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多中心临床实验报告

    作者:王立祥;宋维;张思森;李静;刘青;吴多虎;季之欣;马文君;陈秋宇;王彧姣;刘亚华

    目的 探讨腹部提压法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 根据腹部提压法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海南市人民医院及郑州市人民医院72例心搏骤停患者为实验组,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并记录进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前后呼吸循环相关指标,计算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复苏成功率,进行单组设计一元定量与定性资料差异性分析.结果 终临床入选共计72例,使用腹部提压仪进行腹部心肺复苏病例的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为15.3% (11/72),与预试验的自主循环恢复率13.0%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66);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有效率15.3%与0.1%(即不采用此方法或采用胸部按压法的复苏率)比较(P<0.01),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的自主循环恢复率较不采用此法有了明显提高.结论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便捷性和安全性.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方法在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抢救中作用也比较突出,弥补了传统心肺复苏方法的不足.

  • 拓展心肺复苏中呼吸支持新方法

    作者:王立祥;孙鲲

    "生命链"的四早为:早期通路、早期心肺复苏、早期心脏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1] .呼吸支持是心肺复苏(CPR)中的基本方法,无论院外还是院内急救都必不可少,如何根据CPR时不同环境需要发掘适宜的呼吸支持方法,以确保有效通气是CPR成败的关键.对于因缺氧而导致的继发性心脏骤停患者应适时提供呼吸支持,尤其当无条件建立人工气道时,或在经气管插管连接呼吸器通气前,尽早维持有效的肺通气极为重要[2] .本文通过对CPR时不同通气方式的临床观察,探讨了CPR时进行有效通气的方法,即单一胸外按压通气法、胸外提-压通气法、腹部按压法、膈肌下抬挤法、腹部提-压法、与胸外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法、脑保护机械通气法等七种方法,经临床及动物实验应用表明均可明显提高CPR的复苏成功率.

  •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解析

    作者:王立祥

    本文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为基础,对其出台背景即完善和发掘CPR的适宜技术与方法,腹部提压CPR产生的背景即传统心肺复苏法的局限性、传统心肺复苏法的缺陷性、传统心肺复苏法的片面性,并分别阐述了“腹泵”、“胸泵”、“肺泵”、“心泵”机制原理,以及其临床适应证及临床应用,以求提高CPR患者的生存率,为心肺复苏提供新的模式和注入新的活力.

  • 拓展心肺复苏中呼吸支持新方法(二)

    作者:王立祥;孙鲲

    5 腹部提-压通气法传统的胸外按压CPR方法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胸外按压要求施救者必须保证足够的按压力度(45~55Kg)和按压幅度(4~5cm),这其中有1/3被救者发生了肋骨骨折.同时,传统CPR中口对口人工呼吸尚能增加疾病传播的危险,不易被施救者接受,这些都阻碍了CPR的有效实施.针对传统CPR的诸多缺点,人们一直在寻找理想的替代方法,其中腹部按压受到了关注.然而腹部按压在弥补了传统CPR不足的同时,亦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每次腹部按压放松时,膈肌自然下降回至原位,不能大限度地增加膈肌移动幅度,故影响了有效的循环和呼吸.

  • 作者:

    关键词:
  • 作者:

    关键词:
  • 两种心肺复苏方法在经口气管插管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董颖;刘颖琪;杜娟;姜素文;福嘉欣

    目的:探讨传统心肺复苏方法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在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8例心源性猝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心肺复苏组(采用胸骨下1/3处按压)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采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进行心肺复苏),每组患者24例,比较不同心肺复苏方法的应用效果及复苏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在心肺复苏后冠脉灌注压的提升,自主呼吸恢复的病例数,复苏后24小时生存率高于传统心肺复苏组,相关心肺复苏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心肺复苏组(P<0.05).结论:采用经口气管插管配合腹部提压装置心肺复苏可提高冠脉灌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减少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并发症.

  • 腹部提压CPR对心搏骤停患者氧代谢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沙鑫;张思森;汪宏伟;岑颖欣;宋维;李静;王立祥

    目的 分析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ACD-CPR)与标准心肺复苏(STD-CPR)对心搏骤停(CA)患者氧代谢和预后的影响,以评估AACD-CPR的救治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CA时间<30 min、无STD-CPR和AACD-CPR禁忌证的呼吸心搏骤停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TD-CPR组和AACD-CPR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相同抢救措施,需要电除颤者给予除颤;STD-CPR组按照2015美国心脏协会(AHA)CPR指南进行操作;AACD-CPR组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进行复苏.记录两组患者复苏过程中氧代谢、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及预后指标.结果 共收入69例患者, STD-CPR组34例,AACD-CPR组35例.① 氧代谢:与STD-CPR组比较,AACD-CPR组复苏过程中动脉血氧含量(CaO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2)、氧载量(DO2)、氧耗量(VO2)均显著升高〔CaO2(mL/L):156±15比142±19,avDO2(mL/L):83±14比73±13,DO2(mL/min):248±51比208±54,VO2(mL/min):134±29比118±32,均P<0.05〕,而心排血量(CO)、混合静脉血氧含量(Cv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 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气: 两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pH值、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乳酸(Lac)基础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复苏过程中,两组MAP、pH值、SpO2、PaO2均呈上升趋势,PaCO2、Lac呈下降趋势;除STD-CPR组MAP略高于AACD-CPR组外,AACD-CPR组各指标变化更为明显〔pH值差值:0.10±0.15比0.02±0.13,SpO2差值:0.311±0.255比0.159±0.232,PaO2差值(mmHg,1 mmHg=0.133 kPa):12.96±21.84比3.01±13.56,PaCO2差值(mmHg):-9.91±11.17比-3.52±13.87, Lac差值(mmol/L):-0.64±0.61比-0.31±0.58,均P<0.05〕.③ 预后:与STD-CPR组比较,AACD-CPR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略有升高(22.9%比8.8%,P>0.05),但ROSC时间明显缩短(min:9.59±2.67比11.83±3.05,P<0.01),1、2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明显下降(分:26.45±6.42比30.73±7.38,19.25±6.27比22.64±5.63,均P<0.05),2周生存率略有升高 (17.1%比5.9%,P>0.05).结论 AACD-CPR在改善CA患者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作用与STD-CPR相当,但在组织器官血氧供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更佳.

  •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对呼吸骤停猪肺通气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立祥;刘亚华;李秀满;孙鲲;马立芝;郭晓东;韩淑贞;陈充抒;李会清

    虽然现代化医疗条件越来越先进,但院外心搏、呼吸骤停的复苏成功率仍然不容乐观.对于肺源性心搏骤停患者而言,当无条件建立人工气道时,尤其是在经气管插管连接呼吸器通气前,尽早维持有效的肺通气极为重要[1].

  • 胸部按压CPR与腹部提压CPR

    作者:王立祥;宋维;张思森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AACD-CPR)是对胸部按压禁忌证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强化《201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更新指南》所强调的高质量CPR的有力保障,将二者互为补充相向而行,是落实《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的具体行动,可谓是中国CPR智慧方案的重要部分.通过对以胸部按压为主的标准CPR(STD-CPR)与AACD-CPR的产生缘由、作用机制、操作方法、环节应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准确领悟CPR中胸部按压与腹部提压技术的精髓提供重要参考.

  •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在心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李海山;季流;王菁菁

    目的 探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LC-CPR)对于存在传统心肺复苏(CPR)禁忌证(如胸肋骨骨折、胸部外伤等)的心搏骤停(CA)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救治的CA患者临床资料,选择体重40~150 kg、CA 20 min内实施ALC-CPR的患者.记录患者复苏前及自主循环恢复(ROSC)30 min(复苏成功后)时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指标.结果共纳入19例CA患者,均应用CPR-LW1000型ALC-CPR仪进行复苏,其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43~87岁,平均(70.32±13.49)岁;心脏病因4例,非心脏病因15例.与复苏前比较,19例患者复苏成功后心率〔HR(次/min):115.05±21.70比0〕、平均动脉压〔MAP(mmHg,1 mmHg=0.133 kPa):66.05±11.69比0〕、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0.928±0.057比0.417±0.118)、pH值(7.05±0.23比6.80±0.28)、动脉血氧分压〔PaO2(mmHg):65.42±19.11比42.42±10.78〕、HCO3-(mmol/L:19.22±2.77比17.18±3.76)均明显改善(均P<0.05),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有所降低(mmHg:53.72±13.23比57.66±14.86,但P>0.05).结论 对于存在传统CPR禁忌证的CA患者,ALC-CPR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在急诊急救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婕;吴国兰;杨荣华;王永红;王顺平;李鸿林;王守慧;赵满国;李旭升;彭艳

    目的 观察腹部提压心肺复苏(CPR)在严重胸部外伤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靖远煤业集团公司总医院救治的66例严重胸部外伤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部提压组(32例)和徒手腹部按压组(34例).两组均给予畅通气道、辅助呼吸、除颤、建立静脉通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常规治疗.腹部提压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腹部提压装置以100次/min的频率连续交替向下按压与向上提拉腹部,按压和提拉幅度均为腹部原始状态以下或以上的3~5 cm;徒手腹部按压组采用徒手腹部按压法进行CPR,按压频率、腹部下陷深度等与腹部提压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CPR后30 min心率(HR)、动脉血气及复苏成功率;动态观察腹部提压CPR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CPR前及CPR后30 min和60 min 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 与徒手腹部按压组比较,腹部提压组CPR后30 min HR(次/min:136.13±6.14比148.45±5.16)、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mmHg,1mmHg=0.133 kPa):48.51±2.60比62.51±2.50]均明显降低,动脉血氧分压[PaO2 (mmHg):88.07±3.92比74.12±2.12]明显升高(均P<0.05);腹部提压组ROSC患者4例,徒手腹部按压组2例,腹部提压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徒手腹部按压组(12.50%比5.82%,P<0.05).4例经腹部提压CPR后ROSC患者随CPR时间延长,HR呈降低趋势,MAP、SpO2呈升高趋势.结论 腹部提压CPR救治效果明显优于徒手腹部按压CPR,可用于抢救严重胸部外伤致呼吸、心搏骤停患者.

  • PETCO2对腹部提压CPR救治效果及血清S100B蛋白对脑功能预测价值的研究

    作者:汪宏伟;沙鑫;张思森;焦宪法;赵龙现;岑颖欣;宋维;李静;王立祥

    目的 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对腹部提压心肺复苏(AACD-CPR)的复苏效果及血清S100B蛋白对成功复苏患者脑功能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实施AACD-CPR的142例院内心搏骤停(IHCA)成人患者,根据自主循环恢复(ROSC)与否将患者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再根据复苏成功后1个月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CPC)分级将复苏成功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CPC 1~2级)和预后不良组(CPC 3~5级).分析患者复苏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指标、PETCO2、血清S100B蛋白水平的变化(以25例健康者S100B蛋白水平作为正常参考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PETCO2对AACD-CPR的复苏效果及血清S100B蛋白对成功复苏患者脑功能的预测价值.结果 ① 根据传统定性指标如触及大动脉搏动、口唇及四肢末梢变红润、可见胸廓自行上下起伏、瞳孔较前缩小、对光反射存在等判断,142例IHCA患者成功复苏54例;通过PETCO2指导CPR,后成功复苏57例,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3,1=0.715).142例IHCA患者随AACD-CPR的进行,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有不同程度改善;ROSC 20 min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PaO2、PaCO2均较复苏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复苏开始时,成功组和失败组PETCO2约为10 mmHg(1 mmHg=0.133 kPa);成功组PETCO2随CPR的进行逐渐上升到20 mmHg以上,而失败组则在2~5 min内稍升高后逐渐下降至20 mmHg以下,两组CPR各时间点PETC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CPR 20 min PETCO2预测复苏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95%可信区间(95%CI)为0.943~0.995(1=0.000),佳临界值为24.25 mmHg时,敏感度为90.7%,特异度为96.6%.②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ROSC 0.5 h时S100B蛋白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而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不良组S100B蛋白于ROSC 3~6 h内达峰值,然后逐渐降低,至ROSC 72 h时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预后良好组S100B蛋白则逐渐降低,并于ROSC 72 h内恢复至正常范围.用ROSC 3 h血清S100B蛋白水平预测脑功能预后不良的AUC为0.925,95%CI为0.867~0.984(1=0.000),佳临界值为1.215 μg/L时,敏感度为85.2%,特异度为85.5%.结论 PETCO2可作为预测IHCA患者AACD-CPR成功与否的客观评判指标,血清S100B水平可作为预测复苏成功患者脑功能预后不良的客观指标,两者对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 胸腹部联合心肺复苏抢救多脏器功能不全一例

    作者:何春来;戚振云;唐春华;程月光;韩雪

    目前,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standar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STD-CPR)复苏成功率并不理想,且易引发胸肋骨骨折、重要器官损伤等并发症[1-2].笔者借鉴国内外学者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作用机制和方法学的研究基础上,对1例院内发生呼吸心脏骤停的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采用胸腹部联合CPR法进行抢救,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现报告如下.

  • 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对院前急救胸部创伤的效果

    作者:马利平

    目的:对院前急救胸部创伤实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中心救活的20例胸部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实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对患者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后所有患者的各项体征、血气分析等均回归正常范围,且均未出现腹腔脏器受损、无反流、无误吸等.结论: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对胸部创伤且心脏骤停者及时开展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能够帮助其回复正常的体征、血气等,促进急救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 腹部提压胸外提压和胸外按压对心搏骤停患者肺潮气量的影响

    作者:王立祥;孙鲲;马立芝;杨贵荣;韩淑贞;刘亚华;汪茜;李会清

    目的 探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CPR)方法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肺潮气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05~2009年行标准CPR 60 min后自主循环和呼吸均未恢复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16例,分别进行腹部提压、胸外提压和胸外按压CPR,测定并比较三种方法复苏时患者的潮气量.结果 与单一胸外按压比较,腹部提压、胸外提压CPR测得的潮气量均显著增高(P<0.01).与胸外提压CPR相比,腹部提压CPR能使复苏患者获得更高的潮气量(P<0.05).结论 腹部提压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并符合呼吸生理的有效的CPR方法.

  • 腹部心肺复苏转化之路

    作者:杨贵荣;杨长春;李静;王立祥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的唯一有效手段.胸外按压的标准心肺复苏因并发症和禁忌证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由此开启了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转化之路.腹部提压通过"腹泵""心泵""肺泵"和"胸泵"的原理,不仅可以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而且具有呼吸支持功能,适用于原发性和继发性心脏骤停.基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机制转化产生的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在临床急救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CPR对心搏骤停患者的复苏效果

    作者:王大冰;冯小楠;吴修辉;韩玉娟;李海燕;陈冲;黄青;巩晋成

    目的 探讨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心搏骤停(cadiac arrest,CA)患者的复苏效果.方法 选取2013-07至2017-07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急诊科抢救的65例CA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CPR组(CA-CPR,n=32)和标准CPR组(S-CPR,n=33).记录并比较按压30 min后,两组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患者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 artery,PaCO2)、乳酸(lactate acid,Lac)、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指标水平及两组的治疗转归.结果 (1)两组出现ROSC患者中,CA-CPR组HR、MAP、PaO2、PetCO2显著高于S-CPR组,而PaCO2、Lac显著低于S-CP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CPR组出现ROSC的平均复苏时间为(6.3±1.8)min,显著低于S-CPR组的(11.2±1.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73,P<0.001);CA-CPR组ROSC率、CPR成功率、24 h存活率、存活出院率均高于标准CPR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CPR较标准CPR可产生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增加CA患者的肺通气,并显著缩短ROSC的复苏时间.

  • 加强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的应用性研究

    作者:王立祥

    现代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成形于20世纪60年代,CPR的标准操作虽经多次修订,然而其成功率依旧维持在5% ~10%并无显著提高.本文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分析现行心肺复苏人工循环与人工通气比率失衡的弊端,提出应加强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CPR的临床研究.

  • PET CO2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急救效果评估中的临床价值分析:附92例报告

    作者:汪宏伟;张思森;沙鑫;宋维;李静;王立祥

    目的 分析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对心脏骤停患者接受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复苏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2例CA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口气管插管,远端连接红外线CO2探测仪,监测腹部提压CPR复苏前、中、后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动态监测复苏过程中不同时刻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变化值;记录开始实施CPR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根据复苏结局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成功组记录30 min、60 min的生存患者例数并计算复苏成功率,后回顾分析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结果 复苏结局成功组和失败组患者开始时PET CO2值约为9 ~ 10 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在CPR过程中PETCO2值逐渐上升,失败组则在2 ~5 min内稍升高,之后逐渐下降.复苏过程中PETCO2平均值≥20 mmHg者复苏成功,而相反者复苏失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过程中血气分析结果与开始复苏前的血气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SC 20 min与腹提中比较MAP、PaO2、Pa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功组30 min及60 min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7.4%(16/92).创伤性疾病与脑源性疾病引起的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关系密切(P<0.05).经腹部提压CPR成功复苏CA患者37(40.22%)例,且成功复苏患者的ROSC时间为(10.20±3.52)min,较失败患者[(23.70±5.20) min]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796,P<0.05).结论 PETCO2值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评价和预测腹部提压CPR成功率的指标.腹部提压CPR对于创伤性疾病与脑源性疾病引起的CA的复苏成功率较低.ROSC时间越短,ROSC率越高.

21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