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压迫法在预防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中的应用

    作者:马金秀;陶利英

    目的 探讨压迫颈静脉法预防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的效果.方法 将216例选择贵要静脉穿刺的PICC置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操作的基础上,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观察两组置管误入颈静脉情况.结果 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采用压迫颈静脉法进行PICC置管,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尖端误入颈静脉,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 血栓抽吸导管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作者:刘帅超;韩修恒;段书霞;陈圣杰;敖宁建

    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5%~15%患者即使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其远端心肌组织仍不能获得有效灌注,甚至可能会发生心源性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达5%~25%[1-2].而无复流会使住院死亡和心肌梗死发生率增加5~10倍[3].目前,防止发生冠状动脉慢血流/无复流的方法有两种[4]:(1)强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主要应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药,对改善冠状动脉内血流有一定作用,但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仍较高.

  • 早产儿上肢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体位对导管尖端定位的影响:附二例临床分析

    作者:姜红;杨凡;姜楠;范玲

    目的 探讨早产儿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应采取的适宜体位,使导管尖端定位相对稳定.方法 2例早产儿通过PICC穿刺术后的胸部X线定位,分析摄片时穿刺侧上肢的体位变化对导管尖端位置的影响,并文献检索.结果 PICC术后行胸部X线时穿刺侧上肢体位不同,导管尖端位置有差异.穿刺侧上肢的内收、外展、上抬或屈曲均会使导管尖端位置发生移动.结论 PICC穿刺侧体位变化会使导管尖端发生移动.应采取自然体位拍片,即仰卧位时采取上肢内收与躯干夹角小于45°,且肘部略屈曲的自然体位,能反映PICC导管尖端在肢体动态变化中相对确切的位置.

  • 泵注法在腔内心电图定位瓣膜式PICC中的应用

    作者:任小萍;杨金丽;周洪昌;蒋雪薇;宋建文;钱彩华

    目的:探讨泵注生理盐水法在腔内心电图定位瓣膜式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7年4~5月我院34例需行PICC置管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泵注生理盐水的方法打开三向瓣膜,引导腔内心电图进行导管尖端定位,观察置管准确性、腔内心电图稳定性、心电波形中断情况、生理盐水用量和操作用时.结果:34例患者中导管尖端到位准确率为94.1%,心电图稳定率为88.2%,心电波形中断率为23.5%,生理盐水平均用量为(4.5±2.6)ml,平均操作耗时(11.6±2.8) min.结论:泵注法可使PICC前端的三向瓣膜持续开放,引导出连续、稳定的腔内心电波形从而实现腔内心电图将瓣膜式PICC尖端放置在理想位置,生理盐水用量少,操作可控性好,简便实用,导管尖端到位准确性高.

  • 成人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研究进展

    作者:姚辉;宋敏;刘玉莹

    对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异位的影响因素、预防、导管尖端异位与并发症的关系及异位后的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护理人员应重视穿刺血管的选择、病人的体位及心理、导管置入长度和外固定及导管维护,加强护理操作人员的理论及技能培训,确保置管护理质量.

  •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体表测量方法探讨

    作者:郭春蕊;彭江英

    目的:提高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深度体表测量的准确性,降低置管异位率。方法:将180例拟行 PICC 置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改进一组和改进二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测量方法,改进一组采用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右侧胸锁关节再加4 cm 即为置入体内长度的测量方法,改进二组采用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右侧胸锁关节再加3 cm 即为置入体内长度的测量方法。结果:改进一组测量的准确性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改进二组(P ﹤0.05)。结论:从穿刺点开始测量至右侧胸锁关节再加4 cm 即为置入体内长度的测量方法,有效提高了 PICC置管的首次到位率及安全性。

  • 心电P波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导管尖端位置判断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范彬;黄芬;张玉红;梅赣红

    目的:探讨心电P波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尖端位置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患者1 02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12例.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置管,以X线胸片判断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置管,以心电P波法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导管尖端位置判断准确性,观察置管、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时间和所需费用.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位置判断准确性为97.27%(498/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71%(403/5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置管、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时间分别为(16.42±2.64) min、(154.36±35.51) min,费用分别为(3 014.05±6.75)元、(3 117.93±3.82)元,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P波在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更准确,能减少置管、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所需时间和费用.

  •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至导管尖端佳位置的一次性成功体会

    作者:陈红敏;李艳婷;聂芳芳;宁思婕

    目的 探讨平卧位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至导管尖端佳位置的一次性成功方法.方法 将平卧位下PICC置管后导管尖端的位置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偏头指压法,观察组(56例)采用转头、紧贴、指压、抬臂相结合法,X线胸片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结果 观察组导管尖端位于佳位置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平卧位下PICC置管,采用转头、紧贴、指压、抬臂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增加导管尖端佳位置成功率,该法操作简单、方便、经济、省时、效果显著,值得置管操作者借用.

  • 以气管隆突为标识的PICC尖端定位研究

    作者:贾怡;刘琼芳;张晓霞;何苗;付岚

    目的 探讨正确的PICC尖端位置,确保导管功能和患者安全.方法 以气管隆突为标识的导管尖端“中心静脉”定位,包括上腔静脉和卡沃-心房交接处两部分.上腔静脉和卡沃-心房交接处在标准后前位胸片上,界定为气管隆突之上3 cm和气管隆突之下5 cm的区域.导管尖端位于这一区域内判定为“中心静脉”,导管尖端未在这一区域内判定为“非中心静脉”.置管护士和放射科主治医师同时、独立评价所有导管尖端,两人评价不一致的导管尖端,由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第三方评价,并以第三方评价结果为准.导管尖端定位情况采用百分率描述.结果 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占76.8%(229例),位于非中心静脉的导管占23.2%(69例).异位部位由高到低分别为:无名静脉23例,颈内静脉21例,右房16例,锁骨下静脉5例,腋静脉4例.结论 以气管隆突为评价标识的导管尖端评价结果显示,床旁盲穿PICC中心静脉定位率不甚满意.建议开展设计严谨的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及预防干预方面的研究,尽量提高导管中心静脉定位率.

  • 超声监测下回抽导丝法在 PICC 尖端定位中的价值

    作者:钱丰;邢伟;刘艳萍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下回抽导丝法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深度的评估及纠正导管尖端异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99例经彩超实时引导 PICC 置管病例,置管后立即以超声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并与 X 线结果比较。结果:99例中置管过深1例,置管过浅2例,置管异位到对侧头臂静脉1例。超声定位成功95例,成功率95.9%。结论:超声监测下回抽导丝法实时定位 PICC 导管尖端的位置,损伤小,成功率高,适合作为超声引导 PICC 穿刺后尖端定位的首选方法。

  • 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研究进展

    作者:倪小敏;刘忠雁;黄萍

    目的 探讨PICC尖端定位的适方法,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PICC导管使用率.方法/结论通过比较几种尖端定位的方法,得出PICC尖端定位的新研究进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