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动物模型影响因素探析

    作者:谢宁;段新芬;牛英才

    在临床脑血管疾病中,70%以上为脑缺血性疾病,其中60%为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因此建立一种稳定性好、重复性好、损伤小、梗塞部位确定和成功率较高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对于实验缺血性中风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评价的研究,均有重要的价值.

  • 基于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比较研究

    作者:缪培;张通;米海霞

    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的方式有很多,由线栓法制备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目前被公认是较为理想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但该方法仍存在技术要求高、模型差异性大、动物死亡率高等缺陷。目前不少国内外学者通过改变线栓保留时间、线栓入路、线栓类型及线栓插入深度等制造了多种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本文分别对不同的线栓法模型之间以及线栓法和其他造模方式之间进行比较,发现不同的脑缺血模型脑梗死病理生理变化不同,对于大鼠的影响也不同。

  • 提高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性兔脑缺血模型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研究

    作者:孔令琦;谢敬霞;韩鸿宾;刘洪东;郎宁;裴新龙

    目的探讨提高线栓法在制作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方法.方法 67只雄性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12只,用于进行颈动脉系统血管铸型,以观察颈动脉系统的走行特点及分支情况;B组7只,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36只,用于探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兔脑缺血模型时合适的线栓头端直径;D组12只,用于对C组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对于B组以及C、D组插线成功的动物分别于插线后30 min、1 h、2 h、3 h、和6 h行T2WI和DWI检查,C组线栓插入颈内动脉小于4.0 cm的动物改行颈动脉系统血管铸型.结果颈动脉系统血管铸型可以清楚地显示兔颈动脉系统的走行特点及分支情况;适合造成局灶性脑缺血的线栓头端直径是0.51~0.55 mm;当枕动脉起自颈内动脉时线栓很容易进入枕动脉而导致手术失败.通过选择合适的线栓和正确控制插线的方向,该模型的成功率由开始的25%提高至83.33%.结论选择合适的线栓以及熟悉兔颈内动脉系统的解剖及变异情况能够明显提高线栓法在制作局灶性兔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 线栓法兔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在急性脑缺血磁共振研究中的价值

    作者:孔令琦;谢敬霞;韩鸿宾;郎宁;裴新龙

    目的观察线栓法兔MCAo模型缺血区水分子扩散变化的规律,探讨该模型在急性脑缺血磁共振研究中的价值.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48只,其中6只用来做空白对照,42只用来行线栓法MCAo,对于插线成功的动物,在插线后30 min、1 h、2 h、3 h、6 h、10 h、24 h及7天分别行T2WI和DWI检查,观察MCAo后缺血区扩散异常在各时段扩散异常容积及ADC值的变化规律,比较枕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的情况下,扩散异常容积及ADC值的变化规律的异同.结果在MCAo 30 min后,DWI上即出现异常高信号,高信号范围逐渐增大,约在24 h后范围增大不再明显.在T2WI上出现异常的平均时间是(2.34±0.97)h,约在MCAo 10 h后T2WI上病变范围与DWI上的扩散异常区一致.MCAo后缺血区ADC值的变化表现为早期的逐渐下降以及随后的回升,基底节区ADC值的下降早于额顶叶皮质区.在枕动脉起自颈内动脉组与枕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组之间,扩散异常的容积及ADC演变的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线栓法兔MCAo模型缺血区水分子的扩散变化规律符合以往描述的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缺血区的演变规律,适合于进行急性脑缺血的磁共振研究.

  • 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脑局部低灌注模型的研究

    作者:胡凌;高培毅

    目的建立稳定的可重复的大鼠脑局部低灌注模型,并通过CT灌注等方法验证其可靠性.方法 27只实验用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低灌注6 h组和脑梗死6 h组).模型的制备采用改良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在术中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实时监测局部大脑中动脉区脑血流量,术后利用CT灌注成像对血流状况进行观察,并与病理检查、TTC染色等对照.结果梗死组 CT灌注参数rCBF较低灌注组明显下降,病理检查呈典型脑梗死改变;低灌注组仅见脑缺血病变.结论在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实时监测术中血流状态,可以有效建立不同程度的大鼠脑局部血流低灌注模型.

  •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影响因素的探讨

    作者:胡凌;高培毅

    缺血性脑血管病研究的开展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颈内动脉内插入尼龙线的方法不用开颅、可再灌注,损伤小,故适用范围广泛.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缺血模型是研究脑缺血的标准动物模型,许多学者在动物的选择、尼龙线的制备、放入方法和深度、并发症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本文就影响这一模型的各种因素进行综述.

  •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实验动物模型制备

    作者:余国龙;胡柯;欧雅丽;杨天伦

    目的 探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 采用线栓法对84只雄性SHR进行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作,并以30只SD大鼠作为对照.术后24 h应用神经行为学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评价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的成功率及可靠性.结果 SHR组模型制作成功60只(71.4 %),术中、术后死亡20只(23.8%)、未成功4只(4.8%),而SD大鼠模型制作成功26只(86.7%),术中、术后死亡3.只(10.0%),未成功1只(3.3%).SHR组模型制作成功率低于SD大鼠,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9,P>0.05).SHR组脑梗死面积百分比平均值较SD大鼠组显著增加[(42.6±5.6)%比(29.5±6.7)%,P<0.05],SHR组神经行为学损伤亦更严重(P<0.05).结论 采用线栓法制作SHR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可行,稳定性较好.

  • 改良线栓法制备家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作者:杨玉;张芳妹;葛朝明;蔡宏斌;范祯祯;王浩玥;马宗艳;张旭东;刘沛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家兔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造模前将45只健康清洁级成年新西兰家兔分为假手术组(5只)及模型组(40只),用自制头端蘸有石蜡的2-0钓鱼线作为线栓,由颈外动脉残端剪口,经颈内动脉置人颅内,堵塞大脑中动脉起始部,6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分视为造模成功.麻醉处死家兔,用2%2,3,5-三苯基氯化四唑溶液对脑片进行染色,观察梗死灶情况.对模型组中造模成功、失败及死亡的实验兔进行线栓头端直径、线栓置入深度的比较. 结果 模型组40只,其中死亡6只,包括术后4h内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4只、因麻醉意外死亡2只,死亡率为15.0%;失败7只,主要为脑血管痉挛及线栓置入深度不足;造模成功27只,成功率67.5%.假手术组全部存活.造模成功家兔的线栓头端直径、置人深度分别与死亡及失败结局家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直径(mm):(0.52 ±0.14)比(0.45±0.40)和(0.58 ±0.17);深度(cm):(5.49±0.17)比(6.04±0.11)和(4.26±0.30);均P<0.05]. 结论 改良线栓法可成功制备家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操作简便,且可重复.

  • 用微动脉夹夹闭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作者:金荣;赵育梅;徐超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和疗效鉴定均需要建立有效、稳定的动物模型.至今为止,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了多种动物和实验方法,目前国内多采用大鼠线栓法,由于此模型受客观因素(尼龙线韧度、直径、线头制备,鼠种以及来源和体重)影响较大和实验者对插线力度大小的控制不同均可造成致模阳性率以及梗死程度的较大差异[1].因此,建立一种有效的脑缺血模型十分必要.

  • 尤瑞克林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肝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国前;王杰华;杨小霞;陈淑增;许秀秀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对脑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实验组,每组8只。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组于再灌注后5 min静脉注射尤瑞克林3.5×10-3 PNA U· kg-1。在缺血2 h再灌注48 h后,断头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法和PCR法检测脑组织中HGF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脑组织中HGF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尤瑞克林可能通过促进HGF的表达来发挥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改良研究

    作者:沈斌;Xu Haoliang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 旨在对传统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进行改良以提高实验成功率.方法 选择SD大鼠50只,对传统制备方法进行改良.改良方法包括:1)激光多普勒流量仪监测脑血流;2)将脑血流严格降低到正常15%以下;3)对侧颈总动脉夹闭;4)选择头端5 mm包被硅橡胶直径0.35 mm的尼龙线作为栓线.结果 脑血流监测可准确判断插线是否成功,当栓线插到合适位置时,脑血流迅速下降至30%以下,但很少降到15%以下;对侧颈总动脉夹闭,一般可将脑血流降至正常15%以下.造模成功率88%.结论 改良后方法优于传统方法,制备模型过程中,严密监测脑血流、夹闭左颈总动脉以严格控制脑血流量至正常15%以下,是提高造模成功率的关键.应用头端包被硅橡胶的丝线对血管损伤小.

  • 制作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要点及体会

    作者:何芳雁;韩春妮;李艳;林青

    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具有无需开颅、缺血时间可控、梗塞部位较明确等优点,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用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我们对常用的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介绍我们对复制该模型的要点及体会.

  • 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的研究进展与思路

    作者:翟小虎;王斌;宋亚刚;沈甜;马忠英;文爱东

    线栓法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中应用广泛,但影响其成功率的因素有很多种,本文意于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模型制作方法.通过查找大量文献,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在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过程中,脑缺血实验动物模型为非常重要的研究途径,而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大鼠的选择、麻醉药品使用、栓线的使用和手术方法等都是影响模型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本文便是对线栓法制作大鼠局部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和特点作一综述及介绍.

  • 新型查尔酮FMC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梁海;吴久鸿

    目的 研究新型查尔酮(FMC)(3'-甲酰基-4',6'-二羟基-2'-甲氧基--5'-甲基查尔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重复性好、梗死部位恒定、成功率高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水溶性的FMC溶液腹腔注射,观察FMC对脑缺血大鼠神经行为、脑梗死范围以及脑组织的含水量、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影响.结果 术后出现追尾征及特殊体态,于2h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出现缺血.脑组织TTC染色均匀,出现梗死的脑组织面积相对于全脑百分比为27.96%±9.45%,动物模型成功率为78.6%.FMC组的脑含水量、MDA显著降低,SOD显著升高,梗死率降低.结论 本方法构成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大鼠体重和年龄、麻醉剂应用、栓线直径和插入深度、控制出血和术后护理等是模型制作成功的关键因素.FMC可能通过降低脑组织水含量、MDA水平,升高SOD水平,减少梗死体积,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 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研究及体会

    作者:张亚敏;徐虹;孙华;陈素辉;王富明

    目的 探索用线栓法制作稳定、可重复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组1体重控制为230~249g;组2体重控制为250 ~269g,每组10只.以改良的Longa法使用特定型号栓线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缺血2h后拔出线栓实现再灌注,并评估两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再灌注24h时取脑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并比较两组大鼠的死亡率,神经功能评分和相对脑梗死体积.结果 两组大鼠的死亡率均为10%,组1神经功能评分相对稳定,个体差异小,显著高于组2(P<0.05);组2的脑相对梗死体积小于组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38±6g(230 ~ 249g)的SD大鼠采用沙东2636-4A型号的栓线可得到稳定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线栓法大鼠MCAO模型制作的要点及经验总结

    作者:林军;李艳芳;李冲;蒙兰青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接近于人体活体局灶脑缺血的动物模型而被广泛用于局灶性脑缺血的科学研究,线栓法具有不开颅、易操作、创伤小、重复性好、可准确控制缺血及再灌注时间等优点,是广大研究者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首选的方法,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是目前研究局灶性脑缺血的理想模型.但其成功率仍受很多要素的影响,如大鼠的选择、麻醉剂的选用、线栓的制备、术前准备、手术流程及术后护理等要素均可影响造模成功.

  •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进展及评价

    作者:刘敬霞;李建生

    综述并评价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根据近十余年的中外文献和相关成就,从制备用材料、操作过程、具体方法及其改进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其优点与不足予以评价.线栓法制备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目前被公认是较为理想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一步的研究应放在控制模型制备的各种影响因素,使该模型的制备更为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利于我们国内脑缺血病理生理机制的深入探讨,并有利于对我国中药脑保护剂确切疗效的评价.

  • 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手术操作的研究进展

    作者:石将通;赵忠;蒙息标;田顺亮

    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被普遍认为是标准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该模型在制备过程中,易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手术操作对模型的成功制作起着关键作用。文章从大鼠颈部主要动脉的解剖位置、手术切口位置的选择、手术左右侧别的选择,以及插线位置的选择进行了综述。

  • 改良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作者:陈晓娟;肖宗宇;潘琪;王莉;侯倩;雷延成;吴世政

    目的:通过改良线栓法建立稳定的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参考Longa法并适当改进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0只,对照组30只。实验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近心端,夹闭颈总动脉远心端,颈总动脉剪一小口,从颈总动脉经颈内动脉插入线栓,缺血1 h后,在麻醉状态下完全拔出线栓,并结扎颈内动脉远心端。对照组结扎右侧颈内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但不插入线栓。术后取脑组织行TTC染色,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经改良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成功率达82.75%,平均操作时间约(20.4±5.3)min,模型大鼠右侧眼裂变小,行走时向右侧转圈,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在3~4分,经TTC染色梗死侧大脑半球颜色苍白,脑梗死区范围一致,梗死体积约(34.62±5.32)%;对照组无任何临床症状,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经TTC染色无梗死灶。结论:通过改良,成功建立了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尼龙线直径和硬度对大鼠线栓法脑缺血模型成功率的影响

    作者:关云谦;陈彪;周茗;邹春林;张愚

    大鼠线栓法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栓堵血管是在非直视下进行的,容易发生不缺血或尼龙线刺破颅底动脉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两种失败的情况.各个实验室多将在成功率和SAH发生率上的差异归因于动物的品系、体重和插入深度上的差异等[1],但对于尼龙线的直径和硬度对模型成功率影响的研究不多见.本研究主要探讨了这两种因素对模型成功率的影响.

97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