小云;黄颖穗;曹爱芬

    目的 探讨经新生儿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体表测量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2 例需PICC置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新生儿随机分为A、B 两组,A 组以预穿刺点→胸骨上切迹→第三肋间隙的长度为导管置入长度,B组以预穿刺点至右侧胸锁关节的长度为导管置入长度,比较两组导管末端的上腔静脉到位情况.结果 A 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72.22 %,B 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30.56%,两组导管末端的上腔静脉到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P <0.01).结论从预穿刺点量至右侧胸锁关节的体表测量方法可以显著提高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 改良经骨性标志测量胃肠减压插管深度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李芬;虞萍;张继红

    目的:探讨改良成人经骨性标志测量胃肠减压插管深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住院期间给予胃肠减压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按"前额正中发际与两肋弓下缘连线垂直交点"为体表标志测量插管深度;对照组按传统法"前额正中发际-耳垂-剑突"为体表标志进行测量.比较两组胃管头端在胃内的位置、置管24 h内胃肠引流量、胃管通畅度、患者腹胀缓解程度以及实际的插管长度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置管24 h内胃肠引流量及胃管通畅度、患者腹胀缓解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体表测量插管长度、实际插管长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改良经骨性标志测量法,可使胃肠减压置管长度增加8~13 cm,插管深度可达到胃中部或胃窦部,减压效果更好.

  • 经体表测量胃肠减压插管深度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肖继红;梁健;林月娟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病人经体表测量插管佳深度的方法.[方法]将胃肠减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观察组按测量病人前额正中发际-剑突与脐连线中点的距离插管,对照组按传统法测量插管,观察记录两组病人腹胀和引流情况以及拔管时的实际长度.[结果]两组腹胀及引流液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体表测量长度与实际插管长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体表测量长度与实际插管长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发际-剑突与脐中点体表标志测量法插管,胃管插入深度可到达胃体与胃窦部,可达到有效的胃肠减压目的.

  •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体表测量方法探讨

    作者:郭春蕊;彭江英

    目的:提高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深度体表测量的准确性,降低置管异位率。方法:将180例拟行 PICC 置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改进一组和改进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测量方法,改进一组采用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右侧胸锁关节再加4 cm 即为置入体内长度的测量方法,改进二组采用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右侧胸锁关节再加3 cm 即为置入体内长度的测量方法。结果:改进一组测量的准确性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改进二组(P ﹤0.05)。结论: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右侧胸锁关节再加4 cm 即为置入体内长度的测量方法,有效提高了 PICC置管的首次到位率及安全性。

  • 支气管导管插管深度与特定体表标志之间关系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颜景佳;孙加晓;黄燕芳;江长城

    目的 评价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nchial tube,DLT)插管深度(Y)与甲状软骨水平至剑突距离(X)之间关系,判断双腔支气管插管深度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胸科手术患者441例,男232例,女209例,年龄62~84岁,ASA工~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男性右DLT组(MR组,118例),女性右DLT组(FR组,107例),男性左DLT组(ML组,114例)和女性左DLT组(FL组,102例).测量患者甲状软骨水平至剑突距离(X),常规麻醉诱导后插入双腔气管导管,插管深度根据本研究组五年来研究得出的简化公式确定拟插管深度(Y),简化公式为①YMR =XMR +2.8;②YFR =0.95XFR+2.8;③YML=XML+2.1;④YFL =0.97XFL +2.1.然后再通过纤维支气管镜(FOB)证实或进行微小调节.结果 四组DLT插入的适宜深度(Y)和患者的年龄无显著相关性;但和患者的身高、性别有显著相关性(P<0.05).其中MR组118例中有5例(4.24%)插管过深,但均不超过1cm,经调整退出后位置恰当;FR组107例中有5例(4.67%)插管过深,但均不超过1cm,经调整退出后位置恰当;ML组114例中有4例(3.50%)插管未到位(不超过1.5cm),经调整进一步插入后位置恰当;FL组102例中有4例(3.92%)插管未到位(不超过1.5 cm),经调整进一步插入后位置恰当.四组总有效率为95.9%.结论 测量体表甲状软骨水平至剑突距离可预计指导双腔支气管导管的插管深度,且和FB的定位高度一致,可作为双腔支气管插管时的参考.

  • 体表测量确定PICC置管预置长度与体内理想位置的关系研究

    作者:杨敬平;史星菲

    目的:通过探讨体表测量确定PICC置管预置长度与理想置管位置的相关性,为临床PICC置管提供一种较为准确的预置长度的计算方法.方法:132例行PICC置管的病人分为3组,A组为右径置管,预置长度为体表测量长度+3 cm;B、C 2组均为左径置管,B组预置长度为体表测量长度+3 cm,C组预置长度为体表测量长度+5 cm.依据X线摄片确定理想置管位置,分析左、右径预置长度与理想置管位置之间的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关系.结果:A、C组PICC导管预置长度与理想置管长度均显著相关(P<0.01),并得出相应回归方程.结论:PICC置管体表测量确定预置长度与理想置管深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 胸椎标志联合体表测量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

    作者:李倩玲;何金爱;孙丽华;严加洁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准确的置管长度的体外测量方法,提高PICC尖端位置的正确率.方法 采用新的测量方法即患者取平卧位,置管侧手臂外展与躯体成90°,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胸骨上窝,从右侧置管加1 cm或从左侧置管加2 cm,为置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成功置入导管到上腔静脉113例,统计导管尖端位置.结果 导管尖端位于T5~7占84.96%,导管尖端位于T8占1.77%,导管尖端位于T4占13.27%.结论 采用该体表测量方法置管导管尖端均位于上腔静脉内,正确率高,可尽量避免导管尖端过深而进入右心房,或导管尖端未能到达上腔静脉而出现的并发症,且测量方法简便.

  • 体表测量计算漏斗胸大鼠胸腔容积的研究

    作者:朱健;李俊;吴学东;张杉杉;王宁

    目的:通过体表测量计算胸腔容积评价肺发育、胸廓缩小程度及漏斗胸畸形程度。方法将90只健康4周龄SD大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70只,对照组20只。实验组从胸骨旁切断下位3对肋软骨制作漏斗胸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前,术后2、4、8、12周测量胸部多条径线,并进行组间比较。胸腔容积大小用数学公式计算,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及C T三维重建所得,采用SPSS17.0进行 t检验及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实验采用多条径线测量结果,经过数学计算,阿基米德原理测量,以及CT三维重建所得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体表测量计算胸腔容积的方法是可行的,该方法可替代CT检查对于评估漏斗胸形成过程中的胸腔容积的改变。

  •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体表测量方法及相关因素探讨

    作者:马晶晶;雷素华;赵秀芳;张静;章小燕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体表测量方法及相关因素.方法 将2012年1月-2014年3月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实体瘤、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组织细胞增生症患儿共25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37例(53.7%),女118例(46.3%);年龄6个月~ 16岁,平均(6.33±3.76)岁;婴幼儿48例(18.8%),学龄前患儿104例(40.8%),学龄期及青春期患儿103例(40.4%),患儿均在进行化学治疗前安置PICC导管.婴幼儿组采取方法1:术肢与躯干成90°,自预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骨关节的PICC置管长度体表测量方法;学龄前期组采取方法2:术肢与躯干成90°,自预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骨关节再加1 cm的PICC置管长度体表测量方法;学龄期及青春期组采取方法3:术肢与躯干成90°,自预穿刺点沿静脉走行至右胸锁骨关节再加2 cm的PICC置管长度体表测量方法.比较每组预置长度与适长度(适长度=实际置入长度+PICC尖端至上腔静脉下1/3段中点的垂直距离)之间的差异;同时分析影响PICC置管适长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婴幼儿组、学龄前期组患儿测得的预置长度与适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期及青春期组测得的预置长度与适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身高、术肢臂围、穿刺侧、穿刺静脉、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至上腔静脉注入右心房处的垂直距离(距离1)5个因素为影响适长度的相关因素.结论 儿童PICC体表测量方法不应完全延用成人的测量方法,可运用方法1、方法2分别对婴幼儿、学龄前期患儿组进行PICC置管前体表测量.

  • 体表测量预测Robertshaw双腔管插管深度的临床应用

    作者:查振启

    目的:探讨利用人体解剖特征及体表标志,测量预测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简称DLT)合适插管深度。方法选择成年胸科应用DLT麻醉手术患者1000例,在DLT管应用中,按预测插管深度公式:S=A+B/2+C指导插管。结果750例经预测插管深度听诊及纤维支气管镜成功,248例患者经调整插管深度成功(<0.01),2例插管失败,改单强气管插管(<0.01)。结论利用人体解剖特征及体表测量法确定临床插管深度,简单易行,提高了首次插管深度到位率,减少反复调整引起的并发症,为DLT广泛应用有较好的使用参考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