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效液相法测定八角属部分植物果实中莽草酸的含量

    作者:王晓强;郭亚健;杨春澍

    目的:建立莽草酸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NH2键合相硅胶柱,乙腈-2%H3PO4(95∶5)为移动相,检测波长213 nm, HPLC法。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8.5%,RSD为1.67%(n=5)。结论:适用于含莽草酸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控制。

  • 野八角的化学成分

    作者:柳继锋;张雪梅;施瑶;张泉;马云保;陈纪军

    目的:研究八角科Illiciaceae植物野八角Illicium simonsii茎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Rp-C8,Rp-C18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野八角茎叶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分别鉴定为ficusesquilignan A(1),醉鱼草醇C(2),醉鱼草醇D(3),leptolepisol A(4),acemikol(5),aviculin(6),山柰酚(7),槲皮素(8),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9),花旗松素-3-O-β-D-吡喃木糖苷(10),benzyl-2-O-β-D-glucopyranosyl-2,6-dihydroxybenzoate(11),2,4-dihydroxy-3,6-dimethyl-methyl-benzoate(12),biondinin C(13),莽草酸(14).结论:除化合物9,14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中缅八角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王佳平;管正叶;董传福;高莉;罗仕德;王易芬

    通过采用正相硅胶色谱,葡聚糖凝胶LH-20,Rp-C18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多种分离方法,运用波谱方法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鉴定,从中缅八角Illicium burmanicum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经波谱解析鉴定为7S,8R-赤式-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1),7R,8R-苏式-4,7,9,9’-四羟基-3,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2),polystachyol(3),(-)-马尾松树脂醇(4),angustanoic acid F(5),反式水合蒎醇(6),(3S,6R)-6,7-二羟基-6,7-二氢芳樟醇(7),(3S,6S)-6,7-二羟基-6,7-二氢芳樟醇(8),2,6-二甲氧基-4-烯丙基苯酚(9),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0),3-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11),香草酸甲酯(12),莽草酸乙酯(13)和β-谷甾醇(14).除化合物14外,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中缅八角中分离得到.

  • 红茴香甲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贺兰云;黄海疆

    研究红茴香茎部甲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运用HP-20、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高效制备液相等分离技术,对甲醇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MS)、波谱数据分析(1H,13C-NMR)进行结构鉴定.从甲醇部位分离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4-羟基-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2),3-甲氧基-4-羟基-苯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3),3-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4),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甲酸甲酯(5).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八角果实及枝叶亚临界C02萃取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作者:缪剑华;郭勇;宋芸娟;肖培根

    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为木兰科八角属植物,又叫八角茴香(<本草纲目>)、大茴香、唛角(广西壮语),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药食同源"经济树种,主产于广西,福建、广东,云南也有部分种植[1].

  • GC-MS分析八角茴香种子CO2超临界流体萃取物中的脂肪酸成分

    作者:袁经权;冯洁;缪剑华;杨峻山

    八角茴香又称八角,为木兰科八角属植物,Illicium verum Hook.f.的果实,其味辛、性温,有温阳散寒、理气止痛功效,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等症[1].

  • 大八角枝叶中1个新的松香烷型二萜化合物

    作者:方振峰;刘欣;张丽;张涛

    目的 研究大八角(lllicius majus Hoot et Thoms)枝叶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快速制备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IR、NMR、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大八角枝叶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majusanicol(1),angustanoic acid G(2),对羟基苯乙醇(3),对羟基苯甲酸(4),间羟基苯甲酸(5)和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6).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松香烷型二萜化合物,化合物3~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披针叶茴香果实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李慧娟;王丽霞;刘孟奇;张雁冰;毕跃峰;柳继锋

    目的 研究八角科(Illiciaceae)植物披针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等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披针叶茴香果实的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分别鉴定为2,4-dihydroxy-allylbenzene-2-O-β-D-glucopyranoside(1),(+)-儿茶素(2),槲皮素-3-O-β-L-鼠李糖苷(3),芦丁(4),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5),6-deoxy-1-hydroxy neoanisatin(6),莽草毒素(7),ieariside E3(8),(7S,8R)-urolignoside(9),对羟基苯甲酸(10),莽草酸(11),β-谷甾醇(12).结论 化合物1,4~6,8~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野八角茎叶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柳继锋;张雪梅;施瑶;张泉;马云保;陈纪军

    目的 对野八角Illicium simonsii茎和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野八角的干燥茎叶用95%乙醇提取,依次用石油醚、氯仿、正丁醇萃取,对氯仿部分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MS、1H-NMR、13C-NMR)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氯仿部分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其中包括7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veranisatins D(1)、莽草毒素(2)、merrillianolide (3)、bullatantriol (4)、(-)-clovane-2,9-diol (5)、caryolane-1,9β-diol (6)、oplodiol (7)、4-ally-2,6-dimethoxyphenol (8)、(-)-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9)、槲皮素- 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1).结论 化合物4~7为首次从八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大八角枝叶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方振峰;凌志群;施璐;曹晓琴;张涛

    目的 研究大八角Illicius majus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中压快速制备色谱和反相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利用电喷雾质谱(ESI-MS)、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等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通过MTT比色法评价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大八角枝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甲氧基山柰酚-3-O-吡喃鼠李糖苷(1)、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2)、山柰酚-3-O-阿拉伯糖苷(3)、8'-氧代-6-羟基-二氢红花菜豆酸(4)、4-O-methylcedrusin (5)、左旋马尾松树脂醇(6)、(7S,8R)-4,9,9'-三羟基-3,3',5-三甲氧基二氢苯并呋喃木脂素(7)、vladinol F(8)、9,9'-二羟基-3,3'-二甲氧基二氢苯并呋喃木脂素-4-O-吡喃鼠李糖苷(9)、槲皮素-3-O-吡喃鼠李糖苷(10)、山柰酚-3-O-吡喃鼠李糖苷(11)、牡荆素(12)、3,5,7-三羟基色原酮-3-O-葡萄糖苷(13)和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4).14个化合物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胃癌细胞BGC-823以及人肺癌细胞A549的IC5o值均大于10 μmol/L.结论 1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3、5、7~9和14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14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 大八角枝叶中1个新的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化合物

    作者:方振峰;张丽;刘欣;张涛

    目的 研究大八角Illicius majus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快速制备色谱和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HR-ESI-MS、1D-NMR、2D-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通过MTT法评价了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大八角枝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个seco-prezizaane型倍半萜,命名为大八角酮(1).化合物1对人结肠癌细胞HCT-8、人肝癌细胞Bel-7402、人胃癌细胞BGC-823以及人肺癌细胞A549的IC50值分别为42.3、48.5、51.1和39.9 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1个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

  • 八角属药用植物资源

    作者:林祁

    目的报道世界性八角属药用植物资源状况.方法根据对18个国家121个标本馆收藏的10 000余份八角属植物标本研究和文献资料的查阅.结果全世界共有八角属药用植物15种,它们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和越南.本文报道了八角属各种药用植物的省级分布、生境及药用价值.结论中国八角属药用植物资源为丰富,应当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

  • 红茴香叶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靳凤云;武孔云;张连富;张俊巍;张燕

    红茴香系木兰科八角属植物Illicium henryiDiels,主产于我国云南、湖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贵州省主要分布于毕节、正安、印江(梵净山)、江口、松桃、修文及雷山等县.红茴香叶和果提取的芳香油,可镇呕行气,治胃寒呕吐,而达健胃之功效.也可作香料.也用于外伤出血、骨折劳伤等症[1].红茴香果、根和皮的成分已有研究报道[2,3],而叶中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

  • 血液灌流成功抢救红茴香中毒1例

    作者:王锦程;唐亚慧;洪广亮;卢中秋

    红茴香又称红毒茴、野茴香、山八角等,系木兰科八角属植物的一种,民间常使用其根、皮入药,起到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但服用过量也会引起中毒,危及生命[1]。近日,本院收治1例红茴香中毒的急诊患者,经过血液灌流(HP)、补液、降颅内压等综合治疗抢救成功,报告如下。

  • 八角属植物中的C6-C3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作者:邓华平;孙蕾;席忠新;李霞;陈程;孙连娜

    八角属植物中富含C6-C3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多样,有苯丙素类、木质素类和独特新颖的植物醌类,并具有较好的抗炎、神经营养、抗癌和抗氧化等活性,药用开发前景广阔.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该属植物C6-C3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开发该属植物提供参考.

  • 八角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作者:焦方文;刘玉红;王集会

    总结了近五年八角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新进展,详细列出了从十几种八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和从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到的化合物,包括名称、结构类型、生物来源.按照化合物所属结构类型进行分类总结,主要包括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甾体类、挥发油等.同时也对该属植物的药理活性进行了概述,发现该属植物具有良好的抑菌、抗炎镇痛和抗氧化活性,为该属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参考文献28篇.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