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伴高脂血症的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研究

    作者:宋兴龙;汪付兵

    缺血性脑血管是多因素所致的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是本病的基本病因,高脂血症增加血液粘滞度,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升高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各种血管病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为进一步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与高脂血症继发脑梗死的关系,本研究检测了伴高脂血症的脑梗死患者血清 Hcy 水平,并与无并发脑梗死的高脂血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探讨 Hcy 水平变化与伴高血脂血症的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

  • IMA对脑缺血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

    作者:邓燕;王栋华

    目的 研究缺血修饰白蛋白(IMA)对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收治疗的105例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80名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其3、6、12h内IMA水平,并结合ABCD2评分对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后继发脑梗死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105例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8,P=0.000,95%CI为0.782~0.893.当IMA为75.28 U/L时,其特异性为76.2%,敏感度为66.7%.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病3h内血清IMA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病6h和12 h后其IMA水平与对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37例(35.2%)患者出现继发脑梗死,其中16例(15.2%)患者7d内发病,21例(15.2%)患者8~30 d内发病.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作后3h内异常升高的血清IMA、中-高危ABCD2评分为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00).结论 早期IMA水平的检测和ABCD2评分能够对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继发脑梗死进行预测.

  • 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32例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黄立航;段传志;黄柒金

    目的 观察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94例,按不同治疗方式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9例、丁苯酞组33例和联合治疗组32例、.采用NIHSS评分法评估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天、14天、30天的临床疗效,同时对比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7天、14天的缺血灶大小.结果 治疗7天后,三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天、30天后,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较亚低温组和丁苯酞组均显著降低(所有P<0.01),而亚低温组和丁苯酞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P>0.05);治疗3天后,联合治疗组缺血灶大小较亚低温组和丁苯酞组明显减少(所有P>0.05);而亚低温组和丁苯酞组缺血灶大小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天后,联合治疗组缺血灶大小较亚低温组明显减少(P<0.01);治疗14天后,联合治疗组缺血灶大小较亚低温组明显减少(P<0.01),丁苯酞组缺血灶大小较亚低温治疗组也明显减少(P<0.05);但联合治疗组和丁苯酞组缺血灶大小减少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亚低温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能显著减小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的缺血灶体积、降低NIHSS评分.

  • 脑梗死患者血脂与血糖水平分析

    作者:陈赛;罗春华;马芹

    脑梗死作为我国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近年来该病有高发及低龄化趋势,其发病机理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高脂血症作为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易导致血栓形成,继发脑梗死,为探讨血脂、血糖水平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我们对本地百例脑梗死患者的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血糖(GLU)]指标进行回顾分析.

  • 影响颅脑外伤术后继发脑梗死疗效的因素分析

    作者:陈家祥;李良平;梁一鸣;许智蕾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外伤术后继发脑梗死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脑外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术前状态和治疗方式对脑功能恢复的影响,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结果有脑疝形成者脑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差于无脑疝形成者( P<0.05);行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者脑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行常规开颅减压术者(P<0.05),局限性梗死灶者脑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广泛性梗死灶者(P<0.05);脑疝形成、术后继发广泛性脑梗死是脑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是脑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P <0.05)。结论颅脑外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合并脑疝形成、行常规开颅减压术、术后广泛性脑梗死影响其疗效,是否脑疝形成、梗死灶状况和手术方式是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

  • 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脑梗死33例疗效观察

    作者:文上康;李越;杨朔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法评估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 d、14 d、30 d的临床疗效,采用多田公式计算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4 d的缺血灶大小.结果 治疗7 d后,三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联合治疗组缺血灶大小较单纯亚低温组明显减少(P<0.01),依达拉奉组缺血灶大小较单纯亚低温组也明显减少(P<0.05);但联合治疗组和依达拉奉组缺血灶大小减少差异依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进行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小缺血灶体积,挽救缺血半暗区神经元.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 颅脑外伤继发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

    作者:陈博;唐文渊;王晓澍;谢延风;阮健

    外伤后脑梗死(post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PTCI)是颅脑外伤后的并发症之一,以往却很少引起重视,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病例报告逐渐增多.笔者统计了2004-2006年收治的经诊断及影像学证实的外伤后脑梗死36例,对其临床特点、治疗与预防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 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

    作者:全举玲

    目的 本文将对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TCI)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该疾病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措施.结果 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t-SAH、脑疝、低血压,患者性别及手术对疾病发生无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有较多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预见性病情观察,控制血压、保持正确体位、减少手术准备时间等,可以脑梗死的发生.

  •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振艳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现将我院收集的23例蛛网膜下腔继发脑梗死的临床情况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3例病人均为我院收集的住院病人,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在29~72岁,平均年龄49.6岁;所有病人均经颅脑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且初次颅脑CT 无明显的梗死灶,查体病人无明显的局灶性定位体征,入院后出现明显的局灶性定位体征和颅脑CT的低密度性改变。磁共振成像在证实发病超过1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方面有重要的价值,对由脑血管痉挛引致的局限性脑梗死亦有价值。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继发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晓春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临床非常常见,特别是偏远地区更为多见,病程中多发生脑水肿、脑软化等中枢性损害,但发生脑梗死的临床并不多见.现将本院2001~2007年收入院的3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继发脑梗死做如下分析.

30 条记录 2/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