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加压素在家猫心肺复苏中的作用

    作者:陈铭;花海明;徐济良;何敏;孟国梁

    目的 血管加压素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是否优于肾上腺素.方法 45只健康成年家猫采用窒息停搏方法建立心肺复苏模型.随机分为6组:生理盐水组(阴性对照组,C组,7只);肾上腺素组(A组,7只,0.078 mg/kg,相当于成人剂量2 mg/次);血管加压素低剂量组(L组,7只,0.78 U/kg);中剂量组(M组,8只,1.56 U/kg,相当于成人剂量40 U/次);高剂量组(H组,8只,3.12 U/kg);联合用药组(P组,8只,同时给予肾上腺素0.078 mg/kg和血管加压素1.56 U/kg).采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心脏按压并分组给予相应药物.观查分析复苏成功率、血气分析及心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并取心肌组织作病理切片观查.所有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用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M组复苏成功率(87.50%)、H组(100.00%)、P组(100.00%)显著高于C组(57.14%)、L组(57.14%).除L组外,各治疗组血气分析指标中碱剩余(Beb)值较C组有明显下降.各组碱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M、H、P组心率和血压指标较C组上升,并且M、H、P组维持时间较长.C、A、L组心肌组织形态示有广泛融合病变,M、H、P组心肌肌原纤维排列整齐.结论 大、中剂量血管加压素在家猫心肺复苏中与传统药物肾上腺素相比,可以较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的平均动脉压,减轻心肌损害,提高复苏成功率并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

  • 两种复苏方法对心跳骤停兔复苏效果的比较

    作者:顾彩虹;王立祥;梁立武;孙鲲;马立芝;刘亚华;郭晓东

    目的 比较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对心跳骤停复苏效果的影响,探讨开腹手术中发生心跳骤停时应采取的更为有效选择的复苏方法.方法 健康的32只新西兰白兔,于呼气末窒息8 min制成心搏骤停模型,分别实施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比较2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6 h后将兔处死,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对比2组的不同,结果膈肌下抬挤心脏组较常规心脏按压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自主循环恢复率高(P<0.05).细胞凋亡指数检测结果:膈肌下抬挤心脏组心肌组织细胞凋亡为(12.7±3.4)%,显著低于常规心脏按压组少[(22.5±5.2)%P<0.05].结论 开腹手术发生心跳骤停时,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较常规胸外按复苏压法更为有效.其原因可能与该方法可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有关.

  • 院外抢救心室停搏三种通气方式的初期复苏效果比较

    作者:陈铭

    心室停搏患者在人类伤亡原因中居首位,约占总伤亡人数的1/4,并且约2/3在发病1h内死于院外.所以,在院外急救工作中经常遇到需要现场紧急复苏的心室停搏患者.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分析不同的通气方法对心室停搏患者的初期复苏效果比较,来探讨在院外环境、设备及人员条件受限的情况下,采取什么样的复苏方法来达到佳的复苏效果.

  • 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作者:赵晓静;彭卓;陈尔秀;刘健;高艳霞;任云霞;李丽君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梗死(心梗)大鼠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心梗无药组,心梗喂药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15只大鼠.采用气管插管,结扎冠状动脉(冠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梗模型.窒息法制作大鼠心肺复苏模型.结果:①自主循环恢复率:心梗无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下降;心梗喂药组与心梗无药组比较增高;②大鼠夹闭气管前心率:心梗无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夹闭气管前心率增高,心梗喂药组与心梗无药组比较夹闭气管前心率明显降低.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0.01);③肾上腺素用量:假手术组、心梗无药组、心梗喂药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开始复苏至复苏成功时间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实验室指标:三组实验大鼠复苏成功者较未成功者的动脉氧分压均升高,其中假手术组和心梗无药组成功者血钾离子浓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实验大鼠复苏成功者血钾离子浓度(5.9±0.7) mmol/L.结论:β受体阻滞剂长期应用提高心梗大鼠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肺复苏中血钾离子浓度持续增高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

  • 115例小儿心肺复苏临床分析

    作者:缪红军

    目的 探讨小儿发生心跳呼吸骤停(CRA)的常见原因及小儿心肺复苏术的成败因素.方法 对我院急诊科2001年2月至2007年6月115例心肺复苏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CRA的常见原因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先天性心脏病并心力衰竭、脑炎、窒息、溺水为主;院外CRA原因以意外伤害为常见.院外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出院存活率显著低于院内(X2=10.45,P<0.01和X2=4.23,P<0.05);大剂量肾上腺素组[0.1 mg/(Kg·次)]与标准剂量肾上腺素组[0.01 mg/(kg·次)]相比,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78%(32/41)和57%(31/54),差异有显著性(X2=4.45,P<0.05),出院存活率分别为34%和31%,差异无显著性(X2=0.08,P>0.05).结论 重视引起小儿CRA的原发病,早期有效预测CRA,及早进行心肺复苏,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措施.

  • 腹部提压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效果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秀满;王立祥;刘亚华;孙鲲;马立芝;郭晓东;李会清

    目的 比较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LC-CPR)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复苏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呼吸指标的影响,初步评价腹部提压法对窒息性心搏骤停猪的复苏效果.方法 健康家猪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只.建立窒息性心搏骤停模型,分别实施CC-CPR和ALC-CPR.窒息前10 min开始连续记录心电图(ECG)、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ICO2)、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心静脉压(CVP)和潮气量(VT)直至实验结束;计算主动脉平均动脉压(MAP)、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和分钟通气量(MV);分别在窒息前10 min、窒息后10 min及复苏后5、10、20 min抽取动脉血查血气.观察两组动物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24 h存活率和24 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两组窒息前10 min和窒息后10 min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复苏后2min,CC-CPR组MAP( mm Hg,1 mm Hg=0.133 kPa)和CPP(mm Hg)高于ALC-CPR组(MAP:43.60±12.91比33.40±6.59,P<0.05;CPP:21.67±11.28比11.80±4.16,P<0.01);ALC-CPR组VT(ml)和MV( L/min)高于CC-CPR组(VT:111.67±18.12比56.60±7.76; MV:11.17±1.81比5.54±0.79,均P<0.01).在复苏后5、10、20 min,ALC-CPR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mm Hg)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均升高,HCO3-(mmol/L)、剩余碱(BE,mmol/L)均降低,且均高于CC-CPR组(复苏20 min时pH值:7.16±0.16比7.01±0.14; PaO2:82.73±13.20比58.33±17.77;HCO3-:27.71±3.11比21.04±3.62; BE:-4.78±4.30比-10.23±2.12;SaO2:0.893±0.088比0.764±0.12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mm Hg)、K+(mmol/L)和乳酸(Lac,mmol/L)均明显低于CC-CPR组(复苏20 min时PaCO2:49.40±15.60比79.80±15.35;K+:7.18±1.76比8.55±1.02;Lac:8.17±1.46比10.39±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LC-CPR组ROSC率、24 h存活率明显高于CC-CPR组(ROSC率:80.0%比26.7%,P<0.01;24h存活率:60.0%比13.3%,P<0.05),24 h神经功能评分(分)低于CC-CPR组(1.11±0.33比3.50±0.70,P<0.01).结论 在窒息性心搏骤停猪的复苏早期,ALC-CPR较CC-CPR更具优势.

  • 腹部提压法对心搏骤停猪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会清;王立祥;刘亚华;孙鲲;马立芝;郭晓东;李秀满

    目前,不论是指南推荐还是临床中对心搏骤停常采用的复苏方法是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STD-CPR),但该方法的复苏成功率并不理想,且易引发胸肋骨骨折、重要器官损伤等并发症[1 2],在多发胸肋骨骨折造成“连枷胸”或有开放性胸外伤时,STD-CPR可能加重原有损伤.因此,国内外学者在心肺复苏(CPR)的作用机制和方法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提出多种新的复苏方法[3-8].本研究中通过比较腹部提压法和STD-CPR对心搏骤停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腹部提压法的复苏效果进行初步评估,旨在探讨一种新的CPR方法.

  • 不同时机气管插管对小儿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

    作者:徐南平;章武强;林智亮;陈月;熊妍妍;郭兰芳;周能一;罗丽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CA)患儿不同时间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01 ~ 2015-12入本院急诊科1岁以内可用环抱法进行胸外按压的心脏骤停(心跳停止时间< 30 min)患儿105例,其中甲组38例,乙组26例,丙组20例;回顾性的选择2007-01 ~2011-12未行气管插管的心脏骤停患儿21例为对照组.结果 ①四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和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219、17.660,P=0.001).②甲组与乙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和ROSC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096、0.172,P>0.05).③甲组与丙组的初步复苏成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52,P<0.05).④甲组、乙组与对照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和ROSC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85、18.759,14.751、11.367,P<0.01).⑤丙组与对照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59,P>0.05).结论 院内抢救心脏骤停患儿推荐经5~10个循环CPR后行气管插管及气管内给药的复苏成功率明显优于15个循环CPR后行气管插管的患儿及未行气管插管的患儿.

  • 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肺复苏的影响

    作者:赵晓静;彭卓;王丽娜;刘健;高艳霞;任云霞;李丽君

    目的 观察β受体阻滞剂慢性作用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结扎冠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5)、心梗未喂药组(n=45)、心梗喂药组[美托洛尔20 mg/(kg·d),n=45].窒息法制作大鼠心肺复苏模型.心脏停跳后给予肾上腺素,三组各分为低、中、高剂量三个亚组(肾上腺素0.02、0.04、0.06 mg/kg),同时胸外按压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结果 ①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心电活动恢复率:心梗未喂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低、高剂量组明显下降(P=5.06×10-5,P=0.033),中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心梗喂药组与心梗未喂药组比较,中剂量组降低(P=0.022),而高剂量组增高(P=0.043).心梗喂药组组内比较,高剂量组较中剂量组明显提高(P=0.0006).②肾上腺素用量:同组内低、中、高剂量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心梗未喂药组、心梗喂药组三组同等剂量肾上腺素用量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β受体阻滞剂慢性作用影响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肺复苏,增加肾上腺素剂量有可能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

  • 心性猝死患者院前三种复苏方法的初期复苏效果比较

    作者:陈铭

    目的回顾比较分析院前三种复苏方法对心性猝死患者的疗效,探讨院前心性猝死患者复苏的佳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6-11~2003-07现场抢救心性猝死患者108例,随机采取标准CPR气管插管通气法、气囊-面罩通气法及单纯胸外肺心同步按压复苏法(ECPC)三种复苏方法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及平均恢复时间.结果经统计分析,ECPC组与气囊-面罩通气组的ROSC明显高于气管插管组(P<0.05),并且平均恢复时间也明显少于气管插管组(P<0.05).结论在院前抢救心性猝死患者时,ECPC可提供良好的肺通气换气作用,因试图气管插管等呼吸支持措施而中止心脏体外按压,对自主循环的恢复有害无益.

  • 院前心肺复苏器抢救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研究

    作者:陆首玲;姜椿法;胡文彩;胡怀岭;邱全煌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器院前抢救心脏性猝死(SCD)的临床价值。方法 SCD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40)采用WFS-01A便携式“自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机”进行复苏,对照组(n=40)采用徒手心肺复苏术进行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5min、15min及30min时PaO2、PaCO2、SaO2等动脉血气指标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和入院存活率;比较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及自主循环恢复24h时血清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心肺复苏5min时PaO2、PaCO2、SaO2等动脉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肺复苏15min、30min时动脉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肺复苏后ROSC、入院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主循环恢复即刻NSE、NT-proBNP、cTnI、H-FABP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循环恢复24h时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器抢救SCD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徒手心肺复苏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即刻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影响的再探讨

    作者:田昕;吴雅琴

    目的 讨论即刻气管插管对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在急诊室内进行心肺复苏90例患者,按是否给予即刻气管插管的情况分为A组(即刻插管)和B组(插管延后).并比较两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的情况和生存率.结果 A组自主循环时间(9.46±6.78min)比B组(15.37±10.82min)明显提前,P<0.05,但A、B两组总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生存率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即刻气管插管虽然不能提高总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生存率但可以使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明显提前,故在心肺复苏时应尽可能即刻给予气管插管.

  • Utstein模式对普通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心肺复苏效果的评价

    作者:韦树旺;韦廷求;黄宏坤;韦文葵;韦张旭

    目的 应用Utstein模式评价院内不同病房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3-01~ 2014-07在该院普通病房、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发生心脏骤停并实施CPR的患者130例,根据Utstein模式指南给予注册登记分为普通病房组(92例)和ICU组(38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ICU组自主循环恢复百分比(26.31%)与普通病房组(14.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42,P=0.098).ICU组存活出院、存活半年、一年百分比(依序为18.42%、13.15%、10.52%)高于普通病房组(依序为6.52%、1.86%、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231,P=0.040;x2=8.901,P =0.030;x2=6.479,P=0.010).结论 ICU发生心脏骤停并CPR存活出院率、出院后半年及1年生存率比普通病房高,提示在ICU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CPR效果较好.

  •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在胸部创伤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作者:张思森;孟志剑;刘青;戚文涛;刘金强;唐聚花;王立祥

    目的探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在院前急救中心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应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于2014年3至6月间成功抢救的8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5例,女3例。多发伤并胸部外伤6例(无腹部外伤),胸廓畸形并感染性休克1例,胸廓畸形并心源性休克1例。结果8例患者均存在传统心肺复苏的禁忌证,利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后全部恢复自主循环复苏30 min 后血气分析全部正常。结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适用于有胸外按压禁忌证的患者,有明显的临床推广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