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甘草黄酮分离纯化工艺

    作者:刘佳;季芳;孙陶利;倪京满

    目的:筛选具有酪氨酸酶抑制作用的甘草黄酮分离、纯化工艺.方法:以甘草总黄酮含量及酪氨酸酶抑制率为指标,对甘草黄酮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考察不同分离条件对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甘草黄酮的佳分离纯化工艺为30 ~ 60目聚酰胺,上样液pH 6,料液比(甘草黄酮粗提物-聚酰胺)32.48:1,上样液质量浓度3.215 g·L-1,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70%,洗脱流速3 mL·min-1·g-1,洗脱剂用量1 BV.结论:采用该优选工艺成本低,收率高,安全,操作简便,适合工业化大生产.

  • 甘草黄酮-β-环糊精包合工艺优化

    作者:孙芸;燕雪花;葛亮;单丽娟

    目的:优化甘草黄酮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对甘草黄酮-β-环糊精包合的主要参数进行考察,以综合评分为指标,筛选佳工艺,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对包合物进行物相鉴别.结果:甘草黄酮-β-环糊精包合物的佳工艺为:甘草黄酮与β-环糊精的投料比为1:10,加水量为β-环糊精的10倍,包合温度40℃,搅拌时间1 h.结论:饱和水溶液法制备甘草黄酮β-环糊精,方法可行,操作简单.

  • 甘草黄酮对荷瘤(S180)小鼠免疫细胞数量的影响

    作者:刘强;陈兴兴;孙学刚;黄辉球;陈志良

    目的:研究甘草黄酮对荷瘤(S180)小鼠免疫细胞数量的影响,探讨甘草黄酮抗肿瘤作用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取荷瘤(S180)小鼠,随机分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甘草黄酮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9天后,采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液中白细胞、淋巴细胞的数量;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百分率.结果:甘草黄酮佳抑瘤率为52.3%(高剂量组);甘草黄酮组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总数均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高剂量组增加多,P<0.01;甘草黄酮给药组CD4+/ CD8+T细胞比值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以高剂量组为高,P<0.01.结论:甘草黄酮增加荷瘤(S180)小鼠效应免疫细胞的数量,从而达到抗肿瘤作用.

  • 基于CRITIC权重赋值的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甘草黄酮纳米海绵制备工艺

    作者:孙强;李小芳;罗开沛;赵甜甜;马祖兵;郑宇;谢龙

    采用搅拌-冷冻干燥法制备甘草黄酮纳米海绵(LF-NSP),在单因素基础上,以搅拌温度、搅拌时间以及搅拌速度为自变量,载药量、粒径以及总评“归一值”为响应值,采用CRITIC权重赋值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和差式扫描量热法(DSC)对纳米海绵的性质进行表征,并考察其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甘草黄酮纳米海绵的优制备工艺为药辅比1∶2,交联剂DPC与β-CD比例4∶1,搅拌温度45℃,搅拌时间4.8h,搅拌速度245 r·min-.所制备甘草黄酮纳米海绵的综合评分为94.78;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差式扫描量热均表明甘草黄酮纳米海绵的形成,扫描电子显微镜表明其形态为球形颗粒.体外释放实验中甘草黄酮纳米海绵240 min的累积释放度为81.8%,而原料药仅为31.5%;纳米海绵可以明显提高甘草黄酮的溶出度.

  • 甘草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的影响

    作者:赵海燕;王勇;吴力武;马永平

    目的 研究甘草黄酮(LF)对T2DM大鼠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为模型组(DM)、高剂量给药组(HLF)、低剂量给药组(LLF)、正常对照组(Con)和正常给药组(CLF).分别以LF或溶剂灌胃,5周后检测实验大鼠的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及肝体比、肾体比和脂体比.结果 高剂量LF(300 mg·kg-1·d-1)显著降低了糖尿病大鼠的FBG、TG、TC、LDL-C、FFA、TNF-α、瘦素、肝体比和肾体比,并显著提高了糖尿病大鼠的T-AOC、ISI和脂体比.结论 LF具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调节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并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

  • 甘草黄酮拮抗高糖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及分子机制

    作者:王鹤;厉新新;孙晓会;吴红男;冯卓蕾;刘丽娟

    目的 探讨甘草黄酮对高糖刺激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采用40 mmol· L-1的葡萄糖培养RPE细胞建立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用10-9 mol/L、10-8 mol/L浓度的甘草黄酮干预,观察细胞活性、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凋亡细胞比例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MTT试验结果显示,用10-9mol/L、10-8 mol/L浓度的甘草黄酮处理后,RPE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到67.86% +3.23%和78.67%±2.57%,与高糖组(40.45%±3.2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H2DCFDA)荧光探针染色结果显示,甘草黄酮可不同程度抑制40 mmol/L葡萄糖处理后RPE细胞内ROS水平;此外,甘草黄酮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RPE细胞凋亡及细胞内Cas-pase-3及Caspase-9的表达,其抑制效应与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甘草黄酮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人眼RPE细胞氧化损伤及凋亡的发生,对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具有预防作用.

  • 甘草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作者:周军辉;伍卫平;孙文基

    甘草味甘,性平,有调和诸药及解毒的作用.随着甘草应用的日益广泛及对甘草药效学与药理学研究的深入,甘草黄酮所具有的抗溃疡、抗癌、抗氧化等功用逐渐被人们揭示出来,因此,衡量甘草质量的指标除了它的皂苷类成分,还应包括它的黄酮类成分.以下分别就它的新的黄酮成分及其含量测定加以总结,分析.

  • 现代生物技术在甘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王锦玉;王莉鑫;韩馥蔓;仝燕;王智民

    甘草作为药食同源的常用中药,受到了药学及生物学家的广泛关注,现代生物技术与中药甘草的结合也日益紧密,笔者对近年来利用生物技术在甘草方面的研究开发进展进行总结,包括甘草活性成分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研究,道地药材形成机制基因解析,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的基因调控以及DNA鉴定等,以期为甘草的深入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科研思路.

  • 甘草黄酮对肺部炎症小鼠细胞因子表达和氧化反应的调节作用

    作者:管燕;谢强敏

    目的 研究甘草黄酮对抗内毒素脂多糖(LPS)诱导小鼠肺部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气管内滴入LPS或生理盐水,6或24 h后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测定BALF中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肺组织的含水量和病理变化,测定肺组织匀浆和BALF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以及TNF-α蛋白水平.结果 白细胞计数、肺含水量测定和肺组织病理检查等指标显示,小鼠气管内滴入LPS引起严重的肺部炎症.甘草黄酮给药后能预防LPS引起的这些变化.甘草黄酮能明显减少BALF中的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数目,升高SOD活性.甘草黄酮能明显降低肺组织中的MPO活性,抑制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抑制TNF-α蛋白水平.结论 甘草黄酮能改善LPS引起的小鼠肺部炎症,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细胞因子的表达和调节氧化/抗氧化反应有关.

  • 甘草黄酮对S180和H22荷瘤小鼠肿瘤细胞DNA和RNA的影响

    作者:季宇彬;姜薇;尚明;王宏亮

    目的观察甘草黄酮对S180和H22荷瘤小鼠肿瘤细胞DNA及RNA的影响.方法Si8o和H2z荷瘤小鼠随机分为甘草黄酮高、中、低剂量(25、11.25、5.58 mg/kg)组,阳性对照(环磷酰胺25 mg/kg)组和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各组均sc给药.运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与吖啶橙(AO)荧光探针技术结合检测单一肿瘤细胞DNA和RNA的变化情况.结果不同剂量甘草黄酮组和环磷酰胺组的DNA及RNA荧光强度较生理盐水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甘草黄酮高、低剂量组RNA/DAN值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甘草黄酮中剂量组、环磷酰胺组RNA/DNA值较生理盐水组有非常显著提高(P<0.01).结论甘草黄酮与肿瘤细胞DNA和RNA结合后抑制其进一步复制与合成,可能是其抗肿瘤作用的途径之一.

  • 甘草黄酮对辣椒素诱导豚鼠咳嗽反射的抑制作用

    作者:朱一亮;谢强敏;陈季强;张水娟

    目的观察甘草黄酮的镇咳作用及机制.方法用辣椒素气雾吸入诱导豚鼠咳嗽反射,MedLab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咳嗽次数.结果甘草黄酮30、100和300 mg/kgig给药剂量依赖地抑制辣椒素诱导的豚鼠咳嗽反射,与模型组比较咳嗽次数分别减少32.7%,49.3%和59.6%(P<0.01、0.001);甘草黄酮100 mg/kgig给药1、4、6 h可显著抑制辣椒素诱导的豚鼠咳嗽反射次数(P<0.01、0.05),作用8和12 h对咳嗽反射无显著影响(P>0.05).纳洛酮0.3 mg/kg(ip)可部分阻断甘草黄酮的作用,马来酸麦角新碱3 mg/kg(ip)或格列本脲20mg/kg(ip)不能阻断甘草黄酮的作用.结论甘草黄酮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辣椒素引起的豚鼠咳嗽反射,甘草黄酮(100 mg/kg,ig)作用持续时间为6 h以上.纳洛酮部分阻断甘草黄酮的作用,表明甘草黄酮可能间接影响内源性的阿片系统.

  • 甘草吸收代谢特征与机制及其配伍用药相互影响研究与思考

    作者:刘卉;陈乐天;恽菲;狄留庆;单进军;赵晓莉;蔡宝昌

    甘草配伍应用减毒增效、调和诸药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多组分物质基础体外相互影响以及药效学/毒效学方面,而且表现在对药物体内过程的相互影响上.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研究、分析与总结,针对甘草皂苷、甘草黄酮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探究甘草吸收和代谢的特征,及其在复方配伍时对其他活性成分吸收与代谢的影响,揭示甘草复方配伍的合理性和科学内涵,为甘草配伍研究提供生物药剂学及药物动力学依据.

  • 甘草黄酮的研究进展

    作者:季宇彬;姜薇;范玉玲;尚明

    在我国甘草药用历史悠久,得到广泛的应用.传统医学认为其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等功效,有"十方九草"之说.甘草为豆科(Leguminosae)甘草属(Glycyrrhiza Linn.)多种植物的根和根茎.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记载其原植物有3种,即乌拉尔甘草G.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e Bat和光果甘草G.glabra L.随着药学及其相关学科以及科研设备的发展,人们对甘草的认识也越来越丰富.甘草中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黄酮、生物碱和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1].甘草酸目前研究较深入.由于近年来人们发现其中黄酮类成分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现对甘草黄酮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栽培甘草的质量考察

    作者:郝心敏;王德军;杜建喜;蒋蓉

    目的:通过对包头地区栽培甘草的品质考察,以了解其与野生甘草品质区别,据考察结果分析总结,为甘草栽培规范建立提供信息,以促进地产中药材业发展.方法:薄层色谱法、相对比较法定量分析.结论:栽培甘草应建立规范.

  • 甘草黄酮中药祛斑膏对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的治疗

    作者:刘俐;于颖;李明鑫;隋丽华;王栋

    目的:观察自制甘草黄酮中药祛斑膏治疗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的疗效.方法:140例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两组,两组间年龄及病程无显著差异.①治疗组患者外用自制甘草黄酮中药祛斑膏日2次,3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患者外用氢醌乳膏日2次,3个月为1疗程.②两组患者的皮肤黑色素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观察.结果:治疗组7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4.28%;对照组7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4.29%,相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x2 =4.516,P<0.05).结论:自制甘草黄酮中药祛斑膏治疗黄褐斑及炎症后色素能显著改善,治疗总体疗效好,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适于临床应用.

  • 甘草黄酮对运动大鼠骨骼肌Perilipin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成科;莫伟彬;潘昌红;张蒙;黄东

    背景:甘草黄酮对肌肉组织具有抗自由基能力、保护肌肉的损伤、抗炎、减轻脂质过氧化的反应和调控脂肪组织方面的作用。
      目的:通过研究甘草黄酮干预作用下运动性大鼠骨骼肌围脂滴蛋白mRNA及蛋白表达的作用及可能机制,观察甘草黄酮对调控不同的脂肪组织的储存、释放和参与机体能量代谢的能力。
      方法:SD雄性大鼠50只,每组10只,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运动对照组、运动+甘草黄酮低、中、高剂量组。各组灌胃不同剂量甘草黄酮,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6周力竭运动训练后,处死大鼠。根据试剂盒的方法测定骨骼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围脂滴蛋白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运动对照组腓肠肌围脂滴蛋白mRNA表达水平高于安静对照组(P <0.01);在甘草黄酮各组腓肠肌围脂滴蛋白 mRNA表达水平高于安静对照组(P <0.05或P <0.01);运动+甘草黄酮中、高剂量组围脂滴蛋白蛋白表达高于安静对照组(P <0.05)。运动+甘草黄酮中剂量组比目鱼肌围脂滴蛋白 mRNA表达水平高于安静对照和运动对照组(P <0.05);同组比较时,运动对照组和在甘草黄酮各组比目鱼肌围脂滴蛋白 mRNA及蛋白表达均低于腓肠肌(P <0.01)。结果提示甘草黄酮可能有利于改善骨骼肌纤维的有氧代谢能力和调控脂肪的酯解通路。

  • 甘草黄酮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王明利;李春明;董萍;柳大烈

    多年来,黄褐斑的治疗对美容界来讲都是一大难题.对其发生机制及治疗已研究很多[2],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如何彻底的祛除色斑;第二,如何保证安全、高效的问题;第三,如何保持不反弹的问题.

  • 甘草黄酮对MPTP帕金森病小鼠的实验性治疗研究

    作者:陈浩;师亮;王燕宏;景玮;李新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多发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震颤、运动迟缓为主要临床特征;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缺失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o-syn)异常聚集为主要病理特点.目前PD发病机制未明,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 甘草黄酮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作者:刘洋;金玉姬;吴湘军;李青原;黄茜茜;王肖娜

    甘草黄酮是甘草中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之一,具有抗炎作用和抗氧化等作用,广泛应用在各系统。但对其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甚少,深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现将甘草黄酮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报告如下。

  • 甘草黄酮对离体小肠的作用

    作者:张金星

    目的:探讨甘草黄酮对离体小肠的作用.方法:应用豚鼠的离体小肠对甘草黄酮溶液的进行试验,并观察不同浓度甘草黄酮溶液对离体小肠的作用.结果:浓度为0.1mg/ml的甘草黄酮对离体小肠的收缩无明显影响,浓度为0.5mg/ml、1mg/ml和2mg/ml的甘草黄酮对豚鼠离体小肠的收缩活动呈抑制作用,其表现为振幅降低、紧张性下降,且随浓度的加大,抑制收缩作用加强.结论:甘草黄酮对离体肠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降低肠管的收缩幅度,但对肠管的收缩频率无明显影响.

59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