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浙江省2008年病毒性脑膜脑炎病原柯萨奇B组5型病毒VP1区基因变异分析

    作者:葛琼;严菊英;龚黎明;张严峻;茅海燕;卢亦愚;林天靠

    目的 研究浙江省2008年病毒性脑膜脑炎中分离到的柯萨奇B组5型病毒(Coxsackie Virus B5,CVB5)VP1区的基因特征,并与其他国家的分离株和CVB5原型株进行比较,探讨病毒VP1区的变异与病毒性脑膜脑炎流行的关系.方法 用人喉癌上皮细胞和人横纹肌肉瘤细胞对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和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对分离到的病毒株提取核糖核酸,再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CVB5 VP1区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用DNA MAN和Bioedit等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从浙江省2008年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CSF和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的5株CVB5,其VP1区的核苷酸长度均为735bp,未发现核苷酸插入与丢失.与浙江(Zhejiang,ZJ)/12/02株氨基酸同源性高为99.6%~100%,与法国等国外毒株的同源性为97.3%~99.6%,而与CVB5原型株的同源性只有96.3%.不同年份、不同地点分离的CVB5在进化树上显示在同一个分支上.结论 2008年引起浙江省病毒性脑膜脑炎的CVB5的VP1区变异较小,引起的病毒性脑膜脑炎在局部地区散发,未发生明显的流行.

  • 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sCD14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杜彦辉;孙支唐;孔繁元;刘南平;杨宝珍

    目的探讨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时脑脊液sCD14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入院24h内腰穿取脑脊液,用ELISA法测sCD14的浓度,同时记录Glasgow评分,记录距离取脑脊液3d内的一次脑电图异常程度评分.分析脑脊液sCD14与Glasgow评分和脑电图异常程度评分的关系.结果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sCD14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sCD14显著高于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脑脊液sCD14浓度与脑0电图异常程度评分正相关,与Glasgow评分负相关.结论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脑炎时脑脊液sCD14显著升高,并且与脑功能损害程度正相关.

  •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病毒抗体检测对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敏;李敬成;武雷;林敏;林航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测和病毒抗体检测对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84例颅内感染患者分为:病毒性脑膜脑炎组32例,结核性脑膜脑炎组32例,化脓性脑膜脑炎组20例.结核性脑膜脑炎组和化脓性脑膜脑炎组作为对照.每例患者各取2次脑脊液,共168份脑脊液.分别行细胞学检测和ELISA法检测病毒系列抗体IgG、IgM.结果: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超早期有明显的嗜中性粒细胞反应,随后出现激活的淋巴细胞反应;随着患者病情好转,激活的淋巴细胞逐渐减少;转而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病毒抗体IgG检测:病毒性脑膜脑炎组阳性率为86.7%,明显高于结核性脑膜脑炎组(48.3%)和化脓性脑膜脑炎组(15% );抗体IgM检测:病毒性脑膜脑炎组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组和化脓性脑膜脑炎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快速、简便,是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病毒特异性IgG抗体诊断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敏感度为54.7%,特异度为91.3%,是确诊病毒性脑膜脑炎病原的方法之一.

  • 94例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病程分析

    作者:胡静;石小华;唐珩;葛许华;于毅;杨军;王晓榕;喻文亮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和病程变化.方法:对2008年5月1日~8月1日在手足口病重症监护病房(ICU)确诊为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病程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年龄(25.9±13.6)个月(2个月~5岁),热程(5.5±1.8)天(2~12天),手足口臀均有皮疹者50.0%,重症表现93.6%在病程4天内出现,100%在病程7天内出现,入院时随机血糖≥7.8 mmoL/L者平均住院日为(7.7±2.5)天,而血糖正常患儿平均住院日(5.9±2.4)天,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经治疗,85.1%的患儿在入院后4天内重症表现消失,100%在入院后6天内重症表现消失.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膜脑炎重症表现均在病程7天内出现,年龄1~3岁为多,皮疹以手足口臀均有者为多,其中血糖≥7.8 mmol/L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有效治疗后生命体征全部在入院后6天内稳定,平均住院(6.19±2.49)天(2~17天).

  • 儿童病毒性脑膜脑炎262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红;沈南平

    目的:了解2003年5~8月我院住院的病毒性脑膜脑炎发病状况.方法:对我院病毒性脑膜脑炎住院病例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脊液病毒抗体检查CBV-IgM阳性68例,阳性率25.95%.>5岁患儿(179例)为高发年龄段.经抗病毒、降温、降颅压等综合治疗后治愈232例,好转24例,自动出院6例.结论:儿童夏秋季应警惕肠道病毒所致脑膜脑炎.

  • 病毒性脑膜脑炎治疗体会

    作者:施忠华

    病毒性脑膜脑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前额或眶后)、咽痛、呕吐、嗜睡、颈背僵硬或不适、肌痛、腹痛等症状.从症状特点看,属温病湿温范畴,以化湿清热为主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湿温一证,湿热邪毒侵袭机体,上犯清窍,而显种种危急征象.湿热之邪阻遏卫气,则身热不扬,午后潮热,身重肢倦,头重如裹;湿热交阻,郁而化火,灼伤阴液,酿成痰浊,而痰迷心窍,则神识昏蒙,时有谵语;湿为阴邪,其性腻滞,缠绵难解,表现为患者表情淡漠呆滞,动作迟钝缓慢,病程相对较长.笔者治疗病毒性脑膜脑炎,从湿温论治,拟法芳香宣化、清热利湿、豁痰开窍等,方选菖蒲郁金汤、三仁汤为主辨证加减,收效显著.

  • 龙岩市403例儿童病毒性脑膜脑炎调查分析

    作者:何春荣;杨秀惠;陈前进;严延生;吴水新

    目的 分析儿童病毒性脑膜脑炎临床特点及流行规律,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龙岩市403例病毒性脑膜脑炎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流行规律,并对其中289例患儿脑脊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结果 患儿多出现发热、呕吐和头痛等症状,血常规异常,颅内压力增高、部分患者脑积液细胞数增加,多数表现异常脑电图;病例无聚集现象,5~7月为发病高峰,≤7岁患儿占71.7%,男性多于女性;脑积液病毒分离阳性率为10.7%,肠道病毒占96.8%.结论 病毒性脑膜脑炎多为散发病例,以学龄前儿童多见,临床表现体征复杂多样,辅助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

  • 40例病毒性脑膜脑炎脑脊液细胞学观察

    作者:黄刚;张昆南;高幼奇;曹文锋;吴晓牧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40例住院的病毒性脑膜脑炎病人的临床症状、脑脊液细胞学进行分析.标本经自然沉淀法或玻片离心法制片,常规采用迈格姬染色.必要时行CSF细胞学动态观察.结果:脑脊液细胞学分析异常者为98%,主要表现为:①早期 :CSF细胞学可见一过性中性粒细胞升高.②急性期:CSF细胞学特征是大量的淋巴细胞伴以少量单核细胞及单核样细胞,可见转化型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均为免疫活性细胞.③亚急性期:仍可见多量的小淋巴细胞,转化型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与激活型单核细胞比例增高,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偶见嗜碱性粒细胞.④恢复期:以圆细胞为主的混合细胞反应.此期仍可见白细胞吞噬细胞,但中性粒细胞少见.⑤慢性期:激活的单核细胞、激活的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增多为主,可见少量的浆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少量的嗜碱性粒细胞.结论:①脑脊液细胞学对病毒性脑膜脑炎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②可以间接反映病人的免疫功能并可以估计预后,临床观察脑脊液中免疫活性细胞出现早,比例高的病人恢复较快、预后较好.③本组2例病毒性脑膜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中均出现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出现提示可能与病情转入慢性期有关.

  • 病毒性脑膜脑炎患儿脑脊液细胞学和细胞因子检测的意义

    作者:丁勇;何宏蕴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膜脑炎患儿脑脊液(CSF)细胞学检测和细胞因子的意义.方法 将79例病毒性脑膜脑炎患儿按病情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采用腰椎穿刺术采集CSF进行常规和细胞因子检测,另取CSF检测正常的64例儿童为对照组,比较3组CSF细胞学检测和生化检测结果.结果 对照组、轻症组和重症组CSF淋巴细胞阳性率分别为12.5%、63.41%和86.11%,TNF-α水平分别为(6.37±1.48)mg·L-1、(22.75±6.68)mg·L-1和(53.41±7.74) mg·L-1.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汁学意义(P<0.01);轻症组和重症组CSF单核细胞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陛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2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SF淋巴细胞数和TNF-α可作为脑损伤轻重程度的判定标准,单核细胞和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也可作为脑损伤的依据之一.

  • 儿童流感并病毒性脑膜脑炎1例

    作者:王志远;刘炜青;钱丽娟;李树军

    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例流感并病毒性脑膜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13岁,其临床特点为发热、头痛、精神差、全身型惊厥持续状态;查体:心肺腹检查无特殊,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反射阳性.咽拭子反转录-PCR检测乙型流感病毒核酸:2.84×108 copies/L,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右侧海马异常信号,双侧枕部软脑膜强化增多.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机械通气、止惊、脱水降颅压、激素冲击、人免疫球蛋白、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治疗,同时予4次床旁连续血液净化治疗,2周后病情逐步缓解,意识逐渐恢复.提示病毒性脑膜脑炎是儿童流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血液净化治疗对改善预后可能有效.

  • 带状疱疹病毒性脑膜脑炎14例分析

    作者:黄艮彬;侯俊霞;姚龙腾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病毒性脑膜脑炎(HZVE)的发病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4例HZVE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人除表现有脑膜脑炎临床表现外,均有典型的三叉神经、枕神经及肋间神经支配区皮肤疱疹,大部分患者脑炎症状出现于皮疹之后,多数以头痛为首发症状;脑脊液白细胞可轻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抗病毒等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脑神经支配区带状疱疹感染患者,如出现发热、头痛、眩晕、精神症状、脑膜刺激征等表现,应考虑有HZVE的可能,及时予腰穿明确诊断,早期给予抗病毒等治疗.

  • 血管内亚低温治疗1例病毒性脑膜脑炎脑疝形成患者的护理

    作者:张晓梅;王静新;陈伶俐;姬仲

    采用血管内热交换系统对1例病毒性脑膜脑炎合并脑疝的患者进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认为在亚低温治疗期间,密切监测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颅内压、脑灌注压,加强COOL GARD 3000系统管道、降温、复温、营养护理,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进行性好转,意识由深昏迷好转为小意识状态,GCS9分,5个月后随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测评20分.

  • 急性病毒性脑膜脑炎的影像学分析

    作者:何云飞;江锦赵;靳仓正;李丽波

    目的 分析急性病毒性脑膜脑炎的MRI和CT表现,探讨两者在急性病毒性脑膜脑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经临床诊断病毒性脑膜脑炎病例共43例,除1例仅行CT平扫外,其余42例均行MRI和CT扫描.结果 MRI发现病变32例(32/42),CT发现病变19例(19/43),大脑、小脑和脑干均可发病,好发于颞叶、额叶,多呈散在分布,无明显占位效应或仅表现为轻度占位效应,CT平扫呈片状、斑片状边缘不清低密度影,MRI表现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弥散加权(DWI)和T2WI Flair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脑回状明显强化.结论 MRI和CT对病毒性脑膜脑炎诊断有帮助作用,MRI可作为病毒性脑膜脑炎的首选检查.

  • IL-17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病机制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游文霞;陆正齐;胡学强

    目的 探讨IL-17有无参与结核性脑膜炎(TBM)、隐球菌性脑膜炎(CM)、病毒性脑膜脑炎(VM)这3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免疫反应和对这3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鉴别诊断有无提示意义.方法 选择自2008年2月至2009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治疗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112例,根据感染源不同分为TBM组、CM组和VM组.同时选择同期在该院住院的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及非自身免疫疾病患者36例,归入对照组.用ELISA法测定IL-17、IL-12、IFN-γ在4组患者脑脊液中的浓度.结果 4组对象脑脊液中IL-17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高到低依次是CM组、TBM组、VM组和对照组.4组患者间IL-12、IFN-γ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TBM组和CM组患者脑脊液中的IL-12、IFN-γ的水平较VM组和对照组患者明显增高.TBM组患者脑脊液中IL-17与IL-12呈负相关(r=-0.311,P=0.033).IL-17、IL-12、IFN-γ与脑脊液白细胞数均呈正相关(r=0.219,0.434,0.341;P=0.031,0.027,0.001).利用脑脊液中IL-17的水平建立这3种疾病的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结论 Th17免疫途径广泛的参与了这3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免疫应答,且可能与Th1免疫途径相互影响.IL-17检测有助于这3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鉴别诊断.

  • 小儿颅内感染性疾病并发低钠血症76例临床分析

    作者:杨万清;居和春

    小儿颅内感染时可并发低钠血症,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2000~2005年3月在本院儿科住院的结核性脑膜炎(结脑)、化脓性脑膜炎(化脑)和病毒性脑膜脑炎(病毒脑)138例有76例并发低钠血症.现分析报告如下.

  • 关于病毒性脑膜脑炎死亡报道1例

    作者:赵昌芹;刘备

    病毒性(脑膜)脑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脑组织弥漫性炎症综合征,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是临床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大多预后良好,极少数病情进展迅速,预后不佳,甚至死亡.

  • 87例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临床分析

    作者:杜巧利;姬乃明;李旺林

    目的:探讨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对87例儿童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膜脑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7例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结论:大多数患儿为学龄儿童,绝大多数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抽搐和脑膜刺激症,而无昏迷与瘫痪,预后良好.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