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机动车尾气对大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谢海玲;彭佳丽;张觉昂;曾浩鹏;银宇;李翔;张坚松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机动车尾气对大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方法:取30只 SD 大鼠,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吸入尾气2天组;吸入尾气4天组;吸入尾气6天组;吸入尾气8天组,每组6只。采用小动物呼吸机,肺组织切片 PAS 和 HE 染色,检测各组大鼠呼吸道反应性,肺组织杯状细胞化生指数、上皮粘液储备指数和炎症细胞数量。结果:随着尾气吸入时间的延长,大鼠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气道高反应性,同时,呼吸道粘液分泌量显著增加,气道炎症明显加重。结论:吸入机动车尾气能引发并加重气道高反应性。

  • 臭氧应激大鼠肺组织水通道蛋白5的表达及分布

    作者:邓雪凤;周沙;陈超;陈令佳;郭伟;李翔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气道高反应大鼠肺组织AQP5的分布和表达.方法:取14只SPF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臭氧应激组;每组7只.运用Western Blot,RT-PCR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大鼠肺组织AQP5的表达量,定位AQP5在肺内的分布.结果:臭氧应激组大鼠AQP5主要分布在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Ⅰ型上皮细胞,其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在气道高反应过程中,AQP5的表达下调可能与气道失稳态有关.

  • 水通道蛋白1对气道高反应大鼠粘液高分泌的影响

    作者:熊本强;李翔;李喜兵;陈秋霞;张坚松

    目的:本实验观察臭氧应激后大鼠肺组织AQP1的表达对气道粘液的量和质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臭氧应激组;臭氧应激+地塞米松治疗组;每组10只.分组检测支气管分泌粘蛋白总量、肺组织粘蛋白基因MUC5AC表达改变和臭氧应激后肺组织AQP1的量,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大鼠肺组织有MUC5AC表达,臭氧应激数天后,大鼠气道粘液分泌量明显增加,且MUC5AC表达随之增多,两者呈现正相关趋势.随着AQP1的表达下降,气道高反应大鼠粘液分泌量明显增多,MUC5AC的表达也增多.提示AQP1的表达与气道粘液分泌总量呈现负相关的趋势;AQP1的表达与粘液中的MUC5AC表达呈现负相关的趋势.结论:在气道高反应性过程中,粘液高分泌状态与MUC5AC的表达水平有关,AQP1的表达下调可增加支气管粘液的分泌量和MUC5AC的表达.

  • 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血清IgE水平与哮喘发生的关系

    作者:卞金陵

    本文旨在分析过敏性咳嗽患儿的实验室指标以及与哮喘发生的关系, 给临床医生诊治提供依据.

  • 滨蒿内酯对ryanodine介导哮喘豚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内钙释放的抑制作用

    作者:滕赞;王嫘;李智

    目的 该实验就滨蒿内酯(Scoparne,Sco)降低气道平滑肌细胞(airway smooth muscle Cells,ASMC)细胞内钙浓度(cytoplasmic Ca2+ concentration,[Ca2+]i)的途径及平喘作用的机理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 建立卵蛋白诱导的哮喘豚鼠模型,通过离体豚鼠气管环的舒缩实验和测定培养的ASMCs [Ca2+]i浓度的方法,分析Sco对哮喘豚鼠ryanodine受体介导的内钙释放的影响.结果 显示在细胞外含钙或无钙时,预先给予Scoparone可抑制5μmol/L ryanodine引起的正常、哮喘组豚鼠离体气管环收缩反应;Scoparone可明显降低对照组及哮喘组豚鼠原代培养ASMCs [Ca2+]i水平且哮喘组更为明显(P <0.01);Scoparone明显降低原代培养的ASMCs [Ca2+]i对5μmol/L ryanodine的反应性(P<0.01).结论 Sco明显降低正常和哮喘豚鼠原代培养的ASMCs [Ca2+]i,对后者的作用明显大于前者;Sco对ASMCs的[Ca2+]i降低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内钙释放途径实现的,明显抑制哮喘豚鼠ASMCs ryanodine受体介导的内钙释放.

  • RSV感染大鼠肺部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初步研究

    作者:覃庆武;潘频华;赵然然;王慧;胡成平

    目的 观察RSV反复感染幼龄SD大鼠肺组织炎症及气道反应性的改变,初步探讨RSV感染大鼠肺组织MAPK信号转导通路的表达变化.方法 2周龄SD大鼠分实验组10只,反复RSV滴鼻;对照组10只.于第8周进行气道反应性测定,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炎症程度,原位杂交检测肺组织中RSV RNA的表达,免疫组化及蛋白印迹检测肺组织p_(ERK)、pJNK、pP38的表达差异.结果 ①气道反应性: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气道阻力的基础值没有明显差异(P=0.085);随着吸入组氨浓度的增高,实验组大鼠气道阻力较对照组明显增高.②肺部炎症:RSV反复感染幼龄SD大鼠的肺组织出现较严重的炎症反应.③原住杂交:实验组大鼠肺组织中可见明显的RSV RNA阳性信号.④免疫组化及蛋白印迹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肺组织pERK表达增高,pJNK表达下降,p_(P38)表达无明显差异.结论 RSV反复感染使幼龄SD大鼠肺部出现明显炎症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使MAPK级联反应通路中ERK通路活化水平增高、SAPK/JNK通路活化水平受抑制,而对P38通路没有明显影响.

  • 肺表面活性物质对哮喘大鼠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作者:邱晨;史菲

    目的:通过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大鼠哮喘模型的干预,观察哮喘大鼠体内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变化,探讨PS治疗哮喘的机理.方法:采用卵蛋白致大鼠过敏性哮喘的实验模型,设立正常对照组、哮喘对照组、PS治疗组,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哮喘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SOD活力降低(P<0.01),MDA含量升高(P<0.001);PS治疗组血清SOD活力高于哮喘对照组(P<0.05),MDA含量低于哮喘对照组(P<0.05);而PS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OD活力及MDA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哮喘大鼠发作期体内氧自由基增多、抗氧化能力下降,使用PS治疗后,氧自由基减少,氧化-抗氧化系统的失衡有所纠正,提示PS在哮喘治疗方面重要的应用前景.

  • 血清白细胞介素-13、17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

    作者:吴为群;江宏志;吴忠道;严英硕;谢灿茂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 (IL)-13、 IL-17与气道高反应性 (AHR)的关系. 方法对 20例非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者、 14例稳定期 COPD患者、 21例非急性发作期慢性支气管炎 (CB)患者和 10例正常参照者行气道激发试验.采用 ELISA法测定四组受试者的血清 IL-13和 IL-17.结果伴有 AHR的哮喘患者血清 IL-13水平 (53.62± 8.85) pg/ml和 COPD、 CB患者血清 IL-13水平( 48.15± 6.02) pg/ml均较正常人( 39.99± 5.95) pg/ml明显升高 (P< 0.05). 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 IL-13与哮喘患者 PC20FEV1呈负相关( r=- 0.602, P< 0.01),与 COPD、 CB患者 PC20FEV1也呈负相关( r=- 0.632, P< 0.05).哮喘患者血清 IL-17水平( 18.10± 3.90) pg/ml较正常人( 14.40± 4.05) pg/ml显著升高 (P< 0.05); 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 IL-17与 COPD、 CB和哮喘患者 PC20FEV1无显著相关性 (P >0.05). 结论血清 IL-13与哮喘、 COPD、 CB患者 AHR的发生相关;而血清 IL-17与 AHR无明显相关性.

  • 甲醛暴露对哮喘大鼠气道反应性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影响

    作者:金美花;苏立明;池永学;元熙哲

    目的 探讨甲醛暴露对哮喘大鼠气道反应性及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Wistar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哮喘模型组.C和D组分别为甲醛低、高质量浓度(12.5、25.0mg/m<'3>)哮喘组.每只大鼠染毒结束1周后处死,测量每只大鼠的气道阻力30 min的变化,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3和免疫球蛋白(Ig)E的水平.结果 ①B、C、D组大鼠的气道阻力、血清IgE、IL-13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P<0.01),C、D组大鼠的气道阻力、血清IgE、IL-13水平均较B组明显升高(P<0.01);②D组比C组气道阻力,血清IL-13、IgE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③肺组织病理切片中C、D组管壁周围均出现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为主;可见上皮细胞绒毛倒伏、粘连、脱落;杯状细胞大量增生,基底膜明显增厚等改变.结论 吸入甲醛可加重哮喘大鼠气道阻力和气道炎症反应.

  • 柴油废气颗粒对大鼠气道反应性及肺部病理改变影响

    作者:池永学;元熙哲;苏立明;金正勇;张英实

    目的 探讨空气污染物中柴油废气颗粒(DEP)的吸入对哮喘模型大鼠的气道反应性和肺部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哮喘模型组,利用卵清白蛋白(OVA)制备哮喘模型;C、D、E、F组于第1天开始用OVA攻击(方法与B组相同),之后再给予吸入DEP各1、2、3、4周.每只大鼠均于后一次雾化结束后次日处死,并测定每只大鼠气道阻力(RL)30 min的变化,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的百分比和肺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血清中总ISE的浓度变化.结果 抗原激发后B组RL比A组增高,E、F组的RL比B组明显增高,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186,P<0.01),RL的增高与DEP吸入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948,P<0.01);血清中总IgE的浓度在B组较A组明显增加,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90,P<0.01);C、D、E、F组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EOS%)逐渐增高,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40,P<0.01),实验组BALF中中性粒细胞的浸润逐渐增多,E、F组BALF中的中性粒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较B组明显增高,与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329,P<0.01);肺组织病理切片中可以看到A组上皮细胞完整,气道周围未见炎症细胞的浸润,以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为主,仅有少量的杯状细胞,基底膜未见纤维化,实验组随着DEP的1、2、3、4周的吸入,逐渐出现上皮细胞的减少、中断、脱落,杯状细胞大量增生,气道周围的炎症细胞的浸润及基底膜的纤维化等改变.结论 柴油DEP的吸入可加重哮喘大鼠的气道高反应性和肺部的炎症反应.

  • 祛风补虚法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观察

    作者:叶振宇;王鹏;黄菀怡

    目的:观察祛风补虚法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CV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祛风补虚法基础方加味治疗,对照组以舒氟美口服治疗.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病情积分,第1秒大用力呼气量(FEV1)、大呼气流速(PEF)、用力肺活量(FVC)等.结果:2组治疗前后病情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病情总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后FEV1、FEF、FVC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FEV1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PEF、FVC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均有所降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IgE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祛风补虚法治疗CVA在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上有很好的效果,对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 黄芪注射液对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范钰;万毅刚;万铭;蔡定芳;颜吉丽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对降低气道反应性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5例志愿用黄芪注射液的哮喘患者,治疗前测定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高峰呼气流速(PEF),并用乙酰甲胆碱(Mch)累积量0.033μmol和1.98μmol作激发试验,治疗后再次测定这3项指标。结果:所有患者经黄芪注射液治疗后,一般情况明显改善,FVC、FEV1及PEF明显增加(P<0.05、P<0.01、P<0.01)。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够改善哮喘患者的一般情况,降低哮喘患者的气道反应性。

  • 丹皮酚对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周雪春;李月月;颜贵明

    目的:观察丹皮酚对哮喘大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影响.方法:用卵白蛋白致敏大鼠,抗原攻击后,用肺功能仪测定并记录乙酰胆碱激发的气道高反应性,ELISA法检测血清IgE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哮喘大鼠对不同质量浓度的乙酰胆碱刺激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显著升高(P<0.01),血清IgE水平显著升高(P<0.05);丹皮酚能显著降低乙酰胆碱诱导的气道高反应性,并降低模型大鼠血清IgE水平(P<0.05或P<0.01).结论:丹皮酚可显著改善乙酰胆碱诱导的哮喘大鼠气道高反应性,并能降低哮喘大鼠血清IgE水平,提示丹皮酚可能对防治哮喘的发作具有积极作用.

  • 外源性H2S干预对O3致哮喘小鼠气道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的影响

    作者:周丽芬;林启旺;廖莉;梁梓明;陈庆梓;陈玲玲;黄佳婷;李建华

    目的:探讨外源性硫化氢( hydrogen sulfide,H2 S)对臭氧( ozone,O3)致哮喘小鼠气道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将15只SPF级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O3组和NaHS+O3组,每组5只。 O3处理前0.5 h,对照组和O3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aHS+O3组腹腔注射NaHS(H2S的供体);O3组和NaHS+O3组隔天用O3处理,对照组则呼吸清洁空气。持续4周后无创测定小鼠的气道反应性,随后进行气管环张力测定,通过肺组织HE染色测定支气管基底膜周径( Pbm)和管壁总面积( Wat)并标准化衡量气道重塑程度,并行AB-PAS染色测定肺组织中杯状上皮细胞的变化情况以进一步评价气道重塑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3组小鼠的气道反应性显著增高;NaHS+O3组明显低于O3组,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与对照组相比,O3组小鼠在乙酰甲胆碱刺激时的气管收缩力显著加大;NaHS+O3组明显小于O3组。与对照组相比,O3组小鼠的支气管壁厚度明显加大;NaHS+O3组显著小于O3组但仍大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O3组小鼠肺组织中杯状上皮细胞占气道上皮细胞总面积的百分比显著上升;NaHS+O3组显著低于O3组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H2 S对O3所致哮喘的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有缓解与保护作用,有望为临床药物治疗哮喘提供新靶点。

  • 豚鼠实验性支气管哮喘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血浆中IL-8水平的检测

    作者:莫碧文;王昌明;于方;曾锦荣;林武洲

    目的: 探讨IL-8在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将20只豚鼠随机分为2组:①哮喘组(n=10):用卵蛋白雾化诱导哮喘模型;②正常对照组(n=10).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8水平,用呼吸生理学方法观察豚鼠气道反应性.结果: ①哮喘组BALF中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哮喘组PC20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③BALF中IL-8水平与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均呈显著正相关(r=0.65、 0.68, P<0.01),与PC20值呈显著负相关(r=-0.48,P<0.01).结论: 实验性哮喘时IL-8水平增高,后者可能参与气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过程.

  • 食管灌注盐酸建立气道高反应的豚鼠模型

    作者:李芹子;孔灵菲;张殊娜;仲昭双

    目的:通过盐酸多次灌注食管建立豚鼠食管炎的模型,探讨胃食管反流对呼吸道结构和气道反应性的影响,为建立胃食管反流性哮喘提供动物模型.方法:20只豚鼠食管中下段持续灌注盐酸或生理盐水14 d后,应用氯化乙酰胆碱(ACh)按浓度倍增法依次颈外静脉注射进行支气管激发实验;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并计数灌洗液的细胞总数及分类;提取食管、气管和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随着ACh的成倍递增,模型组与对照组的气道阻力均有增加,当浓度到达25 μg/kg BW以上时,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模型组BALF 的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EOS) 显著高于对照组.模型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食管炎性改变;气道黏膜水肿,部分上皮脱落,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细胞浸润;细支气管管壁增厚,官腔狭窄.对照组食管、气道和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酸性胃食管反流性气道高反应的豚鼠模型,为进一步探讨胃食管反流性哮喘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帮助.

  • BCG-LPS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气道反应性的影响

    作者:李斌恺;赖克方;沈璐;王法霞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BCG?LPS在不同干预时间对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方法:将Balb/c雌鼠随机分为哮喘模型组、NS对照组和BCG?LPS干预组,根据干预的时间和干预制剂剂量的不同将干预组分为:-7LPS1μg、-7LPS10μg、-7LPS100μg、10LPS1μg、10LPS10μg、10LPS100μg、17LPS1μg、17LPS10μg、17LPS100μg组;在末次激发48 h后,测定各浓度级乙酰甲胆碱激发下的增强的呼气间歇(Enhanced Pause,Penh)值,将其与小鼠激发前吸入NS后的Penh的百分比(Penh%NS)作为其气道反应性评价指标,并对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学分析。结果:(1)气道反应性:-7LPS1μg组在Mch为25-50 mg/ml之间的Penh%NS显著低于哮喘组(P<0.05);-7LPS10μg、17LPS10μg和NS组在Mch为3.12-50 mg/ml之间的Penh%NS,显著低于哮喘组(P<0.05);-7LPS100μg和17LPS100μg组在Mch为12.5-50 mg/ml之间的Penh%NS显著低于哮喘组(P<0.05)。(2)气道炎症:-7LPS10μg组的BALF Eos%显著低于哮喘组;-7LPS10μg组的BALF Eos%显著低于-7LPS1μg、-7LPS100μg、10LPS10μg和17LPS10μg组(P<0.05)。结论:BCG?LPS能降低哮喘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减轻哮喘小鼠的气道炎症,早期(-7天)中小剂量的干预效果较佳。

  • 气道反应性增高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刘国荣;程春虹

    目的:分析气道高反应性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怀疑支气管哮喘的患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按检查结果分为研究组(气道反应增高,n=88)和对照组(气道反应正常,n=114),比较两组的临床指标;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气道高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喘息症状发生率(10.2% vs 0.9%)、病程>1年(34.1% vs 7.0%)、吸烟率(44.3% vs 29.8%)、过敏性鼻炎发生率(31.8% vs 13.2%)、哮喘家族史(52.3% vs7.0%)及小气道功能异常发生率(40.9% vs 20.2%)均有显著差异;年龄<40岁(OR值2.800),病程>1年(OR值13.051)、喘息症状(OR值32.743)、过敏性鼻炎病史(OR值3.380)、哮喘家族史(OR值26.811)和小气道功能异常(OR值4.228)是气道高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应用一些简单、易测的临床指标能协助预测气道反应性增高,其中喘息症状、病程>1年和哮喘家族史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白介素-13、Eotaxin与支气管哮喘

    作者:李丹;熊盛道

    白介素(IL)-13是近年来新克隆的Th2型细胞因子,可通过募集、归巢、激活炎性细胞介导嗜酸粒细胞(EOS)的聚集和气道高反应性(AHR).Eotaxin是CC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之一,是唯一与CCR3受体特异性结合的趋化因子,可以促进EOS在气道的募集与活化.IL-13促进Eotaxin在肺组织产生,IL-13和Eotaxin起协同作用提高EOS在肺组织聚集,在哮喘气道炎症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近研究认为通过阻断IL-13和Eotaxin的产生,可能成为治疗哮喘的新方法.

  • ADAM33与支气管哮喘

    作者:葛海燕;黄茂;杨玉

    ADAM33是一种新近发现的ADAM家族成员,其基因的多态性与气道高反应性和支气管哮喘密切相关,该基因表达后影响气道功能更甚于影响气道炎症.显然,理解ADAM33的功能及其对支气管哮喘的作用,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研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为哮喘诊疗提供新思路.

885 条记录 35/45 页 « 12...32333435363738...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