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置入PICC的比较

    作者:言克莉

    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 两种置管途径都是安全有效的,各有优缺点.对需要长期化疗、输液的病人,宜首选肘部静脉穿刺置管;当肘部血管条件差、置管失败或抢救危重病人需要快速输液时易选择颈外静脉置管.

  • 0~3岁儿童常用静脉采血部位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研究

    作者:王丽丽

    目的 对0~3岁儿童在肘部静脉及内踝部静脉采血时,比较两组儿童疼痛及穿刺失败率的不同,探讨哪种方法 更适合临床推广.方法 将0~3岁心理健康、血管无变异的患者348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肘部组174例和内踝组174例.两组儿童静脉采血均由同一名主管护师采用5.5号采血针在相应部位穿刺的方法 .采用FLACC疼痛评估量表进行评估.穿刺成功率为一针穿刺成功率,排除多次穿刺及存在退针动作的患儿.结果 内踝组儿童穿刺失败率为97.7%(170/174),明显高于肘部组穿刺失败率92.0%(160/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59,P<0.05).肘部组穿刺疼痛分值低于内踝静脉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3,P<0.05).结论 在儿童静脉采血时,内踝组静脉穿刺成功率高于采用肘部静脉采血法,在临床上对于儿童静脉采血具有重要意义.肘部组穿刺疼痛分值低于内踝组穿刺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三种深静脉置管法在血液肿瘤科的应用效果比较

    作者:王务萍;陈淑芬;高岭燕;张丽萍;周欣华;林海燕

    目的 比较三种深静脉置管法在血液肿瘤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该院血液肿瘤科需静脉置管的患者186例,随机分为A组62例、B组61例和C组63例,分别通过肘部静脉、颈内静脉和颈外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比较三组置管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穿刺异常现象和并发症.结果 A组、B组和C组置管总成功率分别为96.8%、95.1%、98.4%,穿刺异常现象发生率分别为35.5%、37.7%、23.8%,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0%、19.7%、6.4%,C组置管操作时间明显短于A组、B组;三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和置管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纯肘部静脉穿刺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相比,颈外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明显减少穿刺并发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

  • 经新生儿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体表测量方法的研究

    作者:陈丽莲;熊小云;黄颖穗;曹爱芬

    目的 探讨经新生儿肘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体表测量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72 例需PICC置管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新生儿随机分为A、B 两组,A 组以预穿刺点→胸骨上切迹→第三肋间隙的长度为导管置入长度,B组以预穿刺点至右侧胸锁关节的长度为导管置入长度,比较两组导管末端的上腔静脉到位情况.结果 A 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72.22 %,B 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30.56%,两组导管末端的上腔静脉到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1,P <0.01).结论从预穿刺点量至右侧胸锁关节的体表测量方法可以显著提高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 标识定位法在不同穿刺部位中的应用

    作者:李素霞

    目的::探讨标识定位法对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肥胖、血管不显露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将2013年1~12月300例参加体检的肥胖、血管不显露患者作为观察组,运用标志定位方法进行静脉采血,采血部位肘部静脉、前臂静脉、手背静脉各100例;将2012年1~12月300例参加体检的肥胖、血管不显露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传统法进行静脉采血,采血部位肘部静脉、前臂静脉、手背静脉各100例。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肘部静脉、前臂静脉、手背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识定位法穿刺肘部静脉、前臂静脉、手背静脉可提高肥胖患者静脉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值得在静脉采血中推广应用。

  • 经腋静脉穿刺置入PICC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中的应用

    作者:戴明红;徐兵;杨丽娟;邢彩英;杨丽君;宁艳飞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不同穿刺部位置入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PICC指征的9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经肘部静脉穿刺置入PICC,观察组经腋静脉穿刺置入PICC,其余护理方法相同.比较2组的穿刺时间、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结果:观察组的穿刺时间(1229.16±209.63)s,送管时间(51.35±126.38)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4.16±11.81)d,PICC堵管7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12.00%,脱管1例;对照组的穿刺时间(1447.31±426.70)s,送管时间(95.71±115.41)s,导管尖端正位率86.67%,留置时间(23.76±15.41)d,静脉炎3例,PICC堵管8例,导管尖端培养阳性率21.74%.观察组的穿刺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2组送管时间、导管尖端正位率、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除肘部静脉外,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将腋静脉作为PICC穿刺部位.

  • 新生儿经不同部位置入PICC导管的应用比较

    作者:韩雪婷

    目的:比较新生儿经2个不同部位置入 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经肘部静脉及头部静脉置入 PICC导管患儿各26例,通过观察穿刺部位穿刺时、穿刺完毕出血情况、置管成功例数、发生静脉炎例数及皮肤过敏或破损情况,比较2个部位置管的效果。结果经头皮静脉置管术中及术后24 h更换敷料时出血例数均少于经肘部静脉置管。经头皮静脉置管更换敷料时造成皮肤过敏或破损的例数少于经肘部静脉置管。置管成功例数和发生静脉炎的例数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肘部静脉条件差或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可选择头皮静脉穿刺置管。

  • 新生儿经大隐与肘部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效果比较

    作者:汪昌玉;谢桂月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大隐静脉与肘部静脉行PICC导管穿刺的效果。方法对20例行大隐静脉及40例行肘部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新生儿,观察2组导管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导管异位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大隐静脉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肘部静脉组(P<0.05),导管的异位率显著低于肘部静脉组(P<0.05),而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高,导管异位率低,送管时无需助手配合,在肘部静脉显露不清晰时可选用大隐静脉置管。

  • 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的效果比较

    作者:刘小红;房巍;周黎明;林小艳;李艳平

    目的 比较经颈外静脉与经肘部静脉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急危重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由静脉留置针引导经颈外静脉行PICC置管术,对照组选择上肢肘部静脉穿刺行PICC置管术,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完成时间、置管深度、导管异位率及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两组总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完成时间、置管深度、导管异位率和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经由颈外静脉入路行PICC置管术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费用低,值得推广.

  • 小儿肘部静脉真空采血“三点一线”固定方法的探讨

    作者:韦红霞

    目的:探讨小儿肘部静脉真空采血“三点一线”固定方法的成功率及皮下瘀血发生率.方法:将986例小儿肘部静脉采血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3例,观察组采用“三点一线”固定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肘部静脉采血固定法,比较两组在静脉条件相当采血的成功率、皮下瘀血发生率及回血通畅率.结果:观察组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9.0%,显著高于对照组81.3%,二次穿刺后总成功率观察组100.0%,高于对照组93.5%(P<0.05);观察组静脉回血通畅率97.4%,高于对照组72.6%(P<0.05);观察组皮下瘀血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6.9%(P<0.05).结论:小儿肘部静脉采血过程中掌握好“三点一线”固定方法,可提高静脉采血的成功率,减少皮下瘀血的发生.

  • 肘部静脉推注预防长春瑞滨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作者:樊菊玲

    目的: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3年6月在我科行长春瑞滨化疗48例患者,比较改良穿刺部位前后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改良后发生静脉炎8例,发生率为16.67%,改良前发生静脉炎39例,发生率81.2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改良穿刺部位可明显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 小儿上肢浅静脉的应用解剖

    作者:李玉华;孙炜

    目的:积累小儿上肢浅静脉解剖学资料,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2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小儿尸体,解剖观察、测量小儿上肢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结果:头静脉穿入深筋膜处的按自身比例约在锁骨中点与肩峰连线的内1/5-~外4/5交点的稍下方处;贵要静脉穿入深筋膜处的按自身比例约在上臂中点下方约一横指处;头静脉注入腋静脉近端有38例(占76%),注入颈外静脉、锁骨下静脉等情况有22例(占24%);贵要静脉终端直接注入肱静脉有18例(占36%),与肱静脉伴行一段注入腋静脉有32例(占64%);头静脉穿入深筋膜处的外径为O.26±O.19cm,贵要静脉穿入深筋膜处的外径为0.28±O.08cm;无肘正中静脉有11例(占22%),肘正中静脉呈.V'状并与前臂正中静脉相连的有20例(占40%),肘正中静脉从头静脉向内上、内下与贵要静脉直接相连的有19例(占38%).结论:l临床上在进行头静脉穿刺或体外循环时,应充分考虑到头静脉的外径、终端分支和汇入途径;贵要静脉比头静脉较粗,位置表浅恒定,其注入处与肱静脉方向一致,用贵要静脉进行插管成功机率较大;肘部静脉网的形态,在护理操作中有一定的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