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联合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甄拴平;王华;雷利强;党丽君;赵雪莲

    目的 评价(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联合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在侵袭性真菌病(IF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2月门诊及住院疑似IFD的患者,根据诊断标准分为临床诊断IFD145例,非IFD 476例,检测分析G试验、GM试验及联合检测的灵敏度(Sen)、特异性(Spe)、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Youden指数.结果 以临床诊断为IFD的为真阳性组,以非IFD为真阴性组.G试验的Sen、Spe、PPV、NPV、Youden指数分别为89.66%、86.76%、67.36%、96.50%、0.7642;GM试验的Sen、Spe、PPV、NPV、Youden指数分别为60.00%、88.45%、61.27%、88.45%、0.485;G试验的Sen显著高于GM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试验与GM试验并联检测Sen、Spe、PPV、NPV、Youden指数分别为98.62%、79.83%、65.30%、99.50%、0.7845,其Sen、NPV均高于G试验、GM试验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试验和GM试验联合检测,能提高IFD的诊断敏感性,减少假阴性的发生,对IFD的早期快速诊断比单独检测更有价值.

  • 真菌葡聚糖检测对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早期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效能

    作者:李睿;任然;熊大迁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早期诊断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0月年至2016年4月收治的非粒细胞缺乏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筛选分组.确诊血液恶性肿瘤患者160例,其中80例确诊侵袭性真菌感染者为IFD组,非IFD患者80例.采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测定IFD组和非IFD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G试验对IFD的诊断价值.结合真菌培养鉴定,统计不同类型真菌引起的深部感染(1,3)-β-D-葡聚糖水平的差异.结果 IFD组(1,3)-β-D-葡聚糖含量显著高于非IFD组(ng/L:346.54±204.95比43.21±15.11,P<0.05).G试验单独诊断IFD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1、86.71%、90.47%;针对血液恶性肿瘤IFD患者,佳诊断阈值为≥70 ng/L时,诊断敏感度为90%,特异度为88.75%.G试验诊断IFD的时间较传统临床诊断明显缩短(d:4.87±2.55比7.13±4.42,P<0.01).80例IFD患者40例分离出真菌,其中念珠菌属36株(占90%),(1,3)-β-D-葡聚糖均值为333.55 ng/L;曲霉菌4株(占10%),(1,3)-β-D-葡聚糖均值>1 000 ng/L.不同念珠菌之间(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念珠菌属与曲霉菌属之间(1,3)-β-D-葡聚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是一种快速、准确、简便的诊断IFD方法,对于IFD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区分念珠菌还是曲霉菌引发的深部真菌感染也有一定临床价值.

  • 肾移植后患者肺孢子菌肺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牟向东;许昕;张成;宿利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本组7例肾移植后患者PCP均经病原学确诊,具有完整的病例资料,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报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7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28~57岁,平均4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困难,而肺部体征较少,其特点为“症征不符”;动脉血气表现均为低氧血症,严重者为Ⅰ型呼吸衰竭;静脉血乳酸脱氢酶(LDH)和(1,3)-β-D-葡聚糖(G试验)水平均明显升高;胸部高分辨CT(HRCT)表现为双肺弥散性磨玻璃影(GGO)伴或不伴斑片实变影;5例患者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V)六胺银染色可发现肺孢子菌包囊,另外2例在痰中发现肺孢子菌包囊;痰液及BALF肺孢子菌PCR检测均为阳性.经免疫抑制剂减量、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SMZ/TMP)治疗、机械通气及支持对症后,5例治愈,1例自愈,1例死亡.结论:肾移植后患者PCP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特点,血浆LDH和(1,3)-β-D-葡聚糖等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痰液或BALF六胺银染色是主要的确诊方法;早期免疫抑制剂减量和SMZ/TMP治疗后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

  • 血浆(1,3)-β-D-葡聚糖对重症监护病房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盛敏;梁瑛

    目的:评价(1,3)-β-D-葡聚糖(BG)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I)的诊断价值,探讨其佳诊断界值.方法:2007年12月至2009年1月对北京安贞医院各ICU病房怀疑IFI的45例危重症患者的血浆标本,进行(1,3) -β-D-葡聚糖浓度检测(G实验).筛选出23例确定诊断和临床诊断的IFI患者,设为IFI组;16例真菌口腔定植者或非IFI患者设为对照组.结果:1.IFI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的中位数为30.37 ng/L(范围5.0 ~225.7 ng/L),对照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的中位数为5.0 ng/L(范围5.0 ~78.7 ng/L),经2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2组(1,3)-β-D-葡聚糖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IFI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诊断IF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2(P =0.0001),95%的置信区间为0.712 ~0.992.以14.02 ng/L为诊断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较理想.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计值(PPV)和阴性预计值(NPV)分别是82.6%、87.5%、90.4%和77.8%,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88(P =0.001).结论:G试验可以作为ICU中IFI的诊断方法之一.以14.02 ng/L为诊断界值时有较理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G试验对HIV/AIDS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磨立达;苏国生;麻秋英;黄晓东;韦善求

    目的 研究G试验和真菌培养法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入院于临床出现真菌感染症状的HIV/AIDS患者共1423例,取其静脉血行(1,3)-β-D-葡聚糖检测的同时,留取血液或骨髓、痰、灌洗液、咽拭子、脑脊液以及粪便等标本行真菌培养;通过回顾性研究,了解使用抗真菌药后患者临床症状是否缓解作为临床诊断标准,并以此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结果 1423例患者中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缓解588例为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组使用抗真菌药物后症状未缓解者835例为非IFI组.以100.5 pg/ml为临界值阳性,G试验阳性患者527例,阴性患者896例,准确度达91.36%;而以90.5 pg/ml、110.5 pg/ml或120.5 pg/ml为临界值阳性时准确度分别为89.88%、90.51%和89.18%;真菌培养阳性患者636例,阴性患者787例.IFI组及非IFI组患者G试验含量分别为(532.83±778.67)pg/ml和(44.14±35.08)pg/ml,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208、P<0.001);IFI组患者中念珠菌感染者、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隐球菌感染者、念珠菌及马尔尼菲青霉菌混合感染者G试验含量分别为(444.29±705.44)pg/ml、(452.78±511.40)pg/ml、(89.56±71.58)pg/ml和(596.28±840.23)pg/ml,隐球菌感染者G试验含量分别与念珠菌感染者(t=6.581、P<0.001)、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t=6.889、P<0.001)和念珠菌及马尔尼菲青霉菌混合感染者(t=4.865、P<0.001)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G试验及真菌培养法的敏感度分别为84.35%和70.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31、P=0.021);特异度分别为96.29%和73.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067、P<0.001);两方法联合检测后敏感度为96.43%,特异度为70.54%.结论 HIV/AIDS患者合并IFI诊断方面G试验较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特异性也较高,连续监测G试验更有助于提高IFI诊断效率;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肺孢子菌及隐球菌的诊断效率,早期预测及确诊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 (1,3)-β-D-葡聚糖连续监测在抗真菌药物治疗中的评价

    作者:林贵兰;马晓波;房丽丽;郑燕青;郑港森;李珣

    目的 通过连续监测血清(1,3)-β-D-葡聚糖,比较其在抗真菌药物治疗与非治疗患者的变化,分析其在抗真菌药物治疗中的意义,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0月医院118例连续监测G试验阳性患者(2周内至少检测3次),根据是否抗真菌治疗分为治疗组86例与非治疗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间血清(1,3)-β-D-葡聚糖的变化及转阴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组血清(1,3)-β-D-葡聚糖的含量下降较明显(P<0.05),由首次的(2.664±0.607) pg/ml降至第14天的(2.395±0.524) pg/ml;而非治疗组血清(1,3)-β-D-葡聚糖变化不明显;治疗组的G试验转阴率为27.91%,高于非治疗组的15.60%.结论 (1,3)-β-D-葡聚糖检测不仅可用于侵袭性真菌病的辅助诊断,动态监测更可成为临床治疗效果的依据,亦可用于观察判断患者的病情.

  • (1,3)-β-D-葡聚糖对普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分析

    作者:王毅;朱冠保;饶尚锐;王中林;何杰;黄节

    目的:评估血浆(1,3)‐β‐D‐葡聚糖对普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普外科患者深部感染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2月普外科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184例及40名健康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真菌感染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与传统真菌培养结果比较;采用 ROC 曲线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1,3)‐β‐D‐葡聚糖法检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阳性43例,阳性率为23.37%,传统真菌培养法检测阳性32例,阳性率为17.40%,(P=0.035),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 系数 K =0.617(P<0.001);(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88.82%;当以(1,3)‐β‐D‐葡聚糖=16.59 pd/ml 为临界值时,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达到大,灵敏度为92.03%、特异度为83.17%。结论(1,3)‐β‐D‐葡聚糖可作为普外科深部真菌感染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效率,可为其诊治赢得宝贵时间。

  • 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诊治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申旺;叶丽燕;杨文丽;谭晓宇;黄晨娟;陈彦波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暨南大学附属五邑中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IFI患者,40例细菌感染患者,40名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并对IFI患者的血液和可疑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同时检测IFI患者抗真菌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结果 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细菌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细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IFI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优于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好转组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1,3)-β-D-葡聚糖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病情稳定组无明显变化(P>0.05),而病情加重组第7天和第14天血浆(1,3)-β-D-葡聚糖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上升(P<0.05).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血浆中葡聚糖动态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中的价值

    作者:温冬华;刘钰华;谭坚;黄常坚;李军;江红;朱秀宁;成霖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仪及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40例疑似真菌感染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对应用抗真菌药物的患者进行血浆(1,3)-β-D-葡聚糖动态追踪监测,每次均与真菌培养法相比较。结果:40例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均大于100 pg ?mL-1时,真菌培养法16例阳性,有32例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后,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显著降低。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可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是有效评价抗真菌药物疗效的指标。

  • 溶血和黄疸对(1,3)-β-D-葡聚糖检测的影响

    作者:孔德胜;孔伟;靳永强;王香花

    目的:观察溶血和黄疸对(1,3)-β-D-葡聚糖检测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本院367例门诊体检者空腹静脉血标本(无溶血、及黄疸),用MB-80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分析仪分别检测溶血前后血浆(1,3)-β-D-葡聚糖并进行比较。结果溶血和黄疸血浆中(1,3)-β-D-葡聚糖显著高于正常血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和黄疸对(1,3)-β-D-葡聚糖检测项目有明显的干扰和影响,临床检验工作人员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标本溶血和黄疸的发生。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作者:封凯旋;马斌;黄晓丽;凌杰兵;苟鑫;周淏;崔轶坤;罗向阳

    目的 研究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呼吸机相关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48h以上,临床确诊均为肺部真菌感染的34例患者作为试验组,以33例无真菌感染的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抽取静脉血做(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将试验结果与病原学诊断结果相比较,计算G试验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32例阳性,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96.10±12.31pg/ml;对照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有3例阳性,血浆(1,3)-β =D-葡聚糖含量为4.30±1.77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性为94.11%、90.90%;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为91.43%、93.75%.结论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部真菌感染具有快速、可靠等优点,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

  • 动态监测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对评价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药物疗效的价值

    作者:温冬华;刘钰华;谭坚;黄常坚;李军

    目的 探讨(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对评价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抗真菌药物疗效的价值.方法 应用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梧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3月~2017年3月42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抗真菌治疗后,40例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显著降低,其中有5例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先小幅度上升后再下降至正常水平.此外,2例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未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血浆(1,3)-β-D-葡聚糖动态检测是有效评价抗真菌药物疗效的指标,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

  • 肺泡灌洗液G试验对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

    作者:朱旭华;王笑云;张华根;李佳;陈炎城;曾汉华

    目的 探讨肺泡灌洗液G试验对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PFI)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3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分为IPFI组(n=21)、无肺部感染组(n=18)、普通肺部感染组(n=19)、未确诊IPFI组(n=42),采集血浆和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葡聚糖检测试验,比较四组患者血浆和肺泡灌洗液(1,3)-β-D-葡聚糖(BG)浓度及对IPFI预测效果.结果 终确诊38例IPFI患者真菌感染以曲霉菌(31.6%)、白色假丝酵母菌(26.3%)、光滑假丝酵母菌(21.1%)感染为主.三组患者血浆及肺泡灌洗液BG浓度比较,IPFI组>普通感染组>无感染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未确诊组42例患者血浆及肺泡灌洗液BG浓度均为诊断者>排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BG浓度为85 ng/L时的约登指数=0.85,为大值,预测IPFI特异度为88.83%,敏感度为96.32%(AUC=0.965,P<0.01);肺泡灌洗液BG浓度为152.3 ng/L时的约登指数=0.87,为大值,预测IPFI特异度为91.15%,敏感度为96.32%(A UC=0.973,P<0.01).结论 肺泡灌洗液G试验对IPFI的佳诊断临界值是152.3 ng/L,特异度高于血清G试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细菌内毒素及(1,3)-β-D-葡聚糖定量检测与临床意义

    作者:周碧燕;李友邕;覃李线;陈丽华

    目的:研究肾病综合征患者检测血浆中细菌内毒素和(1,3)-β-D-葡聚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住院的肾病综合征患者42例,检测患者血浆中的细菌内毒素,并分析其与肌酐及尿素的相关性,分析(1,3)-β-D-葡聚糖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内毒素与尿素及肌酐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928,P<0.01;r=0.989,P<0.01).随着内毒素的升高,肾功能逐渐下降,(1,3)-β-D-葡聚糖对于肾病综合征患者真菌感染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93.75%,远远高于其他两种诊断方法.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1,3)-β-D-葡聚糖和细菌内毒素的检测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GM试验和G试验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高东田;申爱华

    目的 探讨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和(1,3)-β-D-葡聚糖(G)试验对临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GM试验和G试验分别检测IPFI患者GM和G抗原水平,计算GM和G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和漏诊率等指标.查阅病历回顾性调查IPFI患者的年龄、科室、并发疾病、真菌种类、相关感染指标和药物疗效.结果 在435例IPFI患者中,男性占63.0%,女性占37.0%.年龄(55.3±26.6)岁,50岁以上者占64.1%.呼吸内科、儿科和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较多,分别占30.6%、17.5%和14.2%.重症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患者占31.5%.分离出烟曲霉88株,白念珠菌36株、热带念珠菌12株、光滑念珠菌6株.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升高率依次为77.0%、91.6%、82.9%.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和漏诊率GM试验分别为86.3%、93.0%、91.4%、88.7%、89.9%和13.7%,G试验分别为78.3%、77.2%、80.4%、74.9%、77.8%和21.7%.GM试验和G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34.7%和42.3%,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伏立康唑平均有效率为81.4%,卡泊芬净平均有效率为58.8%.结论 GM和G试验对IPFI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小儿和5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重症肺炎、COPD、血液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脑出血、脑梗死、尿毒症、肿瘤、烟曲霉感染及白念珠菌感染是IPFI的危险因素.经验选用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治疗IPFI的疗效较好.

  • 真菌(1,3)-β-D-葡聚糖多克隆抗体制备及 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的建立

    作者:严俊;杨葳;翟栓柱;薛知信;郁彭;周泽奇

    目的:建立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1,3)-β-D-葡聚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体系。方法经蛋白修饰的(1,3)-β-D-葡聚糖和真菌提取物作为免疫原制备兔多克隆抗体,并对高效价交叉反应弱的抗体进行纯化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后建立真菌(1,3)-β-D-葡聚糖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结果建立的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线性范围为3.125~200 pg/mL。添加100、25和6.25 pg/mL抗原的血清回收率为97.8%~113.6%,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15%。该检测体系能有效地从血清样本中检出低浓度的烟曲霉、白念珠菌和高浓度的隐球菌,并且对结核分枝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5种细菌抗干扰能力强。结论利用(1,3)-β-D-葡聚糖作为包被抗原,酶标抗体HRP-Ab3B作为检测抗体,成功建立了(1,3)-β-D-葡聚糖ELISA竞争法检测体系。

  • 儿童血液真菌抗原检测的应用研究

    作者:赵醴;王莹;周云芳;李璧如;陈静;薛惠良;汤静燕

    目的 评价血液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和(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试验及两者联合应用在儿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高危人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GM采用舣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Platelia~(TM) Aspergillus试剂盒)检测,BG采用动态浊度法(GKT-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GM阳性定义为连续2次不同时点I≥0.5或单次,I≥0.8;BG阳性为≥10 pg/ml.结果 130例入选研究,其中确诊IFI 2例,临床诊断20例.BG和GM试验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1.8%,82.4%和75.0%,94.4%.两者联合应用诊断侵袭性曲霉菌病(IA)敏感度为50.0%,特异度为96.3%.结论 BG和GM对儿童IFI检测有较好的敏感件和特异性,有助于高危患者的筛查.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IA诊断的特异性.

  • 血浆(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对器官移植术后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宇清;高蕾;朱小敏;张杏怡;周新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在早期诊断器官移植术后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2月在本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器官(或组织)移植合并有肺部病变的患者60例,分别为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肾移植和肝移植.入选患者在住院期间每周采集2次全血,进行血浆G试验和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检测.10例健康志愿者均采血1次.结果 32例确诊和临床诊断IPFI患者共采集35株致病型真菌,主要为曲霉菌(22株);有12例患者G试验结果为阴性.单份血浆标本G试验阳性的敏感性为60%~71.4%, 特异性为74.7%~89.7%, 连续双份血浆标本G试验阳性的敏感性(40%~57.1%)略有降低,但特异性(86.7%~98.3%)有所升高.G试验较痰液真菌培养平均提前8.2 d出现阳性结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较典型影像学改变也平均提前3 d(P<0.05).结论 通过连续检测血浆BG浓度,G试验对器官移植术后合并IPFI的诊断敏感性接近60%, 特异性则达到98%; 且较微生物学培养及典型影像学改变更早出现阳性结果.

  • (1,3)-β-D-葡聚糖检测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于农;金欣;左向华;陈建魁;宋世平;尹秀云

    检查阳性时间,亦早于临床确诊时间,两组BG检测结果与其他方法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BG可作为早期诊断IFI无创检测手段之一,用来常规动态监测高危患者,能够更早地检出IFI.

  • G试验联合GM试验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价值

    作者:陈婷婷;刘永林;钱煦岱;李晓芳;包文婷;李强

    目的 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G试验)联合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试验)检测诊断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0月存在侵袭性真菌感染因素的304例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真菌学指标.利用G试验ROC曲线,寻求G试验适的诊断界值,结合GM试验,评价G试验及联合GM试验在IFD中的诊断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G试验≥150.55pg/ml时,灵敏度与特异性之和大,AUC=0.803[(95%CI0.734-0.878),P<0.01];以G试验≥150.55pg/ml,GM≥0.5为界值,G试验、G试验串联GM试验和G试验并联GM试验诊断IFD灵敏度分别为66.67%、38.46%、82.05%;特异性分别为92.37%、98.20%、88.34%;阳性预测值为60.46%、78.94%、55.17%;阴性预测值为94.06%、90.12%、96.57%.结论 G试验联合GM试验并联能增加诊断的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串联能增加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两者联合应用,既能指导临床抗真菌治疗,又可以避免过度用药.

41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