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四物汤及其三味药组方对γ射线照射致血虚证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

    作者:路晓钦;高月;谭洪玲;马增春

    本研究用γ射线照射制备小鼠血虚证模型,通过四物汤及其三味药组方对血虚证小鼠造血系统的影响探讨了四物汤补血作用的配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四物汤全方治疗血虚证效果好;作用靶点不同,四药的君、臣、佐、使含义各一.

  • 四逆汤化学物质基础及配伍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缪萍;裘福荣;蒋健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四逆汤研究的文献回顾,针对四逆汤组方药物的化学成分,整理了其与强心、抗心律失常等药理作用的关系,并从吸收与代谢角度阐明复方的配伍机制,揭示了四逆汤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四逆汤是一首组方简单、疗效确切的经典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目前国内外对四逆汤的主要研究方向多集中在3味药中主要活性成分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但对于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从药物吸收、代谢层面阐释配伍机制的系统研究则较为有限.建议将四逆汤复方药物的有效组分与药理作用结合进行综合分析(PK/PD联接),借鉴现代先进分析技术(如HPLC、LC-MS/MS等),寻找复方体内药效物质基础,诠释减毒增效机制,解析复方配伍规律的科学性,对临床上安全、有效用药和四逆汤方剂的二次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 在体皮肤微透析分析制川乌-白芍配伍对芍药苷局部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杨华生;黎晓丽;吴维刚;吴璐

    目的:考察制川乌对白芍中芍药苷经皮转运的影响,从经皮转运角度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协同增效作用机制.方法:以昆明种清洁级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经皮给予白芍凝胶、制川乌-白芍凝胶和白芍-氮酮凝胶,采用皮肤微透析取样技术,建立HPLC测定透析液中芍药苷的浓度,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14∶ 86),检测波长230 nm;利用DAS 2.0软件计算局部药动学参数,采用扫描电镜考察药物对小鼠皮肤角质层的影响.结果:白芍凝胶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平均滞留时间(MRT0-t),半衰期(t1/2),达峰时间(Tmax)和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3.28±1.01)mg·L-1·h,(3.95 ±0.32)h,(0.92±0.44)h,(2.00±0)h和(0.72 ±0.24) mg·L-1;白芍-制川乌凝胶组MRT0-t,AUC0-t,t1/2,Tmax和Cmax分别为(3.35±0.08)h,(10.64±1.24) mg·L-1·h,(1.32±0.67)h,(1.00 ±0)h和(3.06±0.38)mg·L-1,白芍-氮酮凝胶组AUC0-t,MRT0-t,t1/2,Tmax,Cmax分别为(59.82±13.51) mg·L-1·h,(3.67±0.08)h,(0.89±0.16)h,(2.67 ±0.29)h和(13.24 ±4.14) mg·L-1.与白芍凝胶组比较,制川乌-白芍凝胶组AUC0-t和Cmax均显著增大,Tmax明显缩短.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制川乌作用皮肤后,角质层细胞间隙明显增加,且与氮酮对皮肤的作用类似.结论:制川乌-白芍配伍能显著提高芍药苷的透皮吸收,达到配伍“增效”的目的,这可能与制川乌降低角质层的屏障作用有关.

  •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作者:张宇燕;盖玉权;何昱;吴宪彬;万海同

    “君臣佐使”是中药复方配伍的基本结构,是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派生而来的用以解释传统复方作用机制的重要原则.中药复方药效具有多靶点的特性,用不同的药效指标评价复方配伍机制并不完全一致.结构方程模型可将复方各药效指标整合为综合药效,并基于研究者的先验知识预先设定因子间的依赖关系,不仅能够判别各因子之间的路径系数,还能对整体模型进行拟合和判断.文章首先介绍复方配伍的基本内容,然后阐述了应用结构方程(SEM)建模分析步骤,后基于AMOS软件,以苓桂术甘汤为例展示其在复方配伍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五苓散证的病位以及配伍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刘伟;周春祥

    通过对五苓散相关资料的分析和整理,笔者发现大多数医家对五苓散“水蓄膀胱,气化不利”病机的认识是有待商榷的.故首先对素有争议的太阳经与太阳府的问题进行考证,发现用太阳经和太阳府简单地划分太阳病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进而推出五苓散的病位应在脾而不是在膀胱;其次从脾之转输探讨脾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基于药象理论分析五苓散药物配伍规律等方面作进一步论述,由此得出五苓散治疗水湿内停作用机制应是通过健运脾土达到消除各个脏腑水湿停聚的作用,后以期对临床运用五苓散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滋肾丸配伍机制研究

    作者:戴荣华;张园园;毕开顺

    目的:研究中药成方制剂滋肾丸的配伍机制,确定方中各药味在处方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全拆方实验设计,对不同药味组成的各组方的50%醇提液进行药理试验,选择对小鼠的抗炎实验和对正常小鼠的免疫实验2项药理指标,对所得共7个组方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SREG)与典型相关分析(CCOR) 将药理数据和组方的药味、药量相关联,探讨滋肾丸的配伍机制.结果:确定了方中黄柏和知母相须为用,肉桂反佐行之,三药同用,相反相成的配伍关系,与对该复方中药的传统诠释相一致.结论:本研究为探讨复方中药的配伍机制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 戊己丸不同配伍对代表成分胆汁排泄的影响

    作者:王怡薇;张英丰;李玉洁;杨伟鹏;王彦礼;陈颖;杨庆;李涛;董宇;朱晓新

    目的:探讨戊己丸不同配伍时,代表成分胆汁排泄的变化.从胆汁排泄的角度解释戊己丸的配伍机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得到9个戊己丸复方,加上9个单味药,共18个复方.于十二指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胆汁,用LC-MS测定代表性成分的胆汁浓度,以此计算胆汁排泄率,药-时曲线下面积,并对结果进行方差和极差分析.结果:吴茱萸与小檗碱、巴马汀胆汁排泄呈负相关;白芍与小檗碱、巴马汀胆汁排泄呈正相关;黄连、白芍与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胆汁排泄呈负相关;并且得到了针对各代表成分胆汁排泄的优配伍比例.结论:吴茱萸抑制黄连代表性成分胆汁排泄;白芍促进黄连代表性成分胆汁排泄;黄连、白芍抑制吴茱萸代表性成分胆汁排泄;黄连、吴茱萸抑制白芍代表性成分的胆汁排泄.

  • 基于GC-MS代谢组学法研究黄连、生地黄治疗Ⅱ型糖尿病的配伍机制

    作者:王静;袁子民;李云兴;孔宏伟;许国旺

    该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对黄连、生地黄配伍前后用于Ⅱ型糖尿病治疗的配伍机制进行初步阐明.建立脂肪乳伴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致大鼠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比较黄连、生地黄及其不同比例配伍药对的降血糖、降血脂作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黄连、生地黄配伍前后大鼠尿样代谢轨迹,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研究各组间的代谢物组差异.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黄连、生地黄配伍前后均能降低高血糖、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尿样代谢组的PCA分析结果表明,黄连组接近于正常组,不同配伍比例黄连、生地黄组没有明显区分.确定12个差异代谢物与Ⅱ型糖尿病相关,与模型组相比较,黄连给药后对其中7个差异代谢物有显著的回调作用.黄连、生地黄及其不同配伍比例药对在治疗Ⅱ型糖尿病时,黄连起到主要作用,是君药.生地黄是臣药,辅助黄连药材发挥药效作用,本研究为阐明中药配伍机制奠定基础.

  •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配伍机制研究

    作者:宋福江;范斌;孙健

    综合运用生物信息学、网络生物学等新的视角,研究醒脑静注射液的分子作用机制,揭示处方各药配伍机制科学内涵.该研究借助整合药理学平台V1.0软件的分析功能构建"药材-化合物-靶点"网络、并解析各药在处方中的作用机制信息.从该处方中筛选到795个靶点,建立"药物靶标-疾病靶标"网络后包含302个关键靶标,富集分析显示与MAPK cascade,negative/positive regulation of apoptotic process等生物功能和PI3K/AKT,neurotrophin等信号通路有关.不同药物的靶点功能相似,相互补充,协同归属于共同的信号通路,具有协同增效作用.通过对"核心成分-关键靶标-主要通路"网络分析,麝香在处方的25个核心成分中占据15个,29个核心靶点中麝香涉及25个,其中SLC1A2,AR,PGR,CAT,NMDA受体等靶点与脑梗死相关.麝香、栀子和冰片的配伍对细胞凋亡可以起到双向调控作用,麝香和栀子协同作用于Ras信号通路,提示麝香发挥君药作用,其他3味药物起协同辅助作用.该研究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配伍机制提供了生物信息学支持,为该处方的组方合理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 等量附子不同组方中药制剂中碱性物质量比较研究

    作者:杨霖;范哲贤;李孝栋

    目的 比较等量附子不同组方的4种中药制剂(单一附子汤、姜附汤、四逆汤和参附注射液)中碱性物质的质量浓度.方法 以乌头碱为对照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扫描或检测,分别获得单一附子汤、姜附汤、四逆汤和参附注射液(质量浓度均为附子生药0.2 g/mL)中的碱性物质在200~600 nm波长下的吸光度(A)-波长曲线下面积(吸波面积)和415 nm下溴甲酚绿比色法的A值,计算碱性物质量,并对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吸波面积法和溴甲酚绿比色法获得的结果均准确可信、方法可行,线性方程分别为吸波面积法Y=0.145 42 X+3.240 4,r=0.999 3;溴甲酚绿比色法y=0.008 63 X+0.006 57,r=0.999 5;吸波面积法获得的单一附子汤、姜附汤、四逆汤和参附注射液中的整体碱性物质质量浓度分别为1 137.992、2 907.120、2 455.611、298.208 μg/mL,而溴甲酚绿比色法测得的只是乌头碱类的碱性物质,质量浓度分别为293.824、447.767、343.804、38.382 μg/mL;前者的质量浓度比后者的大得多,但均符合姜附汤>四逆汤>单一附子汤>参附注射液的质量浓度趋势.结论 等量附子不同组方的中药制剂中碱性物质的质量浓度不同,吸波面积法测得的整体碱性物质质量浓度比溴甲酚绿比色法测得的乌头碱类碱性物质质量浓度更全面,对附子中药制剂的配伍机制、量效关系和安全性研究将提供更科学的理论基础.

  • 甘草吸收代谢特征与机制及其配伍用药相互影响研究与思考

    作者:刘卉;陈乐天;恽菲;狄留庆;单进军;赵晓莉;蔡宝昌

    甘草配伍应用减毒增效、调和诸药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多组分物质基础体外相互影响以及药效学/毒效学方面,而且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过程的相互影响上.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与总结,针对甘草皂苷、甘草黄酮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探究甘草吸收和代谢的特征,及其在复方配伍时对其他活性成分吸收与代谢的影响,揭示甘草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为甘草配伍研究提供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依据.

  • 中药药对配伍机制的现代研究

    作者:宋佳;高晓霞;田俊生;秦雪梅;杜冠华;周玉枝

    药对作为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是沟通单味药与复方的重要桥梁,研究药对的配伍机制对揭示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多研究者从药对配伍前后的化学成分、药动学及药理作用差异着手对药对配伍机制展开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药对配伍机制的研究现状,并提出展望,以期为药对及复方配伍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以药对为基础的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 基于祛痰作用的三物白散配伍机制的拆方研究

    作者:章津铭;傅超美;高飞;林彦君;卢君蓉

    目的 拆方研究三物白散各药味组合对“寒痰证”的祛痰作用,探讨方中药味配伍机制.方法 通过冰水浴和灌胃冰水的方法制备小鼠“寒痰证”模型,通过气管酚红排泌实验模型,比较各组合的祛痰作用,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层级聚类分析,探讨三物白散拆方后各药味组合机制.结果 三物白散全方、巴豆配伍桔梗和巴豆配伍贝母具有显著祛痰作用(P<0.05),单用巴豆则无明显祛痰作用.层级聚类结果显示含巴豆与不含巴豆的组合为不同的作用类型,配伍巴豆的实验组祛痰作用明显增强.结论 三物白散方中巴豆需配伍桔梗或贝母后表现出较强的祛痰作用.

  • 治风活血法对微循环气滞血瘀模型的影响

    作者:王艳;郑国庆;王明杰;黄淑芬;肖顺汉

    目的探讨治风活血法对微循环气滞血瘀模型的影响.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治风组(10只)、活血组(10只)、治风活血组(10只),分别灌胃给予同名方,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记录正常肠系膜微循环(血色、流速、流态、交织点),滴加0.1%肾上腺素(Ad)0.05mL时,生理盐水洗脱Ad后1min、3?min时微循环改变以及恢复时间.结果治风方、活血方、治风活血方均可改善Ad所致的微循环障碍,均可使流速、交织点增加,对流态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血色变红,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且以治风活血方作用佳,活血方较治风方为佳.结论治风法与活血法有协同作用,通过治风可明显加强活血化瘀作用,表明治风活血法有其科学内涵.

  • 大黄与栀子的配伍机制及临床意义

    作者:李丽

    目的:对大黄鱼栀子的配伍机制以及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以2012年4月-2013年4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53名为研究对象,对其采用大黄与栀子汤进行治疗,然后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对大黄与栀子的配伍机制以及临床医学的意义加以探讨。结果:在接受治疗的53名患者中治疗效果显著的有46人,治疗有效的有6人,治疗无效的有1人,总的治疗有效率为98.11%,资料表明大黄与栀子相配合对于患者治疗治疗湿热黄疸、热毒疮疡、火热上炎等症状有显著的效果,继而促进了大黄与栀子的配伍机制。结论:大黄与栀子的不同的配伍机制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 八脉交会穴配伍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

    作者:邹金芯;潘兴芳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在四肢部相通的八个腧穴,临床中常上下配合应用,即公孙配内关、后溪配申脉、外关配足临泣、列缺配照海.作为一种经典的腧穴配伍方法,八脉交会穴上下配伍的临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涉及多系统、多部位疾病,具有“异治同病”的特点;目前关于其配伍机制的研究仍局限于单一的西医还原理论,不符合针灸的整体性调节作用,无法解释“异治同病”的特点,复杂网络技术或可为腧穴配伍的机制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 戊己丸配伍机制研究

    作者:赖静怡;张振秋;林丽丽;高崇佳;李玉恒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戊己丸的配伍机制,对传统配伍理论进行验证并明确各药味在处方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全拆方实验设计,对不同药味组成的7个组方进行药理实验,以大鼠胃溃疡实验,小鼠镇痛实验和小鼠腹泻实验作为药效学指标,用SPSS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明确了黄连为方中君药,白芍相须为用,吴茱萸药性相反,起反佐之功,与传统的中医理论相一致.结论 本实验证实了中医组方理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戊己丸的现代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了思路.

  • 苓桂术甘汤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作者:宋宗华;冯东;许俊博;毕开顺

    目的:研究<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的配伍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确定方中各药味的君臣佐使关系和质量控制指标.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方中组成药味进行药味与药量同时加减拆方,选择小鼠常压耐缺氧、对抗氯仿所致小鼠心律失常和利尿三项药理指标对所得16个处方进行药理实验:采用方差分析、逐步回归分析(SREG)与典型相关分析(CCOR)将所得药理数据和组方药味及药量相关联,探讨复方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机制;同时对各处方进行HPLC色谱指纹图谱研究,将所得药理数据和各指纹峰的峰面积(即各化合物的含量)相关联,探讨复方苓桂术甘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并确定其质量控制指标.结果:确定了方中以茯苓为君,以桂枝为臣,佐以白术,使以甘草的配伍关系,与对该复方中药的传统诠释相一致;通过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从50个色谱峰中选取17个作为药效物质基础,其中桂皮酸、甘草酸和去氢土莫酸被确定为质量控制指标.结论:本研究为探讨复方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有意义的尝试.

  • 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现代研究

    作者:畅婉琳;黄慧梅;韩琳;李敏;姜鹏;柳润辉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其配伍机制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研究主要从药理、化学等方面,探讨复方的配伍、物质基础的变化与药理效应及药代动力学间的联系.本文就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的基本特点、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 中药复方 配伍机制
  • 中药及其组分配伍的整合作用研究实践与进展

    作者:陶丽;范方田;刘玉萍;沈存思;王爱云;陈文星;陆茵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即明确中药(方剂)复杂药效物质基础及其配伍机制,但几十年来大部分中药的确切机制仍没有被阐明.原因一,中药的靶点不是西方人所理解的病的靶点,而是证的靶点.证强调疾病表型之间的关联,故中药的靶点是联系的靶点,组合的靶点;原因二,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不是一种有效单体,而是多种成分的有效组方.方是在证的基础上进行合理配伍和加减而建立的,是有规律和规则的,相应的中药不是孤立地作用于病的靶点而是系统地作用于证的靶点.西医有可以治疗该疾病相应靶点的药物,那么中医就有该证相应组合靶点的复方.目前认为,中药配伍的意义在于通过由特定活性物质群介导的多靶点、多途径整合作用发挥方证对应的终末效应.同时将中药配伍筛选为有效组分配伍,利用有效组分配伍阐明中药整合作用已成为近年来的普遍研究模式.而在传统的实验药理上,融合数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定量药理学、逆向药理学、多向药理或网络药理学有助于理解中医药在治疗复杂性疾病中体现的整体性、系统性特点.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