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电脑智能脱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脱机的影响

    作者:徐晓婷;刘玲;杨毅;黄英姿;刘松桥;杨从山;邱海波

    目的 比较电脑智能脱机、自主呼吸试验(SBT)和经验脱机3种脱机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脱机时间和脱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间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68例收住重症医学科(ICU)的COPD机械通气患者纳入观察.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电脑智能组(24例)、SBT组(24例)和经验组(20例)进行脱机.记录每位患者的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以及脱机成功率、住院生存率和机械通气的相关并发症.脱机成功标准为脱机拔管48 h以上未再插管进行机械通气.结果 电脑智能组的脱机时间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均明显低于经验组(P=0.002,0.002),但与SB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0.573).SBT组ICU住院时间(7.5d)明显短于经验组(82.5d) (P=0.015),但SBT组和电脑智能组(8.0 d)以及经验组和电脑智能组比较ICU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脑智能组脱机成功率为88.3%,明显高于经验组(50.0%)(P=0.02),但与SBT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U住院生存率和总住院生存率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插管率、自行拔管率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率三组间差异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脑智能脱机法较经验法能明显提高脱机成功率,但与SBT法相比无优势.

  • 序贯器官衰竭评价在评估呼吸机撤机中的应用

    作者:孙裕强;刘伟;刘志

    目的:应用序贯器官衰竭评价(SOFA)评估急诊监护室内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来评估其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预后的价值.方法:收集既往急诊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92例,按照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分别行SOFA,进行临床对比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组的SOFA2为(2.59±2.10)分,失败组的SOFA2为(15.32±3.56)分,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成功组的机械辅助通气时间(6±4)d相对于失败组的(10±7)d较短,成功组与失败组在机械通气时间方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SOFA既可用于评估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机械通气撤机提供参考.

  • 呼吸心跳骤停使用呼吸机成功脱机1例的护理

    作者:唱荣艳;周花

    我科2010-10收治1例呼吸心跳骤停使用呼吸机成功脱机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女,77岁.以冠心病、喘息性支气管炎于2010-10-07入院,入科时神志清,主诉因受凉后出现气喘、咳嗽、咳痰,痰多粘稠.查体:口唇轻度发绀、咽红,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医嘱给予吸氧、抗感染、止咳平喘治疗.于2010-10-08T12:50突发胸闷、气喘,端坐张口呼吸,口唇发绀,给予加大吸氧流量,静脉输入甲泼尼松龙、地塞米松药物.于14:16时呼吸、心跳停止,血压测不到,即给予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肾上腺素1 mg、3 mg静脉注射,2 min后患者心跳恢复,血压升至80/50mmHg,但无自主呼吸,经家属同意,随即行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患者3h后恢复意识,肢体活动无障碍.2010-10-23开始进行脱机治疗,在第一次脱机2h时出现呼吸频率增快、呼吸表浅,呼吸道分泌物大量潴留、HR 145次/min、出冷汗、发绀、烦躁不安等缺氧症状,立即给予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后经间断脱机,循序渐进及我们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原发病控制良好,2010-11-02成功脱机,气管切开处伤口愈合良好,2010-11-15出院.

  •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撤机时间的影响

    作者:王华珍;卢月珍;唐良春

    目的:观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时间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30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30例),观察撤机的时间,同时在营养支持前1天及营养支持第8天观察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肠内营养支持组撤机时间明显早于肠外营养支持组 (P<0.05), 2周内的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支持组(P<0.01);患者的血清白蛋白在营养支持后较前升高明显(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状态,较肠外营养有更好的营养效果,能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撤机成功率.

  • 呼吸机依赖的原因及护理进展

    作者:刘彦;用郁秋

    随着呼吸机在临床治疗的广泛应用,机械通气(MV)技术已经成为抢救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的主要措施之一,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1].但随之产生的呼吸机依赖亦成为临床上行机械通气治疗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2].据Dasgupta等[3]报道,呼吸监护室的呼吸机依赖发生率为13%.通气时间大于72h便可称为呼吸机依赖[4].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机械通气撤机困难的护理进展

    作者:郑宝玲;王欣然

    机械通气能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时所致的通气功能障碍,但是由于COPD患者本身存在不可逆的病理生理改变,上呼吸机后发生撤机困难的多,平均撤机时间长[1].据统计,80%的COPD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需要应用撤机技术[2].本文就撤机困难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予以综述.

  • 10例应用比例压力支持通气模式患者的护理

    作者:霍伟强;刘鸿梅;孙岩;房慧

    总结了10例应用比例压力支持(PPS)通气模式患者的护理.认为主要做好PPS的动态监测、脱逸现象的观察、窒息通气、系统密闭性等护理,10例患者均成功脱机.

  • 40例机械通气患者使用智能监护脱机模式的护理

    作者:霍伟强;石学辉;陈韵芳;李靖

    总结40例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智能脱机模式撤离呼吸机的护理要点.护士应正确评估患者,加强生命体征观察;熟练掌握智能脱机模式;加强心理护理、气道管理、脱机后的气道护理.这些是保障撤机成功的关键.本组40例患者均成功脱机.

  • 婴儿心内直视术后撤机困难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作者:诸纪华;于秀娟;郑晓萍

    通过对20例心内直视术后撤机困难婴儿的临床观察,分析撤机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心功能不全,肺高压危象,严重肺部并发症,气道梗阻和呼吸机依赖.针对原因,采取严格掌握撤机指征,加强心功能支持和呼吸道管理,积极防治肺高压危象,防止气道梗阻,加强营养和呼吸肌功能锻练等护理措施,使20例均顺利撤机,未造成不良后果和并发症.

  • 37例拔管困难患者行序贯机械通气的护理

    作者:任蔚虹;兰美娟

    目的:探讨呼吸衰竭患者行序贯机械通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37例拔管困难患者行序贯机械通气前给予充分评估,反复讲解和演示无创通气配合要领,认真做好无创通气过程中氧合状况监测和呼吸道管理,并预防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37例拔管困难行序贯机械通气患者,33例拔管撤机成功,有效率为89.19%.结论:序贯机械通气模式是针对拔管困难患者采取的一种撤机手段,而积极有效的护理是确保撤机成功的关键.

  • 长期机械通气老年患者撤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潘小东;赵晓琴;陈强

    目的 探讨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撤机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收治的136例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根据撤机成败判定标准将全部病例分为撤机成功组(72例)和撤机失败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年龄、住院时间、气管切开例数、基础疾病和入科第1天及第10天的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Ⅲ评分及各项生理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分析,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第10天的APACHEⅢ评分及血乳酸水平预测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撤机成功与否作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撤机成功组患者第1天仅APACHEⅢ评分、白蛋白水平优于撤机失败组(P均<0.05);第10天APACHEⅢ评分、氧合指数、平均动脉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血乳酸、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肌酐、白蛋白、血糖、血钠水平均优于撤机失败组(P均<0.05).logistic分析示第10天APACHEⅢ评分>60分、第10天血乳酸>2.0mmol,L是影响撤机成功与否的独立危险因素,其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4(95%可信区间:0.836~0.951)、0.738(95%可信区间:0.648~0.828).结论 APACHEⅢ评分、血乳酸水平对预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能否成功撤机有一定影响.

  • 智能化撤机和经验性撤机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马玉杰;杨晓军;曹相原;马希刚

    目的 比较智能化撤机和经验性撤机两种撤机方法对机械通气撤机困难患者的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平衡指数小的原则进行简易的临床试验随机化分组,将62例综合ICU内的撤机困难患者随机分入智能化Smart Care组(SC组,30例)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联合压力支持通气组(SP组,32例)进行撤机试验,两组患者的疾病构成、年龄、性别、入ICU时急性生理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以及撤机前机械通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除撤机方法不同外,其他处理均相同,观察两组的撤机时间、再插管率和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ICU滞留率.结果 SC组神经肌肉病变患者、术后呼吸支持患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撤机时间分别为(49±13)、(67±37)和(25±96)h,明显少于SP组[分别为(223±38)、(106±34)和(502±91)h,X~2值分别为8.33、4.77和4.43,均P<0.05].SC组神经肌肉病变患者、术后呼吸支持患者的ICU滞留时间分别为(9.0 ±1.7)和(7.3±1.9)d,明显低于SP组的(20.8±5.1)和(14.6±1.7)d(X~2值分别为6.74和7.68,均P<0.05).SC组平均调节呼吸机次数为(5±1)次/人明显低于SP组的(13±3)次/人(t=2.73,P<0.05).两组的再插管率、气管切开率、气胸发牛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皮下气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W智能化撤机法应用于撤机困难患者能够有效地缩短撤机时间,减少ICU滞留时间,并可以减少医生调节呼吸机的负担而节约医疗资源.

  • 自主呼吸试验在撤离呼吸机中的作用

    作者:马迎民;刘又宁;潘亮

    目的 探讨自主呼吸试验(SBT)在机械通气的撤离、拔除气管插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选择67例机械通气超过48 h的患者,当所有患者达到撤离呼吸机状态时将其随机(采用从密封信封中抽取随机号的方法)分为自主呼吸试验组(SBT组,35例)和无自主呼吸试验组(NO-SBT组,32例)两组.SBT组患者顺利通过SBT后随即拔除气管插管,NO-SBT组患者在达到撤离呼吸机条件后,不进行SBT,即拔除气管插管.以拔除气管插管的成功率作为评判的主要指标,成功的标志为拔除气管插管后能维持自主呼吸48 h以上.两组均数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检验,频数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在拔除气管插管前的一般状况、呼吸生理和血流动力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性别、气管插管的口径、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种类相似,机械通气的时间比较差异尢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3例患者再次气管插管(X~2=0.013,P=0.908).两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需无创辅助通气的患者NO-SBT组为5例,SBT组为4例(X~2=0.253,P=0.727).两组患者医院内病死率[N0-SBT组为12.5%(4/32),SBT组为9.7%(3/35),X~2=0.311,P=0.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BT可能不是拔除气管插管前的必需过程.

  • 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行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所致严重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多中心研究协作组

    目的明确以肺部感染控制(PIC)窗为切换点实施序贯通气策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并呼吸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2家医院的内科或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参加本项研究.因支气管-肺部感染致AECOPD并严重呼吸衰竭行有创通气,治疗后出现PIC窗的患者入选,随机分为有创-无创序贯通气组和常规通气组,监测患者有创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住ICU时间和病死率等.结果 90例患者入选,序贯通气组47例,常规通气组43例.序贯通气组与常规通气组比较,有创通气时间明显缩短[(6.4±4.4)、(11.3±6.2)d,P=0.000],VAP发生率明显下降(3/47、12/43,P=0.014),住ICU时间减少[(12±8)、(16±11)d,P=0.047],患者病死率降低(1/47、7/43,P=0.025).结论以PIC窗为切换点实施序贯通气策略可缩短有创通气时间,显著改善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

  • 智能监护脱机模式与间断停机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脱机中的比较

    作者:姜辉;俞森洋;王立万

    目的 比较智能监护(SmartCare)脱机模式和间断停用呼吸机两种脱机方法,探讨智能监护脱机模式是否可以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脱机成功率.方法 2003年1月至2005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呼吸科收治的男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38例,为机械通气时间均超过3 d的COPD患者,年龄70~91岁,平均(83.3±4.3)岁;随机分为智能监护脱机组(SC组,13例)和间断停用呼吸机组(SBT组,25例)进行脱机治疗.所有患者病情稳定,准备脱机.SC组在吸入气氧浓度(FiO2)≤45%,调节吸气压力(IPAP)水平,使动脉血pH值≥7.35,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0%,呼吸频率(RR)在10~30次/min.SBT组每天逐渐延长停机时间.记录每位患者脱机开始时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血气分析,血钙、镁、磷,脱机前机械通气时间,脱机时间.脱机成功标准为停用呼吸机48 h以上未再进行机械通气,脱机失败为在脱机过程中患者死亡或者脱机40 d后仍然需要机械通气.结果 在脱机开始时,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血浆白蛋白含量,血清磷、镁、钙含量以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0.834,0.696,1.384,0.682、0.467、0.816,0.384,P均>0.05);脱机前SBT组pH值(7.45±0.05)显著高于SC组(7.40±0.04,t=3.263,P<0.05).SC组脱机时间[(8.54±2.09)d]短于SBT组[(13.32±2.19)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0,P=0.251).SC组第7天时脱机成功率(77%)显著高于SBT组(40%,x2=4.677,P=0.031);但第14天时两组的脱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64%,x2=0.661,P=0.416).SC组的血气分析次数[(3.5±3.1)次]显著少于SBT组[(6.6±3.7)次,t=2.710,P=0.011].结论 智能监护脱机模式在7 d内的脱机成功率要优于间断停用呼吸机的脱机方法.

  • 脑梗死患者呼吸机撤离过程中撤机参数的评价

    作者:王艳丽;董谦;魏恒阳;胡文立;李淑娟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呼吸机撤离过程中撤机参数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满足撤机标准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34例,根据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23例和失败组11例.观察3周,记录临床资料,监测常规撤机参数及浅快呼吸指数(RSBI),并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组与失败组60 min RS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96±5.43)次/(min·L)vs (86.21±15.25)次/(min·L),P=0.000].60 min RSBI是回归模型中惟一影响撤机的参数(β=0.241,OR=1.273,95%CI:1.069~1.515,P=0.007).结论 在机械通气脑梗死患者实施程序化撤机时,RSBI对判断撤机是否成功有价值,而常规撤机参数价值有限.

  • 程序化撤机在脑梗死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董谦;刘岳阳;魏恒阳;胡文立;李淑娟

    目的 评价程序化撤机策略在重症脑梗死患者机械通气(M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程序化撤机(程序组,34例)和经验性撤机(经验组,35例)2种方法对MV的重症脑梗死患者进行撤机试验,对比2组撤机成功率、MV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费用.结果 程序组撤机成功率高于经验组(67.6% vs 42.9%,P<0.05);与经验组比较,程序组撤机前MV时间、总MV时间和住ICU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程序组VAP发生率、气管切开、住院死亡和住院费用方面均明显低于经验组(P<0.05);2组48 h内再插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程序化撤机策略能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MV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住院费用,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撤机方式.

  • 浅快呼吸指数对机械通气脑梗死患者撤机成功率的预测价值

    作者:魏恒阳;刘岳阳;董谦;胡文立;李淑娟

    目的 研究浅快呼吸指数(RSBI)对机械通气脑梗死患者撤机成功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程序化撤机策略对机械通气>24 h且符合筛查试验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例,根据撤机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23例,失败组11例.应用低水平压力支持通气法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SBT前和开始3 min时测定呼吸频率、潮气量、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对通过3 min SBT的患者继续完成120 min SBT,持续监测上述指标,每15 min记录1次,血气分析分别于30、60、120 min采取.结果 失败组合并冠心病比例、SBT后15、30、60、90、120 min的RSBI较成功组明显升高(P<0.05).SBT前和SBT后3、15、30、60、90、120 min的RSBI与撤机结果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1、0.745、0.658、0.838、0.925、0.889、0.881,提示SBT 60 min时的RSBI预测撤机的准确性高.SBT 60 min时,以RSBI≤60次/(min·L)为标准,RSBI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1 81%,准确性为84 12%.结论 动态观察RSBI对机械通气脑梗死患者撤机成功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呼吸衰竭患者应用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撤机中的作用

    作者:忽新刚;马利军;程剑剑;刘豹;张罗献;陈献亮;黄泰博;秦秉玉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PD)并呼吸衰竭患者撤机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接受ASV,对照组选用同步间歇指令+压力支持通气(SIMV+ PSV),比较两组患者撤机过程中的呼吸力学指标、血气分析参数变化,以及总通气时间、呼吸机报警次数、监护室停留时间及窒息通气次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呼吸频率明显下降,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吸气阻力均明显下降(t=4.200、4.731、3.562,P=0.032、0.000、0.015),气道闭合压(P0.1)和静态顺应性增加(t=4.064、4.051,P=0.000、0.022);治疗组呼吸附加功和吸气压力时间乘积均低于对照组(t=3.181、4.836,P=0.046、0.021).治疗组通气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呼吸机报警次数和窒息通气次数分别为(93.1±9.28)h、 (11.9±1.15)d、(4.3±0.5)次和(3.2±0.2)次,均低于对照组(117.6±10.05)h、(18.2±1.66)d、(8.2±0.7)次和(5.3±0.4)次(t=3.878、3.776、3.195、3.743,P=0.022、0.046、0.000、0.018).结论 ASV可降低呼吸频率、PEEPi和吸气阻力,使呼吸肌做功减少并缩短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通气时间.

  • 长期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撤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林彦;俞森洋

    目的筛选老年患者长期机械通气(PMV)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154例肺部感染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患者, 在机械通气(简称通气)前及撤机或通气21 d时的各项指标.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是否卧床、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尿素氮、肌酐、上消化道出血、心率、血压,短期通气组撤机时或PMV组通气21 d时上述指标及心功能、意识状态为PMV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PMV相关的独立因素为年龄、通气21 d时P(A-a)O2及心功能;年龄≥82.0岁、通气21 d时P(A-a)O2≥95.0 mm Hg、心功能≥3级为PMV的危险因素.随后检验8例PMV患者,同时满足3项指标判定PMV的准确性为87.5%. 结论年龄、通气21 d时P(A-a)O2及心功能为影响PMV的独立因素.

5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