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MP、FN、vWF与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程度的关系

    作者:王昌生;赵莲;黄丽云;岳晓荷

    目的:检测血小板减少的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PMP)、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y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水平,探讨其与出血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101例,依据WHO的出血分级标准,分为0、1、2、3、4,5个不同出血程度亚组;同期选择本院52名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分别检测AL组和对照组PMP,FN和vWF的水平,比较2组间PMP,FN和vWF水平差异以及AL组不同出血程度亚组间的差异,分析PMP,FN和vWF的水平与出血的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年龄以18-60岁为主,占61.39%;出血程度以1分为主,占38.61%,AL组患者的PMP,vWF和FN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06%±4.38%vs 0.89% ±0.50%、205.82±24.89 vs 58.04±13.35 μg/L、398.29±46.93 vs 311.37±26.02 μμg/L)(P<0.001).AL组中PMP,FN和vWF水平在不同出血程度亚组间均不同(P <0.001);PMP和FN水平在0分组高,4分组低;vWF水平在4分组高,0分组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MP水平呈负相关关系,与FN和vWF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753,r =0.648,r=0.805).结论:检测PMP、FN、vWF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出血程度.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微颗粒水平的研究

    作者:陈蓓蕾;李晓波;马莉;景坚;张扬威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微颗粒(PM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并比较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80例健康人PMP水平,比较不同面积、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PMP水平的差异,检测脑梗死治疗后不同时期PMP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PMP水平较高,且大面积脑梗死患者PMP水平较其他脑梗死患者更高.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患者PMP水平差异显著.治疗后脑梗死患者PMP水平呈动态下降.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检测血液PMP水平将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

  • 急性脑梗死患者循环血小板微颗粒和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的研究

    作者:付斌;李平;郭珍立;晏小琼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循环血小板微颗粒(PMP)及内皮细胞微颗粒(EMPs)水平.方法 300例ACI患者分为大面积梗死组72例和小面积梗死组228例,另取健康对照组60例.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浆PMP、EMPs及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S-100β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基质金属蛋白酶原(MMP-9)水平.分析PMP、EMPs与H-FABP、S-100β、NSE、MMP-9的相关性.结果 大面积梗死组的血浆PMP和EMPs水平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健康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梗死组的血清H-FABP、S-100β、NSE、MMP-9水平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患者PMP和EMPs水平与H-FABP、S-100β、NSE、MMP-9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高水平的PMP及EMPs可能参与了ACI的发生和发展,有望成为疾病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的新指标.

  • 血小板微颗粒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

    作者:童巧文;童郁;张荷慧;郑丽芬;杨晓凯;王耀光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颗粒( PM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评价PMP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2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187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正常组(n=52)、 IMT增厚组(n=70)和颈动脉硬化斑块组(n=65)。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清PMP水平,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浆纤维蛋白原( FG)、血小板计数( PLT)等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组性别、吸烟比例、 PLT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收缩压(SBP)、 FPG、 TC、 FG、 PMP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87,95%CI (1.195,1.610)〕、 FPG 〔OR=5.597,95%CI (1.695,18.469)〕、 TC 〔OR=10.241,95%CI (2.727,38.455)〕、 PMP 〔OR =14.918,95%CI (3.145,70.765)〕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M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补阳还五汤对血瘀模型血小板内容物及血小板微粒影响

    作者:冯月男;卞敬琦;牛雯颖;肖洪彬

    简述补阳还五汤对血瘀证模型引起血小板内容物、血小板微颗粒等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影响,找出药物对模型的不同作用靶点,为临床治疗血栓引起的相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活血化瘀药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在减少缺血性或血栓栓塞性心脑血管的自残率或死亡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在血液流变学、血液黏度、血小板功能、血管保护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得到认可的.活血化瘀药的研究就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手段,探讨并阐明活血化瘀药的治疗原则及机制,积极发现疗效确切,作用靶点清晰,治疗效果突出的中药单体或配伍.

  • 血小板微颗粒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影响的初步探讨

    作者:刘嵘;魏文宁;董继华;杨锐;吴健民

    目的 探讨血小板微颗粒(PMPs)可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表达组织因子(TF).方法 将一定数量分离于人富血小板血浆(PRP)的PMPs加到ECV-304细胞作用一定时间后,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TF表达.结果 一定数量PMPs可刺激ECV-304细胞表达TF,但与相同反应条件下一定浓度内毒素(LPS)作用于ECV-304细胞表达的TF量有所不同.结论 PMPs可刺激ECV-304细胞表达TF.

  • 血小板微颗粒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作者:高稳;罗心平;李剑

    血小板微颗粒(PMP)是血小板在不同刺激作用下细胞膜脱落所形成的直径小于1.0μm的微粒.循环中PMP水平的增高反映血小板的活化并与血栓相关并发症直接相关.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与血小板活化、PMP的释放关系密切.流式细胞仪是PMP定量检测的常用方法并逐渐得到优化.

  • 循环微颗粒在临床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洁;李承红

    微颗粒(microparticles,MPs)是指以出芽的方式,在细胞损伤或激活时,从胞浆膜表面脱落的、大小不等的膜性囊泡[1].近年研究发现MPs具有很多生物学活性,并且在多种细胞生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细胞间生物活性信号传递、免疫调节、凋亡、稳定等[2].MPs携带来源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可以反映来源细胞的各种复杂功能、损伤或激活状态[3].随着对它的认识不断更新,研究越来越多,已经发现其与许多如血液、循环、呼吸、代谢系统疾病等密切相关,且可能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开拓新途径[4-5].本文从MPs产生机制、分类、生物功能,并就相关临床系统疾病应用进展等多方面加以综述.

  • 血小板微颗粒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作者:彭黎明;刘芳

    1967年Wolf等人首先报道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microparticles,PMP),并将其描述为"血小板微尘"(plateletdust).PMP直径约0.1~1.0μm,是活化血小板粘附于受损血管壁或受诱导剂作用活化时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的一种微小颗粒.高切应力和多种激活剂作用于血小板均可引起PMP的释放,如凝血酶、胶原、细胞因子(如血小板生成素)等[1].

  • 血小板微颗粒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诊断意义

    作者:陈郁钢;杨凤英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als,PMPs)数量的变化,研究其与P-选择素及血小板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在IT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微颗粒、P-选择素.结果 ITP组PMPs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MPs与P-选择素之间有正相关性,PMPs与血小板数量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血小板微颗粒数量的的变化对ITP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能为ITP的诊断提供一定的帮助.

  • 冠脉介入术前后血小板微颗粒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吕凤珍;杨志健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外周循环血中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探讨血小板活化在急性和亚急性冠状动脉闭塞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由外周血管采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术后10 min和术后24 h血小板微颗粒数量的变化.结果: 29例冠心病患者术后10 min和术后24 h血小板微颗粒的数量较术前明显升高.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较术前有显著的血小板活化.

  • 成人血小板微颗粒绝对计数方法的建立

    作者:沈文红;赵小娟;李慧娟;沈文香;杨海燕;苏雁华;白霞;余自强;阮长耿

    目的 建立成人血浆血小板微颗粒(PMPs)绝对计数方法 .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选择素表达的阳性血小板百分数,血栓素B2(TXB2)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检测血浆中TXB2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3种常用抗凝剂来源或标本冻存后的血小板微颗粒浓度.结果 前列腺素E1(PGE1)对血小板活化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三磷酸腺苷双磷酸酶(Apyrase)对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不明显,PGE1和Apymse对抑制血小板活化有协同作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来源的血浆PMPs的浓度较枸橼酸钠和肝素抗凝来源PMPs的浓度均低(均P<0.01);标本是否为冻存液以及加否二甲基亚砜冻存液对检测无血小板血浆(PFP)中PMPs浓度没有影响(P>0.05).结论 体外检测PMPs时,宜选用EDTA-K2抗凝管,并且抗凝管中加入抑制血小板活化的抑制剂PGE,和Apyrase,终浓度分别为3.0×10-7mol/L和0.5U/ml,低温离心得到PFP,PFP可以直接冻存也可立即检测PMPs.

  • 循环微颗粒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黄洁;李承红;石奕

    目的 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患者血浆中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和内皮细胞微颗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水平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OSAS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血浆中EMP、PMP水平,并比较OSAS患者治疗前后EMP、PMP水平.结果 不同AHI的OSAS患者EMP、PMP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SAS患者中,AHI>30次/小时者EMP、PMP水平均高于AHI 5-15次/小时者和AHI>15-30次/小时者,而AHI>15-30次/小时者EMP、PMP水平均高于AHI 5-15次/小时者(P<0.05).OSAS患者治疗后EMP、PM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MP、PMP水平变化在OSAS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其判断病情和治疗效果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之一.

  • 血液病患者出血程度与PMP、vWF、FN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作者:戴霁菲;朱立新;蔡学林;夏瑞祥

    目的 观察血小板微颗粒(PM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连接蛋白(FN)在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患者中与出血程度的关系,探讨PMP、vWF、FN对出血程度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WHO关于出血的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0分组、1分组、2分组、3分组、4分组及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中PMP含量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中vWF、FN含量变化.结果 ① 各组PMP、vWF、FN的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 不同出血程度组之间出血程度越重,PMP含量越低[除1分组与2分组;3分组、4分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WF含量越高[除1分组与2分组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FN含量越高[除0分组与1分组外,其余各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MP、vWF、FN的含量对血小板减少的血液病患者出血程度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

  • 脑血管疾病患者血小板微颗粒与CD62P、GPⅡb/Ⅲa相关性探讨

    作者:王金鹏;邓小梅;王建俊;卢振铎;云清英

    目的检测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微颗粒(PMP)数量的变化,研究其与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62P、GPⅡb/Ⅲa活化比率的关系,探讨其在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栓性脑血管疾病组进行测定,分析各组血小板微颗粒表达状况,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62P、GPⅡh/Ⅲa活化比率.结果血栓性脑血管疾病组治疗前PMP 213±53/104Plt CD62P 51.19±12.07% GPⅡb/ⅠⅡa76.95±13.82%;治疗后PMP 134±17/104Plt CD62P 30.12±16.40%GPⅡb/Ⅲa 40.01±11.38%;两者PMP、CD62P、GPⅡb/Ⅲa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PMP66±17/104PltCD62P4.27±2.17%、GPⅡb/Ⅲa 10.23±3.44%有显著性升高(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血小板微颗粒数量与CD62P、GPⅡb/Ⅲa活化比率存在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与CD62P r=0.69(P<0.01);与GPⅡb/Ⅲa r=0.86(P<0.01)结论血小板微颗粒在血栓性脑血管疾病中与CD62P、GPⅡb/Ⅲa活化比率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可作为血栓性脑血管疾病血小板体内活化的特异性指标.本文研究结果为临床症状缓解后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血小板微颗粒、血小板膜活化糖蛋白在血栓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王传新;卢振铎;邓小梅;杨晓静;韩恩吉;徐广润

    目的:检测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als,PMP)数量的变化,研究其与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62P、GPⅡb/Ⅲa活化比率的关系,探讨其在血栓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8例患者作为病例组,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上述指标.结果:病例组治疗前PMP(223±54)/104plt,CD62P(52.19±12.37)%,GPⅡb/Ⅲa(77.98±14.22)%;治疗后PMP(136±18)/104P1t,CD62P(31.16±17.43)%,GPⅡb/Ⅲa(40.71±11.64)%;对照组PMP(66±17)/104plt,CD62P(4.27±2.17)%,GPⅡb/Ⅲa(10.23±3.44)%.病例组上述指标治疗后均下降(P均<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均<0.01).PMP数量与CD62P、GPⅡb/Ⅲa活化比率呈正相关(r=0.69,r=0.86 P均<0.01).结论:血小板微颗粒在血栓性脑血管疾病中与CD62P、GPⅡb/Ⅲa活化比率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可作为血栓性脑血管疾病血小板体内活化的特异性指标.PMP、CD62P、GPⅡb/Ⅲa的联合检测对该病的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 重叠综合征患者血浆血小板微颗粒及内皮细胞微颗粒水平变化及意义

    作者:黄洁;李承红;陈实;刘敏;石奕

    目的 探讨重叠综合征患者血浆血小板微颗粒(PMP)、内皮细胞微颗粒(EMP)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重叠综合征患者58例(重叠综合征组)、单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2例(慢阻肺组)、单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60例(呼吸暂停综合征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血浆PMP、EMP,分析重叠综合征组血浆PMP、EMP与氧合指数(PO2/FiO2)、乳酸、FEV1、FEV1/FVC的关系.结果 重叠综合征组人院时血浆PMP、EMP水平均高于呼吸暂停综合征组和慢阻肺组,呼吸暂停综合征组血浆EMP水平高于慢阻肺组,组间比较P均<0.05.重叠综合征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30次/h者入院时血浆EMP、PMP水平均高于AHI >5~≤15次/h者和>15~≤30次/h者(P均<0.05),AHI>15~≤30次/h者血浆EMP、PMP水平均高于AHI >5 ~≤15次/h者(P均<0.05).重叠综合征组治疗后血浆EMP、PM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重叠综合征组血浆EMP、PMP水平与PO2/FiO2、FEV1、FEV1/FVC均呈负相关(P均<0.01),与乳酸水平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血浆EMP、PMP水平升高可促进重叠综合征的发生、发展,二者联合检测可判断重叠综合征患者病情和治疗效果.

  • 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治疗前后PMP、PAC-1、CD62P微颗粒的表达

    作者:帅波;沈霖;杨艳萍;谢晶;周丕琪;徐晓娟

    目的:检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运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前后血小板微颗粒(PMP)数量,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GPⅡb/Ⅲa(PAC-1)及P-选择素(CD62P)活化比率的的变化,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原则,包括补肾活骨方(A组)和安慰剂对照(B组)各20例.另外20例C组健康者进行对照,运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中PMP数量、PAC-1和CD62P的活化比率进行检测分析,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前补肾活骨方组和安慰剂组PMP数量、PAC-1和CD62P的活化比率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24周后补肾活骨方组PMP数量、PAC-1和CD62P的活化比率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安慰剂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PMP数量与PAC-1、CD62P的活化比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结论:PMP数量,PAC-1及CD62P的活化比率可作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诊断、疗效的重要临床辅助指标之一,活血化瘀中药对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体内PMP数量,PAC-1及CD62P的活化比率,血液流变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微颗粒的方法学探讨

    作者:熊丽丽;魏文宁

    目的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法检测血小板微颗粒(PMPs),并进行方法学、影响因素探讨及临床意义的评价.方法 应用特异性荧光抗体CD61-FITC标记血小板,采用FCM-PRP法,以0.82 μm标准微球进行定位对照,设置机器检测条件,调节机器阈值,设门计数PMPs占CD61阳性颗粒的百分比.以二磷酸腺苷(ADP)及胶原诱导血小板活化后释放的PMPs作为阳性对照.同时检测不同保存时间血小板血浆中PMPs的释放量.结果 30例健康对照者静息状态下血小板释放的PMPs为(2.19±0.48)%,血小板活化后释放的PMPs数量显著增加,ADP诱导血小板活化后产生的PMPs为(5.43±3.48)%,胶原诱导血小板活化后释放的PMPs为(3.46±1.14)%,静息状态和激活后PMP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标本存放时间越长,PMPs释放量越大.37例血栓性疾病患者血小板释放的PMPs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结论 采用FCM-PRP法检测PMPs操作简单,影响因素较少,适合临床常规检测.

  • 正常孕妇和妊娠晚期糖尿病患者止血功能指标的研究

    作者:龚波;俞菁;胡荷宇;章莉;李海川;戴云;金皖玲;何虹

    目的 检测正常妊娠妇女在妊娠不同时期血管、血小板、凝血及纤溶系统部分指标的变化,应用血小板微颗粒(PMP)指标及血栓弹力图(TEG)评价妊娠晚期正常孕妇与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晚期凝血功能的改变,并与传统凝血指标比较,探讨其在产科出血风险和孕期血栓前状态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正常妊娠妇女687例(早孕妇女105例,中孕妇女319例,晚孕妇女263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妇女29例,进行PMP检测.采用ELISA法分别对正常妊娠妇女123例(早孕妇女30例,中孕妇女49例,晚孕妇女44例)进行凝血酶调节蛋白(TM)、纤维蛋白原(Fb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蛋白C(PC)、凝血酶原片段(F1+2)检测.采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及血栓弹力图分析仪分别对正常妊娠晚期妇女83例、妊娠晚期糖尿病妇女73例,进行了凝血过筛试验、D二聚体(D-D)和TEG等项目检测.结果 正常妊娠妇女不同孕期PMP、TM、Fbg、tPA、PAI、GMP140、PC、F1+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妊娠糖尿病组凝血过筛试验和D-D与晚期正常孕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糖尿病组PMP、TEG各项指标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P及TEG可以敏感检出妊娠晚期糖尿病患者止血功能的异常,对评估妊娠期糖尿病病程的发展、产妇出血风险和孕妇血栓前状态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